現在中學的新課綱,將以往的「中國史」改成了「東亞史」。換言之,除了中國歷史,國中會學到一部份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北亞地區的歷史,高中則會將上述內容進行加深加廣。
對此變化,我實話說:「乍看之下理念很好,但最終誕生出的具體結果實在太糟糕了。」這其中的糟糕要是細究起來,那我發半個月以上的文章都未必說的完(何況我也不是太想這種批評為主的文章,畢竟有趣有料且值得探討的東西那麼多,我真不想把時間耗在糟糕的事情上),這裡我提一個自己覺得很失望的點:對於北亞(也就是草原民族)方面的歷史,課綱還是太站在中國角度去描述了。
舉一個現在艇多人會揶揄的事情,就是中華民國的版圖究竟包括哪裡?有些人會認為:那當然是包含蒙古在內的大秋海棠。然後以前課本還會提到蒙古的消失,都要怪邪惡的蘇聯夥同外國勢力訂下的《雅爾達密約》。
但事實上,早在民國政府成立沒多久,蒙古就一直在鬧獨立。甚至在北洋政府時代,當蒙古獨立時,當時段祺瑞的得力部將─徐樹錚,特別組織部隊閃電襲擊蒙古鎮壓當地獨立運動,這件事情甚至讓當時與北洋政府爭鋒相對的孫文都特別寫上賀詞,肯定徐樹錚無疑是「現代班超」(為了怕有人不知道,班超是東漢時代,協助東漢政府拓展西域管轄權的軍事人物,代表名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從以上歷史事件就可看出:蒙古地區很早就想與漢人政權分道揚鑣。事實上,歷史如果倒帶到明朝,蒙古跟明朝可是長期互掐的死對頭,蒙古之所以會與漢人結合在一起,這還是因為滿清政權的緣故,是滿洲人先將蒙古人納為自身勢力的一部分,又隨著滿洲人征服了漢人政權,原本不搭嘎的雙方才被湊在一起。
所以,與其說蒙古從中華民國被剝離,不如要問:那為何蒙古不會想要跟漢人文化聯合?
事實上,我覺得我們的課本至今還是大多還是強調漢朝與匈奴、北宋與契丹之間的衝突,或是以唐朝為中心的角度來談所謂的胡漢兼容並蓄。可為何不是從草原民族,或是說從蒙古本身眼光來認識這個與漢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文明?以及從草原民族的眼光是如何看待漢文
化?
(不過,我也稍微為課本說一些話,新課綱課本的某些部份其實是有提到一點點北亞為主的觀念,但比例很少,而且越往後的章節,這樣的概念就越淡薄,甚至好像根本消失一樣。)
千言萬語,其實可以用一句問題來做為總結:我們有明白為何蒙古會是個獨立國家呢?
所以今天我就要介紹《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這部作品,而我要先講清楚一件事:我沒有說這本書是絕對正確的真理,但我覺得看事情應該試著去接觸不同的觀點,那怕最終並不同意。
我個人對於以蒙古自身的角度,尤其他們夾雜在超愛擴張的俄國毛熊,以及動不動就喜歡當人祖宗的中國戰狼之間,為何想獨立(抱大腿不好嗎?)、又該如何自處(想想我們光面對一個大國就已經渾身不適,而蒙古是在地理位置更加封閉的形勢下面對兩個大國呀)?
然後......對,我知道其實很多人只是要注意接下來的話,那就是:要抽獎啦。
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篇文章
2.
請在底下留言「我想知道蒙古國的百年獨立史」,另外說一個你對蒙古的印象是什麼。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2位中獎人,可以獲得本書,有興趣的朋友,記得把握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234?sloc=main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時報出版
#我說到蒙古會想到成吉思汗
#說到成吉思汗我會想到_呼哈呼哈呼哈呼哈
#或是會想到跟蒙古其實沒關係的蒙古烤肉_味道是比較少印象但那大長筷倒是從沒忘記過
匈奴是現在哪個國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朝的影響力為何因張騫而遠播萬里
「一帶一路」現在很火,不管是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留下中國人奮力開拓的影子。沒有哪個時代,能像現代一樣將世界變成一個村子一樣進行交流。中國並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一個叫張騫的人,就將目光瞄向了遙遠的西域。要知道,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全靠兩條腿丈量道路,最多騎上一匹馬。因為有了張騫,中國人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西方還有諸多大國,萬里之遙的歐洲「大秦」是與中國並肩的西方大國。司馬遷用「鑿空」二字表達對張騫的敬意,由此張騫成為比西方馬可•波羅、哥倫布還早1000多年的旅行家,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絲綢之路最初的目的並不是和平,而是戰爭。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之路,貿易之路。但當初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卻不是為了和平,而是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是漢武大帝欲發動的戰爭。
漢朝剛建立時,並不太平,北方受到匈奴的嚴重威脅。漢高祖劉邦乘戰勝項羽之威,欲一舉消除匈奴之患,令他沒想到的是,堂堂的漢朝竟不是匈奴的對手,漢高祖劉邦差點被活捉,要不是使美人計令匈奴退了兵,漢朝的國運落到什麼樣還挺難說。「白登之圍」嚇壞了劉邦,於是漢朝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和親」政策,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實際上是屈辱的產物。
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再也忍不下去了。他決心用武力抗擊匈奴,不再忍受「和親」之辱。當漢武帝打聽到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和匈奴也是仇敵時,一個計劃在漢武帝的頭腦中誕生了。他決定聯合大月氏,南北夾擊,一舉解決匈奴之患。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話,沒有電報,聯絡只能靠兩條腿,漢武帝決定派人去聯絡大月氏國王,這是一條前途未卜之路,西行不知幾千里,而且中間隔着以殘暴著稱的匈奴國,敢於執行這項任務的人,不管完得成完不成任務,都是英雄。
也就在這個時候張騫主動報名執行這項計劃,成為那個時代漢朝的英雄。
張騫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他以一個親漢的匈奴人堂邑父做嚮導,一百餘人的隨從,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結果,剛進匈奴境內,就被匈奴兵俘虜了。幸運的是,張騫並沒有被匈奴人殺掉,也不知匈奴人動了哪門子善心,還給張騫娶了妻,生了子,試圖將這位漢朝英雄同化為匈奴人。張騫這一呆就是十年,但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漢朝,時時刻刻牢記着他的使命,終於有一天,趁匈奴人放鬆戒備時,他和堂邑父逃出匈奴,向更遠方的大月氏進發。
但十年後的大月氏,已與十年前的大月氏國情不同,國王換了,國力弱了,再也不想打仗,不想報仇。他們被匈奴人打怕了,哪怕跟強大的漢朝合作都不敢嘗試。張騫無奈只好返回漢朝,但倒楣的是,路過匈奴的時候,他再次被俘虜,這一呆又是一年。一年之後張騫逃出匈奴時,離他當初離開長安已過了十三年。
完勝匈奴,立首功的不是衛青、霍去病,而是張騫。
張騫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任務,但卻給漢武帝帶來了西域諸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特徵,那個時候,只有勢力範圍,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國與國之間明確的國境。而且漢朝自詡為天子之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張騫的介紹令漢武帝開擴了眼界,原來除了漢朝以外,西方還有那麼多國家。萬里之遙的「大秦」國,也就是歐洲歷史上的古羅馬帝國,是與漢朝並駕齊驅的大國。漢武帝開疆拓土的雄心,被張騫激發出來。
可以說,漢武帝下定決定主動進攻匈奴,除了一雪前恥、不再執行和親政策以外,開疆拓土之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激發漢武帝這一雄心的,就是張騫。天下之大,沒有哪個皇帝嫌領土少的,後來的成吉思汗,派四個兒子打下了半個多世界,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漢武帝雄才大略,自然也不例外。而匈奴人是漢武帝解決的第一個目標而已。
張騫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使命,但他帶回來的資訊成為漢朝了解匈奴的最好情報。兵馬未動,情報先行,沒有好的情報,不知彼知己,是很難打勝仗的。
可以說,沒有張騫帶回來的匈奴及西域諸國情報資訊,衛青、霍去病要想打勝仗,也是困難的。衛青、霍去病能大敗匈奴,立首功的不是別人,正是張騫。
無心插柳柳成蔭,張騫因絲綢之路成為和平大使。
張騫曾經三次出使西域。第一次13年,當了匈奴的10年俘虜,但了解了西域諸國的風土人情。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教訓,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有兩個,其一是使與匈奴國有矛盾的烏孫國重歸故地,以斷匈奴國右臂;其二是宣揚大漢國威,使西域諸國臣服漢朝。這一次張騫的團隊更加龐大,有300多人,金幣絲帛無數以及牛羊萬頭之多。這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仍然沒有完成烏孫國回歸故地的任務,但其副使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宣揚了大漢國威。
第三次出使西域,漢武帝是聽從了張騫的建議,開拓西南諸國。漢武帝派張騫從四川出發,試圖走青海、西藏、雲南線到達「身毒」,也就是古印度。這次張騫也沒有完成任務,派出的隊伍並沒有到達印度就無功而返。
張騫三次出使西域,都沒有完成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給衛青、霍去病當嚮導掃平匈奴,有一次還誤了時間,結果被廢為庶民。但他出使西域的意義遠遠大於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
張騫的一生,都在鑿空西域的路上,三次出使遊歷的國家達到30多個。因為有了張騫,中國才知道了除中國外的西方諸國。因為有了張騫,中國的絲綢、陶瓷等源源不斷地銷往西方,因此中國又被西方諸國稱為「賽里斯」國,中國人又被稱為賽里斯人,賽里斯就是絲綢的意思。而西方的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也流向了中國,張騫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婆」,雖然他出使是戰爭的目的,因為西方諸國的臣服,他反而成為「和平大使」。許多國家因為張騫向漢朝示好,漢朝的影響因張騫而遠播萬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張騫 #西域 #漢朝
匈奴是現在哪個國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代用毒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在遙遠的中國古代,毒藥的製作和使用綿綿流長,為了權力而謀殺,為了姦情而謀殺,為了財物而謀殺等,都有毒藥的身影存在。」
所謂毒藥,也就是有毒的藥物,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藥,有可能來自於植物與動物本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毒藥也隨之由動植物發展到化工毒藥,砷、汞、銻、鉛、鉈等有毒元素登上歷史舞台。在遙遠的中國古代,毒藥的製作和使用綿綿流長,為了權力而謀殺,為了姦情而謀殺,為了財物而謀殺等,都有毒藥的身影存在。
毒藥,從能殺死神農氏的「斷腸草」說起
最古老的毒藥,應該來自於植物與動物本身。在原始社會,人們往往分不清哪種植物有毒,哪種植物能吃,哪種動物的口水有毒,哪種動物的口水無毒,這需要實踐來證明。於是,在中國古老的故事中,就有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神農氏就是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其中的炎就是炎帝。我們這位先祖,是一位農學家和藥物學家,他的經驗來自於實踐,哪種植物有毒,哪種動物無毒,需要他親自嘗一嘗來驗證。傳說中的炎帝曾經嘗了很多種植物,哪種有毒哪種無毒分得門清。有了炎帝的告誡,人們才敢放心地食用這一種,而遠離那一種。炎帝難道不怕毒死嗎?其實炎帝也是人,傳說他發現了一種植物,具有良好的解毒功能,一旦遇到有毒的植物,他就用這種解毒草解毒,所以才會次次化險為夷。但有一次,炎帝吃了一種植物,發現這種植物有毒,但沒有等到他食用解毒的植物,毒性就發作了。炎帝死於一種叫「斷腸草」的植物,這種植物成為有史以來第一種有記載的劇毒植物。
其實神農氏炎帝只是一個嘗毒的代表人物,不知有多少古人通過親自實踐,有的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讓人們知道了哪種植物有毒,哪種植物無毒;哪種動物有毒,哪種動物無毒。所謂的動物五毒,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也是先人們通過實踐證明瞭的。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後人們對逐漸認清了這個世界,避免了許多由於無知造成的傷亡。辨認動植物有毒、無毒,其實是人類戰勝大自然的一次勝利。
謀殺,毒藥是有最有效的利器
人類發明了毒藥,就不免利用毒藥謀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謀殺有的因為政治目的,有的因為姦情,有的因為謀財害命。水滸傳中,人們所熟悉的潘金蓮謀殺親夫武大郎,就是使用的毒藥。該種毒藥名叫砒霜,砒霜在武俠小說中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名字,叫做鶴頂紅,其實仙鶴頭頂上的那一點紅就像公雞頭上的雞冠子,是沒有毒的,真實的鶴頂紅又名紅信石,這是一種天然的化學物質,提煉出來的東西就是砒霜。之所以起鶴頂紅這個名字,叫著好聽,顏色是紅色的而已。
與武大郎同樣命運的,還有一位清朝皇帝光緒帝,他也是被砒霜毒死的,只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砒霜並不像電視上說得見血封喉,吃一點立即斃命,而是要經過二十四小時的煎熬。當然,也有少數人屬於過敏死得快的。
另一種慣常使用的毒藥,叫鴆酒。想當年北宋時期,遼國的蕭太后為了得到情人韓德讓,派人用鴆酒謀殺了韓德讓的妻子李氏。鴆是一種似鷹的鳥類,它的羽毛上有劇毒,據說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喝了立即就死。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今人是造不出鴆酒來的,今人造出的鴆酒,並沒有使用鴆鳥的羽毛,而是使用白芨、白蘞、麻黃甚至砒霜等藥物摻進酒中,靠酒的催化作用加速死亡。
鴆酒也並不能立即致人死命的,水滸傳中,奸臣們害宋江和李逵,就是在皇帝賜的御酒中下了鴆毒。電視劇中的宋江與李逵並沒有立即死亡,其實是有道理的。如果這時候遇到名醫,比如安道全在現場,或許還有搶救的希望。
戰爭,毒藥也曾派上用場
毒藥,也往往用於戰爭,比如在敵人的井中投毒,派間諜用毒藥進行暗殺,在武器中抹上毒藥增加威力,等等。尤其是在箭上抹上毒藥,射中敵人後,可大大增加敵人死亡的概率。《東觀漢記·耿恭傳》中說:「恭以毒藥傅矢,傳語匈奴曰:『漢家神箭,其中創者必有異。』」,漢末三國時期,關羽幾度中箭,其中一次就中了毒箭,才有了《三國演義》中華佗刮骨療毒的故事。
水滸傳中的梁山第二代頭領托塔天王晁蓋,也是被毒箭射中死亡的。因為射中了眼睛,神醫安道全又不在現場,所以來不及搶救。古代的毒箭,一般是四種藥毒,礦物毒藥、植物毒藥、動物毒藥以及細菌毒藥。但古代的萃取技術並不高明,所以礦物毒箭並不普遍。而動物毒箭更不好大量使用,比如用蛇毒,那得蒐集多少條蛇啊,所以也只是少量使用。植物毒藥呢,古代有一種樹叫毒箭木,也叫剪刀樹,其汁甚毒,浸之有見血封喉之效。不過,此樹並不普遍。現在成為國家的瀕危保護植物了。相反,細菌毒藥相對來說,倒易推廣。宋末之時,成吉思汗的部隊就大量推廣箭頭在牛胃裡浸一下,因為牛胃裡有大量細菌。另外,還有的部隊使用糞便侵箭頭,這樣可使箭頭沾染上大量細菌。射中後容易造成敵人創口感染。這可能是最早的細菌戰吧。
古時候長時期是冷兵器作戰,在冷兵器上也有浸毒的。比如在匕首上,在刀具上,在暗器上,這樣一旦打中敵人,可以造成更大的傷害。武俠小說中常常有這樣的描寫,普通的刀傷、槍傷並不太可怕,但如果是煨了毒的武器,就很難治療了,必須有解藥才可。
賜死,毒藥成為死刑之一
由於毒藥可致人死亡,所以用毒藥將人毒死,也成為死刑之一。將人毒死,其實是死刑中最輕的死法,至少落了個全屍。
最有名的毒死對象,當屬南唐後主李煜,他被宋軍俘虜後,被軟禁三年,有一天悲從心來,做詩一首:「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詩寫得是好,不過也引起了宋太宗的極大疑慮,判他服毒而死。李煜服的什麼毒?該毒名叫牽機藥,其實是一味中藥,名叫馬錢子。這味中藥如果療病來說,有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如果殺人來說,可致人全身痙攣,頭與足相接而死,狀如牽機。李後主就痛苦地死於此毒。
相比牽機毒藥,古代皇宮使用更多的,是鴆酒。用鴆酒一杯毒死,是皇恩浩蕩,最輕的死刑,一般用於格外開恩的有功之臣或皇帝之前比較寵幸的臣子。比方說大貪官和坤,乾隆皇帝給他留了最後一道聖旨,就是留全屍。南明時期有個大臣名叫黃大振,喝鴆酒不死,而不死的原因,是他將鴆酒稀釋了,盼望著皇帝酒下留人,最後被沒有被毒死,被傳旨太監絞死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毒藥
匈奴是現在哪個國家 在 汉朝时候的匈奴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汉朝时候的 匈奴是现在 的哪个 国家 ?说到野蛮人,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想到了 匈奴 人,我们知道在汉朝的时候, 匈奴 被汉武帝打败,一部分归降了汉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