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丘吉爾 .他們的時代》書摘筆記
* 1928年,一戰期間,毛姆將其於日內瓦從事諜戰工作的傳奇經歷,寫下的原型小說集《英國特工阿申登》問世。
這部作品得到極高評價。雷蒙德·錢德勒曾盛讚它「最偉大的間諜小說」。
後來被英國軍情五處作為教材的《英國特工阿申登》,出版過程其實並不順利,從毛姆寫作完成至出版問世,至少花了十年時間。
該書出版最有趣的插曲是原稿差點被丘吉爾以違反《政府機密法案》為理由銷毀。
丘吉爾後來成為毛姆活躍社交圈的好友:他閲讀此書草稿完畢,身為自己一直渴望成為小說家而一生不可得的戰地前記者,當時丘吉爾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文學本事實在不如才氣縱橫的毛姆,看完最後一頁,他說:偉大的作品,勝過狗屁的機密,放行批准了這本書籍。
那個時候的丘吉爾還算年輕,才44歲,尚未登上首相之位,也還沒有嚐到政治的炎涼。
據說丘吉爾初見毛姆,他依舊還是一貫作風自信滿懷,滔滔不絕,但毛姆卻覺得他滿嘴廢話,插嘴了一句,讓丘吉爾驚愕:毛姆的詼諧之語,當場藏匿很大的殺傷力。
但丘吉爾不想和這位他打從心底佩服的文學家鬧翻,於是在眾人哄堂大笑後,他小聲告訴毛姆:咱們倆約定,以後誰也別笑誰,行嗎?
這是丘吉爾的智慧。
而毛姆也佩服他的寬容沈穏,答應了。從此一輩子成為好友。
《英國特工阿申登》過了丘吉爾這道關卡後最終出版,兩個英國男人的友誼持續大半生。
樂於社交的毛姆在50年代以後,比較少邀請朋友至家中聚會,但他始終歡迎丘吉爾前來別墅小住,共進午餐。
《毛姆傳》的作者描述倆人交往:早在丘吉爾還是一位年輕的政府官員的時候,毛姆和他已建立了好友誼
在一艘遠洋郵輪上,毛姆和喜劇之王卓別林也一見如故,成為摯友,他們倆甚至曾一起夜遊紐約的貧民窟。
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也是毛姆的劇作戲迷,「二戰」期間毛姆暫居美國時,羅斯福夫人曾經親自去他的別墅拜訪小住,在白宮為他舉辦晚宴。
晚年,毛姆總是忍不住說自己比老朋友硬朗多了。開玩笑丘吉爾面色粉紅,白頭髮卻軟趴趴的,看起來活像「可憐的老頭塑料娃娃」,而且太胖走路困難,別人說話聽不太清。
他常常自嘲:
「你要是覺得我老—老—老了,」毛姆洋洋得意地說,「那你去看看溫—溫—溫斯頓。」
* 毛姆的朋友不僅遍佈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國家,還包括中國。
他曾遠赴中國,和民國時期國學大師反白話文運動的辜鴻銘有過一回短暫會面。倆人談到了哲學、社會現狀等。清末民初,辜鴻銘當然會相當不平,但他是不從權勢的。他以傲慢的語氣表達「英國人思想不行」和「白種人憑什麼高人一等」:毛姆反而喜歡他,認為這位文學家相當有個性,帶著好奇的眼光猜測他。
「我不禁想他多少是一個悲哀的人物。他覺得自己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但沒有帝王賦予他治理國家的重任。他想像的帝國已經亡了,他滿腹經綸,渴望傳授給莘莘學子,這是他精神上所追求的,但只有少數生活不幸、貧寒和資質愚鈍的外鄉人去聽他講學。」 (《在中國屏風上》)
辜鴻銘的滔滔不絕,讓幾次想要告辭的毛姆找不到告別的時機,終於當他起身離開時,辜鴻銘說:「你來看望中國最後一個真正的大文學家,我要送你一點東西作為紀念。」
毛姆提出想要一幅中國書法,辜鴻銘當場揮毫寫下毛姆難以理解的漢字。
「你寫了什麼?」毛姆問道。
他注意到辜鴻銘的眼神閃過一絲「傲意」。
「詩。」辜鴻銘說,「在中國仍是一個未開化的國家時,所有的讀書人至少都會寫幾行風雅的詩句。」
他慷慨大方送了字畫,卻拒絕向毛姆解釋詩的內容。
回國後,毛姆找到懂漢學朋友翻譯了一下:
你不愛我時:你的聲音甜蜜;
你笑意盈盈;素手纖纖。
然而你愛我了:你的聲音淒楚;
你眼淚汪汪;玉手令人痛惜。
悲哀啊悲哀,莫非愛情使你不再可愛。
毛姆當然大為震撼。
*喜歡毛姆作品的朋友們大概知道,毛姆寫過很多避世隱居的主人公,他們追求一種純粹的、理想的精神生活,比如《刀鋒》中的拉里·達雷爾,《月亮與六便士》的斯特里克蘭德,《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中的巴納德,都是這樣的避世類型。儘管這些「拋棄世界的人」令毛姆著迷,但他本人的生活卻跟那些主人翁相去甚遠。
毛姆本人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一方面,他嚴格守護著寫作者的私人空間,以寫作創造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但與此同時,他也過著一種豐富多彩、精明世故的世俗生活,正因為此,他的一生這樣傳奇。
他一生算明哲保身,但在世界大戰期間,卻以知名作家的身份作掩護,赴險從事諜報工作。在那個同性戀是非法行為帶來牢獄之災的年代,毛姆是個同性戀者,他有多段秘密戀情。
中年以後他名氣越來越大,同志的身份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了,於是他在地中海邊的里維埃拉買下一座大宅子「瑪萊斯克別墅」,開始長居法國,這所別墅又成為顯赫一時的迎賓之地,高朋滿座,在當時和後世都成為傳奇。
毛姆本人也是一個偉大的冒險旅行者,當時世界上凡是可以旅行到達的地方,他幾乎都拜訪了。整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當時被叫做「毛姆王國」,因為除了毛姆,其他作家很少有能力去那些地方。
他去了中國,還說北京是世界上最適合度過餘生的地方,並寫下了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比如《面紗》和《在中國屏風上》。
《瑪萊斯科別墅》在毛姆傳作者黑斯廷斯筆下,詳細描述了這所奢華別墅的種種細節:別墅配備了十三名服務人員,常年有賓客留宿(包括丘吉爾、H. G. 威爾斯、伊夫林·沃等人),毛姆一絲不苟,親自統籌家務,維持別墅的舒適與高效,保證客人的一切要求都得到了滿足。
他是最好的東道主,「為了達到最高的標準,願意付出努力和錢財」,而且「以表面看不到、幕後卻緊鑼密鼓的安排營造出輕鬆隨意的印象」。在賓客們後來的記憶中,瑪萊斯科別墅是毛姆在里維埃拉打造的一座伊甸園,有菜餚精美的酒會、賭局、派對和海上野餐。
但傳記作者黑斯廷斯特別點出儘管毛姆是最好客的東道主,但他自己的生活「嚴格保持著一成不變的日常安排,任何事都不能打擾」,客人們也許通宵狂歡,但毛姆為了確保次日上午的正常工作,總是在十一點前就寢。
黑斯廷斯說:「在某種意義上,瑪萊斯科別墅集合了毛姆本性中的兩面,一面是奢華、溫暖和感官享受,另一面是藝術家的樸素和嚴格的自制。」
今天的讀者常常會忘了毛姆其實是19世紀的「七零年代後」,跟我們隔著整整一百多年。
一個原因大概是他的很多小說今天讀來還是很現代。
毛姆經歷的世紀充滿了災難和變數,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冷靜的人性觀察者和記錄者的姿態,即便在大戰期間為國效力、從事諜報工作也不例外。
如果跟著毛姆傳作者黑斯廷斯重走毛姆的世紀人生,看他身邊風起雲湧的時代和人物,可能會意識到跟毛姆同一代的大多數寫作者今天都已經遠去,甚至毛姆自己那些最賣座的劇本,現在也已經被遺忘了。
但那些飽含世俗智慧、犀利揭露人性的小說,把他送到了更遠的地方。
直到今天,他還像是一個「坐在我們中間的人」。
如果讓今天的普通讀者安排一張文學圓桌,說不定毛姆依然和丘吉爾坐在一起,談天說地。
黑斯廷斯在毛姆傳的最後有一段話:很感人。
薩默塞特·毛姆去世後,他的名譽遭受了著名作家們難免要經歷的下滑期,特別是他在漫長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中,都沒有離開公眾的視線,也沒有脫離時代的脈搏。
六十年代是迅速變化的時代,很少有人再想去讀那些講述舊秩序、大英帝國、深居叢林的殖民地官員、太太們在壓抑的愛德華七世時代鈎心鬥角的故事了。
毛姆對此不會感到驚訝。「一名作家剛去世的時候會有微瀾泛起,之後便是多年的無人問津,」
他在1946年寫道,「如果他的作品中包含某些具有長久價值的東西,那麼人們會重新對他產生興趣的。但是,沈寂期或許要持續二三十年。」
他不是沒有先見之明,因為過去二十年間,這位奇人作家的作品,又迎來了顯著的復興。
從幼年起,毛姆就學會了隱藏自己充斥著痛苦的私生活,但他在寫作中找到了幸福與釋懷。他將創作的過程描述為「最令人著迷的人類活動」,創作是作家找到慰藉的所在,一個「可以在不洩露隱私的情況下訴說秘密」的地方。
他對藝術的熱愛與苦心孤詣,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一代代人會為他傾倒,他已經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毛姆,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
北京愛情故事評價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結婚後我才明白的事:兩個人有時候比一個人更寂寞》
早上讀到一則關於女星離婚的新聞,不勝唏噓。
報導裡提及,女星曾在節目裡分享,之所以和前夫在一起,是因為對方把她當女神般捧在手心疼愛呵護,不時會在大街上擁吻她,講一些甜言蜜語。
誰知婚後,尤其是生完兩個孩子之後,先生丕變,不僅對她冷言酸語,還嫌棄她不是當初認識的玉女,喊著不想有一個像大女兒般的老婆。
仔細閱讀新聞底下的留言。有人說,愛情本來就不是長久的,結了婚就要有變親情的心理準備。也有批評女星太過公主病,不懂得滿足,老公都已經是一百分的爸爸,還奢求什麼。
更有人說,在婚姻裡感覺寂寞是很正常的,哪個人不寂寞,誰不是這樣過來的,想太多只會逼瘋自己。
我想,我能明白女星為什麼選擇離婚的原因,那是我婚後才明白的事:#兩個人有時候比一個人更寂寞。
▐ 「婚都結了孩子都生了,妳還在想愛情!是不是有公主病?」
某天,聽到鄰居夫妻在社區中庭爭吵。
先生怒吼太太:「難不成你還能跑了?!公主病。」那太太是名家庭主婦,先生認定太太沒有經濟能力,所以時常對她大呼小叫,太太哭得聲嘶力竭回嗆:「你以前追我的時候也是鐵漢柔情,天天噓寒問暖的,怎麼生完小孩就完全變了個人。」
另一個不知是婆婆還是娘家媽媽的女性長輩在旁邊勸架:「孩子都生了,妳還在想愛情,認命點吧,別要求太多,誰不是這樣過來的!」
聽完感嘆萬千,原來在孩子出生後,如果女人再渴望愛情,就是「不肯認命」、「要求太多」的表現。
因此,有多少女人,在孩子出生之後,只能一個人面對愛情流逝的寂寞,還無處傾訴,因為一旦說出口,有極大的可能會換來「不懂事」、「公主病」的評價。
《在婚姻裡孤獨》中 羽茜提到一段話:「有了孩子之後,我們都很容易犯一個錯,就是把夫妻之間的警訊和問題擱置一旁,只對孩子溫柔就好、只注意孩子的問題、只在和孩子相處時小心。」
可不是嗎?孩子出生後,輕易地把夫妻的眼光,從彼此完全轉移到孩子的身上。
一方面,光是照顧孩子已精疲力盡,還要分神照顧另一伴簡直比登天還難,尤其是在寶寶出生頭一年、剛成為新手爸媽時。
另一方面,是基於人性,對已成為自己的人事物,有一種放心的成份,漸漸地就不想花時間照顧,反正婚都結了,孩子也生了,還想怎麼樣。
但偏偏,人對於需要花時間照顧的人事物,所投注的感情通常比較濃烈,比如說男人的愛車。
▐ 「他都負責幫忙照顧孩子了,妳還想怎麼樣?!」
來異鄉生活的六年裡,我和先生失去了三個家人,先是娘家爸爸,再來是夫家媽媽和外公。
我永遠記得剛失去爸爸時,內心承受的打擊有多深重,從北京風塵僕僕回到台灣,爸爸已是一具冰冷的遺體,因為沒能趕上最後一面,靈堂上我哭到不能自己。
先生先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我的悲傷和哭泣,接著一把將我擁入懷中,輕聲地對我說:「沒事的,我在這裡。」
殯儀館在郊區山頭,冷風加上失去的恐懼讓我顫抖不止,從先生懷裡傳來的溫暖,瞬間讓我哭得更傷心。也是在那個瞬間,我才體會到先生在五歲時,面對驟失父親的傷痛和掙扎。我很感謝先生在我失去父親時,給予的關心和溫暖,一直銘記在心。
三年後,婆婆在我們一家返台旅遊時,在自家昏倒驟逝。趕回家的路上,先生一邊開車一邊禁不住的流淚,我坐在副駕駛座上,只能幫忙遞衛生紙,默默地陪著掉眼淚。
那之後每一場守靈,我始終堅持陪在先生身邊,因為我知道面對無常時,沒人陪伴有多寂寞。
當父母離開時,做子女的只要一想到今後的自己,該以怎麼的存在繼續活在世上,每天都要面對沒有邊盡的痛苦和悲傷,我捨不得讓先生一個人獨自承受。
這種陪伴是很簡單就能完成的,一句暖心的話、一杯溫熱的咖啡、或是什麼都不說,靜靜陪伴情緒,就已經足夠,#懂比愛更重要。
想到留言裡對女星的控訴:「他都已經幫忙照顧孩子,根本是一百分的爸爸了,你還想要怎麼樣?!」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
在家庭裡,夫妻關係是主位,親子關係是副位,當親子關係錯位成為最重要的關係,夫妻間的關係變得不重要,逐漸淡化透明,直到隱形看不見。
夫妻之間除了孩子之外再無聯結,也難怪有那麼多女人在孩子長大獨立之後,選擇離婚。
▐ 「孩子都是被你寵壞的!」
曾經聽過一則故事。一對男女愛情長跑十年後結婚,剛結婚時小倆口如膠似漆,鄰居常常看到他們手牽手散步在社區裡。婚後三年陸續生下兒女,從前的美麗好風景頓時風雲變色。
兩人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除了言語上的針鋒相對之外,甚至吵到摔鍋破碗、爆發嚴重的肢體衝突,發出的聲響弄得鄰里困擾不已,幾番出動里長、警察大人幫忙居中調合。
無奈清官難斷家務事,外人調合的效果有限,重點還是在夫妻本身。太太曾經跟友人傾訴,她最受不了的是先生完全不管孩子的教養,可是當孩子被外人批評時又會指責她:「孩子都是被你寵壞的!」
每次這種時候,太太的心中就會湧出寂寞,覺得自己深陷育兒的沙漠中踽踽獨行,在教養孩子的路上,夫妻本該是併肩作戰的夥伴,但是他非但沒有貢獻心力,還在她被外人攻擊時落井下石。
豈止是寂寞,簡直是心寒了。先生只會出一張嘴的甩手黨模樣,讓太太每次一提起就恨得咬牙切齒。
常言道:「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孩子才是。」我曾在《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中提到,別看孩子年紀小,一副天真無害的模樣,他們常常是家庭江湖裡一場場腥風血雨的製造者。
由孩子引發的問題往往具有漣漪作用,會擴大成為夫妻、家庭、甚至家族間的對立和衝突。
▐ 結婚生子前,先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行文至此,我突然有個感悟,或許在結婚生子前,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應該找個時間和伴侶聊聊、分享一下,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要求伴侶自動理解懂得,簡直是緣木求魚,而且幼稚至極。
請誠實面對自己和伴侶的「想要」,如果你和我一樣貪心,是個想要愛情、親情和自我、什麼都想要的人,那麼就該放棄對滿分完美的要求。
不是一百分的情人,卻是九十分的丈夫
不是一百分的爸爸,卻是九十分的朋友
身上有那麼多角色,不可能什麼角色都是滿分,完美不可得,而且很可怕。藏在完美假象後面的,往往是千瘡百孔。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伴侶,
只有全心全意付出的婚姻。
如果,努力過後,還是覺得一個人的孤單勝過兩個人的寂寞!那就分開吧!無法走在一起看相同的遠方,還不如背道而馳各走各的路。
保持距離,彼此祝福,
各自安好,也是結局。
《 #親愛的辛苦妳了 》所有文章👉 https://reurl.cc/Aqpr2j
圖片:pixels
#親愛的辛苦妳了
#親子天下
北京愛情故事評價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跟導演浪漫有關的—漫畫編繪後記】
《在一起》(英文:Together)是2013年的一部香港愛情電影,由霍耀良執導,柯震東、甄子丹、陳妍希、Angelababy主演,分為兩個故事。
這篇四頁漫畫是某個北京雜誌社邀稿,配合電影宣傳與導演專訪。
不過,漫畫內容和電影劇情→完。全。沒。關。係。哈哈。
反而是描述導演的內心世界,導演告訴我,他拍攝許多電影前,經常在香港到處勘景,看到一些舊舊的房子、斑駁的牆壁或碼頭,總覺得那些痕跡都是有故事的,常會懷念青春時代,內心一直有某種念頭,他認為「所謂的浪漫愛情」,不一定是得到或實踐,而是內心澎湃洶湧的情緒又讓他複習起少年的自己。
我個人聽了還滿感動,試圖想像一個當年50多歲中年男子的情懷。(他現在60多歲了)
然後,我依照他的片段情懷,編寫了一個漫畫劇本,去表達他的內心。
《在一起》這部愛情電影,我沒看過,評價好像也不太優。
因為電影題材和這四個演員的組合,不太吸引我。電影故事大綱,也跟導演的中年浪漫情懷,南轅北轍,毫無關係。
哈哈哈哈。
至於,總是拍武打片、奇幻片、警匪片的導演,為什麼會想拍這種商業愛情電影,我也不瞭解。可能因為中國市場在黑道題目限制規則太多,愛情片的限制少一點吧。
或者,剛好喬到美好的情人節上映檔期,
或者,導演就是想拍一部愛情電影。
我倒是認為導演應該拍攝——他告訴我的這種愛情題材,或許會深刻感動一點。
⏰長期訂閱➡️https://vocus.cc/alicewhalebar/introd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