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的輝煌在查士丁尼去世之後很快就褪色,表現出來的就是領土很快的退縮。
原因之一是與波斯的戰爭消耗太大。而另外一個更為關鍵則的原因是阿拉伯的崛起。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佔領了富庶的埃及與敘利亞,帝國失去重要的稅收資源。
沒有了足夠的銀彈,東羅馬帝國想要恢復舊日羅馬帝國佔領整個歐洲的輝煌時代就不可能了。
不過這並不表示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時代都無足輕重。
事實上君士坦丁堡一直維持歐洲最大都市的地位。
東羅馬帝國雖然富庶,但是東邊國土不斷為鄂圖曼的前身塞爾柱土耳其佔領。為此,1095年,東羅馬帝國皇帝請求羅馬教皇派出一支軍隊協同與塞爾柱作戰。
但是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卻把傭兵請求看成是打敗異教徒、收復聖城耶路撒冷的聖戰。
他不去組織專業軍隊,而是號召信徒,結果來的都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甚至是老弱婦孺。
這支「人民十字軍」(People’s Crusade)讓皇帝大吃一驚,於是將他們直接丟向小亞細亞(也就是土耳其亞洲部分),讓塞爾柱絞殺。
這一次算是突厥人與歐洲人第一次的交鋒,從此開啟了沒完沒了、將近兩百年(1096 – 271)大約九次的十字軍東征。
東羅馬帝國經過三次十字軍的騷擾、加上東方塞爾柱與之後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勢力的蠶食鯨吞、以及威尼斯勢力的崛起,國勢江河日下。
(阿尤布是庫德族建立的王朝,出現一位偉大的首領:薩拉丁。我們到中東旅遊的時候再細說。)
但是歐洲卻不一樣:
數次十字軍東征的原因除了宗教理由之外,至少一樣重要的是教皇意圖擴張他們的影響力。始作俑者就是第一次東征的發起人烏爾班二世。
而到了十三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的權力達到高峰,成為歐洲實質的集權君主。他可以根據教會法(Canon Law)對不聽話的領主予以不同程度的禁制(Interdict)、甚至可以罷黜君王。
我們有機會再介紹這兩位影響力甚大、但教科書幾乎不提的教皇。
而作為教皇對世俗權力掌控證明、並且可以擴張他們影響力的十字軍東征,英諾森三世當然十分重視。1198年,他發表檄文(Post miserabile),第四次十字軍出師東行。
不過英諾森三世的十字軍面臨一個大問題:建造海軍的經費。英諾森三世想到了威尼斯。
您可能覺得奇怪,英諾森三世不是歐洲共主嗎?怎麼得屈膝於威尼斯。這個故事我們到威尼斯旅遊的時候細說。
總之,威尼斯幫助十字軍建造了海軍,但是十字軍沒有足夠的經費付款。不得已,在威尼斯的建議下,攻打亞得里亞海東岸的薩拉城(今天Croatia的Zadar。威尼斯在亞得里亞海的西岸),將薩拉城的財寶洗劫一空,用來支付威尼斯的戰艦買賣。
提到這,Dr. Shu得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中國的思維去理解世界。首先,「國家」作為軍事、外交、甚至人民生活的基本單位,這在歐洲歷史不是普遍現象。其次,中國的小農經濟可以解釋中華帝國文明;但是歐洲、尤其是地中海文化,從古希臘時代開始,「貿易」可能才可以解釋當地文明。這兩點是了解威尼斯的鑰匙。記著這兩點,我們下次繼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我們今天的景點是聖索菲亞的外觀,而觀景點是Hilton Curio Collection的King’s Room。大力推薦。
十字軍東征發起人 在 法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回巴黎上班了,這次繞過法國香檳區大城漢斯(Reims)時,經過旁邊一個鄉野小鎮名叫Châtillon-sur-Marne,遠遠地就看見鎮內高處一尊非常高大(25公尺)的人像,好驚奇?到底是誰會在這種小鄉下設立這樣的偶像呢?
原來這裡是教宗烏爾巴諾二世(Urbain II 1042-1099) 的出生地,他在1088至1099年間岀任羅馬教宗,是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發起人,在君權神授的時代,想當國王,就是這位烏爾巴諾二世教宗說了算數,他甚至指定每個法國國王想要扶正,就必須跑來漢斯大教堂裡加冕才具合法性的國規,以至於前前後後竟共有23位法國君主跑來這邊完成儀式。
小鎮本來規模就小,還住不滿700人,也沒什麼商店,全部只有一間麵包店開門,版主點了一個醜醜的開心果修女泡芙當宵夜,本不帶期望的,想不到卻特別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