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白鳥 ◎上官予
太陽從山巔升起,
展開在無涯際的海面。
一隻白鳥,
貼著翅子像背著雙手,
從金色陽光下走過;
他踱來踱去,
選定了個適當地方,
面海而佇立,
海上閃爍波光,
早潮舐著沙灘。
小小的他,
只專心地瞭望著
遠方。
他看到了什麼?
渴望的藍色的眼睛,
脈脈地凝視出神;
他的眼睛把夢想燃亮,
燦美如星。
熱血亦如洶湧的旭日,
凌空而飛騰,
他毫不猶豫,
展開那長帆似的雙翼,
微微向上傾斜,
在藍空滑行;
一瞬間 翻出雲端,
向遠天逸去。
--
◎作者簡介
上官予(1924-2006),本名王志健。山東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
青少年時期即開始新詩創作,最早投稿於謝冰瑩主編的《黃河》。1945年創辦並主編《帶槍者》詩刊,抗戰前後在《武漢日報》、《益世報》上發表新詩。來臺後,於1957年創辦及主編《今日新詩》月刊。
曾任軍中《精忠報》主筆、國家文藝基金會總幹事、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等職,並曾任教於世新、東海、輔仁大學等校。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金筆獎、世界文化學院榮譽博士獎、國防部光華獎、中山文藝獎等。
--
◎小編三進賞析
讀過這首詩的,應該都是小有人生歷練的學長姊。(咳嗯)
上官予(王志健)這首〈一隻白鳥〉,收錄於1989年修訂版的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打開目錄,很快就感受到時代的餘緒。
#雖然已是解嚴後
全冊第一篇為〈弘揚孔孟學說與復興中華文化〉,作者是辣個蔣中正。這篇課文是取自二十年前1969年,應對發生在對岸的「文化大革命」,蔣中正於是做出「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宣言,企圖確保國際地位上的「THE CHINA」。
上官予〈一隻白鳥〉一詩,與此文並於同冊,該教材編選的時代背景條件約莫如是,雖然1989已屬解嚴後,不過藏在教材內的戰鬥指示仍未完全消失。
不過這與上官予有什麼關係?
#誰是上官予
本名王志健的上官予,對許多讀者可能有點陌生。除了隔著時代的鴻溝以外,曾作為1950年代反共文學代表詩人的上官予,因呼應政策而誕生的「戰鬥詩」文學性存疑,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的詩史、詩選文本脈絡中。
回顧寫作歷程,出生於1924年的上官予,來台前已常在文藝報刊發表詩作,不過相較於覃子豪、紀弦等前輩,寫作經歷稍顯資淺。1951年,覃、紀借《自立晚報》版面,開闢來台後第一份新詩專版「新詩周刊」,可以視為戰後詩壇的一次重建工程。而上官予作為活躍於1950年代的詩人,也常在那發表詩作。若非後來積極投入反共文學、給詩下了工具性的定位,或許今日也是一派大師。
除了早早便投身創作以外,在那個出版即霸權、詩選宛如生死簿的年代,上官予便一連串編輯了好幾本舉足輕重的詩選。
比如應為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本詩選的《現代詩歌選第一集》(1951)、來台十年回顧的《十年詩選》(1960),以及參與編輯慶祝建國一甲子的《六十年詩歌選》,與陳紀瀅、鍾鼎文、謝冰瑩等文壇大老並列編委。
從他參與編選的詩選特殊性,不難推測上官予當時在文藝政策底下,佔有怎樣的位置。
而這之間,他也入選了張默、洛夫主編,創世紀詩社出版的《中國新詩選輯》(1956),以及彭邦楨、墨人編的《中國詩選》(1958)。全都是「中國」開頭的大部頭詩選,儼然被定義為當代代表性詩人。
不過正因詩選的影響極大,在不久的後來,詩選也將成為各派眾英挑戰權力胖虎的「虎牢關」,奪回文學本質的戰役即將陸續登場。
#詩選虎牢關,眾英戰胖虎
當詩選開始定義當代詩壇,官方資源不斷投入,連國防部都斥資出版詩選集。然而誰也沒想到,一群新崛起的詩人,居然開始搶麥。
回顧1956-1983年間,有個人瘋狂的投入編集詩選,在一連串官方血統的出版品中,膽敢按下卡歌鍵。那人即是創世紀火車頭、詩壇CPU(這我自己加的)──張默。
張默在這段期間內編了11本詩選,編選的速度比顏良的繁殖速度還要快。(←大不敬)。一出手就是剛剛提到的《中國新詩選輯》;不然就是民國五十年出版,超前部署、搶先定義未來詩風的《六十年代詩選》;甚至開啟年度詩選傳統的《一九七O詩選》。
因著詩選不只有影響力,還頗有市場,因此許多有志的詩人紛紛加入編輯詩選的行列。慢慢的沖淡且抗拒了官方對文藝的介入,並且重新定義何謂當代的詩。
不過,不受市場影響的教科書,就沒辦法這麼簡單。這就是為何我們最後還是看到了某些詩人、詩作。
#讓詩回到詩
詩壇的權力重心,在各方作用下,產生巨大的轉移。決定了具有強烈非文學作用的「戰鬥詩」,與朗誦詩一起,在往後被視為詩史的特殊事件,而非文本影響力的血脈。
此處應將上官予視為一種理念的執行代表,而非任何惡意的源頭。在那個眾人以信念相搏的時代,雖然以不同方式使用詩,然而心中對於詩的熱愛,應該都是同樣值得敬佩的。
所幸時間再稍微往後轉,1971年龍族詩社成立,青年詩社的眾聲喧嘩時代揭開序幕;1972年第二次現代詩論戰即將發生。陳芳明、蕭蕭、蘇紹連、辛牧、林煥彰,及同世代的向陽、陳義芝等人,一整個善寫善論述的新世代,已經在牛棚熱身。
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看到的詩,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其中一種過程。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上官予 #王志健 #一隻白鳥 #戰鬥詩 #國語課本詩選
南一國語首冊課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非常謝謝臺灣光復紀念歌作詞者陳波的兒子陳宜旼先生來訊告知下列資訊,解開了「陳波」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陳波」是當時在宜蘭縣蘭陽女中任教的一位國文老師俞仁溥先生的筆名,而這個筆名是取自其妻陳琇幃(同在蘭陽女中任教的音樂老師)之姓氏與他的大兒子俞小波之名。
記得昔日每到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大街小巷都會響起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台灣、澎湖群島被割讓予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1945年10月25日在太平洋戰區台灣的台北市舉行戰敗方日本的受降典禮,結束了日本在台半世紀的殖民統治,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則代表盟軍接收台灣與澎湖群島。
1946年8月,中華民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以資紀念。目前依據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台灣光復節屬於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由相關機關、團體、學校自行舉行慶祝活動。
《台灣光復紀念歌》寫於台灣光復翌年(1946年),由陳波先生作詞、陳泗治先生作曲,展現出濃厚的民族風及愛鄉情懷,之後曾被編入國民小學音樂教本及國語課本第七冊,優美的旋律至今仍長存在許多三四五六年級的台灣人心中。但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背後有著一位敬上帝、愛台灣的偉大音樂家,也罕有人去探究,原來這麼好聽的一首歌居然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也連帶的招致傳唱停滯的命運。
1911年生於社子三角埔的陳泗治,1930年進入台灣神學院,隨德明利學習鋼琴,後來進入日本政府為培育台灣公學校師資的「師資講習所」,奠下了良好的音樂基礎。
1934年,陳泗治畢業後赴日本就讀東京神學大學,並從上野大學木岡英三郎學習作曲。1934年暑假,他與旅日同學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擔任鋼琴伴奏,回到台灣各地舉行巡迴演奏會。
二戰後,1946年,陳泗治任「台灣文化協會」音樂委員會委員,創作了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該曲是使用傳統的五聲音階譜寫,曲調充滿孺慕之情,或許與其神學背景有關。
至於作詞者「陳波」則是在宜蘭縣蘭陽女中任教的一位國文老師俞仁溥先生的筆名,而這個筆名是取自其妻陳琇幃(同在蘭陽女中任教的音樂老師)之姓氏與他的大兒子俞小波之名,當年他投稿歌詞中選後還有得到獎金。非常謝謝他的兒子陳宜旼先生告知上述資訊。
台灣光復紀念歌的歌詞,後來因政治考量曾在經過改寫後成為小學國語課文;昔日小學國語課本第七冊的第廿一課《光復歌》裡面寫道:
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總統恩德不能忘。
不能忘,細思量;不能忘,細思量;救國救民,恩德深長。
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國軍英勇不能忘。
不能忘,細思量;不能忘,細思量;同心同德,發憤圖強。
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大陸同胞不能忘。
不能忘,細思量;不能忘,細思量;光復大陸,重享安康。
不管未來台灣的歷史會如何寫下去,當年這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光復紀念日」不應該被遺忘,而就在大家各取所需、各自解讀這個日子的時候,也請不要忘了台灣曾有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陳泗治,以愛鄉愛國的熱情,寫下了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
《台灣光復紀念歌》
詞:陳波
曲:陳泗治
張燈結綵喜洋洋 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 台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 常思量 不能忘 常思量
國家恩惠 情分深長 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 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 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 常思量 不能忘,常思量
加緊建設 為國增光 不能忘
張燈結綵喜洋洋 光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 民族精神不能忘
不能忘 常思量 不能忘 常思量
中華民國 地久天長 不能忘
影片中的歌聲取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監製、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發行的《串起童年的聲音》兒童歌謠曲集,歌曲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伴奏、陳澄雄指揮,演唱者包括苗栗縣竹南國小兒童合唱團、苗栗縣建國國小兒童合唱團、敦化美聲合唱團。畫面則是取自1947年第二屆台灣光復節慶祝活動與1959年第十四屆台灣光復節慶祝活動。
南一國語首冊課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管未來台灣的歷史會如何寫下去,當年這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光復紀念日」不應該被遺忘;而就在大家各取所需、各自解讀這個日子的時候,也請不要忘了台灣曾有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陳泗治,以愛鄉愛國的熱情,寫下了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
記得昔日每到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大街小巷都會響起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台灣、澎湖群島被割讓予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1945年10月25日在太平洋戰區台灣的台北市舉行戰敗方日本的受降典禮,結束了日本在台半世紀的殖民統治,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則代表盟軍接收台灣與澎湖群島。
1946年8月,中華民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以資紀念。目前依據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台灣光復節屬於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由相關機關、團體、學校自行舉行慶祝活動。
《台灣光復紀念歌》寫於台灣光復翌年(1946年),由陳波先生作詞、陳泗治先生作曲,展現出濃厚的民族風及愛鄉情懷,之後曾被編入國民小學音樂教本及國語課本第七冊,優美的旋律至今仍長存在許多三四五六年級的台灣人心中。但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背後有著一位敬上帝、愛台灣的偉大音樂家,也罕有人去探究,原來這麼好聽的一首歌居然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也連帶的招致傳唱停滯的命運。
1911年生於社子三角埔的陳泗治,1930年進入台灣神學院,隨德明利學習鋼琴,後來進入日本政府為培育台灣公學校師資的「師資講習所」,奠下了良好的音樂基礎。
1934年,陳泗治畢業後赴日本就讀東京神學大學,並從上野大學木岡英三郎學習作曲。1934年暑假,他與旅日同學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擔任鋼琴伴奏,回到台灣各地舉行巡迴演奏會。
二戰後,1946年,陳泗治任「台灣文化協會」音樂委員會委員,創作了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該曲是使用傳統的五聲音階譜寫,曲調充滿孺慕之情,或許與其神學背景有關。
至於作詞者「陳波」則是在宜蘭縣蘭陽女中任教的一位國文老師俞仁溥先生的筆名,而這個筆名是取自其妻陳琇幃(同在蘭陽女中任教的音樂老師)之姓氏與他的大兒子俞小波之名,當年他投稿歌詞中選後還有得到獎金。非常謝謝他的兒子陳宜旼先生告知上述資訊。
台灣光復紀念歌的歌詞,後來因政治考量曾在經過改寫後成為小學國語課文;昔日小學國語課本第七冊的第廿一課《光復歌》裡面寫道:
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總統恩德不能忘。
不能忘,細思量;不能忘,細思量;救國救民,恩德深長。
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國軍英勇不能忘。
不能忘,細思量;不能忘,細思量;同心同德,發憤圖強。
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大陸同胞不能忘。
不能忘,細思量;不能忘,細思量;光復大陸,重享安康。
不管未來台灣的歷史會如何寫下去,當年這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光復紀念日」不應該被遺忘,而就在大家各取所需、各自解讀這個日子的時候,也請不要忘了台灣曾有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陳泗治,以愛鄉愛國的熱情,寫下了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
《台灣光復紀念歌》
詞:陳波
曲:陳泗治
張燈結綵喜洋洋 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 台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 常思量 不能忘 常思量
國家恩惠 情分深長 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 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 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 常思量 不能忘,常思量
加緊建設 為國增光 不能忘
張燈結綵喜洋洋 光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 民族精神不能忘
不能忘 常思量 不能忘 常思量
中華民國 地久天長 不能忘
影片中的歌聲取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監製、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發行的《串起童年的聲音》兒童歌謠曲集,歌曲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伴奏、陳澄雄指揮,演唱者包括苗栗縣竹南國小兒童合唱團、苗栗縣建國國小兒童合唱團、敦化美聲合唱團。畫面則是取自1947年第二屆台灣光復節慶祝活動與1959年第十四屆台灣光復節慶祝活動。
南一國語首冊課文 在 學思達小學國語與數學交流社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翰林國語第一冊1-3課學思達講義 ... 南一五上數學第七單元整數四則計算| ShareClass ... 110學年度康軒四年級上學期國語八至十課課文閱讀理解任務單| ShareClass. ... <看更多>
南一國語首冊課文 在 南一國小國語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