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第12屆太平洋藝術節」展演代表團遴選須知
一、宗旨
太平洋藝術節(Festival of Pacific Arts, FOPA)係由太平洋社區(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SPC)辦理之國際藝術活動,目的在保存太平洋島嶼文化並增進文化交流,使27個會員國彼此建立深厚友誼。
1972年迄今已辦理11屆的藝術節,每屆至少有2,500人參與,藝術節為期2週,為太平洋地區最主要的文化活動,各國原住民透過藝術節相互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太平洋島民對彼此的認識。
第12屆太平洋藝術節主辦國為關島,當地原住民族為查莫洛族(Chamorro),臺灣為南島語族成員,關島總督府特別邀請臺灣以貴賓身分出席,展現不同於其他南島語族國家之獨特文化特色。
原住民族委員會組團參與第12屆太平洋藝術節為深化臺灣原住民族與太平洋地區原住民族文化交流,參與項目表演藝術類、文學藝術類、展演/展覽類、研討會/工作坊/論壇類,期提升臺灣原住民族與太平洋地區原住民族互動。
二、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 (以下簡稱原民會)
三、承辦單位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以下簡稱原文會)
四、報名類別
(一)傳統樂舞類
(二)音樂類:區分原住民樂團及個人吟唱
(三)視覺及立體藝術類:創作形態不限平面藝術、立體藝術、工藝、複合媒材、行為藝術、數位藝術等。
五、報名對象:
(一)傳統樂舞類:
1. 原住民立案團體或法人(成立年限不限)。
2. 須有參與國際性藝術節或音樂節演出經驗。
3. 報名團隊以15人為限,含1名隨團行政人員。行政人員不限原住民身分,表演人員應具原住民身分。
(二)音樂類:原住民樂團及個人吟唱
1. 年滿18歲以上之原住民個人(以徵件截止日為準),或原住民立案團體、法人(成立年限不限)。
2. 須獲得或入圍金曲獎及發行專輯者,或有參與國際性藝術節或音樂節演出經驗。
3. 原住民樂團以3人以下團體為限,個人吟唱得以獨唱、獨奏形式申請。
(三)視覺及立體藝術類
1. 年滿18歲以上之原住民個人(以徵件截止日為準)。
2. 不限創作媒材,但以現地製作,可自行獨立完成之創作為主。
3. 以個人申請為限。
六、報名辦法
(一)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105年2月29日下午5時止。
(二) 報名資料:
1. 傳統樂舞類:
(1) 團體申請表1式。
(2) 提供剪接20分鐘以及10-15分鐘作品影音精華片段各1支,檔案格式須為MPG4或MOV。
2. 音樂類:
(1) 原住民樂團:
A. 填具團體申請表1式。
B. 提供剪接5-10分鐘影音作品精華片段1支,檔案格式須為MPG4或MOV。
(2) 個人吟唱:
A. 填具個人申請表1式。
B. 提供剪接5-10分鐘影音作品精華片段,檔案格式須為MPG4或MOV。
3. 視覺及立體藝術類:
(1) 個人申請表1式。
(2) 作品說明表1式。
(3) 提供作品草圖及說明,可提供手繪稿或電子繪圖檔、創作所需材料費經費概算表(最高新臺幣10萬元)。作品可單件或組件,不限媒材、尺寸。
4. 提供近5年之參考作品;若無參考作品,可免附。
5. 請將申請表、影音作品或作品說明表及草圖燒錄至同一片光碟,申請表1式2份,另申請表以A4規格雙面列印繳交,並於左上角以迴紋針或長尾夾裝訂。
(三) 報名方式
1. 郵寄報名:報名資料請於105年2月29日前,以掛號郵遞(郵戳為憑)至原文會(115臺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並於信封明顯處加註「參加『第12屆太平洋藝術節』展演代表團遴選」。
2. 親送報名:於截止日以前,親送至原文會櫃台。每日受理時間自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四) 若有補件通知,請在規定期限內補件,逾時恕不受理申請。
(五 ) 所有申請資料恕不退件,請申請者自留原稿。
(六)如有任何疑問,請E-mail至sssmei@mail.ipcf.org.tw或於
上班時間致電02-2788-1600轉分機213 吳小姐。
七、 評選方式
(一)兩階段評審作業
1. 初審:就申請者資格、申請者應備文件資料及應載內容進行書面審核。
2. 複審:分別召開傳統樂舞、音樂類、視覺及立體藝術類等三類複審會議,並分類聘請國內藝術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團進行評選,評審過程依行政程序法第32條相關迴避規定辦理。
(二)傳統樂舞類遴選出2團共30人,每團15人;音樂類遴選原住民樂團1團(3人)及個人吟唱2人;視覺及立體藝術類3人。
(三)評選結果將於105年3月上旬,於原民會及原文會網站公布,並以紙本公文及電子郵件通知獲選者。
八、 注意事項
(一)傳統樂舞於主舞台演出舞碼為南勢阿美及馬蘭阿美,服裝及道具由原民會提供,申請團隊須自備周邊舞台之服裝及道具。
(二)太平洋藝術節為一大型展演及交流平台,可提供藝術家或團隊跨國交流及觀摩學習之機會,並藉以推廣臺灣原住民文化及提升原住民藝術能見度。原民會徵選團隊及個人須配合辦理相關藝文活動推廣,除支應獲選團隊之食、宿、機票,以及其他創作所需材料費用,不另支付表演費及個人創作勞務費。
(三)凡參加本次遴選者,視為同意本須知之各項規定。
(四)所有遴選作品均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若有違者,原民會依相關規定辦理,申請者須自負法律責任。
(五)原民會將主動提供宣傳與相關資源,獲選者須配合專訪及相關活動宣傳。
(六)獲選者須與主辦單位簽訂合約,未完成簽約程序者,視同放棄演出,並由備選遞補。
(七)本須知相關事項如有疑義或其他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修正公佈之。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南島語族 文化特色 在 桃園市議員李柏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幸福桃花園~週末心情】傳承失落文化 聊一聊樹皮衣工藝~
樹皮衣工藝是環太平洋南島語族重要文化特色之一,隨時代演進技術逐漸沒落,25歲阿美族女孩林戎依拜師學藝,傳承原鄉之美,即日起華麗樹皮衣在桃園原住民文化會館展出至11月底。
早期阿美族祭師祈雨或獵人上山打獵,幾乎穿著樹皮衣,台灣考古也發現至少40處遺址出土拍打樹皮布的石拍,顯示樹皮衣在台曾有過繁榮。您可以抽空去瞧瞧,感受另一種文化氛圍,認識原住民祖先生活智慧及文化之美。。
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畢業,今年20歲的林戎依,為了製作樹皮衣,得騎車上山裁鋸「構樹」,新鮮構樹枝經捶打,樹皮敲打可延展6到8倍,再設計成各式服飾,還能製成宛如名牌包的錢包。
南島語族 文化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