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縣海域魚隻驗出放射性銫超標 當局下令禁止上市!! (04/21/2020 蘋果日報)
(於慶中/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政府上周決定,計畫在2022年將稀釋過的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引發國際反彈,爭議尚未歇止,周一(19日)又傳出福島縣 海域捕捉到的黑鮋(許氏平鮋,クロソイ)驗出放射性超標,當局已立即下令禁止上市。
《NHK》報導,日本原子力災害對策本部證實,本月1日在距離福島縣南相馬市13公里的海域,捕捉到一尾黑鮋,上周四(15日)進行檢驗時驗出體內每公斤含有270貝克的放射性銫,遠高於每公斤100貝克的衛生安全標準,已立即禁止當地的黑鮋海產上市。
報導指出,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早在今年二月時,就在該縣海域捕獲的黑鮋體內驗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當時便主動停止上市。事實上,自「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曾有多達44種海產遭到限制上市,直到去年2月25日起才全面解除禁令。
★ 日本福島縣外海捕獲魚隻輻射超標 已禁出貨、日本2022排核廢水入海 原能會:恐衝擊台灣近海漁業(04/17/2021 蘋果日報)
(林麒瑋、周彥妤/台北報導)日本政府決定在2022年將稀釋過的福島核廢水排入海,引發國際反彈。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簡稱原能會)最新評估報告顯示,日本如果排放福島核污水,衝擊層面除了台灣鄰海附近重點迴游魚類的路徑外,還包括近海與遠洋漁業。
原能會前年9月就向日方表達關切
原能會今年4月提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海水對我國影響之評估報告」顯示,已於2019年9月及2020年3月兩度循外交管道向日本政府表達關切,請日方基於2014年台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備忘錄之互惠精神,於未來決定將含氚廢水排入海洋的政策後,儘早知會我方,亦持續透過我國駐日本代表處,蒐集日本政府所發布相關資訊,以作為調整及提升因應作為之參據。
原能會表示,獲知日本可能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可能排放廢水,已組成跨部會因應平台研商各項因應作為,並於去年3月起召開至少5場會議,以協調相關部會運用現有監測資源,包括規劃輻射廢水海洋擴散模擬預報作業、台灣附近海域環境輻射監測分工與資訊整合機制,以及漁產輻射檢測作業等,以期在既有的充分準備下,為民眾的輻射安全把關。
原能會說,目前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執行的「台灣海域輻射背景調查計畫」中,已在台灣鄰近海域建立33個監測點,持續監測海水氚含量,可掌握排放後的即時資訊,提供執行因應作為的依據。
近海與遠洋漁業都可能受污染
飲食的部分,原能會指出,持續進行海域輻射調查計畫,並密切關注福島核電廠輻射物質排放對我國的影響,本計畫與海委會、農委會等政府機關合作,對漁產品及海水等採行多項監測防範措施,建構嚴密防護網。另原能會也協助衛福部食藥署對日本進口食品之輻射檢測作業,確保民眾食的安全。
原能會說,除了輻射安全外,更加擔心針對當地漁業產生的「風評被害」,也就是產業名譽的損失,而台灣的近海、 遠洋漁業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台灣鄰海附近重點迴游魚類之路徑,幾乎都沿黑潮來往台日之間,移動路徑皆與氚水排放後可能之擴散路線重疊。
與日方持續交流密切監控
整體對我國影響評估部分,原能會指出,日本排放核污水後,不排除會有部分因為洋流條件擴散至台灣海域,而實際擴散之趨勢及對於台灣之影響仍取決於日本的排放計畫,如排放濃度、排放頻次、放流型式(表面或海底放流)、放流管離岸距離、排放季節等因素,需透過同時考量上述條件的海洋擴散模式,方可準確預測氚水排放後在台日海域間的擴散趨勢變化。
原能會也表示,目前所知日本可能決定將福島處理過之核污水(以氚為主)排放, 氚水在人體的生物半衰期很短,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 的攝入約定有效劑量(成人攝入後50年;小孩計算至70歲),1Bq的氚水造成的劑量約為 0.000000018 mSv,約為人體中天然存在鉀40的300分之一。「氚水相對其他人造放射性核種對於人體幾乎沒有影響」,且日方曾表示會將氚水稀釋至低於法規要求,才予以排放,但排放的總量非常巨大,而輻射曝露的途徑也十分複雜,可能因為沙灘活動受到海水表面的直接輻射曝露、亦有可能因為攝入海水中魚類等不同途徑接受氚水的影響。
原能會強調,在排放細部計畫尚未明朗化前,就已針對該預期排放事件開始進行台灣海域氚活度監測計畫,偕同相關單位進行台灣周遭海水及水產取樣分析,確保輻射安全的同時建立氚活度基線,並與日方透過外交平台進行資訊交換,以便於得知更多資訊後,可透過詳細的輻射防護評估,確保氚水之安全無虞。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表示,從原能會相關評估來看,確實不排除因洋流而向台灣擴散的機率,而實際擴散範圍則要視日本最後制定的廢水排放計畫,包括排放濃度、頻次、季節等因素,都會影響模擬分析預測台灣海域受衝擊的可能。
她指出,氚水(核廢水)在人體生物半衰期,相對較短,但日本核輻射總體量大,且輻射影響範圍,可能包括魚類,繼而影響人體,影響方式多樣。
高虹安建議,雖未能確定勢必造成污染,但原能會應儘早進行台灣海洋海域的監測計畫,防範台灣漁業產業名譽受損,甚至連帶造成可能的經濟損失。另外,原能會也應與日方多多在外交平台,交換資訊對話,更了解未來日本排放計畫,從專業協助產業,評估影響與預防。
完整內容請見:
福島縣海域魚隻驗出放射性銫超標 當局下令禁止上市!! (04/21/2020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420/AIGTQO4K5FDTFFIGNKV5A6YTFY
日本福島縣外海捕獲魚隻輻射超標 已禁出貨、日本2022排核廢水入海 原能會:恐衝擊台灣近海漁業(04/17/2021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10417/EJQRZGURNRDTHGSQMUA5WRHBNY/
♡
南相馬市 事件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見福島現況👁 #勿以奧運遮羞🚫
為了迎接奧運聖火,3月4號及5號,日本政府分別解除了福島核電廠所在地雙葉町及大熊町部分區域的「避難指示」,這是時隔9年來,這兩個區域首度開發一般人進入。日本政府將此視為災後九週年重建的重要成果,但受災者並不認同,因核災被迫離開故鄉的大沼勇治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批評此次解除避難指示僅僅是「#假的復興宣傳💢」,只是為了奧運做宣傳,#從町民的角度而言完全沒有看到復興😢。
在福島核災之後,核電廠周圍有12個市町村因輻射污染被列為避難區域,當地居民被迫到其他地方避難,此後,日本政府陸陸續續完成污染清除的工程,逐漸解除避難指示,但其中浪江町、雙葉町、大熊町的大部分區域與南相馬市、富岡町、飯館村的部份區域因為輻射污染嚴重,目前仍被列為「歸還困難區域」,#居民仍然不能返鄉展開重建。
歸還困難區域中有部份地區被劃為「特定復興再生據點」,日本政府在這些區域內進行除染工程,這次開放的雙葉町及大熊町部份地區就屬於特定復興再生據點,但這些區域由於缺乏基礎設施,距離能夠居住至少還有兩年,且由於時隔許久,居民返鄉的意願也不高,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卻把避難指示解除當成復興成果的宣傳,是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據日本政府復興廳截至今年2月28號的統計,#目前還有約4萬8千個災民未能回到故鄉‼
南相馬市 事件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福島地院裁定東電賠償災民6.1億日圓!! 這也是日本全國約30件同性質的團體訴訟中,目前為止法院做出的第七起東電必須賠償災民的判決 !! (03/22/2018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網)
新聞引據:共同社、採訪、路透社 撰稿編輯:張子清
日本福島地方法院磐城分院今天(22日)裁定,東京電力公司必須為福島縣雙葉郡213位居民,因福島第一電力公司的核災事件而失去家園,賠償約6.1億日圓(約580萬美元)。這是日本全國約30件同性質的團體訴訟中,法院做出的第七起判決。
日本福島縣雙葉郡除了葛尾村之外的7個町村,以及南相馬市小高區的213位居民,因為2011年福島核災被迫搬遷,無法返回故鄉居住,向法院狀告東京電力公司,要求133億日圓的損害賠償。
不過,磐城分院主審法官島村典男裁定東電賠償6.1億日圓。原本213位居民向法院要求每位災民因失去家園而獲得2,000萬日圓的賠償金,以及伴隨避難而遭受的痛苦,另外每個月再賠償50萬日圓的精神賠償金。
因福島核災而被迫避難的居民人數約為16萬人。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s.rti.org.tw/news/view/id/401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