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者分享,他小孩也在收聽我節目。我竟能與12~15歲年輕人說話,覺得好榮幸。Kerwin最近要錄10分鐘影片勉勵他高中學弟妹,問我怎麼才會鼓勵到他們。回想那時候,我最需要的鼓勵,是告訴我讀書的辛苦不會白費,繼續堅持!我那時真的讀得蠻辛苦哈哈,我是那種標準的乖小孩。但我告訴Kerwin,雖然當時我很需要那類鼓勵。現在我真正的感受卻是,那樣瘋狂的準備考試,真的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大前研一認為日本升學制度,無法培養「生存力」——未來到哪都能養活自己。(所以他最後允許兒子輟學,但小孩還是自己創業當了老闆。但我絕對不會在節目鼓勵大家輟學啦哈哈,爸媽們請放心🤣。)
只是我也越來越明白,自己為什麼很想分享這些內容給讀者。可能跟許詮也很像,因為畢業後總有幾個階段覺得迷惘。其實還有許多其他想寫的東西,但先挑一類主題開始吧。我把自己最喜歡的國際視野,加上我有機會遇到許多商業人士,放在一起聊了。隱藏在背後最核心的問題,其實還是「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有什麼更精采的可能。
作為媒體,我們一定要把年薪700萬標出來,才會有人好奇想讀啊(說實在你不就這樣才讀下去的嗎...🤣)。但副作用就是,容易讓讀者失焦,果真還有人拉仇恨變酸民。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許詮很清楚自己適合什麼,今天他職場賴以為生的,與他從小一直在做的事情,依然很相像。我想我們一生,都在面對「認識自己」的功課。有了這個為基礎,精采又聰明的攻略,就會對我們帶來最高的價值。
文字稿為大家整理出來囉。文末附上「升遷攻略」小測驗,幫助你爬梳整理自己的想法。😘 想回答任何一題,都歡迎交流喔😊
印尼 學制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 #升學制度 #學測 #社會科 #地理
學測即將登場。麗山高中地理科教師廖偉國指出,學測試題都是以課綱主要概念作為命題依據。考前三周,考生應將四冊的主要概念(課本上以黑體字呈現的 #專有名詞)複習一次,了解每個主要概念的意義、形成原因、分布與影響。
他分析,近年學測新趨勢包括跨冊觀念的整合與跨科閱讀能力。近兩年來跨冊整合試題已成為必考的題型,建議考生複習第3、4冊的區域地理時,須統整1至4冊前後相關的主要概念。
他舉例,朝鮮半島的北韓北部屬於 #熔岩高原,此時就必須將高原屬於熔岩高原的印度 #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中部西伯利亞高原 和美國西北部的 #哥倫比亞高原 等 #農業類型 和 #產業活動 進行統整。
跨科閱讀能力的培養則是這兩年開始出現的題型。廖偉國建議考生仔細閱讀這兩年的所有跨科試題,從題組的選文中找出答案線索並反覆練習。
此外,讀題要仔細閱讀題幹,以邏輯推理能力分析試題。廖偉國表示,一般試題四個答案選項除了一個正確答案外,易有一組誘答性很高的選項,考生必須善用推理能力分析,並要詳細閱讀圖、表中隱含的資訊,尤其注意地圖方向標以免誤判。
至於時事題,廖偉國認為台灣 #霧霾議題 可從空間分布與季節風向關係著手準備;綠能議題注意風力與太陽能在台灣最佳的設置地點。至於南北韓議題,考生要注意如利用 #方位投影 分析導彈影響範圍、#北韓漁民捕魚海域、#南韓的產業特性等。
美國加州大火衍伸的考題,他認為考生必須理解加州野火的 #焚風,並從風向看影響的地區。印尼阿貢火山噴發則必須了解 #錐狀火山 屬於 #猛烈式噴發,並從 #風向分析 影響的鄰近地區有哪些地方。
人文地理方面,廖偉國認為必須注意「#洛興亞人事件」,了解緬甸主要宗教信仰為 #佛教,洛興亞人則以 #伊斯蘭教 為主。洛興亞人難民主要移往相同宗教的孟加拉,部分搭船穿越 #麻六甲至印尼和馬來西亞。
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廖振順指出,考生必須注意川普主導美國退出 #巴黎協定 的相關考題,如哪些國家沒加入巴黎協定。而此次自然期刊報導全球暖化導致青康高原的 #冰河融解,造成 #長江、#黃河 等重要河流的水溫改變,考生必須知道那些河流會受到影響。
印尼 學制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宏觀角度看台灣
這篇文章所提的一些觀察,也是我最近在跑新南向幾個國家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有點像大哉問,但確實非常真實。我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時,引用了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論學校章節中的一句:
"學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
我提醒各大學校長,這應該是設立學校的重要目的之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這個"具",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泛指所有的經營手法。經由讀書人的智慧淬鍊後的理念,得以帶動社會的進步。這應該是所有大學校長絕對要念茲在茲的大事,不過,很遺憾,似乎沒有多少位校長體會我的憂心!全場我聽到最多的是資源不夠、不均,要求政府要資源均分,以及各校間該如何搶到最好的學生,而不是該如何修改學制、該如何採行翻轉教育、該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該如何縮小學用落差!我真的想大嘆,"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甚麼,要問自己能為國家做甚麼",真是台灣需要的振聾發聵之聲!
所以,印尼小女孩的問題:台灣的部長、總理和教授,有了印尼沒有的資源,可是卻做不出像樣的成績,我很難想像,當資源不足的時候,會是什麼更糟的景象。
台灣真是該好好想一想,是制度?還是方法?還是人? 讓台灣千辛萬苦提升的教育水平,卻無法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03/article/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