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分享】秘魯太陽天文台列世界遺產 2,300 年前能精確記錄時間/小肥波
//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周三 (27/7) 公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世界遺產名錄中增加 13 個文化遺址,其中一個矚目新入選的文化遺址是位於秘魯北部沙漠山谷、擁有 2,300 年歷史的長基羅 (Chanquillo) 太陽天文台。
其餘 12 個新增文化遺產來自印度、日本、象牙海岸和中國泉州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等多地,而於中國福州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 44 屆會議會在今日 (28 日) 繼續審議其他 2020–2021 年的世界遺產提名。
被 UNESCO 評為其中一個「人類創意天才的傑作 (a masterpiece of human creative genius) 」的長基羅太陽天文台,總共有 13 座太陽天文台塔排列在沙漠的山脊上,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250–200 年,估計是由卡斯馬/謝欽文化 (Casma/Sechin Culture) 所建。
該些塔樓利用太陽升起和落下的弧線來標記分點 (equinox) 和冬至等時節,並起了日曆的作用,每年錄得的時間精準得只相差 1–2 天,被列入文化遺址的還包括天文台的三重圍牆。
長基羅計劃總監 Iván Ghezzi 於遺址已進行 20 年研究,他表示,對天文台列入世界遺產不知所措,但並不感到驚訝。他指出,長基羅太陽天文台是已知古文明唯一一個能測量完整年度太陽曆的天文台,在美洲或全球任何地方都未見過,13 座塔的位置使得其從兩個非常明確的觀察點精確測量不同季節的太陽運動。他認為,古秘魯文明在實踐當時最複雜的天文學。
十多年來,世界古蹟基金會一直與秘魯政府和其他組織合作保護該遺址,避免其受沙漠強風、濕度與溫度變化,以及砂土流失與地震對天文台地基的侵蝕。
世界古蹟基金會行政總裁 Bénédicte de Montlaur 表示,長基羅太陽天文台的重要性相對不為人知,遺址的惡化無得到解決,保護措施幾乎不曾存在;長基羅太陽天文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努力,保護這一作為全人類非凡遺產的進步。
考古學家認為,該遺址很可能在公元一世紀初就被遺棄了,直到 19 世紀才被重新發現,該遺址至今未有發現人類骸骨,因此學者對該地文化所知甚少。Ghezzi 則指,該天文台是在巨大衝突和社會紛爭的時期建造。
長基羅太陽天文台是本世紀第三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秘魯遺址。另兩個遺址美洲最古老城市 Caral 與印加龐大公路系統 Qhapaq Ñan 分別在 2009 年和 2014 年獲世界遺產之名。
來源:
The Guardian, ‘No parallels’: 2,300-year-old solar observatory award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status, 28 July 2021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瓜地馬拉手繪旅行」介紹 訪問作者:Peiyu(張佩瑜) 內容簡介: 瓜地馬拉承襲馬雅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民俗情調,也不乏絕美的自然景觀,它是台灣的邦交國,卻也是很多人心中陌生的存在。 Peiyu佩瑜連續三年拜訪瓜地馬拉,在西語學習名城Xela雪拉...
印度古文明遺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去埃及🇪🇬
#讀咗當去咗
#throwbackmemories
【澳洲到埃及: 史前時代】
五千年,曾是我對人類文明極限的概念。中華文明自稱「上下五千年」。因為不及實實在在的公元前3100年建立的統一國家埃及悠久,故冠以「上下」。但五千多年,也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河源了。我一直以為,這條探索文明長河源頭的漫長道路, 我已經用雙腳走到了盡頭,所以2009年著成《足足五千年》。
世界文化遺產中,人類在地球上最早的印記,石器時代的洞穴晝有23處,散佈五大洲。其中,以舊石器時代的澳洲卡卡杜壁畫,歷史最悠久。因為早在五萬年前,最早出走非洲的智人,經過中東、印度、印尼,跨過托雷斯海峽,到達澳洲。基因鑑定,澳洲土著是史前第一批離開非洲的移民大軍。於是,為了著作《足足五萬年》, 我專門到澳洲,探訪這些人類最早的藝術品,以及非洲智人的直屬後代:今天居住在澳洲卡卡杜的土著Bininj人及Mungguy人。
文化和文明不同,文化(Culture)是自從人類進入石器時代使用工具以來創造物的總稱。文明(Civilization) 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lis」,「城市化」的意思,泛指國家的建立。文明的搖籃,自然是兩河和埃及。人類最早的文明為距今六千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位於現在的伊拉克,但遺址早已蕩然無存。其影響到附近的尼羅河,公元前三一○○年,上下埃及統一,形成統一國家。那時全世界都是盤古初開的「史前時代」。地球上沒有地球村,這個唯一的國家,孤寂地興盛了二千年,歐亞非都還沒有統一國家的文明出現。埃及法老王的第二十六個王朝衰落時為公元前五○○年,那時,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秦始皇還未出生。如果說世界上有史前文明,就只有埃及有這資格。
印度古文明遺址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南亞》是一個同床異夢的多文明世界”
以吳哥王朝為主題的這本書籍,讓人感覺到王朝的26任君主,個個都是剪綵王!
沒有去過吳哥窟,但因著這一本書我上了YouTube看了國家地理雜誌等等的相關影片,真的非常壯觀。也可以想像到消失在叢林當中數百年後的這個巨大遺址,出現在偶然發現的獵人外國人眼前時,那種震撼應該超越任何電影特效可以體現的衝擊。想想看在一千多年前那樣的叢林中,怎麼去建設如此幅員廣大的一塊基地,而且到底是去哪裡找來這麼多石頭?思考起來真的是很令人震撼。
雖然書名是東南亞,但大部分的篇幅講的是高棉(柬埔寨)的吳哥王朝。首先是非常驚訝於他如何受到沒有那麼近的印度,如此強烈的影響 (反而比較近的中國似乎成份沒有那麼強烈)。但也因為這樣閱讀的時候在一堆專有名詞中有一點容易迷失,包括 “跋摩”, “婆羅門”,“涅槃”,“伽藍”等等 (超級佩服翻譯者)。還好書的結構還算完整,而且從古蹟去推論過去時代的生活場景還蠻有意思的,所以迷失了還是可以找回來的😆
至於二十六任君主為什麼競相建設或是改建整個神廟殿宇,以歷史學家的推論,是來自於他們王權的設計不夠組織化,既不是用血緣也沒有明確的接班制度,所以常常只能訴諸武力。也因為這樣當國王的人很容易不小心就被身邊的人幹掉,所以任何得找王位的都要大興土木把殿宇寺廟建的更富麗堂皇,以至於人民會感覺到這位國王是上天所授權的,讓他的正當性得以兼顧。但因為佛教與印度教信仰交織出現在當中,當上下任君主信仰不同的時候,偶爾會看到砍掉重練情況,或是索性把前一個信仰的神明改裝加濾鏡變成自己的神明,直接借殼上市 (這樣好像也比較省錢吧?)
很酷的是關於吳哥王朝最詳盡的記載,是來自於西元1295年元朝派出的使者周達觀所著的 「真臘風土記」。雖然是一個外人的眼光,卻能客觀並栩栩如生的描述當時的富麗堂皇,以及社會與經濟的充沛活力。不管是緬甸或是東南亞其他的國家,因著過去各自歷史許多紀錄沒有保存 (寫在會毀壞的葉子上),有太多不同語言的民在一起,並且很長一段時間的西方殖民,讓他們似乎遺忘了自己的歷史。現在東南因著人口紅利造成市場巨大成長的機會,正在試著用東協的合作方式,團結起來彼此扶持,這在過去是非常難想像的,但為了發展,看起來人們還是有辦法消除歧異攜手合作。我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他們越去認識了解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步驟。畢竟先要有個明確的“我”,才能夠有信任感的建立“我們”。
書籍的最後一段讓我有一種非常驚訝的感覺。作為東南亞研究者的日本作者,開始批判日本人對東南亞各國的優越感,甚至舉例跟著他去的學生或是日本人不經意的輕佻態度。作者也提到了在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歐美殖民離去之後,以振興經濟之名,在東南亞造成了很多破壞和掠奪,更不用說在二戰期間的傷害,他認為日本人有必要了解並且承擔部分的責任。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他對於歷史和文化的那種尊重,透過平等的互相了解中看見對方的美善,以及值得學習的一面。
“這樣基本的信賴關係,從互相尊敬開始,以互相承認作為《人》為共識。沒有電,沒有水,沒有冰箱,並不代表文化知識和《知》的低落。這個意義上我以吳哥寺的研究來說明,尊重東南亞各地的文化和社會,及強調平等對話的重要性”
全文與相關圖片和文章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興亡的世界史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 #八旗文化
印度古文明遺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瓜地馬拉手繪旅行」介紹
訪問作者:Peiyu(張佩瑜)
內容簡介:
瓜地馬拉承襲馬雅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民俗情調,也不乏絕美的自然景觀,它是台灣的邦交國,卻也是很多人心中陌生的存在。
Peiyu佩瑜連續三年拜訪瓜地馬拉,在西語學習名城Xela雪拉進修課程,用語言學習文化,也用文化學習語言,儘管當地人常常擔心她的安全,很愛提醒她:「Peligroso!」(危險!),但她還是憑著學了就忘、忘了再學的西語能力和不知哪裡來的膽量闖蕩南北,到柯潘、提卡爾馬雅神廟遺址朝聖,和當地人一起擠著野雞車趕假日市集,聽著完全不懂的馬雅方言傻笑,深入石灰岩洞穴探險,在山地黑森林迷路,然而,旅途的勞累從來不減她探索當地的熱度。
瓜地馬拉地形複雜多樣,她只好帶足四季的衣服,上山下海,重複吃著玉米餅、香蕉、豆子組合而成的三餐,把吃苦當吃補,當地生產的咖啡和巧克力是每日旅行生活的小確幸,最難忘的是躺在加勒比海的沙灘吊床上,啜飲椰子汁加蘭姆酒的特調,從石柱雕刻圖騰認識馬雅文化的宇宙觀,透過沿海加里富納黑人文化學習帝國侵略史,長達三十六年的內戰在這塊土地烙印難以抹滅的傷痕,生活很辛苦,但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當地人總帶著真摯的笑容,在馬林巴琴的樂聲中,跳著莎莎舞,用堅毅樂觀的精神回應每一道生命的課題。
這一次,Peiyu佩瑜又帶回一本手繪旅行作品,內容一如既往地滿滿滿,從庶民生活到馬雅文化,無所不包,像瓜地馬拉的編織品一樣顏色豐富、多姿多采。
Hola!請跟著Peiyu佩瑜一起認識瓜地馬拉。
作者簡介:張佩瑜(peiyu)
師大地理研究所畢業,現任中山女高地理老師。喜歡畫畫也喜歡旅行,個性迷糊,但總能化險為夷,希望可以環遊世界,邊走邊畫。
2001年開始出國自助旅行,喜歡走到哪兒畫到哪兒,對古老文明及世界遺產充滿興趣,已走過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捷克、奧地利、匈牙利、伊朗、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秘魯、玻利維亞、衣索比亞、瓜地馬拉。
常用旅行時收集的圖片和畫的漫畫、拍攝的照片來教學,2005年獲頒「亞太地區創意教學方案」,以及教育部所頒「教學卓越獎」,2019年獲頒台北市教育行動研究競賽高中組特優。著作有《土耳其手繪旅行》、《土東‧伊朗手繪旅行》、《中亞手繪旅行: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大吉嶺手繪旅行》、《秘魯‧玻利維亞手繪旅行》、《衣索比亞手繪旅行》。
著有:《貓中途公寓三之一號》
作者粉絲頁: Peiyu佩瑜的手繪旅行粉絲不專頁
出版社粉絲頁: 聯經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印度古文明遺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