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世界的形成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翻開本地(馬來西亞)的中學課本,想從歷史中尋找「東南亞」的位置。有點意外,董總出版的獨中(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一歷史課本竟是在介紹世界四大古文明之印度河文明裏才穿插了一小節「印度文明與東南亞的關係」,簡述馬來半島上的印度化古國(狼牙修、吉打),並說說東南亞著名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遺產(吳哥窟、婆羅浮屠佛塔),是為古代東南亞歷史的「登場」。
東南亞古國就只是「印度化」嗎?荷蘭學者梵勒(Jacob C. van Leur)就曾批判「印度化」(Indianized)國家的概念。他認為東南亞具有「印度色彩」,是基於本身有此需要,才引進印度宗教,並且使之融入當地的歷史條件。已有學者指出,東南亞對印度文化的吸收是具有選擇性的,他們從來就沒有全盤接受印度文化。例如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沒有被東南亞接受。而東南亞婦女人權及等級不明顯的文化特色,仍被保留下來。這是東南亞人的智慧。誠然,印度文化曾為東南亞的宗教、政治和社會組織提供一些文化元素,但這無損於東南亞「自主性歷史」的文化根基。
不是歷史書寫的對與錯,這裡涉及的是觀察視角問題。從G.D.E Hall到Anthony Reid,早已正視東南亞區域全體史的記述。而在戰後東南亞諸國之獨立,強調「自主性歷史」亦趨成勢。作為本區域的住民,一種從「在地性歷史」 (indigenous history)的觀察視角探索東南亞的歷史,是尤其需要的。
在這方面,持平講,國中(國立國民中學)歷史課本還確實比較具有這方面的認知意識。在國中一年級歷史課本的第三章「東南亞的早期王朝」,編者就從歷史地理生態分析切入,把早期東南亞分成「農業王朝」和「海洋王朝」。前者是吳哥王朝和扶南,後者則包括占婆、赤土、室利佛逝、老吉打和滿者伯夷。課本也清楚說明這些古國曾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但該課本的東南亞史書寫框架,卻僅僅是夾在馬來西亞史中論述的。全書先從「馬來西亞史前時代」說起,中述東南亞古國,接續就是馬六甲蘇丹王朝的歷史、柔佛王朝以及馬來州屬王朝和東馬(東馬來西亞)史話。東南亞史就此被切割,看不到整體性發展了。
強調自主性、開展「在地性歷史」,這沒有錯。惟與此同時,「在地」歷史還必須緊扣與外部世界或區域史的發展趨勢,才能觀其大局。在這方面,反倒是日本最普及使用的高中《詳說世界史》(山川出版社)歷史課本,其關於「東南亞的諸文明」部份,寫得更為具體。它分成「東南亞的風土與人」及「對印度、中國文明的接受與東南亞世界的形成」來論述。茲就其「東南亞的風土與人」一節,簡單中譯如下:
東南亞,可分成以中印半島為中心的「大陸東南亞」,以及以馬來半島、今印尼和菲律賓諸群島構成的「島嶼東南亞」兩個部分。來自「大陸東南亞」北部山地的大河川流向低地,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三角洲,分布著講各種語言的複雜人種。至於島嶼東南亞,其河流則是從高地穿越平地,而以河川及海洋作為交通路,那是馬來語系諸民族「重覆移動」的區域。
在氣候方面,溫高。有常年多雨量的熱帶雨林氣候,以及屬雨季和旱季分明的亞熱帶氣候。
東南亞世界因其擁有豐富的香料資源,而很早就與外部世界聯繫。古印度和中國,以及後來伊斯蘭文化的相繼影響,構築了東南亞獨自的文明。十五世紀有以馬六甲為中心的交易活動的展開,十六世紀則是西歐勢力的進入,並在十九世紀把東南亞完全捲入「世界市場」。隨著大陸東南亞沖積平原三角洲地帶的稻作農業,以及島嶼東南亞錫礦等資源的開採和農業(經濟)作物的迅速開拓,其間有從印度南部和中國南部的人口大量移入,致使東南亞住民激增。這種從外部世界移動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之融入接受,形成了今天的東南亞世界。
以上文字,有力回應了今天甚囂塵上「外來者」的言論。個人認為,寫得比本地的國中和獨中歷史課本,都還要簡明扼要點出了東南亞的共性與多元性。
(原刊於2015年11月15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印度宗教 分布 在 吳建衡 Ed Wu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傳說對決
#卍煞氣の卡莉卍
#成為狂暴卡莉女神之路
相信不少人都有玩手遊“傳說對決”吧。
裡面有一個女魔攻角色卡莉,其實就是從印度教的故事所衍生出來的。
但在這邊,我先跟大家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印度宗教概念。
在我們台灣人往常看電影、動漫,甚至是各種宗教故事的概念裡面,往往會認為,神明(住天上的)永遠都是主持正義的一方,而惡魔(住地下或地上的)往往都是詭計多端、無惡不作,所以惡魔往往都是被神明討伐的一方。
但是在印度宗教的概念裡面,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在印度教裡面,神明也會做壞事,例如偷東西、欺負民女、欺騙別人。
而阿修羅陣營其實也不一定只做壞事,有時候反而跟神明軍團簽好備忘錄,兩隻手打勾勾了,結果還被神明莊孝維,結果才讓阿修羅(惡魔)軍團向神明報仇。
Kali女神其實就是在一場神明與惡魔的一場世紀對決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
在當年的一場戰役,由於阿修羅(敵人)軍團實在太過於強大
所有眾神明都對阿修羅軍團沒有辦法,連印度教最大的造物主都招集了所有的最強神明出來抵抗,但都無法平息這場戰爭
而後來印度教最大的造物主只好先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先再創造出一個更強、更暴力的神明好了,反正得過且過,過不了那再說。
Kali女神就在各個神明的期望以及慾望之下產生了,而且Kali還是從另外一個女神Durga的嘴巴中走出來的(?????)
是個所有神明、惡魔都敵擋不住的狂暴女神。
而最後也的確靠著超級無敵暴虐的Kali女神給完結了這場世紀之戰。
而慶祝這個節日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的Tamil Nadu省,這邊才對這個節慶有特別的信仰,如果在印度的其他地方,可能就無法看到。
不同於慶祝神明的生日,這個節慶比較像是地方的傳統節日,是緬懷祖先成分比較大的節慶。
拍攝裝備: SONY a7r2 + STC專業濾鏡 + G-Technology隨身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