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多年,記憶果然無法像風。女兒所受到的傷害,至今依然沒辦法完全癒合;常常在路上走著、走著,就驚嚇地錯覺當年施暴者仍如影隨形。
霸凌絕非只是單純的孩子欺負孩子的問題,它的成因,彼此牽絆,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千絲萬縷,不容易釐清。
據我的觀察,這些加害者多半是失歡的孩童。所謂「失歡」,或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或是家長無暇管教、關愛的小孩;當然也有低成就的學生,因為在課業上無法得到肯定,就另謀出路,在拳腳上下工夫;也有些是由被霸凌者轉為加害人的。
摘錄自《#接住受苦的靈魂》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我一向關注霸凌議題,也常在版面上分享相關文章。不管是案例,還是如何應對,大致上都重複提了幾次。
但看廖老師這本書,看到母女都面對了霸凌,包括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我感覺非常心痛。
被霸凌的經驗,可以是一輩子的痛,甚至可以嚴重到成為創傷。我跟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的時候,常常一起進入無力、無奈的狀態。但這並不是簡單的事,常常我們也沒足夠的時間,把暗潮洶湧的情緒談清楚。
像是我遇到有孩子,遇到霸凌事件,內在會有一股對父母的氣惱。這是在互動比較深入之後,才討論到的情緒。在澄清之後,這股怒氣的緣由,類似「為什麼父母沒有好好保護我?!」
我再強調一次,我不認為面對創傷,是大多數人做得到的事。所以我很謝謝廖老師的努力,也心疼廖老師女兒的遭遇,光是用文字把這件事寫出來,都不是容易的事。
我喜歡周志建心理師在新書中的一句話,想給各位朋友參考,摘錄於此:
「童年的創傷沒有過,你的日子就不會好過。」
祝願您,能試著在有能量的時候,面對過去;沒能量的時候,現在的日子過得去就行,專注當下即可!
... ... ... ... ... ... ... ... ... ... ... ... ... ... ...
如果記憶像風
【文/ 廖玉蕙】
我的女兒上國中,除了學校課業不甚理想外,她開朗、乖巧、體貼且善解人意,我們雖然偶爾在思及「優勝劣敗」的慘烈升學殺伐時,略微有些擔心外,整體而言,我們對她相當滿意,尤其在聽到許多同輩談及他們的女兒如何成天如刺蝟般地和父母唱反調、鬧彆扭時,外子和我都不禁暗自慶幸。
去年暑假,考高中的兒子從學校領回了聯考成績單,母子倆正拿著報紙上登載的分數統計表,緊張地核算著可能考上的學校,女兒從學校的暑假輔導課放學,朝我們說:
「事情爆發了!」
女兒每天放學總是一放下書包便跟前跟後的和我報告學校見聞,相干的,不相干的。這時候,大夥兒可沒心情聽這些,我說:
「別吵!先自己去吃飯,我們正在找哥哥的學校。」
飯後,核算的工作終告一個段落,長久以來,因為家有考生的緊繃情緒,總算得到釋放,我在書房裡和兒子談著新學校的種種,女兒又進來了,神色詭異地說:
「事情爆發了!老師要你去訓導處一趟。」
才剛放鬆下來的心情,在聽清楚這句話後,又緊張了起來。在印象中,要求家長到訓導處,絕非好事,我差點兒從椅子上跳起來,問:
「什麼事爆發了?為什麼要去訓導處?」
女兒被我這急慌慌的表情給嚇著了,她小聲地說:
「我在學校被同學打了,那位打人的同學另外還打了別人,別人的家長告到學校去……反正,我們老師說請你到訓導處去一趟。你去了,就知道了啦!」
這下子,更讓我吃驚了!一向彬彬有禮且文弱的女兒,怎麼會捲入打架事件?又是什麼時候的事,怎麼從來沒聽她提起?我們怎麼也沒發現?
「是前一陣子,你到南京去開會的時候。有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在和式房間看書,爸爸看到我的腳上烏青好幾塊,問我怎麼搞的,我騙他說跌倒的,其實就是被同學打的,我怕他擔心,沒敢說。」
「同學為什麼要打你呢?你做了什麼事?」
「我也不知道!」
怎麼讓人給打了,還不知道原因。事有蹊蹺,當天傍晚,我在電話中和導師溝通,更震驚地發現,毆打不止一回,女兒共被打了四次。據導師說,這是群毆事件,領導者有三位,三位都是家庭有問題的女孩子。其中一位經常扮演唆使角色的R,與外婆同住,外婆當天被請到訓導處時,還拍案怒斥訓導人員誣衊她的孫女。遭受不同程度威脅或毆打的女孩有數位,其中,以我的女兒最慘,十天之內,被痛打四回,導師希望我到訓導處備案,以利訓導作業。放下電話,我覺得自己的手微微發抖,我不知道,一向聒噪且和我無話不說的女兒,在我遠遊回來多日中,怎能忍住這麼殘酷悲痛的事件而不透露半點風聲。我因之確信她一定遭遇到極大的壓力,果然不出所料,在外子和我款款導引下,她痛哭失聲,說:
「K威脅我,如果我敢向老師和爸媽告狀,她會從高樓上把我推下去,讓我死得很難看!」
我聽了,毛骨悚然。女兒接著補充說:
「何況,我也怕爸、媽擔心。」
我止不住一陣心酸。平日見她溫順、講理,不容易和別人起衝突,也忽略了和她溝通類似的校園暴力的應變方法,總以為這事不會臨到她頭上,沒想到溫和的小孩,反倒成了暴力者覬覦的目標。而最讓人傷心的,莫過於沒讓小孩子對父母有足夠的信任。
和外子商量過後,我們決定暫緩去訓導處備案,因為,除了增加彼此的仇視外,我們不太相信,對整個事件會有任何幫助,我們決定自力救濟。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都不認為十三、四歲的孩子會真的壞到哪裡去,多半是一時糊塗。尤其是知道這些孩子全是出自問題家庭,想來也是因為缺乏關愛所致,亦不免讓人思之心疼。於是,我想法子找到了主事的三位學生中的兩位T、R學生的電話號碼,K同學並非女兒的同班同學,據云居無定所,且早在警局及感化院多次出入。
當我在電話中客氣地說明是同學家長後,接電話的R的外婆,隨即開始破口大罵訓導人員的無的放矢,任意誣衊,足足講了數分鐘,言詞之中充滿了敵意。我靜靜聆聽了許久後,才誠懇地告訴她,我並非前來指責她的孫女,只是想了解一下狀況,外婆猶豫了一會兒,大聲喝斥她的孫女說:
「人家的家長找到家裡來了啦!」
電話那頭傳來了模糊的聲音,似乎是女孩不肯接電話,外婆粗暴地說:
「沒關係啦!人家的媽媽很客氣的啦!」
小女孩自始至終否認曾動手打人,我原也無意強逼她認錯,只是讓她知道,家長已注意及此事,即使未親自參與毆鬥,每次都在一旁搖旗吶喊也是不該。
第二位的T在電話中振振有辭的說:
「她活該。為什麼她功課不好,我功課也不好,可是,老師每次看到她都笑咪咪的,看到我卻板著臉孔,我就不服氣。」
如此的邏輯,著實教人啼笑皆非。我委婉的開導她:
「你如果看我女兒不順眼,可以不跟她一起玩;如果我女兒有任何不對的地方,你可以直接告訴她改進,或者告訴老師或我。不管如何,動手打人都不好,阿姨聽說了女兒挨打好心疼,換作是你挨揍,你爸媽是不是也很捨不得的呀!」
T倔強地回說:
「才不哪!我爸才不會心痛,我爸說,犯錯就該被狠揍一頓。」
後來,我才知道,T在家動輒挨打,她爸打起她來,毫不留情。
當我在和兩位女孩以電話溝通時,女兒一旁緊張地屏息聆聽,不時地遞過小紙條提醒我:
「拜託!不要激怒她們,要不然我會很慘。」
我掛下電話,無言以對。
兩位女孩都接受了我的重託,答應我以後不但不再打女兒,而且還要善盡保護的責任。我相信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是會信守承諾的,她們有她們的江湖道義,何況,確實也沒有什麼嫌隙。
事隔多日的一個中午,女兒形色倉惶的跑回家來,說是那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K,在逃學多日後,穿著便服在校門口出現,並揚言要再度修理女兒,幸賴T通風報信並掩護由校園後門逃出,才倖免於難。看著女兒因過度緊張而似乎縮小了一圈的臉,我不禁氣憤填膺。這是什麼世界,學校如果不能保護學生的安全,還談什麼傳道、授業、解惑!
我撥電話到學校訓導處,訓導主任倒很積極,他說:「我剛才在校門口看到K,我再下去找找,找到人後,再回你電話。」
過了不到十分鐘,電話來了。我要求和K說話。我按捺住胸中怒火,K怯生生地叫「蔡媽媽」,我心腸立刻又軟了下來。這回,我不再問她為什麼要打人了,我慢慢了解到這些頭角崢嶸的苦悶小孩打人是不需要有什麼理由的,瞄一眼或碰一下都可以構成導火線。我問她:
「聽說,你一直沒到學校上課,大夥兒都到校,你一個人在外面閒逛,心裡不會慌慌的嗎?」
女孩兒低聲說:
「有時候會。」
「為什麼不到學校和同學一起玩、一起讀書呢?」
「我不喜歡上課。」
「那你喜歡什麼呢?……喜歡看小說嗎?」
「喜歡。」
我誠懇地和她說:
「阿姨家有很多散文、小說的,有空和我女兒一起來家裡玩,不要四處閒逛,有時候會碰到壞人的。」
女孩子乖乖地說了聲「謝謝」,我沉吟了一會兒,終究沒提打人的事。嘆了口氣,掛了電話,眼淚流了一臉。是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逼得四處為家?是什麼樣的父母,忍心讓孩子流落街頭?我回頭遵照訓導主任的指示,叮嚀女兒:
「以後再有類似狀況,就跑到訓導處去,知道嗎?」
女兒委屈地說:
「你以為我不想這樣做嗎?她們圍堵我,我根本去不了。」
過了幾天,兒子從母校的操場打球回來,邊擦汗邊告訴我:
「今天在學校打球時,身後有人高喊K的名字,我回頭看,遜斃了!又瘦又小,妹妹太沒用了,是我就跟她拚了。」
女兒不服氣地反駁說:
「你別看她瘦小,那雙眼睛瞪起人來,教人不寒而慄,好像要把人吃掉一樣,嚇死人哪!」
事情總算解決了,因為據女兒說,從那以後,再沒人找過她麻煩,我們都鬆了口氣,慶幸漫天陰霾全開。
今年年初,時報舉辦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一連兩天,我在誠品藝文空間參與盛會。那夜,回到家,外子面露憂色說:
「很奇怪哦!女兒這個星期假日,成天埋首寫東西,畫著細細的格子,密密麻麻的,不知寫些什麼,不讓我看。」
夜深了,孩子快上床,我進到女兒房裡和她溝通,我問她是不是有什麼事要和我說,她起先說沒有,我說:
「我們不是說好了,我們之間沒有祕密嗎?」
女兒從書包裡掏出那些紙張,大約有五、六張之多,前後兩面都寫得滿滿的,全是她作的噩夢和那回被打的經過,像是在警察局錄口供似的,我看了不禁淚如雨下,差點兒崩潰。原先以為不過是小孩之間的情緒性發洩,沒想到是如此血淋淋的校園暴力。
……
女兒細細的小字寫著:
第一次:那一天是星期五,十五班的K跑來,叫我放學後在校門口等她。下課後,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門口等我,還噴了香水。她把我騙到隔壁興隆國宅二樓,我才放下書包,一轉身,她就變了一個臉,凶狠地問我一個我聽不懂的問題,我還來不及回答,她就打了我好幾個耳光,我愣了一下,她打我?我真是不敢相信?我和她無怨無仇,她為什麼打我?我跟她扭打在一起,她拉我的頭髮,我扯她衣服,她抓住我的頭髮把我丟出去,我整個跪到地下,也就是所謂的「一敗塗地」,她把我從地上拉起來恐嚇我「你要是敢講出來,我就把你從樓上推下去」,我怕得要命,因為氣喘病發,正喘著氣,突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跑出來一個年約二十左右的女人對我吼:「你還喘!喘死啊!」說完,又給我一個耳光,我整個人又跪到地上去。我因為害怕,什麼都聽她的。出了國宅,我真的忍不住哭了!我哭的原因是因為我好膽小,而且我不甘心啊!我竟然就這樣傻傻地被她打!她還說我說話很屌,屌是什麼意思啊?我從來沒有這樣屈辱過,連爸媽都從來沒有打過我啊!她憑什麼打我?我恨死她了,我生平沒恨過什麼人,我發誓與她勢不兩立。
第二次:暑期輔導中午,K突然從校外跑來(她沒有參加輔導),約我去國宅十二樓talk talk,我很膽小,不敢反抗,只好乖乖地跟她去,一到十二樓,她就說:「上次你扯我衣服,害我整個曝光,你今天是要裸奔回去?還是被我打?」她看起來很生氣的樣子,我考慮了一下,就選擇挨打。她打人很奇特,不只是打臉,連後腦勺一起打,我被她打得臉熱辣辣的,腫得像豬頭皮似的,我實在痛得受不了了,請她等一下。我用手往牙齒一摸,手上都是血!她凶狠地說:「今天饒了你,算你走狗運!」走的時候,又恐嚇我不准講,要不然會死得很難看……
第三次:這一次本來是要找班上另一位同學的麻煩的,那位同學跑了,所以就找我。她們又問我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問一句,揍我一下,這一次真的很慘,T、K二人連打帶踢地弄得我全身是傷,膝蓋上一大塊青腳印,久久不消。這次,嘴巴又流了好多血,啊!我真是沒用啊……
第四次:這次是在參觀資訊大樓時,T把我堵到廁所裡,又是拳打腳踢……
K:我到底是哪裡讓你看不順眼,為什麼一定要動手打人呢?這樣你又有什麼好呢?這樣打人是要被……
有一天我夢到我當上了警察,我們組長要我去興隆國宅抓兩名通緝犯,一是K,一是T,我到興隆國宅時,果然看到她們又在打人,我立刻上前制止,趁機從背後將K的雙手反扣,交給同事帶回局裡;再轉身冷冷地朝T說:「我這一次放你走,希望你改過,別讓我再抓到,不要讓我失望。」她問我:「你到底是誰?」我把證件拿給她看,她嚇了一跳,馬上向我下跪……
前兩天我又夢到K,她完全失去了凶狠的眼神,變得脆弱不堪,我勸她:「回家去吧!再不回家,妳媽要得相思病了!」K問我是誰?我告訴她,我就是以前被她打三次的人,我勸她改過向善,並幫她找回了媽媽,她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
……
我一邊看,一邊流淚,這才知道,我們的一念之仁是如何虧待了善良的女兒。那樣的暴行對她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而那些施暴的孩子的行徑,著實可用「可恨」或「可惡」來形容。我必須慚愧的承認,如果我早知道那些孩子是如此殘忍地對待我的女兒,我是絕不會那樣委曲求全地去和行凶者打交道的,我也深信,沒有任何一個母親會加以容忍的,我是多麼對不起女兒呀!
可是,事隔半年,為什麼會突然又舊事重提呢?
「不是答應過媽媽,把這件事徹底忘掉嗎?」
「最近考試,老師重新排位置,那兩位曾經打我的T、R同學,一位坐我左邊,一位坐我前面,我覺得好害怕!雖然她們已經不再打我了,可是,我想到以前的事,就忍不住發抖……」
我摟著女兒,心裡好痛好痛,我安慰她:
「讓我去和老師商量,請老師掉換一下位置好嗎?」
女兒全身肌肉緊縮,緊張地說:
「不要!到時候她們萬一知道了,我又倒楣了。我答應你不再害怕就是了!」
外子和我徹夜未眠,不知如何是好,女兒柔弱,無法保護自己,強硬的手段,恐怕只會給她帶來更大的傷害,我們第一次認真地考慮到轉學問題。一連幾天,我打電話問了幾間私立教會學校,全說轉學得經過學科考試,篩選十分嚴格。想到女兒不甚理想的學科成績,只好怏怏然打退堂鼓,上帝原來也要檢選智慧高的子民,全不理會柔弱善良的百姓。我在從學校回家的高速公路上,望著前面筆直坦蕩的公路,覺得前途茫茫,一時之間,悲不自勝,竟至涕泗滂沱。
正當我們幾乎是心力交瘁時,女兒回來高興地報告:
「老師說,下禮拜又要重新排位置,媽媽不要再擔心了……媽媽,真是對不起。」
那夜,我終於背著女兒和導師聯絡,請她在重換位置時,注意一下,是不是能盡量避免讓她們坐在一塊兒。老師知道情況後連聲抱歉,並答應儘快改進,臨掛電話前,導師說:「你那女兒實在可愛,她一點也不記仇,上次班際拔河比賽,她拚命為T加油,我一旁看著她喉嚨都喊啞了,臉紅嘟嘟的……我有時候上了一天課,好辛苦,偶爾上課時,朝她的方向望過去,她總不忘給我一個甜甜的笑容。蔡太太,你也是當老師的,應該會知道,那種窩心的感覺,當老師的快樂不就是這樣嗎?真是讓人心疼的孩子!」
第二天傍晚,孩子放學回來,我聽從導師的建議,和女兒一起到七樓陽台上把她寫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紙條全燒光,希望這些不愉快的記憶隨著燒光的紙片兒灰飛煙滅。
紙片兒終於燒成灰燼!我轉過身拿掃把想清掃灰燼時,突然一陣風吹過來,把紙灰一股腦兒全吹上了天空,女兒惘然望著蒼天,幽幽地說:
「如果記憶像風就好了。」
記憶真的會像風嗎?
……
注記:記憶終究沒有能夠像風
校園霸凌現象,終於在事態日益嚴重及媒體持續的追蹤報導後,引起教育部及監察院的注意。其實,所謂的霸凌事件由來久矣,學校束手、家長絕望,許多的受害者籠罩在受害的陰影下度日,早已不是新聞,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十六年前,女兒甫上國一時,我就用這篇〈如果記憶像風〉的文章,敘寫女兒在學校被霸凌的經過,飽嘗拳打腳踢滋味的女兒期望那些可怕的記憶能像風一樣消逝無蹤。當時,在暗夜中,我含著眼淚,用著顫抖的手,一字一句寫下被害經過及我們當時的處置方式,內心淌血,感覺孤立無援。多麼希望那些文字能引起教育單位的注意,後來證明只是徒然。身為教育工作者,從來沒有一刻像當時那般感到挫敗、束手。連女兒都保護不了的人,還談什麼教育別人的孩子!我甚至因此有些自暴自棄。
事隔多年,記憶果然無法像風。女兒所受到的傷害,至今依然沒辦法完全癒合;常常在路上走著、走著,就驚嚇地錯覺當年施暴者仍如影隨形。想到一向以為最安全的校園,竟然淪為暴力相向的場域,就讓人感到惶惑不安。據報載,全國校長協會呼籲,教育部應修正「學生輔導管教辦法」,賦予學校教師合法、合理管教權,並與內政部等單位協調,將家長的相關責任納入,政府、學校、家庭一起合作,才能將霸凌趕出校園。聽到這樣的消息,真是讓人沮喪!校長想到的居然只是擴充所謂的「管教權」。暗示大眾只要老師擁有「合法、合理」的管教權,就能將這些霸凌的學生制服;甚至有人建議將霸凌的學生隔離、轉學,這真是愚蠢又可怕的想法!什麼叫「合法、合理的管教權」?這是體罰復辟的意思嗎?是發給每位老師一把槍作為威嚇之用嗎?還是誰不乖就將他逐出校園?逐出之後呢?施暴學生轉移陣地,未來不還是社會的問題嗎!
霸凌絕非只是單純的孩子欺負孩子的問題,它的成因,彼此牽絆,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千絲萬縷,不容易釐清。據我的觀察,這些加害者多半是失歡的孩童。所謂「失歡」,或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或是家長無暇管教、關愛的小孩;當然也有低成就的學生,因為在課業上無法得到肯定,就另謀出路,在拳腳上下工夫;也有些是由被霸凌者轉為加害人的。這些學生的行為固然可恨,但孰令致之?才是值得我們大人好好思考的。
社會沒有提供祥和的氣氛,大人沒有做出良好的榜樣,動輒洗門風、動私刑;媒體新聞為追逐視聽、閱報率,著意追逐腥羶色;電影及書本的分級制度沒能徹底執行,讓仍在是非邊緣猶疑的年輕人,輕易接觸血腥暴力作品,錯認糾眾結黨的行兇者為英雄;而我們的某些不肖的民意代表為求取選票,常常罔顧是非曲直,任意關說,干涉公權力的行使,間接姑息養奸;另外,那些學子們所崇拜的所謂綜藝偶像,不時在節目中用言語羞辱弱勢來賓,又何嘗不是另類霸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校不言「教」,卻逕自要求擴充「管」!讓「管教權」凌駕教育最終極的目標—讓學生得到應有的溫暖指導及智育之外的德、體、群育的肯定,我以為這樣的威權思考,只會讓問題雪上加霜。
不可否認的,許多家長不盡成熟,難以依賴;經過專業訓練的老師被寄予厚望,也是自然的事,理應率先釋出善意,補家庭教育之不足。老師若能將眼光從優秀、出色的學生身上挪出些許給那些在家庭中失歡、在課業裡受挫的孩子,也許才是上策。我這不是唱高調,因為唯有這些孩子的心靈得到溫慰,學校沒有放棄他們,才能保護校園內其他的學生。而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受到多方肯定,也有正確的人生觀,甚至不乏溫暖的家庭支援;老師的調教,充其量讓他們在考試時,從第二志願躍入第一志願的學校,一、兩個志願之差,在人生行道上影響甚微;重要的是,搶救那些正在歧路上踟躕、徘徊的靈魂。他們一失足,就成可怕的未爆彈;一得到救贖,可能成為社會的中堅。唯有老師發揮愛心、耐心,並加強輔導技巧的訓練培養,從根本的關愛做起,才是可行之道。
《如果記憶像風》在成書後的十四年重新出版,我的女兒業已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然而,記憶終究沒有能夠像風,陰影依然纏繞。我多麼希望這次八德國中所暴露的駭人聽聞的霸凌行為,除了引起廣泛追蹤報導與社會關注外,教育當局也能體察事件的嚴重性,想方設法提出嶄新的策略,讓學校教育有效地彌補家庭教育之不足,讓失歡的孩子因為學校的關懷與肯定,心靈得到適度的撫慰,因之變得心平氣和,霸凌行為得以從此在校園裡絕跡,則學生幸甚也。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接住受苦的靈魂》
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876
限量簽名版: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097
張老師文化讀家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ppc.com.tw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厚 德國 小 制服 在 城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灰姑娘」的愛情故事相信你一定看過,白雪公主跟七個小矮人大家亦不會陌生,在我們童年記憶裏或多或少跟《格林童話》有關,小紅帽、美人魚、青蛙王子,這些活靈活現的經典童話人物,曾幾何時,陪伴小鬼們度過不少的童年歲月。不過,《格林童話》這本看似美好而浪漫的童話故事集,卻曾遭受非議。許多學者指摘《格林童話》是納粹主義的根源,二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的指揮官們下令禁止學校使用為教材。那麽,這本專走兒童路線的兒童讀物,到底可怕在哪裏呢?
格林童話的前身於18世紀末誕生,童話集開始時候一共有86個故事,初版名為《兒童與家庭故事》,三年後加入另外的70篇故事,組成了今天享譽世界的《格林童話》。在往後40餘年裏,經格林兄弟一編再編,一套相對完整的童話終於面世。
童話與現實交叉
二戰期間,德國屠殺了大約600萬名猶太人,二戰結束後,坊間對於德國納粹血腥的屠殺行為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重新審視這本童話集,指當中最關鍵的是故事內容暗藏反猶主義,正面角度來看,內容不乏凸顯德國人民注重紀律、服從,但獨裁、暴力亦是德國民族性格的一部份。
在格林童話裏,大多數的猶太人形象負面、尖酸刻薄、殘酷剝削基層。例如在《荊棘叢裏的猶太人》中,講述了一個視財如命的猶太人,三年只給了僕人三個銀幣,還誣陷僕人搶劫,要求法官判處其死刑。另外,在《好交易》的故事裏,愛佔便宜的猶太人又用壞銅錢換走農夫的銀幣,最後被國王重打三百大板。德國孩子從小閱讀這些故事,無形中加深了德國人對猶太人的負面印象,助長「反猶」情緒。
另一方面,德國納粹絕對信奉嚴明軍訓,對希特勒的命令絕對服從和絕對執行,這種信奉權威和嚴守紀律的精神,也可以從這本啟蒙讀物中看到端倪。大概你會記得在《小紅帽》裏,小紅帽因為沒聽媽媽的話,不走大路走森林,遇上大灰狼,又毫不猶豫告訴對方外婆的小屋位置,讓外婆變了餓狼的晚餐,背後就是想說明幾個道理:「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聽話就會……」,這種童書軟實力,跟中國人那套「幼承庭訓,規行矩步。戒急戒躁戒嗔怒!世途險惡,警覺要高」其實一樣,就是不要挑戰權威,做人安守本分,這些洗腦式的道德訓誡,久而久之成為了德國人民族性格一部份。於是二戰結束後《格林童話》立刻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反猶及盲從權威,最終出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悲劇。在德國的幼兒園,《格林童話》被列為禁書長達幾十年。
道德價值被扭曲
童書的重要性,在於它成為了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在我還是孩童時期,是非曲直很多源於父母給我講的童話故事。如司馬光破缸救友或狼來了,說到底就是做人要忠誠、學習互諒互愛、尊重別人等。這些阿媽係女人的道理,雖然放諸四海而皆準,不過,就未必可以再叫我們的年輕一代相信。為甚麼我會這麼說呢?如果你在過去的七個月一直在香港,你大概亦會質疑究竟我們置身於一個怎樣的社會。剛過去的元旦,過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表達對政權不滿,事前亦申辦好政府批准文件。當天老老嫩嫩湧上街頭,隊頭遊行、隊伍起步僅半個小時,警方卻突然下令取消活動,迫令主辦單位宣佈腰斬,在極短時間內向人潮仍然洶湧的路上大放催淚彈,發射化武,毫無人性襲擊市民,野蠻行為比恐怖分子更恐怖。元旦日傍晚我在路上採訪,眼見亂象,雜物散落的街道,警員各自各的行動「風格」,制服隨意自製掛上「勁揪」襟章,我跟防暴警察一步之遙,目睹市民被警方下令逐個蹲下、雙手舉高搜身組成人鏈,情景跟德國納粹對付集中營的囚犯,侵華的日本「皇軍」有何分別?比內地欺壓百姓的公安城管,有過之而無不及。警員的所謂「最低武力」,「誤中」路過市民、記者和急救員已成常態,身穿制服粗口辱罵前線記者、路人、議員,態度囂張跋扈惡形惡相。你教大家還可以如何信任法治,尊重這警察國家(police state) 內的執法人員?
《格林童話》傳遞的是一種簡單的道德價值:比如美的就是善良,必定有好下場;醜的就是邪惡和滑稽,惡人自有惡人磨。我從小就深信不疑,但經歷了這人道災難,忽然發覺世界並非善有善報,現在大陸洗腦式灌輸民族仇外思想,要從「娃娃抓起」,鄰國大概都應該出版一套厚黑學童話,介紹如何利用鑽空子、權謀、沒有底線的粗暴行為,打敗其他強敵,務求令一眾「小粉紅」視自己身處泱泱大國而更感優越。
撰文:鄺穎萱
厚 德國 小 制服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耶誕夜的奇遇
一九四四年耶誕夜,母親和我聽見有人在敲門,一點都沒想到,那件奇妙的事就要發生了。
我當時十二歲,和母親住在亞爾丁森林區,靠近德比邊界的一所小村屋裏。戰前父親每逢週未去打獵,總是住在那裏的,盟國轟炸機把我們家鄉亞肯炸成一片斷瓦頹垣之後,父親便把我們送到那裏去住。他自己當時已經奉命到六公里外的蒙曉邊城,去擔任民防消防員。
「你們在森林裏面會安全的,」他對我說,「要照顧你母親,家裏的男人現在只有你了。」
可是倫德斯岱元帥在一個星期以前已經展開德國在戰爭中孤注一擲的最後攻勢。我走去開門時,這場大反攻正在我們四周激烈進行。隆隆砲聲不絕於耳;飛機不斷在頭上掠過。到了夜晚,探照燈射穿黑沉沉的夜幕……數以千計的盟軍及德軍正在附近交戰和喪生。
母親一聽到敲門聲,便趕快把蠟燭吹滅。我正要去開門時,她便搶到我前面,把門推開了。門外站著兩名頭戴鋼盔的士兵,在後面那些披雪的樹相映之下,宛如幽靈。其中一人以我們所不懂的語言對母親說話,同時用手指著倒在雪地裏的第三個人。我還沒有明白過來,她便已經知道這些是美國兵。是敵人!
母親既不開口又不動彈地站著,手撫著我的肩膀。他們都有武裝,滿可以恃強而入,可是他們卻用眼神表示他們的意思。那受傷的人似乎快要死了。「進來,」母親最後說。那兩個兵便把他們的弟兄抬了進來,讓他躺在我床上。
他們沒有一個懂得德語。母親試了法語,其中一個結結巴巴地跟她講了幾句。母親去照料那傷者時,便對我說:「那兩個人的手指頭都凍僵了。把他們的上衣和靴子脫掉,再拎一桶雪進來。」我照樣做了之後,便用雪揉他們那些凍得發紫的腳。
那個黑髮矮胖子叫傑姆;他那瘦瘦高高的朋友是洛賓。躺在我床上的傷兵叫哈瑞,他臉色白得和外面的雪一樣。他們和自己的部隊分開了,在森林裏走了三天,一面在找自己的部隊,一面躲避德軍。他們沒刮鬍子,不過除掉厚軍服之後,看起來都像大孩子。母親也把他們當孩子看待。
現在母親對我說:「去把赫曼捉來,還要六個馬鈴薯。」
這跟我們事前過耶誕的打算大相逕庭。赫曼是我們那隻肥公雞。
我們在幾星期以前便讓牠多吃飼料,讓牠長得肥肥的,希望父親能回家過耶誕節。但等到幾個鐘頭前他還沒回來,好像今晚不會來了。母親便決定讓赫曼多活幾天,希望父親能回家過年,那時再來殺牠。現在她又改變主意──赫曼將供眼前的急需。
傑姆和我幫媽做飯時,洛賓則照料哈瑞,他大腿被子彈打穿了,血流得幾乎送命。母親把一張床單扯成長條作為繃帶。
不久,滿屋子都是烤雞香味。我正在布置餐桌時,外面又有人敲門,我以為又是一些失去聯絡的美國兵,毫不猶豫便把門打開了。外面站著四個兵,戰爭了五年,他們所穿的制服我怎會不認識。他們是德國陸軍──我們自己的部隊!
我嚇得渾身不能動彈,我雖然還是個孩子,卻知道那條嚴酷的法律,窩藏敵軍作嚴重叛國罪論。我們統統可以被槍斃!母親也害怕,臉色蒼白的,不過她還是走了出去,從容地說:「耶誕快樂。」那些大兵也祝她耶誕快樂。「我們找不到我們的部隊,想天亮才再去找,」下士解釋說,「能在這裏休息嗎?」
「當然,」母親回答說,因為過分驚慌,反而鎮定起來,「還可以吃頓熱呼呼的好飯,」
德國兵聞著從半開的門裏散發出來的香味,笑容滿面。「可是,」母親堅定地補充一句,「我們還有三位別的客人,你們也許不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她的口氣忽然變得很嚴峻,我從沒聽她用過這樣的口氣講話。「我們過耶誕夜,不許在這裏開槍。」
「誰在裏面?」下士詰問,「是美國人嗎?」
母親看著他們每一個人,每張凍得冰冷的臉。「你們好好聽著,」,她慢慢地說,「你們的年紀可以做我的兒子,裏邊那些人的年齡也差不多。其中有一個中了槍,正在掙扎活命。還有兩個,他們也跟你們一樣迷了路,也跟你們一樣餓,一樣筋疲力竭。這個夜晚,」她把臉對著下士,嗓門略為提高一點,「這個耶誕夜,讓我們大家都忘掉殺人這回事吧。」
下士對她發楞,一時寂然無聲。雖然才不過是兩三秒鐘的時間,可是就好像永遠過不完似的。母親不容他們猶豫不決了。「話已經說夠了!」她發號施令,猛拍了幾下手。「把你們的武器放在這裏柴堆上──快點,別人就要吃飯了!」
那四個兵恍恍惚惚地,便把武器放在門裏的柴堆上:有兩支手槍、三支卡賓槍、一架輕機槍、還有兩架反坦克火箭筒。母親這時則用法語嘰哩咕嚕地向傑姆講話。他說了幾句英語,跟著美國兵也把武器交給母親,可把我奇怪死了。
德國人和美國人都緊張地擠在這小房間裏,母親可真起勁兒了,笑嘻嘻地叫大家坐下來。我們只有三把椅子,可是她讓兩個新來的和傑姆、洛賓四人並排地坐在她的大床上。
她毫不在乎那緊張氣氛,逕自預備晚餐。吃雞的多了四個,赫曼可不夠分配了。她低聲對我說:「快去再拿些馬鈴薯和燕麥來。這些孩子都餓了,人餓了就容易發脾氣。」
我在儲藏室裏窮搜時,聽見哈瑞呻吟。一回到房間裏,看見一個德國人戴上眼鏡在審視哈瑞的傷口。「你是軍醫隊的嗎?」母親問他。「不是的,」他回答說,「可是幾月以前我一直在海德堡讀醫科。」他用聽起來似乎相當不錯的英語告訴美國人說,多虧天冷,哈瑞的傷沒發炎。他是失血過多,他解釋給母親聽。「他所需要的是休息和滋養品。」
現在大家都開始輕鬆起來,不再你防我,我防你。大家都坐了下來的時候,連我都覺得這些兵士樣子非常年輕。海因茨和威利都是科隆人,而且都只有十六歲。德國下士二十三歲,在他們當中年紀最大。他從他的糧袋裏拿出一瓶紅酒,海因茨則找出一個黑麵包。母親把它切成小小的薄片,用以佐餐;可是卻把半瓶酒留了起來。「留給那受傷的孩子。」
然後母親做禱告了。
當她說出「耶穌我主,請來享用,」這句聽慣了的老話時,我見到她熱淚盈眶;我再朝全桌的人看看,美國的、德國的、遠離家園而已經厭戰的大兵們個個又都成了孩子,個個的眼睛裏也都噙著熱淚。
就快要到子夜時,母親喊大家一起到門口去仰看伯利恆星。除了酣睡的哈瑞以外,我們統統都跑了過去,站在她旁邊。在那恬靜的片刻,我們仰望天上最燦爛的天狼星,覺得戰爭在十萬八千里外,大家都幾乎把它忘了。
我們的私人休戰一直繼續維持到第二天早上。大半夜裏哈瑞醒了,嘴裏嘰嘰咕咕,睡意猶濃,喝了點母親餵給他的湯。天亮時,精神顯然好了一點,母親於是把我們僅有的那枚雞蛋和糖打在紅酒裏,要他進補。其餘的人則吃了麥片。後來我們用兩根竿子和母親的那塊最好的桌布替哈瑞做了一個擔架。
隨之,德國下士指點美國人怎樣回到自己的防線去(在那個情況動盪的戰役階段,這些德國人對敵情倒真清楚)。他細看著傑姆的地圖,指出一條小河說:「沿著這條小河走,第一軍正在上游整編。」那個德國衛生兵把話譯成英語。
「第一軍不是在蒙曉嗎?」傑姆叫德國衛生兵問。「嘿呀,我的天呀,蒙曉可不能去!」德國下士大聲嚷道,「我們已經收復蒙曉了。」
母親把武器統統交還給他們了。「孩子們,小心點兒,」她說,「我要你們有一天能回家去才是。上帝保佑你們。」德國兵和美國兵互相握手,我們目送他們分朝相反的方向走去,逐漸消失。
我回到屋子裏面時,母親已經取出了家裏那本舊聖經。我從她肩頭上俯瞥過去。翻開的地方所講的,正是馬槽降生,賢人自遠方齎禮而來的耶誕故事。她的手指正指著馬太福音第二章第十二節的一行:「……他們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