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下)】
作為一個倡議組織,我們還是想要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推薦我們友台的工作,像是每天來點布農語,用插畫的方式影響了很多人去關注布農文化與其他議題,也有親愛的漢人在做podcast,講話很尖很利不過聽說是聽過一次就會愛上的那種,IG上也有很多原住民族議題與一些影像評論,很推薦大家去看看。資訊爆炸的現時,比起如何去說,我們更在意這些微弱的聲道是否被聆聽,我們或許很渺小,但我們的渺小很重要。這也是一種療癒的過程,原來我們都有一樣的傷口,原來我們的部落都面對相似的問題,原來身為原住民就是一種戰鬥,反壓迫是一趟未完的旅程,是在制度尚未追上之前,先看見正義的旅程。
我不知道在場有多少大學生或高中生,我想要分享我自己的故事,高三的時候我在無名小站分享某次旅程(到底多老這個小編),有個陌生人跑來留言好好喔,可以加分又跑出去玩,我當然是忍不住要回應他,然後那個晚上以及之後的許多個晚上,我都很清晰的記得,為了回應國家政策壓迫跟歷史脈絡,我做的許多功課,但那個晚上的陌生人對我造成的無以名狀的穿透傷,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個感覺。這也是我想跟在座的學生們說的,記得你的憤怒,記得你的哀傷,記得這些疑惑跟不解,然後投入到你的戰鬥,不論誰開啟了戰場,你要找到夥伴,你要記得,即使帶著傷痕,你終究會生還。
Buan月亮說話也在試著去記得,去年底整理了2020年台灣年度歧視清單,每年原住民族日也會紀念那些未被關注的議題與觀點,大家知道今年原住民族日在哪裡辦紀念特展嗎?在國父紀念館。你們能聽出其中的諷刺嗎,在尚未解殖的中華民國國父紀念館裡,紀念被殖民的原住民族,在我們看來毋寧只是一種紀念的收編。而在一個紀念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節日裡,文化部長的致詞是「原住民族文化是定義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談正名運動與統治正當性,只談原住民族文化是定義台灣文化的一環,是一種「貢獻」,而不是先談尊重與理解,那種文化置於主體性之前的說詞,也讓我們更加警覺,必須去堤防偽善的這個時代。
但當然,最後想留給大家的只是很簡單的幾個原則,比如從原住民族集體權中理解到,其實部落與部落之間並不能被統整為同一個「民族」,原住民族是一個原運催生的集體政治認同,也就是說最終我們還是要去理解部落主權如何實踐,不只是原住民族集體權的討論。其二,是回應剛剛說過的,投入文化敏感度的媒體識讀工作,要請大家跟我們一起去看見族群差異,在各位面對不同層次的決策與選擇時,能夠去思考公共領域如何落實族群平等的政策,比如我們倡議身分證件單列族名是落實人格權且避免漢字誤譯的訴求,也比如我們倡議的學術界需要重新反省與檢討將原住民族天分當成立論的這些論文,這些看起來隱微卻影響巨大的地方,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注。第三,與我們一起走完還我土地運動的路程,持續去看見土地正義的討論,實踐層面或許仍要由部落跟國家協商,但是光是推動更多人去支持部落主體性的討論,去看見為什麼東海岸的部落要反對某些開發、去聆聽他們,這些都可以支持我們更理解彼此所在意的,關於如何生存、如何和解的討論。
開頭還記得我跟大家問候的那一句Mihumisang,有人或許知道輕鬆來講是好好呼吸的意思,過去布農人生活領域遼闊,所以對久違的朋友親人,會用這一句希望對方好好活著好好呼吸,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一句其實是長輩對晚輩很親密的、嚴謹的一種叮嚀,即使我們在不同的獵場繼續打拼,你也要好好活著,好好照顧自己。這也是我們想送給大家的祝福,希望大家帶著這份祝福,我們一起打拼族群共好的土地。感謝大家,Uninang Mihumisang !
「原住民加分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討論] 荒謬粗糙的原住民升學加分制度-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公民不下課- 【原住民加分制度】 . 許多原住民都曾遭同學詢問 ...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學測原住民加分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EDU.TW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請問原住民這分數能去哪?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討論]原住民加分上台清交成或醫學系公平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問卦] 為什麼是原住民加分不是偏鄉加分- Gossiping - PTT生活 ... 的評價
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報橘專訪】什麼情況下才願意說台語?說母語的「地點」顯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2020/12/08 粱雁
2018 年 12 月 25 日上午的立法院議場,立委 管碧玲 以中、客、閩三種語言,語帶興奮地表達對《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的喜悅,也讚頌了台灣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力。管碧玲是客家人,卻因白色恐怖的壓力,家裡長輩甚少跟她講客語,人到中年才開始學習母語,也特別珍惜能說母語的機會。她的案例也是許多台灣人的寫照,歷經殖民、國民黨高壓統治,人民不敢說母語導致自己的文化漸漸消失,各界期待歷經 12 年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能成為國家推動及復振母語的正式法源。
不過,作為移民社會的台灣,自古存在族群衝突,而母語跟族群有深厚的連結,導致復振工作的確會因各方立場不同造成意見不一。此法之前,已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客家基本法》,分別維護原住民及客家族群的權益,有了《國家語言法》為依據,「公視台語台」在立法 7 個月後向大眾亮相,台灣閩南語使用者終於擁有全台語的媒體可視聽。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但難就難在這套法律定義出的「國家語言」——台灣 固有族群 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範圍看起來既廣又模糊,為推動母語復振這項任務,增添新的挑戰。
台灣人為了生存放棄說母語,專家:《國語法》須考慮族群需求
「你是把語言當作文化資產呢?還是我們少數族群擁有者,他們講母語的權利?這些東西都沒有講清楚!」作為總統蔡英文 2016 年競選時期的族群政策召集人,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研究族群議題多年,他認為《國家語言法》需要回頭思考 各族群真正的需求 是什麼。
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是法定政府行政機關使用的語言,國家語言(national language)則與國家或族群認同有更大的關係。 台灣沒有官方語言 ,正式文件或考試皆以約定成俗的中文為主;而目前《國家語言法》所稱之固有族群,依據歷史演進及人數推論,大致可以確定為閩南、客家及原住民族群,共 44 種語言,若要讓所有族群都能享有使用母語而不受限制的權利,光是製造母語環境就困難重重。
「得先搞清學母語的用意是什麼?比如說很多原住民小朋友去學母語,是為了考試能加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那像是苗栗是客家族群最純的地區,現在為了發展觀光,做生意都講閩南話跟國語,對他們來說,說母語有什麼意義嗎?」施正鋒表示,現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多元文化當作一種資產,但對在地民眾來說,如何能在公共場合用母語競爭、與其他族群平起平坐,才是最實際的誘因。
30 多年前,已故前立委 戴振耀 首度將台語問政帶入立法院,最後被要求「講國語」,幾十年後的今天,陳柏惟以全台語質詢仍遭到批評「不夠尊重國會」,而原民立委廖國棟擔憂阿美族族人聽不懂,要求官員別用台語說明,最後被講成「禁止對方用台語」。本該讓全體國民都能充分表達意見的國會殿堂,是最該提供母語友善環境的公開場合,卻總是陷入應不應該講母語的爭論之中,根本原因就是 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進行翻譯工作。
「這件事情沒那麼難複雜好嗎!歐盟這麼多國家也同步翻譯啊!或許中央現在比較難,那至少在地方,比如說原住民、客家的鄉鎮,還是可以示範,讓人家覺得這是可行的。」施正鋒舉出的方法,目前只有苗栗縣議會率先試辦,而立委依據《國家語言法》提出設置通譯的 提案 ,現在卻不了了之,媒體的炒作則讓國會說母語的事件升級為 族群衝突 、政黨鬥爭,無法有效解決困境,最終竟只有客委會在列席時「自備」口譯機才躲得過攻擊。
族群紛爭難解?年輕人更盼身體力行保留母語
母語要怎麼復振,這個任務繁複且非一蹴可幾,對於什麼是「台灣話」、「台語」,年長者有自己的堅持,年輕人則對這些名詞爭論感到困惑,族群衝突更在其中沒有停過。
「這裡牽涉到使用者他自己認為,自己的族語叫什麼、別人的族語叫什麼。現在有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閩南人說自己講『台語』(Tâi gí),客家人不會說自己講的話(客語)是『台灣話』(toiˇ vanˇ fa),但卻不準閩南人稱(自己的語言)『台語』。」
《編按》:客家人稱閩南語為「河洛話」(hok ló fa),稱客家語為「客家話」(hagˋ gaˊ fa)或「客話」(hagˋ fa)。
施正鋒解釋,把閩南語稱作「台語」,某些情況下的確有可能讓人誤解為,客語或原住民語等其他本土語言,就不是「台灣島上使用的語言」。不過他也表示:「名稱有時候是約定俗成。像我有遇到客家司機,我聽口音就問他說是客家人還是閩南人,他就(用台語)回答說『我毋是台灣人』,他的『台灣人』是講『閩南人』的意思。」
致力於保存客家語言的民間團體,過去亦曾公開反對「台語等於台灣閩南語」的立場,他們擔憂單一語言霸權會間接影響客語傳承。不過這些團體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老一輩的客家人。
今年 30 歲 T 先生是桃園客家人,他家是落實講客語的母語家庭,對於「台語」這個名詞應該代表的意思,他卻沒有長輩們這麼在乎。曾在南部工作 3 年的他,以全客語受訪分享親身經歷:「我們客家人稱台語為河洛話,更多的原因是來自原鄉的歷史,但 以現在各種 母語的普及率和功能性來看,我可以認同用『台語』來稱呼河洛話 。」
比起字面上的族群爭論,自小就講流利客語的 T , 更在乎能不能好好將母語傳承下去。「假如客語推動很成功,我們也不用擔心河洛語話 到底是叫『台語』還是『河洛話』, 因為你會知道說自己的文化可以成功留存; 假如你自己都不是很有意識地去多講(客語), 在乎名詞是沒有意義的。」
這幾年台灣的母語保存來到愈來愈來艱辛的情況,因為不僅原住民族語言一個接著一個滅絕,老一輩的消逝讓持續進行復振的客語同樣寸步難行,被認為最多人使用的閩南語也開始嚐到了前兩者經歷過的苦澀。
過去,「族群」是各政黨選舉時喜愛拿來操作的議題,歷史上的利益糾葛更讓對立群體老死不相往來,但新世代的台灣人並不認同上一代人的紛爭。對他們來說,包容族群之間的差異,親身去講、去執行,才是改善現今母語困境最實際的解方。
https://buzzorange.com/2020/12/08/who-speak-taiwanese/
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哪種「#特種生加分」的身分 最值得被「檢(khàu)討(iau)」?】
昨日是 #0801原住民族日
又看到有人在哭枵原住民族特種生考試加分的事
甚至無視整個環境體制對原住民族的實質壓迫
堂而皇之指為「(對原住民族的)#歧視」
事實上,
特種生成績優待加分後的招收名額
在2004年以降已修法改為「外加」
不占普通生錄取名額
而原住民族更以有否取得語言能力證明
給予不同的加分標準
然而,
有些眼瞎心盲的白浪
卻選擇性地「只批判」原住民族的特種生身分
殊不知在ㄓㄏㄇㄍ所羅列的特種生身分中
還有 #蒙藏生、#僑生、#退伍軍人(含#替代役)
#境外優秀科技人才子女
#政府派外工作人員子女 等
(2004年之前還有 #港澳生)
馬英九過去也盛傳是靠「僑生」身分加分才上建中、台大
而有人「考究 / 打臉」馬英九不是靠「僑生」身分加分考上的
證明的方式是 1968 年的聯考榜單上有馬
而「僑生」的榜單則是另外公布
https://reurl.cc/8G14p4
但馬確實不是「僑生」身分
因香港出生的馬英九應該為適用「港澳生」
「港澳生」與「僑生」身分本來就不同
所以說他不是靠「僑生」身分加分考上
精準來說也不能說是錯
但馬是否有靠「港澳生」的身分加分
似乎就乏人考究
而上述的特種生中
包含 #蒙藏生、#僑生、#退伍軍人(含#替代役)
此三類最高加分幅度均到 25%
卻罕見有人「指教」
其中僑生的身分又更莫名
根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規定
「僑生」定義:
指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
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
並取得僑居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回國就學之 #華裔學生
https://reurl.cc/WdpaGe
但什麼是「#華裔」?🙄️
則未見定義
又,
相較於1987年頒布的《#臺灣地區山地族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
(今《#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1960年訂定發布的《#退伍軍人報考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優待辦法》
(原名稱《#退伍軍人報考專科以上學校優待辦法》)
立法理由不可考(查詢不到)
「退伍軍人」又為何可以理所當然被加分?
(過去也不乏聽說有人因為考不上大學
故先去做兵、退伍後再靠加分去考大學)
相較於島內原住民族的族群危機迫切而真實
怎麼不見正義魔人跳出來疾呼說
幫「蒙藏生」、「僑生」、「退伍軍人」加分是「歧視」?
#未辦理特種生證明文件審查之考生一律列為普通生不予加分優待
#其他母語學用表現優良的學生也該比照辦理
截圖來源:
https://www.uac.edu.tw/cri2.htm
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公民不下課- 【原住民加分制度】 . 許多原住民都曾遭同學詢問 ... 的推薦與評價
【原住民加分制度】 . 許多原住民都曾遭同學詢問「你是不是靠加分考進我們學校的?」 . 每逢考季,嘲諷原住民加分制度的梗圖遍布網路論壇,行政院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 ... ... <看更多>
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請問原住民這分數能去哪?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補償原住民之所以享有加分制度還有各項補助、補償,是屬於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中,「集體權」中的「補償權」,就集體權的定義而言,象徵的是保障全體的 ... ... <看更多>
原住民加分定義 在 [討論] 荒謬粗糙的原住民升學加分制度-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原住民升學加分應設排富條款、按血統比例折算加分比例
1.現行之原住民升學加分制度非常粗糙荒謬,近似於甲等特考特權階級。
根本是國民兩黨政客為爭搶原住民選票而設的政策買票。
2.原住民升學加分應設排富條款
有人說原住民是社會上弱勢,加分是為扶助弱勢。
確實地,山地部落南投花東偏鄉原住民學童是弱勢,
應該受到幫助。
但是有些原住民已經長久住在都市,生活好的不得了。
有些靠加分讀師大當了校長主任,當大官或議員立委,年收入一兩百萬。
或有原住民靠加分當了醫生,年收入至少兩三百萬。
甚至女性原住民靠加分當醫生,又嫁給醫生,住在台北市豪宅,
家庭年收入五六百萬,
兒子女兒可以讀私校,下課補習,請家教,樣樣不缺。(這是真實案例)
這種已靠加分享有高收入 高社經地位的原住民,
他們的子女考大學還繼續享有特權加分35%,這樣公平合理嗎?
3.原住民升學加分應按血統比例折算加分比例
有人說漢人移民迫害原住民,加分是族群補償。
漢人是迫害者,原住民是被迫害者。
如果雙親中,一個是漢人,一個是原住民。
只有一半的祖先被迫害,另一半的祖先反而是加害者。
自然應該只能接受一半的補償,只能加分17.5%
哪有加害者的後代接受補償的道理。
但是照現行制度,就算99.9%的祖先是漢人,
只要有一個直系血親是原住民就可以加分35%
九成九是加害者的後代,卻來領全額的補償。這不是很荒謬嗎?
4.如果高砂族原住民受迫害應該加分,為甚麼平埔族不能加分?
原住民分成平埔族、高砂族。
高砂族再分成平地原住民、山地原住民。
平埔族受漢人移民迫害不會比高砂族少,為甚麼平埔族不能加分?
如果照現行政策 只要跟原住民血統沾上一點邊就應該加分35%
那麼按實驗統計,台灣閩客族群有20%至60%帶有平埔族血緣。
這些人為什麼不能加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9.180.2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33213253.A.46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