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臨時會閉幕後,有如「公審」一般的獵巫文宣便鋪天蓋地而來。擔任這個工作近一年半,自認沒做過任何違背良心、傷害族人的事,事實也是如此,我沒有一天怠惰,也許我努力的方向不見得符合每個人的心意,但我沒有辜負族人投給我的信任。
民主國家的特性,就是不能只有一個黨;然而,我目前的工作讓我心裡特別的苦,因為我來自一個多數人討厭民進黨的軍警公教工作圈,又生活在一個充滿著討厭民進黨的原住民社會圈,但是,大家應該看得出來,我依舊充滿感恩,甚至覺得自己很有福氣,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仍舊有好多願意支持我的朋友。他們對我的信任,特別的不容易,讓我覺得特別珍貴、感激!
況且我沒有什麼可輸的,心無所求,心就會剛強,我今天做這個工作是一個「意外」,所以我相信上帝有祂的美意,我不用擔心受到威脅利誘,我的本性純良,沒有道理、會害到人、裝模作樣欺哄人家的事,我絕對不可能做。
但是,身處在這個我不擅長的政治環境中,尤其是這一屆,我特別特別的憂心。
過去1971退出聯合國,1978台美斷交,1999九二一大地震,2003SARS疫情,2009年八八風災,我們喊著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一人一元獻機報國、天災無情人間有愛,雖然現在也喊出同島一命團結抗疫,但是呈現的卻是內憂外患。
對我來說,#這篇貼文是為關心我的朋友們寫的,因為,他們很替我擔心,希望我說明。
我的貼文本來就是時不時介紹大家認識一下立法院的工作。
好吧,有件事叫「朝野協商」,也就是談條件,如果你不怎麼做,我就怎麼樣。做為在野黨,這一次使用了「不簽取消朝野協商一個月冷凍期」,這代表紓困表決要拖到一個月以後,為了讓這個紓困金可以趕快通過,如此一來,也就讓在野黨可以予取予求,攻擊到最後一刻。當然,這是戰略思考,今天換了誰當在野黨,挑戰執政黨也是天經地義。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到議事檯上,挑戰者可以輪番上陣,重點是,因為這是「拖延、拖垮」戰術,所以就會看到同一個題目一講再講、一罵再罵,而且必須要提很多很多案(這次600多案)才能達到拖延、拖垮、逼得你坐下來協商,所以大家又會看到這些提案重複又重複、品質不佳、邏輯不通,淪為作文比賽,甚至有很多是奇文。
好,現在來說明被拿出來做文宣的那幾案「到底怎麼回事?!」
我先言明在先,我不是黨團幹部,並且是個立委菜鳥,但弄懂議事運作是基本功課。
我也會納悶,做個執政黨團何必節節退讓、吃悶虧,但這就是「協商」精神之所在,執政黨當然可以針對在野黨的「巨量」提案提個修正動議,再用修正動議把他們的案覆蓋掉,但是用這種方式,可能結果就是「不協商」,立委諸公就要日以繼夜顧大門,上演僵持不下、搶送提案然後冗長表決的長期作戰。問題是,這些是大家在等的「紓困救命錢」,於是只好選擇「答應反對黨」讓他們的案可以表決。
可是這些被拿出來表決的案子往往「充滿心機與算計」,雖然明明知道,但是又何奈!
例如:提案「8月31日前買到四千萬劑疫苗且施打率要90%」,這世界上哪個國家辦得到?況且,本來就有購買疫苗三千萬劑的案子。所以,對於這種多此一舉、來搗亂、表決通過等於無法執行的提案,換作是您,你會怎麼表決?可是這種提案本來就是準備拿來操作「擋疫苗」的畫面,所以我也很無奈!
再例如:提案「普發紓困現金一萬元」,其實,一開始,我和陳瑩有連署普發一萬五,那是基於我的良心,因為去年紓困經驗,對我們原住民族人來說,由於資訊不利,大部分的族人不容易符合且很多人不方便申請而放棄權益。
雖然我也有提這個案,但我知道不容易,因為這次的預算(紓困,還沒到振興)共2600億,衛福部用在防疫、疫苗792億,其餘用在經濟部583億、勞動部449億、教育部278億、交通部224億、農委會197億……,目前擴及人數達1018萬人,當提案「普發現金一萬」,那就是2300億,所以必須把這些已經編列的錢先全部收回,重新開會,況且剩下300億,不只無法紓困百業百工,造成社會經濟動盪連鎖效應,連買疫苗的錢也沒有了。如果是您,您該怎麼表決?
又例如:「3+11決策會議記錄公開」,這個又是另外一種提案技術,明明綠藍白黃四黨都一致簽名同意由行政院調查結果還報立法院,但是可以改幾個字「換提案」搞表決,然後用表決畫面做文宣。其實這招常常被使用,而且都是重大議題,殺傷力很重,只是現在連防疫都不放過,就只能說機關用盡、飢不擇食。
文章已經寫很長了,而我也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認識這些「技術」層面,如果有興趣,我以後可以再用實例介紹。
說到底,這個時代資訊太多太混亂,但我們都不要悲觀,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就看我們是否願意向著陽光前行。這時候,疫苗陸續到,大家都在努力,不要讓努力的人感到灰心,我們都要一起努力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70的網紅蕭美琴立委辦公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進黨立委蕭美琴今(25)日上午出席「國家人權報告國際審查會議」,會中針對移民權益、國籍權、難民與庇護法、同性婚姻與多元家庭、原住民社會經濟權及偏鄉教育、媒體壟斷與新聞自由、司法公正審判與司法人權等諸多議題,向國際審查專家提出陳述說明。蕭美琴表示,台灣自解嚴以來,人權狀況固然有相當大的進展,然而在許...
原住民社會 議題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芭樂的讀者一定都很熟悉邱韻芳老師對原住民學生的關懷與用心。今日的芭樂文以James Clifford《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書名為題,詢問在二十一世紀台灣,原專班的學生們怎麼理解自己是誰。
邱老師指出,這些學生們出生於1990年代,他們成長在一個強調多元文化且將原民文化視為台灣「本土特色」的政治氛圍中,當「原住民」是被鼓勵的抱負,甚至是必須的責任,不停地有人提醒、告訴他們傳承原民文化的重要性。相對於此,他們出生於60年代前後的父母,則有截然不同的經驗,被政府稱為「山胞」,被許多漢人喚作「山地人」或「番仔」,在求學、就業過程中遭受種種歧視和不公平對待,以致深陷所謂「污名化的認同」之中。
正是如此,兩代之間的互動與激盪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透過傳統技藝課程、社團與音樂劇,年輕的一代重新建構或更強化了自己與家族長輩以及土地的連結。儘管路途遙遠,或許目標也還不明確,但這將會是他們在「成為原住民」的旅程上非常珍貴且重要的知識泉源與力量。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21
原住民社會 議題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莉莎莎的「徵原住民事件」,讓我想到,每次有類似「標籤」與「成見」的事件發生時,都會有一方感到歧視、另一方感到莫名其妙。
事實上,事情的脈絡糾葛萬千,旁觀者沒有評斷的資格,但我想從「天性」這個角度談談這個現象。
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節能」的天性,所以會透過「貼標籤」去認識別人與認識別的社群與文化,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天性。
然而,這種天性的確「去脈絡化」,也自然會產生偏見與成見;所以要真正完整、脈絡地認識一件事情(比如原住民文化),才會需要花許多的時間去熟悉、去理解,透過吸收大量的資訊來扭轉「貼標籤」的節能天性。
我們自己可以投入時間、對抗天性來去認識一件事情;但是,當別人要認識一件事情時,要求別人得跟我們一樣投入時間、對抗天性,是否有失公允?
特別是,若認為對方「理所當然」應該這麼做,卻忽略這過程中牽涉到「時間成本」、「對抗天性」等難題,反而謾罵與攻擊對方,這樣真的對事情比較好嗎?
如果我們很在意一個議題,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努力宣傳與推廣,讓他人聽到這個議題時,可以在用最低時間成本就順著「天性」來貼上符合現實而無歧見的標籤。
當然,這很難,就連我自己學習印度哲學這麼久,如果你突然問我一句:「你覺得印度哲學家的特點是什麼?」並要我給你一個很好理解的標籤時⋯⋯
我唯一能立馬想到的,只有「他們都愛吃咖哩」了😂
-
追蹤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rs.kuma/
#熊仁謙 #picoftheday #youtuber #love #peace #愛莉莎莎 #原住民 #社會議題
原住民社會 議題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民進黨立委蕭美琴今(25)日上午出席「國家人權報告國際審查會議」,會中針對移民權益、國籍權、難民與庇護法、同性婚姻與多元家庭、原住民社會經濟權及偏鄉教育、媒體壟斷與新聞自由、司法公正審判與司法人權等諸多議題,向國際審查專家提出陳述說明。蕭美琴表示,台灣自解嚴以來,人權狀況固然有相當大的進展,然而在許多領域中仍存在許多亟待改進之處。民進黨是台灣最主要的在野黨,未來除持續關注這些重要議題,也會在國會積極推動修法,以維護並促進台灣的人權發展。

原住民社會 議題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來到都市打拼的原住民,很多人定居在河岸邊,一段時間後,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園卻因為是違建,被迫拆遷,這些新聞事件打動了電影「不能沒有你」的編劇--陳文彬,這一次他當起導演,拍攝電影「靈魂的旅程」,探討現代原住民文化跟土地的互動。
靈魂的旅程是一個古泰雅靈魂誤入現代社會,和泰雅族人對話的故事,在一次違建拆除的過程中,泰雅人達袞懷著歉意進到部落,卻意外昏迷。臥床的達袞和祖靈BUDA展開一連串的對話,歌手尤勞尤幹說,詮釋祖靈,壓力很大,但電影裡頭有部分橋段,重現了他在夢中與祖靈的對話。
導演陳文彬,在繼「不能沒有你」之後,首次執導劇情長片,長期參與社運,對都市原住民議題投注很多的關注,不過導演說,身為一個漢人導演,拍攝原住民的故事題材,語言、文化的差異,衝突不斷,尤其像一般拍電影每天的流程表,在原住民社會都不適用。
導演說,他利用了緩慢詩意的方式,來敘說一段不同族群間相互包容的故事,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讓所有人能了解原住民族對待自然和土地的態度。記者陳姝君彭耀祖台北報導。"

原住民社會 議題 在 2021都要過完了,為何原住民一直遇到被歧視的問題? 的推薦與評價

【#原事有意思】 快速簡單認識一個原住民族 議題 看待任何事物, ... 有意思的這一編特別推薦原視節目《LIMA幫幫忙》 衝撞不同的觀點打破 社會 對原住民族 ... ... <看更多>
原住民社會 議題 在 臺灣原住民議題網 的推薦與評價
可說事實,不涉指名道姓攻擊,原住民族社會已非昨日,大家的水準已然提昇!~原住民加油!! . Public. Anyone can see who's in the group an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