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開始的地方——我們這樣紀念原住民族日】
我們不知道原運前輩怎麼想的,不過每年原住民族日我們並沒有快樂,未竟之路諸多險阻,每一次隱微的歧視都預告著落石的發生,體制砸向你的多數時候你都安然無恙,直到某天你發現原來那些存活的小幸運不過是因為體制轟然斷了你的退路。這一天大家紀念原住民族正名的歷史總是面向未來,文化部辦了一個特展在國父紀念館,請明察我接下來並不打算說在中華民國國族認同的核心場域辦特展是一種原民主體意識的實踐、我也沒有那麼明察秋毫去議論前輩與藝術家們在特展裡表達的意念,我只是必須說出這一句:孫中山與我何干。在他們準備拿「中華民國對原住民多好多好」來反駁之前,抱歉了各位如果部落主權尚未實踐、原住民族土地尚未歸還,在這個想要好好稱呼自己還要附和中(華民)國語言與用語習慣的當下,我們為何要與殖民者一同紀念我們的血淚?孫中山與他的紀念館有什麼資格,坐落在原住民族正名權利的中心,成為展示原住民族人奮鬥史的場域?
請不要拿你的文明來說服我。你不能否認策展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建構,在虛幻的主權面前,倡言重視原住民族文化都是一種對現實的藐視。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本來是對中華民國權力的挑戰,現在成了文化部長口中的「定義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盲目的多元文化主義造成主權論述的斷裂,當你聽到部長說「尤其看到原住民族在運動、音樂、藝術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荒謬地抽取文化的外觀,任憑建構所需的國族面孔;你明白在殖民者的殿堂上,真就沒有人去問部長與國家,為何自以為可以辨認我們的臉孔。
我們看過太多表面功夫,像前些日子鄉公所狐假虎威地請原本就擁有土地的族人前來排排站,一個個頒發土地權狀好像頒獎,鄉長在台上侃侃而談啊這是落實轉型正義,布條掛好官派做足,完全忘記身為中華民國地方政府的權力延伸來「授證」,本身就極其可笑。大概鄉公所公務員與族人熟識,大概族人們也不會意識到問題所在,多美好啊中華民國體系選出的部落族人,與此同時部落法與民族自決的,真正與主權相關的法治,都淹沒在殖民者的法制洪流裡。你以為這只是細膩的國族政治,其實這關乎一個相當基本的問題,你拿了別人的東西,怎麼會叫人家來「被還」呢,轉型正義不是號稱滾動式檢討嗎,或者被滾動到塵埃裡的只有原住民族人的尊嚴。原住民族日過後世界還是在前進,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引起討論,意識到壓迫是如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應該也是重要的。創傷發作尤其是日常。你不會有時間去找台灣的不義遺址,或者花時間去問促轉會,明明正名運動被否決的時間也在白色恐怖時期,為什麼總統府跟內政部算不上不義遺址呢,原來不是沒有不義,只是尚未成為遺址。如果文化部都把原住民族日紀念特展辦在國父紀念館了,是時候該醒醒吧,對我們這樣的原住民來說,正義是否亦將成為遺址。
我們縱然有一百個前仆後繼的理由,殖民者的肯認絕對不是其中一種。要從殖民的狀態解放出來,需要社會全體開始對原住民族主體性的承認與反省,需要將反壓迫視為一種長期的事業——原住民族日要紀念的,是未曾被我們紀念的,每一個因為殖民壓迫而失去語言、禁錮文化或迷失認同的族人們;是要紀念未曾有機會選擇認同自我的族人們,和每一個勇敢站出來反對中華民國壓迫的族人們。我們不會有更好的前途,除非我們願意開始行動、組織和倡議;我們不會有更好的歷史,除非我們開始記得被主流社會遺忘的抗爭史。鑿山造路,背起行囊,回到出發的地方。
行動與批判,我們這樣紀念原住民族日。
文化部長說法: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5640496
來義鄉公所授證儀式:
https://reurl.cc/5rylGG
#回到開始的地方
#我們這樣紀念原住民族日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59N舞炯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抒情R&B的曲風襯托思愁的一首歌曲,現代人對家的定義其實很多元,不一定原生家庭就是一個溫暖的家,也許對於性少數的朋友常常經歷到家庭的革命甚至遠離家鄉去國外工作;其實有愛的地方都能是每個人的避難所,你還記得回家的時候那些美麗的風景嗎?當你向天空仰望時你會想起誰? 導演/舞炯恩 Utjung 攝影師/...
原住民藝術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本月書單:盛裝讀書是有理由的」
お待たせ!六月是為生命畫上分號的季節,上個月雖忙碌收尾大學生活,三級警戒的日子容許不擅道別的我,透過讀書、整理房間的小小儀式感,重新探索世界的邊界。坦白說六月的自己因未來的不可知,多數時間感到倦怠心慌,書寫的時間明顯變少了,但書本依舊是我的庇蔭,提供得以逃往的另類世界。
這個月分享的三本書分別自微觀與俯瞰的角度,用令人驚豔的筆法提出洞見,從裡到外檢驗著歷史、文學與人際關係。
/
《新寶島》 黃崇凱
在故事裡,小說家就是自己世界的總統。黃崇凱長篇小說《新寶島》是一只世界觀層層相裹的俄羅斯娃娃,故事描述2024年台灣第一位原住民總統就任當晚,古巴與台灣人民於發生「大交換」,醒來一夕置身於彼此的土地上。此一魔幻寫實的設定對「國土」定義提出質疑(國家究竟立基於土地抑或人民?)也透過了古巴/台灣兩國地緣政治的相參照,換位思考台灣的國際處境。
《新寶島》的文體包山包海,視角更自地理、歷史、虛實縱橫交織,每篇皆能獨立成篇、卻又緊緊相繫。在「大交換世代」的前提下,讀者隨時間軸,宛如荒島求生步步挖掘台灣人如何在古巴重建生活(路邊攤到了哈瓦那,立馬改賣古巴三明治)。全書中段,黃崇凱則再端出「書中書」《新大陸》一作,輔以虛構作品的評論、書摘、一場讀書會紀錄,重新以文學視角檢視「新寶島」的世界。最後則並置古巴革命英雄與排灣族都市原民的故事,直指古今的相繫與殖民主義的陰翳。
《新寶島》的靈感自「總統先生」一篇逐字稿形式的作品開展,結合了作者至古巴駐村時的實際經驗,展現了小說家在歷史所學術訓練下的獨特史觀,以文學展開政治思想實驗。邊讀邊不停感嘆:「這個人到底要在一本小說裡發明多少東西!」大力推薦給對台灣史、中美台關係有研究,喜歡拉美文學的讀者們!
/
《聊天紀錄》 Sally Rooney
《正常人》作者Rooney的首本小說《聊天記錄》繁中版終於問世,《聊天記錄》一書寫兩個創作夥伴兼心靈伴侶的二十幾歲女大生,在結識一對文藝圈夫婦後,如何在四角關係中重新理解愛與友情。兩人的互動宛如千禧世代版《Just Kids》裡的派蒂與羅伯特,共用一具疾呼的創作靈魂、但以兩具女體去愛。女主角法蘭西絲既有《正常人》中梅黎安的壓抑與聰慧,也具康諾的溫吞與階級矛盾,她的摯友波碧作為一名外放的共產女性主義者,如鏡映照著法蘭西絲對中產階級、男女關係的權力關係的矛盾情感。
《聊天記錄》透過一段動態平衡的關係,談愛他人至極時,人們如何經歷自毀、破滅與衝突,於關係中的相對位置立足。我喜歡法蘭西絲寫給波碧的信:「沒有什麼是只靠兩個人或三個人所組成的。」有愛之處必有光影生滅,相愛並無固定公式,意義終其變幻莫測。
/
《啟蒙的辯證》Max Horkheimer & Theodor W. Adorno
這學期上「音樂產業導論」的期末報告指定用書,因為太好看而列入本月書單(笑),這部哲學論證著作自「神話」概念談起,指出「啟蒙」一詞如何遭西方極權主義濫用,而摒棄自然、顛覆文化真諦。
本書中針對科技、語言與經濟社會的哲學片簡不及備載,我則特別關注其中「文化工業」一章:儘管當代社會中,人們能透過各式各樣的表現方法呈現多樣的文化,表現自由的「啟蒙」實則是一種群眾欺騙。霍克海默與阿多諾認為,經標準化流程被大量複製的作品使得藝術變成一種無關創作動機、利益導向的「文化工業」。在科技與數字至上的表象下,藝術成為創意勞工的軍備競賽,掌握一流技術的創作者,即能在該領域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雖然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科學社會提出無數犀利批判,然而大衛拜恩也在《製造音樂》(How Music Works)裡提出:「文化是一種經驗,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影像。」 「啟蒙」或進步觀不必是現代人所背負的原罪,但語言與文化若被約化為符號,將成為宰制社會的工具理性。在談論啟蒙的同時,人們實則有待啟蒙。
.
以上就是六月看的三本燒腦好書,雖然這個月書單的文字頗有份量,卻似乎正適合這種無處可去的日子細細在燈下端詳。此刻的我盛裝讀書,是為在世界回歸運轉時,昂首跨出家門、重整旗鼓去見想念的人。
#刺蝟讀書室
原住民藝術定義 在 SU YANG , 蘇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同樣的今天晚上八點 「哈娜麥莎微醺時刻」一樣邀請昨天的來賓~十八般武藝,高顏值、滿才氣的阿美族音樂創作藝術人 ~~Suana Emuy Cilangasay 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
昨天是分享他與自己創辦的10年絃樂團CMO樂團/Creating Music Orchestra最新EP「返」。
今天則是專程來介紹他自己的音樂~~。
多重身分斜槓很多的他,真的讓我太佩服!音樂製作人、編曲、歌手、樂手(大提琴鋼琴吉他貝斯 )劇場、演員、肢體、藝術⋯能演能唱能寫能編能導能跳~。強大的創作力,幾乎年年看到他都有新的作品!感覺他的一天是別人的三天呢🥰🥰 。
去年年底來我的節目介紹他的最新專輯「霍格的天體」,當時跟他聊天的過程真的讓我很驚艷!也很受啟發!特別是他學琴的過程幾乎是無師自通~就看到上天給予原住民的天份,再加上他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與努力,一路呈現了許多令人讚賞美好的作品!
更是在今年成為了我的同事~主持原民電台週一週二晚上的「職人藝事變」,也請大家準時收聽。🥰
我非常期待他的每一個創作~特別有幾首他的MV概念,在有限的預算中卻有很深刻的表現~
我特別要介紹「混沌」這一首MV https://youtu.be/vAXOtkgB_hc
純粹肢體的演繹
乾淨黑白的線條 令我動容⋯
臉書裡面 po的幾張蘇瓦那的肢體照片 就是我截取混沌MV在後製🥰🙏⋯謝謝蘇瓦那的同意po圖讓大家可以感受我說的那一種純粹肢體的美學⋯。

今天晚上八點一定要收聽喔!
54集 7/4播出
蘇瓦那
1、競爭/蘇瓦那
https://youtu.be/hClm-UTtQL8 2、Awa Ko Tolas /蘇瓦那
https://youtu.be/wT4yu3ZmCIk(非常棒的MV)
3、影子/ 蘇瓦那
https://youtu.be/y1w2ngpfqIY
(非常棒的MV)
4、寂止 / 蘇瓦那
https://youtu.be/vIfh1FrBNTQ
🌺☘️🌺☘️🌺☘️🌺☘️🌺
蘇瓦那專輯介紹
第一張「那希」實體輯 2018/12/28 https://www.mymusic.net.tw/ux/m/album/show/693543
金曲製作人蘇瓦那首張個人專輯《那希》
溫柔而殘酷地 直面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即使這世界終將衰亡,我們也會載歌載舞地走下去。」《那希》源自於2018年蘇瓦那的音樂劇場表演「薩奇萊雅美斯」,細訴生命歷程中,所見人的根性與幽微觀察,並將自我解構到音樂中碰撞,以「Nashi」為名,取日文「虛無」之義,用音樂描繪了當代人們面對的無數問題與磨難、更用音樂揭露對世界的失望、迷惘、掙扎。生命終有時,在邁向死亡的未知虛無前,我們又能在轉瞬即逝的時日裡做些什麼?
第二張數位
「霍格的天體」
KKBox
https://www.kkbox.com/tw/tc/album/H4g15f7rGbxMp0F5PMpy009H-index.html
古老恆星聚集成核,身邊環繞著星群,亙古而美麗,倘若與阿美族文化相互對應:「古老恆星存在著故事,環狀星系代表著阿美族圍圈的歷史。」
臺東的星星一直都是那麼閃耀,看得清銀河,還有一道道的流星劃下,那一夜,我開著車回到家,已經是夜深人靜的12點,一舉一動似乎都被清楚的擴音、放大,不經意地抬起了了頭,滿佈的星斗很是震撼,即便便每天都看得見,卻還是讓人震驚得想落淚,「人是何等的渺小,我站在這裡,星星都已經無窮的變換了。」
想起了霍格的天體,美麗動人的奇特星系,無法理理解的宇宙生成,用一輩子也不足以認識他的萬分之一,這個星系給予我不同的定義,「老恆星存在著故事,環狀狀星系代表著阿美族圍圈的歷史」
至少這謎一般的天體給予了我如此迷人的釋義,我也以世界的生成發展了全新的作品,但願2020能夠送給大家一場不一樣的奇幻之旅。
🌺☘️🌹🌺☘️☘️🌹🌺☘️🌹☘️🌺🌹☘️
藤音樂|Masay Music Studio
https://cmotaiwan.wixsite.com/masay
蘇瓦那臉書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uanaCilangasa
🌙🌞🌍🌹🌞🌙🌍🌹🌙🌞🌍🌹🌙🌞
每週六每週日晚上
20:00-21:00
Alian96.3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 哈娜麥莎微醺時刻」
每週六日晚八點
歡迎跟我蘇婭一起聽聽音樂
談談心 小小微醺一下 🥂🍷🥃🌹
App下載「Hinet Hichannel」
~「Alian FM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Http://hichannel.hinet.net/radio/index.do
(手機電腦都可以聽)
http://alian963.ipcf.org.tw/programs_view.php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隨選節目網址~可以點選你喜歡的節目收聽)
🌺☘️🌹🌺☘️☘️🌹🌺☘️🌹☘️🌺🌹☘️
原住民藝術定義 在 59N舞炯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抒情R&B的曲風襯托思愁的一首歌曲,現代人對家的定義其實很多元,不一定原生家庭就是一個溫暖的家,也許對於性少數的朋友常常經歷到家庭的革命甚至遠離家鄉去國外工作;其實有愛的地方都能是每個人的避難所,你還記得回家的時候那些美麗的風景嗎?當你向天空仰望時你會想起誰?
導演/舞炯恩 Utjung
攝影師/幸凱 Navi Matulaian
剪接/舞炯恩 Utjung
攝影助理/呂傑 A-Jay
視覺藝術/幸凱 Navi Matulaian
詞 Lyricist/舞炯恩 Utjung/黃麗貞 Umadra
曲 Composer/舞炯恩 Utjung
編曲 Arrangement/舞炯恩 Utjung
人聲錄音 Vocal Recording/舞炯恩 Utjung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史瓦力錄音室 Swali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林子煜 Lin Tz Yu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林子煜 Lin Tz Yu
本專輯獲109年度原文會原住民族文化語言藝術及傳播補助
本專輯獲109年度屏東縣來義鄉公所補助
特別感謝 Easyfit肌力及體能訓練工作室
原住民藝術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原住民藝術定義 在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OBSERVATION.藝點觀察從何新生?如何 ... 的推薦與評價
兩年一度的Pulima藝術節作為目前台灣原住民藝術創作者最重要的展演平台 ... 難以定義的開放格局,不同子計畫之間也有了某些被打開的對話與連結空間。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