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書可以令我個人舒服啲,唔會令我寂寞,甚至可以話係有安全感。」自言不愛走動的菜菜子從小與書作伴,喜歡瓊瑤愛情小說的轟烈,也愛赤川次郎偵探小說帶來的驚喜,她不諱言書本陪她渡過了不少孤獨時光。 為圓夢轉職 兼任圖書館主任 菜菜子任職中學中文教師,工作壓力令她想做更多喜歡做的事。機緣巧合之下,知道現時...
原來時光都記得小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鹹魚翻身的邊城
每年遊客是常住人口66倍的邊境小城,布爾津。是一個人均收入31萬人民幣,折合台幣將近135萬,月薪💰11萬多的邊境小城。平均月薪11萬!! 也太驚人,要知道北京的平均人均收入也才5萬台幣阿。
-
到底這名不經傳的偏鄉邊城布爾津在哪?
喀納斯、禾木村是北疆最美的風景,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要去喀納斯必經的邊境小城布爾津相對來說就有點陌生了。
原來布爾津是在最美風景的路上阿。
🏞
一個從事旅遊相關行業的當地人說,只要人不傻在這裡做旅遊不肯能賺不到錢的。這裡一年只要工作幾個月,因為冬季嚴寒,北邊就是知名的阿爾泰山。
📖
人均收入很高、最美風景的路上..
坦白說,如果我來到這裡,導遊這麼跟我介紹,我大概會是左耳進右耳出,多年之後搞不好都想不起來這地名,畢竟錢不是賺到自己口袋裡,地球上漂亮風景的地方到處都是。
.
但我說說幾個跟布爾津相關,就算不喜歡歷史,只要有看電視,一定會聽過的名字。
來吧~
▫️ 喜歡看清劇的,你們喜歡康熙、雍正還是乾隆?
但,其實都沒差,不論是再想活500年的康熙,還是深情四爺,又或是紫薇的老爸。
準噶爾聽過沒? 只要有上朝,一天到晚"快報"準噶爾來犯,對,布爾津就位處以前的準噶爾。整整歷時70年的準噶爾之役,最後是在乾隆手上終結,打了一個大勝仗滅掉準噶爾,因此他十分驕傲自己完成了他爸他爺爺都沒能辦到的事,自封十全老人,而十全武功之首第一條功勳就是消滅準噶爾。
.
啊? 你說不喜歡清劇嗎?
好吧,那也沒關係,那我們來看金庸的武俠劇好嗎?
金庸的小說裏頭,你最喜歡哪部呢?大媽我最喜歡的是射鵰英雄傳,最愛的男主角是郭靖,最喜歡的女主角是黃蓉。
.
還記得郭靖出場時的蒙古包,策馬奔騰的大草原,還有他結拜的好兄弟托雷安答嗎?
.
布爾津跟托雷有什麼關係?
原來這個位處阿爾泰山以南,準噶爾盆地北緣的布爾津,就是大名鼎鼎成吉思汗鐵木真封給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的領地,而窩闊台就是托雷的三哥,後來繼位的大汗。
.
其實把地理跟歷史連結起來是非常有趣的,#如果地理是外表_那麼歷史就是靈魂了。旅行不是只有拍拍美照跟吃吃美食而已,更多的是走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不勝唏噓,如果回到當年那片草原的蒙古包,告訴他們3百年後,你們的子孫再也不用這麼辛苦逐水草而居,再也不用搶水草豐美之地,以後每年只要工作幾個月,光靠觀光的收入就比皇城子民工作一整年的收入來的高了,我想他們一定會說我是瘋子。(大家快逃,薩滿巫師要來了🤣)
.
對,所有的時光旅人都會被說是瘋子。
#新疆
#布爾津
#喀納斯
#所以投胎除了要看地方外更重要的是生對朝代
大家喜歡今天的另類遊記嗎?
有誰想去新疆的? 大媽自己舉手🤣
原來時光都記得小說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讓我用玩耍的心態練習寫第一篇小說】
#升學作文
#文學創作
#歌詞臉書文案都寫出自我特色
#看此書每個人都會愛上寫作
最近我愛上了一門課《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是蔡淇華老師開的課。
我覺得這門課真的是物超所值,全部課程三十堂,卻只要420元,打完折332元。
儘管這門課是淇華老師寄來送我免費試上的,但我還是要拿起大聲公替他在網路的大街小巷搖旗吶喊、發宣傳單,因為,這課程實在太精采,太物超所值。
這三十堂課濃縮成這本書《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淇華老師出此書前曾把書稿寄給我,但時間有限,老花眼的我又不慣於閱讀電子檔案,所以只有大略的瀏覽。
上週拿到書之後,一展頁就開始了驚喜連連的挖寶之旅,每一頁都有寶藏,愈挖愈大顆、愈多顆,我這個尋寶人,才走一小段路,一顆顆迎面而來的大小寶石就如繽紛雨滴,痛快地把我的寫作思路全面沖洗。
忝為一名被人溢美稱做「親子作家」的我,方知,我根本稱不上踏進迷人幻彩的寫作堂奧。
可學的、要學的、必學的、想學的;沒寫的、可寫的、不該寫的、寫不對的,還多的是啊!
淇華老師這本書是直接丟給我滿手滿心燦亮的寶石,真是應接不暇,但每接到一顆,都是心流大震盪,如強大的直流電波、精準擊中腦部新區塊。
而我自己也才看清自己,其實我還停留在礦石層次,潛質有待敲磨得更晶亮、更獨特、更具恆久的價值。
我曾說過,我不再寫教養書,但是不代表我不再寫作,我也曾在某個雜誌訪問我時說過,現在的我覺得當「讀者」比當「作者」更有趣。
然而,上著淇華老師《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這門獨家心法寫作課時,我突然發現,可寫的東西太多了,而且按照蔡大師的提點,我應該可以將寫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且樂趣無邊地進入更深的心流漩渦裡。
我才明白我自己在受訪時為什麼會講出「我不想再寫教養書、讀書比寫作更有趣」這兩句話,那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好像卡住了,
每每看到臉書動態回顧出現我曾冒湧的靈動文字,我很疑惑,那怎會是我寫的?我現在寫得出來嗎?然後自怨自艾:唉,果然是老了,我再也生不出過去那樣的文字了!
然而,這本書我才讀到三分之二,就忍不住飛揚在一趟沙塵滾滾的寫作大冒險裡了。
我,居然開始嘗試生平第一次寫小說(純粹是練習,而且是樂在其中的練習,就作為此門課的作業吧),而在寫作過程中,我整顆心都懸在這個小說情節裡,沮喪著、狂喜著、疑惑者、遺憾著…
過去兒子曾經跟我說,媽,你不要再寫教養了,太無趣了,寫寫故事吧,寫故事很好玩;
在媒體影視界的朋友也曾跟我過,怎不試試寫劇本,寫教養書寫來寫去不就那樣嗎?!
我都回答說,我沒有故事可寫,我也編不出虛構的故事。我不是說故事高手。
這兩天,我則跟兒子說,我現在才發現寫故事很痛快,但也很痛苦,因為我連切菜、炒菜的某些瞬間都困在角色的心境裡,出不來了,魂縈夢牽,用自己創造的角色與文字折磨著自己,我在每一個情節與轉折裡哭笑悲喜。
我當然不是文學家,但是在這些瞬間,我體會到了淇華老師所說的:「大部分的文學家都有幻聽幻覺」。
為什麼我突然敢寫故事了呢?我必須說,就是因為蔡淇華老師的這本書《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讓我發覺,寫作還有的玩啊,還沒玩夠啊!不為什麼而玩,純粹就是好玩。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當然還是瞄準最具體實在的龐大市場:升學作文。
這不是我關心的,但是讀畢才發現,淇華老師的心法是獨具的,好好學習他的心法,必能考出作文高分,但不代表就只是要功利性的學學耍花槍。
事實上,學寫「升學作文」是打造寫作的基本功,淇華老師教的是:
用「故事情節」寫好抒情文;用「小說邏輯」寫論說文;跟購物台學「回馬槍法」點亮論說文。面對大考命題,要學著站在制高點上延伸成「我與世界的關係」,寫出宏觀思維、寫出責任與愛。
最吸引我的是第二部分「文學創作」,一般人以為只有天縱英才才可能灑出跳躍著精靈的文彩,
但是,淇華老師透過一篇篇他自己親自提點面授的文學大獎作品,我目睹了一塊塊璞玉如何被雕琢成令人屏息的金鑽巨作。
這本書裡所提到的一些心法,或許過去我也曾無心插柳的使用過,但是我從淇華老師系統性的整裡中,才回溯這原來是具體的、後天可磨練的技法。
比如,用具體的B來講述虛形的A,將濃情蜜「意」藏在萬「象」中。例如描寫對失智外婆的不捨:
那壓彎的背脊,被歲月拱成了時光隧道,輕易帶著外婆走回從前的世界,卻模糊了幾分鐘前隧道口的風景……
挑一個物件「丟」出去,再用此物件的物理特性「接」住它,甚至可以延伸用一整個「物理系統」來發散無限意象。
意象可以說出更多我們說不出的話。淇華老師說:用物理講人理,就是文學。
另外一個是關於描述的技巧。淇華老師說:寫作,就是「寫動作」。要描寫一個嫻靜的女孩,別再八股的說她端莊嫻淑,要記得在細節上刻劃她、讓文字動起來,把「2D白描」提升成「3D立體境象」:
她的雙手像蝴蝶,輕輕停在百褶裙上……
這嫻靜美感十足啊。
「好的文學家,都尚未失去『相信萬物皆有靈』的『原想像力』」。說白了,就是擬人化,但是淇華老師更具體的傳授技巧:
要擅長「視覺思考」,賦予萬物行動的能力,甚至提升到與人同高、或更高的位階。
關於散文的寫作,本書還也有很多別緻的獨創心法,我邀請大家光明正大地來學這些偷吃步。我分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技「小題大作」。
他引用南方朔所言:「作家有一個天職,是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把平常的事物神話化。」要將熟悉化為陌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小題大作」,以創新視角「日常見反常」、「平凡見非凡」。
或者,當心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時,不要急著下筆,「或許可以找到一個收斂全篇的『微物』作為意象,去營造一個意象結構……讓作品有深度、厚度,與情牽眾生的溫度。」
此外,散文要動人,就要能寫到「在別人的故事裡,留下自己的淚」,因此,觀察要細、描寫要深,淇華老師下個註解:「有細才有戲」。
此書如蔡淇華老師所言,他花了最多的篇幅在討論詩的寫法,但給我最大的刺激如前述,是引發我嘗試寫故事,虛構的故事。
我寫到一半才發現我還沒學到最重要的小說寫作要點就急著動筆了,不過,來不及了,我只能說,淇華老師這本書具有極大的刺激動力,讓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
關於小說的最重要要點就是「創新度」:他以一個評審的角度說:「我不要看結局可預測的小說,我不想看改寫的新聞事件,我情願選擇文字不太好,卻想像力狂野的作品。」
我喜歡看兒子們編的故事,儘管文字力有待琢磨,不過天馬行空、無法預測的佈局,真的是我這個被框限在既定生活軌跡裡的半百人最欽羨的部分。
經過淇華老師的點化,我意識到我還有機會解放無邊的想像力,因此感到非常興奮、希望無限。
此外,關於如何寫廣告金句、特妙的歌詞,以及如何從經營臉書到出書……,每一篇都精彩絕倫。
比方經營臉書,淇華老師提出「Kiss原理」:
Keep it Simple & Stupid. 這裡的Stupid,指的不是愚笨,而是指老嫗能解的語言,寫臉書,多講講人話比較好。
或者也可以解釋成:Keep it Sweet & Simple. 因為人在閱覽臉書時不耐深澀的長文,愈親民愈好。(我這篇文章很長,明顯是個錯誤示範。哈。)
我以一個親子作者的角度來為本書下一個註解好了:
他的每一本著作,每一個字、每一個段落、每一篇文就是不言而喻、可充示範的「身教」,是文學的典範,絕對不是乏味訓誡式的「言教」,不是只談寫作步驟與技法的寫作參考書。
默默地讀,就有爽爽的共鳴!淇華老師所有寫作書本身的文字與工法,就是文學代表作。
喜歡寫作的你,不要錯過,覺得自己不是寫作的料的人,更不能錯過,因為,讀完此書,即便你覺得自己是路邊一小顆隨人踩的土石頭、或是河邊平凡無奇的鵝卵石,都有機會雕出自己的文字光采。
#蔡淇華
#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40?sloc=main
原來時光都記得小說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書可以令我個人舒服啲,唔會令我寂寞,甚至可以話係有安全感。」自言不愛走動的菜菜子從小與書作伴,喜歡瓊瑤愛情小說的轟烈,也愛赤川次郎偵探小說帶來的驚喜,她不諱言書本陪她渡過了不少孤獨時光。
為圓夢轉職 兼任圖書館主任
菜菜子任職中學中文教師,工作壓力令她想做更多喜歡做的事。機緣巧合之下,知道現時任教的學校聘請老師兼任圖書館主任,便毅然轉職,一圓當書店店長的夢想,「雖然目前開唔到一間書店,但我起碼工作嘅時候都同書有關。」
成為圖書館主任後,菜菜子說自己多了一份使命,就是要推廣閱讀,「我見小朋友、大人都逐漸遠離書本,我係咪要做啲嘢令佢哋搵到睇書嘅樂趣呢?」菜菜子相信,閱讀能增長知識之餘,也可以令學生變得更成熟,因此她會先了解學生的閱讀口味而引進不同題材的書籍,希望激起他們閱讀興趣。
工餘辦活動 冀連繫不同人
在菜菜子眼中,書本的力量不止能影響學子,也可豐富成人的心靈,「我諗好多香港人都係每日庸庸碌碌,佢哋都唔記得自己心靈有咩缺失需要填充。」於是菜菜子工餘時,會在一些市集擺設二手書攤,讓人「打書釘」和交流聊天。但漸漸地她覺得做法被動,「去市集嘅人可能係純粹想買嘢。」因此出現了「流動書車」的念頭,將書放到車上,駛到不同地方讓人自由閱讀。
一個念頭可以成功實行並不容易,幸好菜菜子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工,他們一同為書車搜羅二手書,「二手書係有種質感、溫度,本書前一個主人睇過,可能仲會喺書上寫一啲字句,或做咗啲筆記,我就當係一種緣份。」她指這樣做也是希望延續書的生命。
流動書車充滿着人情味,也吸引了有心人的幫助。活動需要的麵包車,就是由租車公司老闆Siky以成本價租出,「而家科技資訊氾濫,既然有一班人支持睇實體書,我都覺得要保持呢個傳統。」
望走勻十八區 帶閱讀空間予公眾
「菜菜子書車」成功出航令她非常欣慰,「正正就係我哋預期想做到嘅事,真係可以令香港人腳步停落嚟,佢哋都願意走過嚟花一啲時間,揭一揭書,甚至席地而坐,我哋會有時間傾偈,呢個氣氛就係我哋想做嘅。」
雖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但要兼顧正職也令她頗辛苦,幸而收到不少讀者的支持,令菜菜子有動力走下去,「雖然呢件事好似吃力不討好,但我好想繼續進行落去,正正就係想走勻十八區。」
走勻十八區,就是希望令大家都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原來大家唔係咁陌生,有一本書去做一個牽引,大家可以借住本書認識大家,我覺得令社區氣氛好和洽、好溫暖。」
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遠離煩囂,走上菜菜車的四個轆書屋,到香港各區感受這種久違了的人情味。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原來時光都記得小說 在 陸劇推薦dcard \ 寶可夢xy 下載 的推薦與評價
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推薦 1 你是我的城池營壘2 原來你是這樣的顧先生3 別想打擾我學習4 不可思議的愛情5 新人類,男友會漏電6 原來時光都記得7 從結婚 ... ... <看更多>
原來時光都記得小說 在 你在我心上,从未遗忘| 李歌洋/陈芳彤/龚锐/温茉言/任运杰/李扬 ... 的推薦與評價
【原来时光都记得Always Have Always Will】高一,小镇少女方黎与冷面学霸洛言成为同学,那时的洛言对于方黎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