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 外國擧行揸筷子鬥快食中國菜比賽 參賽者試圖盡快從小碗裡吃中國菜,但沒有成功。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古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梜提。用於將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在 日本 韓國 東亞、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而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的新疆、西藏及部分蒙古的少數民族也有廣泛使用,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發明,何時誕生,歷代雖有很多傳說,但至今仍無得而知。中國人從古至今都視筷子為自然沿襲下來的家常用品,對其的由來和發展隻有少量的記載。由考古學提供的證據而言,筷子的出現晚於匙羹,同樣原因,由於人們想做某種工具以方便取得燙熱的熟食,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許進雄《古事雜談》推論,中國可能從西漢初年才開始有以筷子吃飯的習慣。(文字資料維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原始農業 在 陽光綠屋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上小編和大家分享完農務相關的太陽能後,就忽然間想到了這個特別又有趣的計畫,非常想和大家分享🎉
隨著科技及農務技術的進步,我們已經越來越少看到原生態的生態農法了。
但現在,日本的工程師製作了「鴨子」的機器人
並透過這樣的模式~去代替過往天然的鴨子在農務上的工作。
過往,人類從各種不同的生物身上習得仿生學,而現在,我們透過科技技術模擬並改進原始農業生態💪
雖然效率及作用都尚未證實,但這麼可愛的造型和有趣的想法,小編覺得呢~應該能夠帶給大家不同的啟發吧❤️
--------------------
💡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官方網站隨時更新
https://www.mrpv.org.tw/index.aspx
💡請訂閱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28hldmdDHV5rKftcxTNMw/videos
#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
原始農業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答覆網友:經濟學看人權
1. 因為論者根本不懂產權制度安排的不同會怎樣影響人權。
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產權制度與政治表現掛勾,因此人人被迫表態,連拒絕發言的權利都沒有。因為言論的正確與否關係到自己乃至於他人的收入。
反之,私有產權發達國家,有關言論方面的刑事處罰與民事賠償都會跟著放寬,因為言論對他人收入影響不高時,言論內容並不會被管制。
這部份我針對言論自由談過,其他人權在經濟原理上也一樣適用。
https://www.facebook.com/yuanyustatement/posts/1540107742720929/
2. 當國家窮到人民根本沒車時,就算婦女有權利考駕照也沒用。
猶如19世紀末到21世紀,即便美國已經解除黑奴一百多年,黑人的經濟地位並未受到改善。而黑人因假好心福利政策下教育水準是美國所有族群中最低落、犯罪率卻是最高,美國白人男性入獄服刑的可能性是 1/106;黑人男性他們一輩子當中會去坐牢的可能性則是 1/35。
而在訊息費用的影響下,黑人被誤認為「可能正在犯罪」的機率從而被警察騷擾控制的機率也遠高於白人、亞洲人。
所謂的「人權平等」只是口惠實不至的政治口號。事實上唯有真實改善黑人財富,黑人才會享有等同其他族群的人權。這點在成功的黑人富翁富婆身上都可以得證。
反之,很多經濟學研究指出林肯總統後,自由的黑奴生活條件反倒是遠不如奴隸時期。
3. 同樣的,當社會越富裕,女性的「生產力」也會隨之大增(因為整體社會生產依賴"智力"勝過"勞力",此侷限條件轉變對女性有利),這也意味著富裕社會中「歧視女性的成本大增」(其成本等於被放棄的女性勞動力)。
補充:人類考古學看來,20萬年歷史中前19萬年為採集狩獵時代,後1萬年進入農業時代,最近2、300年進入工業時代。
而19萬年以前的採集狩獵時期根據研究發現人類主要熱量來源60%以上是靠女性採集,40%以下是靠男人偶爾成功狩獵。因此女性邊際收入高過男性時,當時女性地位與男人平等,甚至許多神址是女性,社會結構是以女性為主。
這點在現代一些原始採集狩獵部落也一樣。
後1萬年進入農業時期,耕作土地面積有限下,男性邊際收入遠高於女性(靠體力活居多),女性地位開始低下。越是發達的農業社會女性地位往往越低。
但進入工業時代後期,發達的各種機器讓生產不再依靠「勞力」而是「廣泛的智力,包含合作能力、資訊採集能力(就是八卦力啦)、邏輯思考乃至於品味或想像力等,女性在許多方面比男性更有優勢、邊際產出更高下,女性地位就逐漸回升。這點未來一定會更明顯,尤其存在於後工業社會與原始農業社會之間。
4. 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經濟學實驗室。
如果你認真研讀1979年以前的中國生活方式,會發現「論資排輩」、「政治影響力」等等因素決定資源的使用權利。你有額外資產(例如一支瑞士手錶)甚至會被打為「走資派」而被嫉妒的人們藉機鬥爭搶奪瓜分所有財產。
如果你不是共產黨員,甚至一個月都難得能吃到肉、看到雞蛋。北方冬天更不可能吃到「洞子貨」(溫室蔬菜)。
但之後的私有產權制度建立與財富快速累積,現今多數中國人只要願意賺錢、願意花錢,他可以輕鬆享受到30年前必須是高幹才有的物質生活(冷氣、彩電、冬日鮮蔬、肉食、私家車....)
同樣的,現今的中國人也毋須被迫參與政治運動即可安家立命。現今的中國人也不用擔心自己手拿iPhone就要被群眾審判抄家。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權條件改善。
補充:很多談人權的論者往往忽略 -\-\ 多數人權都需要財富來支撐才得以實現。
原始農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