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次級創傷可能會讓我們自己疏離自己,下面幾個書寫方向可以幫助你重新和自己搭上線,更認識現在的自己。把問題和答案寫在筆記本上,萬一覺得與自我認同脫節,隨時都能拿出來檢視自己的回應。
■ 詳細描述自己
假裝要跟第一次見面的人作自我介紹。從童年開始說起,把到目前為止的重要經歷寫出來,補充足夠的細節,要能夠快速簡要地捕捉人生的基本輪廓。
■ 列出喜歡和不喜歡的事
可以隨意選擇主題,食物、活動、人物等都行。什麼會讓你眼睛發亮?什麼會讓你不滿失望?你是如何判斷好惡的呢?
■ 列出人生面臨的三大挑戰
每次都從中學到了什麼?有哪邊成長了呢?這些歷練對其他人生面向有什麼影響呢?
■ 書寫自己的創傷故事
從創傷之前寫起,整體的心神狀態和自我覺察都可以寫進去,接著原原本本地描述接觸創傷的經歷,包含想法與感受。依照自己的步調慢慢來沒關係,如果寫到一半發現難以承受,先放著改天再繼續。
談談創傷後一個月的你是什麼樣子,還有一年後的模樣(如果已經過了這麼久的話),以及現在的狀態,描述眼前面臨的辛苦與長出的力量。寫下經歷創傷後,有哪邊比從前的自己表現得還要堅強、做得更好,或是覺察力更加敏銳的呢?
寫下你的想像,想像前進到未來的時間點,而且一切都很順利,談談你是如何發展出更加良好的自我認知,又是如何克服那些難纏的創傷症狀。現在的你已經好多了,不妨來描繪一下職場樣貌和家庭生活。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很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能點出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也會間接受到創傷的影響。也感謝這本書裡面的概念,因為重建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沒有那麼多書提到,但是超級重要。
這邊的警語,我想再強調一次,書寫的過程如果痛苦難耐,別硬撐。此外,雖然書寫有難以取代的好處,但實在無法書寫,找願意一起討論的朋友用聊天的形式練習也很好。
「不要貶低對方的情緒。朋友過了非常不順的一天,不要急著幫對方打氣,要提醒自己先同理他們的感受。不帶著批判的心態,與其提供解法,不如給對方機會自己做出結論。」
我想藉著書上這句話,提醒各位朋友,在執行書寫療癒,基本上是一種自我傾聽的動作。那麼,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好朋友,在傾聽過程中出現情緒,請別貶低自己的情緒,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
祝願您,能重建跟自己的關係,因為那是重建跟他人關係的基礎!
原級情緒次級情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直播_如何面對創傷與重大失落?
.
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確實存在,也可能引發實際的症狀,但即使是在會接觸到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大家也不太會討論這塊。可能警消單位和醫療院所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創傷的影響,如果備忘文件或是員工會議提到這件事,還可能會引起訕笑,或是有人會輕浮以對,於是大家只好把情緒悶在心裡。至於當事人的伴侶或親人,則可能沒有資源或支援,來幫自己排解身為照顧者的情緒負擔。
雖然我自己是專業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可是在親身經歷過之前,也不是很瞭解次級創傷的概念。
就在某個星期五,我正在處理一些雜事,這時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要我趕去內華達州雷諾市的空軍國民警衛隊基地(Air National Guard Base),因為發生了墜機事件。而就在十天前,我人還在大規模槍擊事件的案發現場支援。我和這兩起事件的生還者待在一起,協助減壓輔導,傾聽創傷經歷,當時只要一閉上眼,聽到的故事全都歷歷在目。我吃不好也睡不好,甚至在過了幾個星期以後,還是需要特別費勁才能控制情緒。
那時我深陷在悲傷的雲霧裡,情緒原始難控,整個人非常敏感,動不動就掉眼淚,可是我本來並不是愛哭的人,而且還嚴重失眠、食慾大減。
我試過找同事幫忙,可是他們並沒有接住我,所以我的心又關上了。他們明顯表現出不自在的樣子,然後會轉移話題,沒有半句安慰的話,也沒有任何的關心詢問,於是我更加退縮,躲回自己的保護殼裡。就這樣又再過了幾個星期,我才開始向外尋求治療,踏上回歸正軌的旅程。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開始爬梳臨床文獻,想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最後終於讓我找到了,那就是「次級創傷」。
我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都讀完,不久之後,我開辦工作坊討論這個現象,學員有治療師、護理師、兒福工作人員等,很多人在工作或私下照護他人時,都會面臨這個風險。我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分享了用過的自我照護工具。雖然有時候聽的人會感到不自在,但我還是繼續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談,也在過程中更加療癒了自己。
如果前面有提到你的工作領域,或是身邊的人正在修復創傷,那麼你很可能也已經暴露在創傷之中了。或許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有受到影響,只是又說不太上來,這本書能幫助你認識這個課題,理解想法、感受、人際關係和身體健康可能會面臨到的各種影響。同時,也會提供最優的工具和最佳的技能,讓大家在職場裡和生活中都能夠持續照顧他人、支持旁人,還能療癒、保護並鞏固自己的整體安康。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原級情緒次級情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同情疲乏
人的大腦內建同理與同情的機制,所以旁人的創傷才會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這是一部分的原因。不過,如同其他的生理或心理能力,過度使用同情心會導致能力上的耗盡,彈性疲乏。
想像一下,一大早就聽女兒抱怨上學有多糟,接著上班花了兩個小時調解意見嚴重分歧的下屬,開車回家的路上又要聽朋友講她最近離婚離得很難看……一整天下來,會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再同理另一半—但他也只不過想發洩一下生活上的不如意—不是說你不再關心他們了,只是就像是上健身房鍛鍊之後,腿部肌肉會變得又累又抖,大腦的同情神經迴路在重度使用過後也同樣需要休息。
同情疲乏(compassion fatique,亦譯「憐憫耗竭」)的症狀不只是同理失靈,還可能伴隨漠不關心、注意渙散、完美主義、死板固執、負面思考、暴躁易怒、自尊低落等,還可能會讓你工作起來不那麼得心應手,這點在需要發揮同理心的職務上會特別有感。書中提到許多好發創傷的工作,都比較容易會出現同情疲乏,畢竟治療師、照顧者、警察等在專業上都需要具備同情心,使用過度的風險也比較高。
■ 同情充實(compassion satisfaction)
用意義穩固工作的基礎,來抵銷同情疲乏。
進入同情充實的狀態之後,你會聚焦在自己做對的地方,重新灌注同情能量,慶賀自己對他人生活與整體社群的貢獻。同情充實著重力量和成長,包括你自己和曾幫助的對象都是,而不是強調工作痛苦的那一面。與同事分享成功故事、閱讀患者寄來的感謝紙條或電子郵件,或是拜訪曾陪伴其度過難過,並且現在過得很好的親戚,這些都是在透過同情充實來善待自己,也是在幫自己打個同情疲乏的預防針。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9)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同情疲乏的處境,我們可以想像成情緒過勞。陪伴一個受傷的人,其實是一種情緒勞動,而這種勞動如果之後沒有適當的休息,一樣會疲乏。
所以除了吃好睡好,去外面走走、適當運動,這篇摘文所說的「同情充實」也是好辦法。我們平常就可以多回想自己的成功經驗,跟重要的人連結,而不是非得要等到情緒過勞了,才想到要開始過平衡與健康的生活。
祝願您,能適量使用自己的同理心,知道接收他人的負能量,會耗損自己的身心!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