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月嫂,只有月伯
還記得我懷第一胎的時候,做足了功課,爬了所有可以爬的文,特別是媽媽社團內有許多不同的傳統習俗和觀念,越爬越迷惑。搞得超級焦慮和一隻驚弓之鳥沒什麼兩樣,後來乾脆不信,只追蹤婦產科醫師群的粉專文章就好多了!
當時我最怕的月子傳聞就是「不能出門」和「不能洗頭」這兩項,不過後來問了當時剛剛轉行唸中醫的妹妹,有了她點點頭後,她說只要「馬上吹乾」就可以,於是我就「每天洗頭」感覺神清氣爽,而且台灣九月份還是很熱,出門根本沒有風,要不然就是熱風,後來我就全部不管了。
第一胎在月子中心的時候,打疫苗、辦護照、辦簽證、回診都還是要從月子中心出門,只是回來之後規定24小時不可以母嬰同室,媽媽也樂得輕鬆。
這一胎就不一樣了,人在倫敦,一日四季氣溫低台灣較多,加上時不時就飄著綿綿細雨,沒必要根本不想出門。只是這次生產,醫院安排我許多回診,包含我個人回診和言言弟弟回診,一週五天內兩到三天都要跑醫院,還要去中國城抓水藥的中藥草。
每次帶嫩嬰出門都像一場硬仗,要帶一堆東西,還要多一隻手拿傘。今天一早Health Visitor(健康家訪員)來家裡看我,來不及時間看弟弟,我們就要趕去醫院幫弟弟照心臟超音波。因為我們家族中有三個人有一樣的心臟瓣膜問題,醫生幫忙轉診到新生兒心臟專科醫生照超音波。幸好,弟弟沒有遺傳到我,終於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頭。當媽媽後,最開心的就是醫生說寶寶正常健康!
感謝網友們的分享,有朋友們空投物資給我,也開始叫台灣便當吃,我直接請老闆幫忙按照我的醫囑訂製適合我的月子便當,極度清淡完全不發奶,目前生產到現在11天已經瘦了8公斤,也算是月子中值得開心的一點小事。
奶爸完全沒辦法煮飯,他要一打三,我又常常要去醫院回診,奶爸晚上和弟弟睡客廳,要搞一隻「專門值大夜班的嫩嬰」還有接送娜娜姐姐上下學,剩餘時間就是餵奶、拍嗝、換尿布、洗屁屁、哄睡、抱睡、洗奶瓶、消毒奶瓶、洗寶寶各種巾、洗衣服曬衣服等無限輪迴。
奶爸說叫我把他當成「月伯」,讓他「24小時父嬰同室」,我就主要養病和休息,能夠幫忙的時候我會起身幫忙,有時候我們就分配,但我多數都是分配到弄娜娜,因為我只要抱到弟弟奶就會有反應,為了讓泌乳激素慢慢退去我就儘量忍住不抱弟弟或不餵奶。
單身和未生的朋友看到奶爸一把罩,問我奶爸為何會這樣,其實他在遇見我之前,單身十年,而且自己一個人住在台北,十年來他都是自己去市場買菜、自己煮飯,家裡打掃洗衣洗碗打理一切生活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完成。我當時就看上「自帶家事能力」的特點,彌補我沒煮飯興趣和不喜歡做家事的個性,也還好是有這個「月伯」不然我想都不敢想我怎麼能挑戰「居家月子」啊。
朋友下註解:沒有遇到合適的好伴侶乾脆單身。
我回答:如果不是跟奶爸生孩子我可能會夜夜磨刀(誤)
圖為奶爸說身上感覺黏了一隻蛞蝓。
#沒有月嫂只有月伯
#海外居家月子日誌
#嫩嬰哄睡到一半眼睛睜開超可怕
🥳台英兩國註冊公司開立發票代購:樂購倫敦-嚴選英國代購
😍旅媽咪和奶爸倫敦生活IG: phd_backpacker
去中國 念 中醫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和香之因緣之一》
說到我從懂香、用香一直到最後的品香,這其中的因緣和由來頗長,若要細說從頭,香的啟蒙也是沿自於我的道家師父。師父在祭天或歷代道祖時,都會使用一種粉末式的香,這香會引起我的好奇,是因為此香有別於我所看過台灣經常會使用的檀香或沉香等,這在家家戶戶或一般宗教性活動早已相襲成風。這香有一種特別的韻味,師父說過去帝王在祭天時,才會使用此香,到了唐代武則天更是酷愛此香成癖,唐代詩人也曾題詩說及武則天使用降真香的奢侈,所謂「素煙思爇降真香」,便是在形容武則天對於香的重視。
談到香,在唐代是最為盛行的風雅情事,幾乎所有的文人雅士都會把品香看成是生活中闕一不可的雅品。唐代皇帝還為此在年度中設有「鬥香」這檔事,因此流傳至今,許多和香有關聯的周邊文物也都是在那個時代所研發的。香在唐朝也變成為生活中品味極重要的一事,官宦家庭或書香門戶習慣會把家中衣物及臥榻被褥薰以芳香之氣,在唐代香的品級也如同現代化的西式香水一般琳瑯滿目,蔚為大觀。現在有許多品香師在使用的香球,最早也是源自於唐代,在當時朱門大戶、富比陶白之家,甚至會找好的金工師父用黃金打造成薰香的球形薰具,有些在球上雕以龍、鳳形制,球底部會有一處作為放置香末平台,上方有蓋,方便移換香末之用,各式各樣之薰爐鎏金鑲玉,目不暇給。在唐代,因為所製造的香料都是天然木料及植物所成,人們也已習慣把燃盡所存之香灰埋倒在果園或苗圃中,使得果實累累,花團錦簇⋯⋯。
據說武則天在某次的齋醮儀式中,主法的高功道士沿用一種淡紫褐色的香末,沒想此香即便是在風擺飆舉之中,奇特的是香煙仍然扶搖直上,有別於它香隨風搖弄,無法停歇。武則天在一旁看得嘖嘖稱奇,從此便愛上了降真,幾乎每日不可無它,此後降真的地位更是賽比黃金,也蔚為清雅之物,以及達顯之人用來彰顯格局重要的奢侈品。據說降真香在唐代一度被奉為聖靈之物,曾經在法事中隨著裊裊香煙直達蒼冥之際,竟然有一群仙鶴隨之下降法壇,因此降真可上達仙闕之說不脛而走。不只武則天深信此香可通天啟靈,亦可疏通諸脈護身避邪,去除煩憂,消災解厄。這對於一度為了國事、家事、心靈尋找不到通路的她而言,無異是取得身心安泰很重要的吉祥物。在唐宋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降真香,據說此香一點,可以防止邪靈入侵,也因為如此,所以降真香在當時便成為了那年代避邪、護宅極重要的香品。許多人把香料陳放在香囊內,做為護身所佩帶之聖物。在盛唐時期,亦有人把降真香視為生命中極重要的物品,原因是它可以成為人、神溝通之聖物,所以被尊稱為香中之王,在當時被視為祭天法祖之靈香,連被視為仙品的沉香也因此沉落了自己之品階⋯⋯。
說起這神奇的降真,我也從道家師父處聽聞無數種特殊之處,師父曾說:「所有頂級香品都具有十種德行,例如可以感天動地、淨化心靈、去除污穢、輔助睡眠、寧靜之聖友、有助安眠,在城市中忙裡偷閒之助緣,不會有厭煩之感⋯⋯」記得當時幾位道友也曾為了降真香一事啟問於師父,師父還講到:「在過去中國道教有段時間特別主張『如無降真,不能臨壇』,它的重要性勝過於檀香、沉香和一切諸香。當時盛行的多以百合研磨和降真相拌,做以拜斗、祭祀天神所用唯一之靈品⋯⋯」
降真從晉代便有記載使用此香之紀錄,直至唐代宗族李氏一朝主信道教,亦崇信香品,再有武氏之偏寵,降真之高貴更是無出其右。一時之間,許許多多皇族、王孫、貴胄,連家中也不惜高價把降真混泥築牆,做為避邪、防止外邪入侵之聖物。後代考古學家多次從陪葬所取物中,研究出貴族家中之床板,甚至於梁木,許多都有混以降真之遺木⋯⋯總而言之,降真香在中國的佛道史上,直至明朝以降,都是當時宗教界中之寵兒,並且價格之高,遠遠超過黃金。
我對降真之了解也是在十七八歲之際,從道家師父處經常有機會得聞,方知原來它和其他頂級名香一般,也有著各式各樣的香味,我曾聞過的就有清幽淡雅如花香般氣息的,也有一經入鼻之後,便覺有股龍眼花蜜之感,溫潤整個喉間,也有的如杏仁一般,又如玫瑰飄香襲人之氣⋯⋯應有盡有,令人著迷。
降真也曾被師父用來做為跌打止血金創之藥,手頭上還存有一瓶師父當年親製的止血散,友人曾因菜刀不慎傷及虎口,血流不止,情急之下便拿了我贈他的藥散輕灑患處,不消多久,竟然使得幾公分長之傷口癒合,並且疼痛之感頓除,這其中便有降真為主的成分。除此之外,據說也可以消炎止痛,軟化血管,活血化瘀,開通心竅,紓解胃痛⋯⋯等諸多效益,但這還得需要有足夠經驗的中醫師,才有辦法行伍配製。我曾經值遇過一位法友,初次閉關之時,曾受非人之侵擾,因為當時他堅決要至南部某一海拔近千公尺之山區一處茅棚結夏,走時來我處會敘,我觀其氣色之後,勸阻再三,誰料他閉關之意頗堅,無奈我便贈其我自己所配製之降真除障香,囑其攜帶,若有必要時,可持誦摧破金剛咒語,點燃此香,或許可避一劫⋯⋯越六月之後,此友復訪,特別致謝救他一命,原來甫入關,第二天夜晚子時前後,有一龐然大物,據他所說,約有他兩人高度,但看不清楚樣貌,直撲其身,令他動彈不得,持咒亦無法開口,在慌亂之際,他想起了我所說的金剛咒,雖然身體無法使力,口亦無法出聲,此時只剩意念不斷地持誦,竟然此異物漸漸鬆開其身,他便趁隙掙脫至關中壇前,取出我所給的法藥,不顧一切地猛點,沒想此龐然大物似乎對其味有所畏懼,不到一刻鐘,便從黑暗中消失⋯⋯(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去中國 念 中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