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東晉「三阿大戰」
歷史春秋網
作者:張來林
東晉南遷
西晉時期,發生著名的「八王之亂」,結果導致「五胡亂華」,漢人失去傳統家園中原地區,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北方漢人聞訊,也紛紛向南投靠東晉政權,此後就是兩百多年的南北割據,史稱南北朝。
為躲避戰亂,江淮間民眾紛紛逃到江南,這裡成了荒無人煙之地。
為安撫北方流民,東晉先在江南設置僑州、郡、縣,即流亡政權,廣泛接納北方流民。隨著江南地區人口密度趨於飽和,江南再也無力接納日益增多的流民,於是,東晉又在江淮間設置僑州、僑郡等。
東晉時,江淮地區設置幽州、冀州、青州、並州、兗州等多個僑州、僑郡、僑縣,即流亡政府,收容、安置相關地區的流亡民眾。《宋書•州郡志》載:「自夷狄亂華,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為區分江南江北名稱相同的流亡政權,人們就分別在其前面加「南」或「北」,如江南的東莞郡叫南東莞,江北的叫北東莞,再建一個同名的就不加「南北」。於是長江兩岸、江淮間僑縣雲集,遷移頻繁,史稱「永嘉南渡」。
與南方土著苟安心裡不同,這些北方流民人數雖少,卻幻想著打回老家,收復失土,重建地方政權,這也是設置僑州郡縣的原因所在。他們享受著政府的優待,不承擔兵役、繇役,不繳納稅負。
此後幾十年,東晉的祖逖、桓溫等先後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376年冬,前秦統一了北方,實力大增。此時,苻堅雄心勃勃,很快忘記王猛臨終前「不可圖滅晉朝」 的告誡,準備一統天下。
此時,東晉感受到了來自北方王朝的空前軍事壓力,就下詔選拔良將,抵御強敵,謀求生存。值此危難之際,東晉重臣謝安舉薦其侄謝玄(343~388)。
東晉勁旅
守江必守淮。為拱衛首都建康,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等職,坐鎮廣陵,堅守淮河。
此刻,東晉要抗御強大的前秦大軍,就必須有一支驍勇善戰、士氣高昂的隊伍,而此時東晉軍隊戰鬥力低下,畏敵如虎,兵無鬥志。為了打敗強敵,謝玄就必須另外組建軍隊,謝玄想到了江淮間成千上萬的北方流民,他們無時不在思念收復故土,求戰心切,可以利用。
謝玄到任後,在江淮地區北方流民中選拔驍勇士卒,頒布嚴格的軍令,進行嚴格的訓練。因這些人是北方人,又稱「北府兵」。謝玄打破東晉盛行的門閥觀念,從基層選拔了驍勇善戰的戰士劉牢之、何謙、田洛等當部將,一支能徵善戰的隊伍」走上了歷史舞台。《晉書•劉牢之傳》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建元十四年(378年),苻堅派徵南大將軍苻丕等率步騎七萬攻打襄陽。東路派前秦兗州刺史彭超、後將軍俱難(亦作句難)、右禁將軍毛盛、洛州刺史邵保率步騎七萬攻淮陽、盱眙等地。
當時,東晉將兗、青、冀、幽州僑置於境內三阿。謝安命謝玄徵徐、兗、青三州人丁入伍,實際上主要就是發動本地新居民入伍,以壯大北府兵,抗擊前秦的東路軍。謝安又讓彭城內史何謙在淮泗一帶游擊,聲援西路之襄陽。
379年二月,前秦攻下襄陽。東晉將領李伯護叛變通敵,卻被苻堅所殺。驍將朱序力戰兵敗被前秦所俘,卻被委以官。
東路前秦兗州刺史彭超立功心切,向苻堅請纓攻彭城戴逯。謝玄率東莞太守高衡、後軍將軍何謙領兵三萬駐泗口(在淮安),救援彭城,小將田泓捨身巧妙送達軍情。謝玄聲東擊西,聲稱讓何謙攻擊敵輜重所在地留城。彭超釋彭城之圍,引兵保留城輜重。戴逯乘機率彭城之眾出奔謝玄,一起退守廣陵。此戰,謝玄初露鋒芒。
三月,前秦毛當、王顯率兩萬精銳之師自襄陽東會俱難、彭超,合攻淮南。俱難部見援軍到來,士氣大盛,順利攻克淮安,又架橋渡淮,留邵保守淮安。
五月十四日(乙醜),俱難、彭超率眾二萬攻佔盱眙,晉將毛璪(音早)之被俘。
接著,彭超率兵六萬包圍幽州刺史田洛於高郵縣之三阿(今在金湖縣塔集鎮,歷代《高郵州志》皆有此戰之記載)。三阿,距廣陵僅百里,是東晉北大門。如果前秦大軍攻取三阿,可直取廣陵、進軍江南。
三阿大戰
東晉趕緊調兵遣將,派兩路大軍過江,呼應謝玄,保衛京都建康:一路由徵虜將軍謝石統領,率水軍出屯塗中(滁州);一路由右衛將軍毛安之率兵屯堂邑(六合)。
前秦毛當、毛盛率騎二萬襲堂邑,東晉毛安之部四萬人馬驚潰,朝野一片震驚。
謝玄見形勢危急,立即親率三萬北府兵從廣陵救援三阿,迎擊前秦軍。五月二十五日(丙子),謝玄部進至白馬塘時,與前秦將領都顏遭遇。激戰中,何謙奮力斬殺都顏,秦兵敗後撤。
謝玄大軍乘勝推進到三阿,對敵方構成反包圍,雙方於三阿展開大戰。東晉軍內外夾擊,俱難、彭超不支,率殘部退保盱眙。謝玄率部收復境內。
六月初七(戊子),謝玄與田洛率眾五萬從境內出發,進攻盱眙。俱難、彭超又敗,退屯淮陰。
謝玄又遣何謙等帥舟師沿邗溝北上,夜焚淮橋,邵保戰死,俱難、彭超又逃。
《晉書·苻堅載記》載:「太元四年,彭超陷盱眙,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謝元自廣陵救三阿,率眾三萬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襲元戰於塘西,元大敗之,斬顏;元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元進次石梁,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復敗,退屯淮陰;元遣將軍何謙之、督護諸葛侃率舟師乘潮而上,焚淮橋,又與難等合戰,謙之斬其將邵保,難超退師淮北。」
謝元即謝玄,因宋代避趙匡胤始祖趙玄朗之諱而改。最後,謝玄又窮追猛打,與何謙(即何謙之)、戴逯、田洛等共追之,再戰於盱眙君川,復大破之。俱難、彭超北遁,僅以身免。謝玄部下、參軍劉牢之部奪得敵大量輜重及運輸船隻。
三阿大戰,東晉五戰五捷,前秦兵開始對晉軍望而生畏。謝玄的北府兵得到實戰鍛鍊,威震北國,為四年後淝水之戰鼓舞了士氣、打下了基礎。
回逃路上,俱難、彭超相互指責,俱難一氣之下殺了彭超部下柳渾。苻堅聞敗大怒,令人追究責任。該年七月,彭超自殺,俱難降為庶人。前秦勢力遂被控制在淮河以北,東晉與前秦划淮為界。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親率八十多萬大軍南徵,意圖消滅東晉。晉孝武帝令謝玄統領徐、兗、青州及揚州之晉陵等八萬人抗擊。在朱序幫助下,謝玄取得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大戰。朝廷加授謝玄前將軍、假節,謝玄堅辭不受。
三阿大戰,是關乎東晉政權生死存亡的一場重要戰役,挫傷了打擊了前秦兵的銳氣,更打出了北府兵的自信,可以說沒有之前三阿大戰的鋪墊,就沒有四年後淝水大戰的勝利。
384年,謝玄乘勝北伐,收復北方兗、青、司、豫四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國名將生死錄】吳起:行事極端的動機
相信就算不是軍事專業,還是會聽聞《孫子兵法》的大名。作為春秋末期的吳國將領,孫武因著他的著作,在歷代都享有盛名並到如今仍被紀念(尤其是那些有志於報考國軍軍職的青年,在猛嗑孫子兵法以求通過必備考科的時候,對於孫武絕對有著激情的問候)。
而就在春秋後的戰國時代,有一人也完成軍事著作,其經典程度曾和《孫子兵法》並駕齊驅,使太史公司馬遷將他和孫武併在同一個列傳中描述。那人名叫吳起,一個到哪都能帶來成功,可最終在哪都會面臨失敗結局的名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堅定的誓言
吳起,衛國人,誕生於積蓄足有千金的富豪之家。可吳起不想當個單純的富二代,於是他年輕時就常在外追求官職,結果不但沒成功還花光全部家產,所以同鄉人譏笑他是個好高騖遠的敗家子。
其實戰國時代還有一個人的開局和吳起極其類似,那就是縱橫家代表─蘇秦,他也是散盡家財去追求官位但一無所獲,後來回到家鄉不但被鄰居恥笑,甚至連自己家人都極度輕視他,使蘇秦發出「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的喟嘆。而他後來的反應是認錯,在發出「是皆秦之罪也(白話翻譯:都是我自己的問題呀)」的感言後,開始發憤讀書,甚至不時刺自己大腿提醒自己要認真。
吳起面對嘲笑的反應則是……殺了30多位曾譏笑自己的人!由於犯了重罪,吳起決定出走他國,當逃犯的同時去繼續追求他心之所向的功名之路。離鄉前夕,吳起的母親趕來送行,看著淚眼汪汪的母親,吳起突然舉起胳膊,接下來狠狠地咬下,鮮血也隨即湧出。被嚇傻的吳媽媽只聽見兒子帶著果決的口氣說:「我吳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衛國!」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
離鄉的吳起後來拜當時有名的儒家學者─曾申為師,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一方面這能擴充吳起的學識,另一方面,儒家是戰國時代的顯學(語出自戰國末期的學者─韓非所言:「世之顯學,儒墨也。」),所以加入儒家,知名度將會水漲船高,同時會有諸多前輩及同學相互幫襯,這對一心當官的吳起自然是極大的助力。
憑著本身的天賦及強大追求心,吳起逐漸獲得師門的重視,但故鄉卻傳來一個噩耗:「吳起,你的母親病故了。」
眾人原以為吳起會放聲大哭並且動身奔喪,誰知吳起表示:「我跟母親說過,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故鄉,所以只要告訴來人說我知道即可。」這個反應被曾申聽到,讓他當場大罵:「連母親死了都無動於衷,我沒有這種禽獸不如的學生。」隨即將開除吳起的學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親亦可殺
眼看儒家是待不下去了,吳起果斷的轉學兵法,而且很快就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
當時齊國進攻魯國,魯穆公急需良將領軍抵抗,此時有人推薦:「主公何不以吳起為將?」魯穆公表示:「我也有意讓吳起領軍,但聽說他的妻子是齊國人,我擔心他可能會偏袒齊國呀。」
這話傳到吳起耳中,他立刻手刃妻子向魯穆公表示:「聽聞主公懷疑我,所以我徹底斬斷自己背叛的可能性,請主公任用吳起為將!」
眼看吳起做的這麼絕,魯穆公於是命吳起為將指揮,而吳起隨即大敗齊軍。穆公頗為得意的表示:「這吳起果然有本事,我沒看錯人哪。」結果旁邊的大臣立刻接話:「吳起以前殘忍的殘殺鄰里,後來母喪不歸而被曾申逐出師門,現在又殺死自己的妻子好獲得領軍機會。這樣的人,主公覺得能用嗎?」
此話一出,魯穆公頓時對吳起有說不出的厭惡,於是免去吳起的官職。眼看自己在魯國的仕途是徹底完蛋,吳起毫不猶豫地離去,前往下一個讓他一展所長好登上高位的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勝名將
如果用現代環境比擬,魏國就是戰國時代的新創公司,不只資歷遠低於齊、楚、燕、秦這些老牌諸侯國,而且還位處土地富饒卻甚少險要地勢保護的四戰之地,這都讓魏文侯時刻身懷危機意識。因此魏文侯積極招攬人才,也因此吸引吳起這種胸懷野望的人士。
此時的吳起也算是頗有名聲的人物(雖然這裡是負面意義居多),對於他的投靠,魏文侯就問了他最為信賴的相國─李悝:「你怎麼看吳起這個人?」李悝秒回:「貪戀成名又愛好女色。」(現在大家知道吳起是怎麼名聞天下了吧。)可李悝又接著說:「可這人帶兵作戰的能力,比以前齊國的常勝將軍司馬穰苴還厲害。」一聽此話,魏文侯大手一揮:「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就用他為將!」
吳起激動了!他第一次遇到明知自己有毛病,然還肯全面授權的主君。於是他立刻放開手腳,展開他日後流傳後世的軍事才能,也就是練兵。
孫子兵法曾言:「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意思是:對待士卒若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就可以使士卒願與將領同生共死。)」吳起怎麼對待兒子我不清楚(而且從吳起老媽及老婆的案例……試問哪位敢當吳起兒子?),但他待兵方式只怕比許多父親對兒子都還要拼命。
首先他穿著和最下等士兵一樣的衣服,吃的伙食也與基層士兵相同,睡覺不鋪墊褥甚至拿樹葉當棉被,行軍時也不搭車騎馬而是和大兵們一樣扛著軍需徒步前進。
再來面對傷兵,他更是關懷到超出常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位士兵長了惡性毒瘡,結果吳起直接用口替士兵吸吮膿液,為的就是用最溫和的方式把傷口徹底清乾淨。
吳起的所作所為,其實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每個士兵感覺到被尊重。
說到此處,大家可能會覺得:「尊重人很好呀,吳起棒棒!」那我想告訴大家春秋戰國時代幾個感覺「被尊重」的案例。
春秋晚期,吳國的公子光以最高級門客的待遇厚待專諸,並且把專諸的母親當成自己母親一樣的敬重,結果專諸願為公子光執行自殺式襲擊,用一把魚腸劍暗殺光子光的政敵後,自己則被大卸八塊。
同樣是春秋晚期,豫讓覺得智伯以「國士」的規格尊重他,所以當智伯被政敵殺死後,豫讓想盡辦法的復仇。多想盡辦法呢?第一次搞暗殺,他把自己搞成一個清理茅坑的罪犯,甚至就躲在茅坑附近準備掛掉對方。第二次搞暗殺,豫讓在身上塗漆讓皮膚長滿惡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之後偽裝成乞丐準備掛掉對方。
時間來到戰國時代晚期,主角是鼎鼎大名的荊軻。他之所以願意執行明知不可能完成的綁架秦王任務,一方面是因為燕太子丹無所不用其極的厚待,另一方面則是回報當初認可他能力的推薦人。
說了以上幾個故事,老ㄕ是想告訴大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感覺被尊重,通常就是準備用命來回報被賦予的期待。因此前面那位被吳起吸膿液的士兵,日後在戰場上是拚死往前,甚至深陷敵陣都不肯稍微退卻,最終直接跟敵人拚到同歸於盡。然後吳起底下的士兵,各個都是如此。
寫到這,我自己都開始頭皮發麻,這可是幾萬個隨時要跟人玩命的殺人機器
事實上,吳起訓練的精兵,之後在魏滅中山國的戰役中表現極為亮眼,這也更讓魏文侯確信吳起的軍事才能,於是他決定:「命吳起攻略河西之地。」
所謂的河西之地,是指今日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的地區。在戰國時代,河西地區是韓、魏、秦三國交界的戰略要地,誰獲得河西,就可以封死另外兩個的發展動線,所以該地的戰事特別激烈膠著。
但這一切都隨著吳起而改變,因為在他獲得魏文侯受命後,只花了大約兩年時間就將河西之地完全攻略。也就是在鎮守河西地區的期間,吳起做了一個戰國史上極為著名的軍制改革,那就是成立「魏武卒」。
所謂的武卒,必須能穿著全副甲冑(包含頭盔、胸甲、背甲、甲袖、甲裙、脛甲,材質則是頗重的青銅),攜帶主武器─戈、副武器─劍、遠程武器─弩(順帶一提,拉開這弩必須用上360公斤的力道),背負箭矢50支及三天的口糧,並要在半日內跑完41公里。
光聽就覺得這批武卒各個都是猛男吧?但武卒之所以劃時代,不是因為他們的體能要求標準很高,而是因為他們是戰國時代最早期的公民兵。
從西周乃至東周的春秋,戰爭的主力是駕馭戰車的貴族。雖然平民也會以步兵的身分投入戰鬥,但那時的步兵通常只負責跟在戰車的後面,一來負責看住戰車防禦最弱的正後方、二來負責在戰車打贏後幫忙撿尾刀。正因非戰鬥主力,平民鮮少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同時也隊會破壞生產及打擾農務的戰爭興趣缺缺。
魏武卒對體能的高度要求,固然是戰鬥力的保障,但真正激勵魏武卒戰意的關鍵,是吳起承諾:「只要通過選拔,每一個魏武卒都可以獲得房地及田產!」這下平民們可是兩眼放光:「當兵有錢領?還有不動產?這不是脫貧的大好機會嗎?快讓老子加入!」這讓平民與國家利益綁在一起,使軍隊獲得遠超以往的對國向心力。
重點是,吳起之後還建議魏侯:「以後在廟堂設宴,最好設三個等級;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要比上等功差;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而沒有貴重餐具。宴會後,則派人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的親屬,對陣亡將士的家屬,則每年提供慰問及撫恤。」吳起的這個舉動,就是在跟軍隊表示:「想晉身上等階級?獲得榮華富貴及名聲威望?行!你肯拼命、能立功,全都大大的有!」
如此徹底利用利益及社會尊嚴刺激將士,效果也是猛烈的顯著。西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號稱50萬攻打河西地區的陰晉。魏國士卒一聽到消息,不等命令發佈就自動全副武裝準備抗敵。看著眼前殺氣騰騰的部隊,吳起高聲道:「誰還沒立過軍功?我帶你們建功立業!」數以萬計的士卒瞬間戰意沸騰,:「等的就是這個時候!跟隨將軍建功立業!」之後,吳起以5萬多人兵力大破秦軍。吳起鎮守河西的任內,寸土未失,並且將秦國徹底困死在西方完全無法和魏國抗衡。
(順帶一提,日後促使秦國戰鬥力爆棚的商鞅變法,其中的軍事改革很大程度就是借鑒了吳起的措施。因此可以說:只有學習吳起才有機會超越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將入相
在魏國建立蓋世功名的吳起,之後迎來人生的又一轉折。
那年,知人善任的魏文候過世,由魏武侯繼位後。當時很多人覺得吳起有機會成為魏國國相,但魏武侯卻任命齊國貴族─商文為擔任國相。
前面提到很多次,吳起這人對功名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結果自然讓他心懷憤恨,所以他跑去跟商文說:「我想跟您比功勞,你行嗎?」
商文落落大方地說:「好呀。」
吳起:「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意為國死戰,並讓敵國不敢圖謀侵犯。這您能和我比嗎?」
田文:「我不如您。」
吳起:「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並充實國庫的儲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我不如您。」
吳起:「拒守河西地區,使秦國不敢侵犯,並讓韓國、趙國服從歸順。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說:「我不如您。」
話講到此處,吳起盛氣凌人地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那您說說為何您的官位卻在我之上?」
商文從容地回答:「國君剛即位並且年紀輕,此時大臣及百姓都人心惶惶。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還是應當託付給我?」
這個回覆讓吳起啞口無言。的確,他的才能人盡皆知,但此時的魏國需要的不是進取,而是先求權力過度間的安定。所以需要有一個威望足夠的人物鎮住場面,還他吳起卻是著名的有才無德,在官場上混到了人見人嫌的地步,又怎能調和人心呢?
沉默許久,吳起說:「應該託付給您。」
商文說:「這就是我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了。」
雖然商文讓吳起的晉身吃鱉,但吳起的才能依舊亮眼,魏武侯期間,吳起繼續領軍擊敗東方的齊國,再次確立魏國在戰國獨霸的態勢。
另外有次魏武侯巡視河西地區時,當他說出:「能掌握河西地區的天然險峻,我們的國防想必很堅固呀。」吳起卻說:「君侯的言論可是蘊含亡國危機呀。過往歷史有多少政權掌握了天然險峻,但最終都被人討伐,可見河山險固不足依靠,霸業也不因山河險固而誕生呀。」魏武侯聽完也表達對吳起觀點的贊同,可見吳起獲得新國軍的認可。
所以當商文過世,新的魏國國相上台,這位新國相畏懼吳起的才能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他故意先對魏武侯說:「魏國國土太小,像吳起這樣心高氣傲之人,可能留不住他。君侯何不讓公主下嫁給吳起?如果他答應,那就表示吳起願意長期留在魏國發展;如果他拒絕,那就證明他心已經不在魏國了。」
同一時間,新國相邀請吳起及公主到家中做客,而且新國相故意在宴會中惹怒公主,公主忍不住當場破口大罵,這就讓吳起心中厭惡。
於是當為魏武侯詢問吳起:「將軍是否願意娶公主呢?」回想公主的惡言惡行,吳起婉言拒絕,結果就中了新國相的挑撥之計,從此喪失魏武侯的信任。
眼看發展無望,吳起再度起行,這次他投奔的目標視戰國第一大國─楚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吳起變法
楚國在春秋戰國歷史上,是一個表現很「謎」的國家。
你說它不強大,它可是吞滅數十國,並且地廣資源多,這龐然巨物連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多國聯軍後,都不敢直接武力相拚。可你說楚國強大,除了楚莊王時期曾真正的稱霸天下,其他時候面對大國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像是春秋時,面對北方強權的晉國曾被擊敗三次,另外面對南方興起的吳國,竟也被打到首都被破的亡國危局。
楚國之所以表現落漆,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貴族的勢力太大,導致大部分楚王的號令無法確實傳達,而且這票擁有既得利益的貴族還常干擾楚王的改革意圖。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當時楚昭王曾想給予孔子一塊地方實驗新政,將來好放大到全國實施,結果楚國貴族就說:「孔子如果真的才能,然後又擁有不小的土地,那他將來會聽楚王的號令嗎?」這句話就讓楚昭王可能的改革不了了之,由此可見楚國暮氣沉沉,這才不時被強國擊敗。
此時楚國的君主是楚悼王,他聽到吳起來到楚國,那可真是高興壞了。
「吳起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國家就強大,如今到楚國,寡人可不能放過這個人才。」
於是楚悼王宣布:「命吳起為令尹!」
此話一出,眾人大驚,甚至連吳起都驚。因為楚國的令尹,就是其他國家的相國,也就是說吳起終於獲得僅在一人之下的第一高官地位。
故事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也明白,你給吳起越多激勵,吳起就越玩命的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吳起立刻在楚國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吳起變法」。
吳起的改革內容大致為:
1. 制定成文的法律,並要求人人遵守
2. 如果貴族是承襲三代以前的功勞,那就要取消爵位及賞賜
3. 裁減冗官並削減官吏俸祿
4. 禁止私人請託去獲得官位的陋習,要做官就要獲得新法設立的功勞才行
5. 將楚國首都的防禦加固兩倍
不難看出,吳起的改革就是要整肅貴族,並且透過法律強化楚王權威,另外讓有才能之人獲得晉身的機會。
改革的結果也很顯著,楚國之後擊敗了戰國首強的魏國,再次讓各國回憶起楚國強大時的恐懼。
可如此打擊既得利益集團,吳起豈能不招人怨?事實上,不只貴族恨透了他,估計是施政過於猛烈,像是負責將楚國首都加固的首都住民也對吳起心懷怨意。
但有人怨,就有人爽,這個爽人自然是掌握大權並趕到大國崛起的楚悼王。所以楚悼王始終力挺吳起,這暫時壓抑住表面化的衝突,卻醞釀出日後更極端的反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臨死反撲
西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這消息剛一傳出,楚國貴族立馬糾團要掛掉吳起。
當時貴族部隊用弓箭攻擊吳起,被偷襲中招的吳起眼看自己這次是將毫無生機,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並決定:「我死,也絕不會讓我的敵人好過。」於是他衝到楚悼王的停屍處並趴在楚悼王屍體上,貴族部隊追上吳起,之後亂箭齊發將吳起一舉斃命。不過這陣攻擊,連帶讓楚悼王的屍體中箭,而根據楚國法律:傷害君王屍體者將被誅三族,所以等到新王繼位,立刻下令將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於是有七十多家慘遭滅族。吳起直到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仍能假他人之手,完成自己計算精密的謀略。
老ㄕ一己之見
後世人對於吳起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評語相信是所有人的共識,那就是:「此人有才無德。」
敗家、殺鄰里、殺老婆、不奔喪,一切只求上位,他的狼性有目共睹,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形成他大起大落的一生。雖然不排除這世上有人天生性格扭曲,但老ㄕ認為吳起的「無德」,很大一部分是時代環境下的逼迫造成,之所以如此說,還要回到吳起的出身。
文章最一開始,我提到吳起出生富有之家。但注意,富有不代表有權有勢,如果吳起家族頗有權勢,那他何必老是外出求官呢?所以合理的推斷:吳起可能是商人之子(或是商人的後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士農工商」這古代四民的分類,出處則是源自春秋時代的管仲著作─《管子》。請注意,商人的地位處於末端。
之所以如此,在於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糧食來之不易。直到西漢時代,在《淮南子》都有:「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中略)…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的字眼,那就不難想像在更古早的春秋戰國,糧食的生產及確保是更加不穩定。,所以「農」之所以僅次於貴族階級的士,就在於他們是生產糧食的主力。
商人可就不同,《管子》提到商人的特質是:「與時逐」、「樂觀時變」,意思是商人士利用時間差來賺取利益,而其中一個時間差,就是農家每年收成前夕,存糧幾乎耗盡、新糧未能採收,這是商人借貸營利的最好時機。問題是:這很容易打擊農家的生產力。
所以古代社會一向看低商人地位,這其實相當現實,因為這階級的人不務本業(也就是糧食生產),還有可能威脅農家。戰國初期的商鞅變法,就極度打壓商人,展現重農輕商的思想。試問:如果吳起是商人之子,那大環境對他友善嗎?
如果吳起的本性是老好人,那或許他會繼承家業好延續富有生活,問題是:偏偏吳起是有追求的人,而他追求的,其實也是前面我提到,在古代社會最在意的一個精神所需─尊重。如此或許就能解釋,吳起為何那麼無所不用其極的追逐功名,特別是在能力明顯不如他的商文擔任國相時出來嗆聲,因為這是一個底層人士往上爬的辛酸奮鬥。
但這不表示我認同吳起的所作所為(除了好色,這個所有爺們都該有的原罪),事實上,太史公曾批評吳起:「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吳起向告訴魏武侯:『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但他到楚國執政卻因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這說明,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其實可以有所調整,而這樣的調整是他自己也認同的,但他卻選擇最迅速卻得罪絕大多數旁人的方式,為的是證明自己有實力。
可嘆啊,吳起。是時代把你逼成如此?還是你自己天性才走到這般地步呢?
圖片為:三國志14的吳起
話說我雖然不是介紹三國人物,但我也引用三國志14不少古代武將的圖片,這也算是幫忙做了宣傳吧?遊戲公司,難道不給我個紅包感謝一下?就算不給紅包,新出版的威力加強版DLC也可以免費讓我使用,算是意思一下也好嘛。
不過......光榮!你不是說這次沒有威力加強版嗎?現在又是怎樣?座公司不可以太暗恥呀!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幻愛》:我真係好撚鍾意香港?/!
《幻愛》劇情之所以觸動香港觀眾,叫好叫座,原因在於香港民族已經開始質疑個人主義同現代愛情觀,受對香港嘅愛所刺激,深入思考愛嘅本質。即使導演功力距離以游刃有餘去形容都尚有大段距離,亦明顯唔係有意識咁引導觀眾反省上述兩者,但當愛已經因想像而湧現,如何令想像同現實結合,繼而生出擁抱命運嘅勇氣,大多數香港人仍然係迷惘。過去大家都唔會以政治觀同對香港嘅想像為擇偶先決條件,但而家對家國具有使命感嘅同路人之間就份外容易擦出愛火——正因為掌握虛無飄渺嘅愛情同承認民族情感確實存在都極具難度,而香港人終於行到呢個為情所困嘅心理關口,嘗試去諗愛為何物嘅電影因而就某程度上回應咗情香港民族嘅集體困惑:點樣對待香港至係真正嘅愛香港。
只有精神世界開闊嘅人,至會領略到無形嘅愛其實有形,而民族情感永遠都係由每個家庭同每段關係延伸而成。人若然生於缺乏愛嘅家庭,又無法憑自身努力擺脫家庭嘅影響,最後擇偶往往難免陷入又一個輪迴,導致悲劇一直重演,但若然突破得到舊有認知,愛就會如同奇蹟降臨人嘅身上。家庭係人生嘅起源,亦係每個群體嘅起源,但唔同文化係有唔同嘅家庭維繫方式,以華夏食人族為例,擺明就係空談家人關係,實則互相利用,危難之時即出賣殘殺以自保自然合理不過,可見有家庭唔等於明白愛。所以,要了解愛嘅本質,首先就要剖析自己受原生家庭同時代精神影響之下所形成嘅所謂愛係咪真係可以稱之為愛。
戲中葉嵐嘅背景相當典型,人盡可夫,源於自我嫌棄,而自我嫌棄一經探索,其實係壞榜樣壞家教所造成。當一個小朋友無法從照顧者身上獲得愛,佢就會首先失去自愛嘅能力,然後再失去輸出愛嘅能力,最後就會喺擇偶路上不停錯愛,不停撞板,葉嵐向志樂形容自己係自甘墮落而非他人所迫正係常見嘅自我描述。然而,已經愛上葉嵐嘅志樂則認為墮落並非葉嵐故意為之,喺葉嵐情緒失控嗰一幕,由憐生愛嘅人性魔法再次閃現,亦呼應咗志樂當初相遇第一眼就認定葉嵐嘅原因——當路人都對精神病患者阿玲落井下石,葉嵐挺身保護弱者,人性光輝瞬間令本來生活平淡嘅志樂見到前所未有嘅希望,於是成為愛嘅起點。
阿玲一角之安排自然屬於偶然,但偶然亦有另一詞語可以代替,又名緣分。緣分令人相聚於某時某地,但有共同經歷係咪就必然引發出慈悲之心,進而滋養出共生關係,化成生死與共嘅羈絆,則視乎愛之深淺。路過目擊陌生人阿玲失控,葉嵐大可以直接無視(讀心理學唔等於要喺生活中知行結合),但佢就係拒絕咗視而不見,選擇同志樂一齊行善,呢個選擇就成為咗志樂患上所謂情愛妄想嘅起點。相處考驗人性,困難放大人性,志樂經歷喪母之痛之後見到人性光輝即心生愛慕,其實係任何需要心靈慰藉同富有想像力嘅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嘅心理現象。
富有想像力係人類最異於其他物種嘅特質,家庭、愛情、契約以至國家其實都係缺乏想像就無法存在之概念,所以志樂幻想出名為欣欣實則係葉嵐嘅女朋友角色以自我滿足,同樣可以係實際存在,只係當自身想像無法獲自己以外嘅人接受,先至形成所謂精神病。一般人熱衷談論擇偶條件,又會以明星偶像為理想對象,其實都係種種超出現實嘅幻想,只係大多數人都唔會因為現實不如意而失控,因為對方發展戀情而做出異常行為。戲中志樂活喺自己世界其實可以相安無事,直至葉嵐本人進入佢嘅世界,佢至迫於無奈要面對所謂現實,而現實最殘酷之處從來在於無數個體其實都未認清自我,所以即使成為咗他人嘅另一半,甚至身分已經透過婚姻正式轉換為法律上嘅伴侶,個人幻想總會同呢段關係同時存在,而失控同平衡嘅界線係在於個體要將個人幻想放到幾大,於是人就難免傷心失落,陷入難以排解嘅痛苦之中。由此可知,幻愛既係快樂嘅源頭,亦係痛苦嘅源頭,而要唔要為避免痛苦而索性徹底放棄與人相交至係建立關係最難嘅地方。
人類絕對有離群索居嘅自由,但人類歷史上從來都未有只得一個人嘅社會出現過,因為人類脆弱嘅生命只有透過與人結交至有可能獲得保障,而想像力正係形成家庭、村落、族群以至國家嘅關鍵。成人見幼嬰哭鬧而心生憐愛係本能,成長之後繼續以同理心關懷他人則係護養本能,對符合自己內心需求嘅他人心生好感往往都係本能驅使,而呢一切其實都可以用幻愛去形容,只係大家普遍唔會認為同理心係子虛烏有。人類隨西方文明進入現代之後,過去綿延千萬年嘅濃厚宗教信仰氛圍自高處下跌,粉碎一地,人人都唔再相信上天旨意,誤以為一直追求激情就等於愛,更以為絕對自由同個人主義高於一切,結果就令到政治婚姻、媒人牽線、命中註定呢類詞語蒙上污名,人人為尋找真正愛情而對所謂迷信傳統避之則吉。
事實上,因兩個家族擁有共同目標而結合唔一定係迂腐,因為需要改革嘅只係拘泥於門當戶對而罔顧個人心意嘅舊俗,而相信朋友眼光而接受朋友介紹亦唔一定係老套,因為大家都會處於同一社交圈子即係代表有類似價值觀。當教會權力無限腐化,社會只重視關係所附帶嘅實利,天意自然會受到權威所扭曲,但天意本身可以係神聖如初,出錯嘅只係人類嘅一念之差,而非人心本身。志樂同葉嵐嘅偶遇,固然係社會經歷完個人從家族中徹底解放嘅巨變至會發生,但解放過後,人類社會始終需要家庭,人類心靈始終需要穩定,人類愛情亦始終需要神明追認。存在本身固然係孤獨,令人有如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但正因為孤獨如影隨形,人類於善用本能去建立社會關係同想像世上有神去令生命變得有目標有意義,擊退孤獨——直至進入二十世紀,唯物主義大爆發,西方文明將人類引入集體虛無,孤獨至以惡魔之姿雄霸一方,將人類對美好生活嘅想像空間完全抹殺,突然大幅倒退至由叢林法則支配嘅荒涼世界。
華夏接受共產主義,並非因為共產主義強大,而係因為華夏食人族文化所及之處,本來就係一片荒涼世界。面對華夏文化經過一百八十年之後嘅首度大舉大侵,香港人已經演化成香港民族,而首次發現民族情感嘅衝擊,難免令大家擔心同心同德都係幻覺,唔敢隨便投入民族主義浪潮之中,接受想像同現實竟然真係可以二合而一嘅天命所歸。呢種遲疑喺現代人嘅愛情之中其實不停發生,大家尋覓然後結合,結合然後質疑,質疑然後放開,但放開之後又繼續尋覓,其實都係因為唔敢既感性而又理性咁去愛。將呢種患得患失之感置於香港人身上,明顯就係大家已經見到彼此已經因為手足之情而選擇齊上齊落,發現共同體愛得深刻,但喺良性循環將要更進一步之時,又擔心短短一年唔足以驗證情感真偽,緣分會轉瞬即逝,如夢幻泡影。《幻愛》劇情之所以引起香港觀眾共鳴,正係因為香港民族喺大時代之下開始排清華夏餘毒,同時對自身存在提出質問:如果眼前一切都只係幻覺,改變世界都只係幻想,但又真係感受到自己內心嘅渴望,咁到底應該要忠於自我,堅持直到最後,定係當係病態,食藥逃避了事?
睇返人類社會常態,其實自身價值觀越係清晰嘅人,係越容易吸引到傾慕者,亦越容易探測到理想對象。千萬年前,人類居於小型部落,要自立一定要習得前人代代相傳嘅社會共識同求生技能,過到成人禮嘅人都係有資格成家立室嘅人。然而,當人類一步一步前進,行入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喺成長之後反而生活得比游走山林嘅祖先更加痛苦,面對更多難以忍受嘅社會壓力,陷入情路坎坷之境,究其原因,都係因為童年陰影阻礙現代人搵到適合自己嘅愛人方式,而見人拍拖自己都要拍拖嘅同儕影響又驅使大家低估愛情之難度,結果往往就係慘淡收場,甚至兩敗俱傷。現代人缺乏信仰支撐,又難以認知到原生家庭教養方式可能有問題,結果就只可以靠自己去陪伴自己長大成人,捱唔住社會教化嘅人就只可以封閉自己或者直接了結生命。愛己愛人、群體價值同埋自成一體嘅世界觀三者皆非容易掌握之概念,所以香港人從民族主義之中搵返生命嘅活力,生活嘅方向,於是逐漸發覺愛情其實都需要以護養彼此靈魂為追求,思路完全順理成章。
思考人生,從來都係思考社會未來嘅第一步,因為社會係由人結合而成,而民族則係由有愛嘅家庭組織而成。面對精神困境,個體從來只可以逆來順受,但有積極聚合嘅群體支持,就可以借他人之力去治癒自身之痛苦,民族之所以自動自發互助互愛,道理其實如出一轍。火花四濺嘅愛情,可以係因一剎那嘅慈悲而生,未可稱為真愛,而一生一世嘅關係,則係要用無窮無盡嘅勇氣去維繫,而呢種勇氣正係人類可以懷有理想同希望嘅可再生燃料。當想像共同體已經成真,大家更要鼓起勇氣去信任所愛之人永遠值得愛護,只要喺患難中繼續互相扶持,新關係總有一日會撫平舊關係所造成嘅創傷,而幻愛終有一日亦會化為真愛,最後改寫歷史,鑄成天命。
https://gnimmm.com/2020/07/07/beyond_the_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