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參加了1400場視訊會議,沒有交到一個朋友」
疫情對AI行業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今年最令人興奮的AI新技術、新應用,有哪些?
甚至未來10年、20年,AI發展的方向,又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幾點,前陣子做了個有點意思的 MEET2021 年度對話,也在這裡分享,原文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站在2020年,如此不平凡一年的歲末,AI業界有太多諸如上述的問題急需回答。
要點
• 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加快了資料化,加速了線上化和AI化。
• 疫情是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這一年可能相當於三年的進程。
• 最讓人振奮的黑科技,是AlphaFold和GPT-3,後者對行業更具有潛在的顛覆力量。
• 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肯定不是黑科技。
• 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 大陸的新基建會進一步推動AI新經濟,這會是一個新的時代,一次新的文藝復興。
• AI從業者們需要記得: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疫情加速AI化,一年相當於三年
李根:再次感謝開復老師來幫我們總結這一年,與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李開復:今年的工作節奏改變了,我一共參加了1400次線上會議,非常有效率,進行了特別多的開會和演講。但是1400次這樣的會議,沒有讓我交到一個朋友。所以我覺得線上會議雖然帶來了效率,但是還是要回歸面對面的本質交流。
李根:但受疫情影響的這個過程,也是線上化被加速的過程?
李開復:這是疫情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加快了資料化、線上化和AI化。AI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海量的資料,可以催化更多新的應用。
比如線上會議,我們並不見得那麼容易區分視訊會議中的那個人,是不是真人。所以有時候線上講座或者網路不穩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錄製,而且錄製一次,也可以用很多次。由此延伸,以後線上上,比如你做推銷,做客服,甚至做電視節目,其實都是可以用虛擬人來替代的。我們現在還無法造出一個讓你分不出來的3D虛擬人,但是在視頻裡完全可以。DeepFake不是一個向善的應用,但是把它的技術應用在建設性、有益的方向,我覺得可以帶來特別多的應用。而且有了資料,各行各業就可以評估哪些工作或者流程,可以進一步數位化。數位化以後,重複性的工作就可以被AI取代了。
此外,除了社交距離縮短,可以發現機器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去餐館時,會有機器人送餐到客人那裡。很多機器人產品遍佈很廣,無論是倉庫、工廠,甚至我住的公寓裡面,每次最後配送都是機器人了。在美國情況也很相近。美國以前也沒有支付寶,也沒有美團,現在都開始有了。所以總結起來,我覺得新冠疫情是巨大的災難,但與此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帶來數位化、IT化,帶來AI化,可能這一年相當於過去的三年。
▎AI最大的經濟價值並非“黑科技”
李根:今年依然有令人興奮的技術進展?
李開復:今年最讓人振奮的技術是DeepMind的AlphaFold,還有OpenAI的GPT-3。其中,我認為可能對行業更有潛在顛覆力量的是GPT-3。不見得說是用它生成小說什麼的,而是用特別大的海量、自然語言資料,訓練一個預訓練模型,這個模型是可以應用到很多新領域,比如說寫詩、做對話,或者是寫小說等等。而且這個新技術一推出,其他公司很快就採用了,比如說搜尋引擎,因為這個技術已經能提高了好幾點的精確度;此外,OCR在提升,客服也在提升,微軟小冰也在繼續提升對話精確度。
所以我覺得這種預訓練語言模型,它可能帶來的就是一次性訓練一個巨大的模型,然後快速產生AI應用。當然,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 它做一個模型要花1200萬美金,一般的創業公司該怎麼辦?教授學者該怎麼辦?
• 此外,訓練一個模型就要燒掉好多能量,這對於我們節能的未來又怎麼辦?
• 還有,巨頭會不會產生壟斷,只有巨頭公司等才能做這麼巨大的模型。
當然,GPT-3本身還沒有驗證足夠多的商業價值,但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最大的科技創新。不過我想強調的是,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或者帶來最大的經濟價值,肯定不是這種黑科技。黑科技會有很多,我們也在繼續投機器人等項目。但是,我覺得今天AI的技術已步入成熟,可以被傳統公司擁抱。比如剛成為AI獨角獸的創新奇智,就可以看到AI給傳統行業,無論是製造、健康、醫療、零售、金融、保險、物流等等,都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巨大效果。所以今天我在這裡呼籲一下,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越晚擁抱AI,生存的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
李根:怎麼樣才能大家擁抱AI?
李開復:還是要有資料,說了這麼多打雞血的話,但是務實的來說,是不是今年傳統公司擁抱AI就會帶來價值?大部分是不會的。
因為AI是要吃資料的,所以就要求公司擁有海量的、結構化的、有標注的,達成商業目標的脫敏精確資料,而且最好是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那你的機會就來了。
什麼樣的公司有呢?比如說銀行、保險公司天然就有,金融領域的資料必須要符合要求。而有些領域就會難一點,比如說做工業製造等等,需要先把你的工業製造替換成機械臂、替換成無人叉車,可能要放很多的感測器,才能瞭解機器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對有些公司是很容易的,但一些公司卻是很難的。如果今天你有資料,趕快想怎麼去應用;如果你沒有資料,快想想怎麼把資料累積出來。
新基建推動AI新經濟
李根:剛才都在談這一年,而新基建被認為會奠定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李開復:我們回顧中國人工智慧奇跡般地崛起之路,可以發現其中的創業者、移動互聯網、資料,還有大陸優秀高校培養的高科技人才,這些是最重要的。但其實,還有非常英明的政策。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在很多國家都有討論,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當時大力支持了一個新能源的公司結果沒有做成,受到了很多的垢病。
而中國就有很鮮明的對比,大陸的科技政策整體來說應該是讓民間、業界做他們擅長的事情,用市場經濟來競爭,而政府幫助他們做民間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說我們AI的崛起,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各地有政府引導基金支持,這樣可以選擇性的去做LP,幫助早期的AI產業能夠創立起來。
另外,“新基建”政策的落實也是非常大的利好。新基建除了5G和大資料中心,還有IoT、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多方面的落實,利好的政策會進一步的拉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地往數位化、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所以,當政府把上述的事情做成並且形成一個平臺,讓創業公司以及大公司能用到,我覺得這就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新基建裡AI涵蓋的範圍有多大,一些新技術是否有機會納入?可能值得進一步探討。比如類似GPT-3等需要大量資源去做訓練,才能進一步推動起來的潛力新技術等。我們發現AI的訓練越來越貴了,已經不是一個教授團隊和創業公司可以承受的。對於這樣存在類似潛在爆發性成長的技術,是否能有機會能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值得期待。
李根:您最近也旗幟鮮明提出了“AI新經濟”,所以是時候用這個新概念來定義這個時代了嗎?
李開復:對,雖然很正面的描述,但是時候了,我最近在《紐約時報》寫了一篇專欄文章,裡面談到的就是說剛才講的疫情促進了資料化、IT化、AI化。疫情推動了各行業的數據化,其實一個隱憂就是“工作被資料化”了,可以被外包或者AI取代。當我們有這麼多機器人的時候,它也會取代很多藍領的工作,白領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後臺、BPO的工作,在做檔處理的,或者是做客服的,這些工作都會被挑戰。有些人會說我們要把技術發展的慢一點,但這些絕對不符合實際,因為沒有技術是會慢下來的。
AI新經濟一方面我們要擁抱這些技術進步,讓它儘快觸達每一個角落。但同時,它所帶來失業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所以我的文章主要談的就是,怎麼樣能夠快速地讓社會認知,繁複的、無技巧的重複性的工作將會消失,然後如何重新訓練這一批人,幫助他們快找到新的方向,去做更有價值也更擅長的事情。與此同時,大家就能花寶貴的時間在我們更有價值、更熱愛的事情,比如藝術、公益等創意和決策類的工作,或者是多和親友相處,結交認識新朋友等等。
這將發揮人類的光芒,我把他稱為一個新的文藝復興,讓人可以再一次找到意義——人為什麼而存在?
▎全球化依然是必然之路,中國大陸軟體將占世界半壁江山
李根:上一次文藝復興伴隨著第一次全球化開端,但這幾年全球化進程似乎受阻?中國創業者想做80億人的生意,但事實證明很難。
李開復:全球化是必然之路,很多“美國至上”的人說中國是沒有創新的,只有中國人用中國的軟體,但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中國大陸過去10年發生了巨大了改變,這句話在今天是完全錯誤。因為中國的創新從TikTok到華為,到小米,到美團,還有很多創新的公司,包括我們AI四小龍,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所以我們應該非常的自豪,今天中國的創新至少在IT、AI的領域是有機會彎道超車的。有一些地方美國更強,技術更深,但是我們的商業化做得更快。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自然也必然會走向全球。
我們怎麼樣走向全球呢?這裡我還要比較務實的說一下,其實很多國家的使用習慣和語言文化是有巨大差別的。如果今天要把中國所有好的產品都推到歐美,這其實不現實,因為歐美的使用習慣已經固化了。他們用的那一套無論是To C還是To B都很難去改變,但是我覺得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從東南亞到“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中東、非洲、南美等,這些國家的用戶其實更像我們的年輕用戶。而且,他們使用美國產品的習慣還沒有固化,與此同時,美國公司不太重視這些市場,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我們認為未來都會起來的。
所以你剛剛說的“走向80億”,我覺得不現實,但是走向60億是可以的,應該是世界GDP的1/4,人口的3/4。我們的創業者是願意走出去的,所以我覺得出海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的軟體出口、技術出口,人工智慧出口,這些一定會發生。在我寫的《AI·新世界》出版的時候我就說過,在10年之內,中國將占世界軟體的半壁江山。當時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預測,但是現在看來我們正在往這個方向去做,而且當時還沒有看到TikTok這樣的產品。但是我們要謹慎,不是說歐美這些國家還是相當牛,而是TikTok在歐美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AI”會在各個行業開花結果
李根:剛才開復老師談到現在技術創業越來越難,您還會投技術公司嗎?
李開復:當然投技術公司,我剛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投資的策略,我講了那麼多對機器人看好,我講了對大語言模型特別看好,還會投的。只是說我們不能夠期待像過去出來那麼多,創新工場在過去的4年,我們的AI領域一共出了7家AI獨角獸;未來4年的小目標,先定個3家AI獨角獸公司吧。
李根:但AI深入傳統行業已是趨勢?最近創新工場還投了“農業”領域的公司,這是以前很難看到的。
李開復:你指的是極飛科技吧?但極飛不能按農業來定義,極飛科技的產品是很高科技的無人機和自動駕駛,場景是把農業工業化。
工業製造和農業生產大有不同,比如你想做智慧製造,用AI來做機器人,或者做一個iPhone,做衣服,做鞋子,場景不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農業播種或者施肥等場景較容易標準化。比如棉花田、稻田等,較容易批量化大規模作業。
不但大陸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目前,農業市場AI滲透率只有大約5%,我們對極飛本身不但非常認可,而且也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國際化的產品。因為農業場景比如播種子等,在全球幾乎通用,沒有太多語言的障礙。
李根:可以解決80億人的吃飯問題。
李開復:是。(笑)
李根:剛才談論的都是傳統領域“+AI”的話題,不妨讓我們更發散一些,請您談談以下幾個領域可以如何“+AI”?比如今年最受關注的“線上教育”。
李開復:線上教育中國做的是非常好,互動化很強,而且是孩子真的很喜歡。但是一些課程,尤其是小朋友的,用一些卡通人物AI或許更有效果。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會是一些可愛的卡通人物作為孩子的老師,甚至可能有一些同學是虛擬同學。有氛圍,也更高效。
這種情況下,不但你的成本更低,而且小朋友考試分數更高,也提高了學習興趣。所以“+AI”後的人機互動模式,不僅可以降本提效,還能提升孩子趣味性。
李根:這個領域聽起來對開復老師挑戰不是很大,我們出一個難的,我們說一個雞尾酒如何“+AI”?
李開復:其實雞尾酒肯定是機器調得比人好,因為雞尾酒有不同的成分,機器可以算得更准。但是,我們要考慮的是,如果去酒吧喝酒,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有一個非常善解人意的酒保來跟你聊天。所以我覺得以後酒保跟你聊一聊就可以了,酒還是要機器來做,歸根結底,機器調酒師替代不了人之間的交流和陪伴。
▎找對象也能“+AI”,媒婆AI知道誰最適合你
李根:不知道在酒吧,能不能順便把找對象的問題,用“+AI”的方式解決了?
李開復:這可能會在下一代成真——不過不是我的下一代,我的下一代已經有對象了。你們的下一代找對象,可能會跟今天傳統的方式完全不同。就像今天美團比你更知道你想吃什麼,攜程比你更知道你想去哪裡,今日頭條更知道你想看什麼,未來你的媒婆AI一定知道誰最適合你。
每一個人這一輩子找對象,可能就是周圍認識的人裡面找,無論怎麼算都是幾萬人,最多幾十萬人。但是,以後AI可能會更瞭解你,瞭解你是什麼人,瞭解你會喜歡什麼物件,它幫你推薦的人,一定比你自己找的人,或者朋友幫你推薦的人更靠譜,更合適。也就是說,你選擇的範圍可能不是從幾萬人裡面選一個,可能是在80億人中幫你選。
當然,最後的選擇權在你手裡,今天你靠朋友幫你推薦5個對象你選一個;未來AI幫你推薦的5個對象,會來自於80億人,會更貼近於你的需求。所以你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幸福!
▎AI從業者也得有“希波克拉底誓言”
李根:謝謝開復老師,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最後再請您站在明天給一些建議吧?比如站在20年後(2041年)思考,我們該有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李開復:對於AI的工作者,我們今天都低估了AI道德帶來的一些影響。我們可能看到網上說隱私問題、公平問題,或者大公司掌握太多資料左右我們思考問題。但隨著大公司對AI資料的掌控,其實這些問題越滾動越嚴重,我們去怎麼處理?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做AI的從業者,就像醫療的從業者有一個叫做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為一生我要把人的生命作為最神聖的事情,我一定要捍衛。
做AI工作者其實不是一個工程師,你要考慮到所做的每一個演算法,你的每一個貢獻都有可能造成因某一個人種或者性別帶來的不公平待遇;可能會帶來某一些人不能夠被公司雇傭;可能會造成某些人終身可能沒法往上爬;可能會造成一些醫療錯判傷害人、會造成無人駕駛撞到人。
所以每個工程師應該有一個神聖的誓言,應該認真的去用各種工具,來確保自己做出來的軟體帶給人類的是進步,而不是帶來各種的這種不好的後果。我覺得要特別認真的看待自己的責任,With great power, comes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 我非常認可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
其實AI的工程師、AI的從業者,你們的權力是巨大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責任。同時,確保以後的用戶得到的是幫助和福利,而不是被傷害。
▎One More Thing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小小小環節,來一次今年的快問快答。
李根:今年最成功的個人股票投資?
李開復:Zoom。
李根:今年最想推薦的一本書或者電影?
李開復:《皇后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
李根:今年最有啟發的一次交流?
李開復:跟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對一交流。
李根:到底米其林靠譜還是黑珍珠靠譜?
李開復:中國黑珍珠靠譜,國外還是要靠米其林。
李根: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馬斯克的2020年百萬RoboTaxi?
李開復:馬斯克有一句名言,我認為最貼近他的個性。他說他一切預測都會成真,只是時間上別聽他的。所以我相信他會成功,只是可能會需要5年或者10年。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蘭萱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超人特攻隊番外的推薦,YOUTUBE、COOL3C、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超人特攻隊番外的推薦,YOUTUBE、COOL3C、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各種 ... 的評價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各種 ... 的評價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各種 ... 的評價
- 關於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十萬個為什麼 - YouTube 的評價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編輯相關
〈懇請不要〉
我很想擬一個投稿公約。編輯檯上所遇,光怪陸離,被「懇請」之事無奇不有:幫忙買書、幫忙寄書、幫忙出書、幫忙傳話、幫忙協尋、幫忙「封鎖」、打擊某人(別懷疑,真有!)……。做為編輯,其實也有不少事想懇請投稿者。
第一,懇請不要抄襲,這是天條。
第二,懇請不要一稿兩投或已刊再投。這不是常識嗎?不,網路新生代──不是讀報長大的一代,對報刊投稿的基本概念遠比老一輩稀薄。
其實現代人更須尊重這個倫理,因為網路的傳播無遠弗屆。以往,在海外地區發表過的作品,在台灣重新發表,尚可接受,畢竟讀者海角天涯,並不重疊,今則不然,只要發表過,大部分網路上都能看到,包括已在自己部落格、臉書發表的作品。(當然有些例外,是副刊主動轉載。)
不知道「網路發表」也算發表,猶可原諒,我還常收到一些投稿信,收件者有一大串,人間副刊、自由副刊各友報,甚至本報繽紛版都名列其上,是要我們幾個副刊主編群組討論由誰來刊載嗎?這種自殺式投稿倒還好,不理會便是了(除非是藝文訊息,不在此限)。糟的是我們不知道對方已經到處投,造成重稿、臨時換版,甚至本報家庭版與繽紛版重複刊登之事,不勝其擾。
我遇過最誇張之事,是我剛接任主編不久,某知名出版社投來一位作家的序文。我對「序」的刊登頗感困擾,最害怕看到公關、人情序文。但有些序等於是一篇專業書評,在規畫了星期六的「周末書房」之後,這類序文理所當然可放周六書評版;有些序文其實是很好的散文,評述的不僅是書,更在寫人。那篇序便是這樣的一篇文章,但來得太急,書一個禮拜之後便要上市,聯副是預作版,我評估了一下,還是接受了。那意味著須拿下某篇已經排在版上的文章,讓美編辛苦點,也是新聞線上時有之事。惱的是,在刊出前一天,該出版社編輯打電話告訴我,那篇文章同時也給了人間副刊,對方也將刊出,要我們立即撤版。我心中不免難過,覺得對方欺我資淺,其實那位作者與聯副淵源深厚長年交好,我若打電話請作者自己選擇,稿子未必不會留聯副。但想想那編輯到底是無心之過,這一嚷嚷,小事便成了大事。終於還是默默把稿子撤下來,版再度重做。嘴上跟同事說:以後這家出版社的書概不理會!到底也只說說罷了,不能遷怒無辜作家,這點理智我還有,但初任主編時的冷暖,了然於心。現在想起,坦白說,哪家出版社我還記得,卻完全想不起那位編輯的名字了。
第三,懇請不要把「副刊」當作「訃聞」版。我在加拿大旅行時,晨間拿起旅館提供的地方小報,真讀到過整版的訃聞,覺得挺有意思。但那是旅行中,如果真住下來,會不會每天都想要讀整版的訃聞呢?
懷念逝者的悼念文、悼亡詩是文學史上重要的類型,我並沒有偏見,只要是好作品,沒有拒絕的理由。尤其悼念重要作家、文化人的文章,對讀者深具意義,聯副為此特別設有〈文學紀念冊〉欄目,此中時見令人動容之作。近讀林懷民〈思念Linda──回顧一個奮發的時代〉(105年8月19日聯副),懷念的已不只是俠女吳美雲的身姿,更是一個教人神往的年代。
然而悲悼之作,要寫到雋永,有時需要時間的沉澱;多數人等不及,不是呼天搶地、便是通篇歌頌逝者,或則瑣瑣碎碎履歷表一般,還規定刊出時間,要趕告別式的,要趕七七的都有。曾有某位已擱筆多年的作家,過世後遺孀投來悼念文,那作家亦得過聯合報文學獎的,我趕在告別式前刊登了;不料還有續集,夫人再投來更長的一篇,要求作家百日那天刊載。寫得愈長,愈見文筆平庸,再一查她指定的「百日」那天,恰是母親節,早有安排為世間母親而寫的親情散文。我婉拒了,對方竟「不能接受」,認為不刊登無以告慰逝者在天之靈。
拒絕這類文章須特別謹慎委婉,總覺得對方已經傷心難過,我還嫌人家文筆不好,傷口上撒鹽。而作者往往強調這對他是多麼重要,我當然明白這份情意,可惜對個人有意義,若達不到書寫的感染力,對廣大讀者便沒有太大意義。而每天都有人永別世間,設若來稿必登,副刊絕對成為訃刊。
第四,懇請不要一直改、一直改。寄出的稿件,發覺有錯字、人名、事實的錯誤,去信更正,這原是無可厚非之事,但有些作家簡直改稿成癮,投來之後,不斷置換第二個版本、第三個版本……檔案還自己編了版本1、版本2、版本3、4、5、6、7……,根本打定主意要無止境地改下去,真教人啼笑皆非。
我不明白,除非是有特殊時效的文章,或是我們預約的專欄、專題,趕在截稿日交稿,事後忍不住改稿潤飾,這能理解;若是一般的創作,並沒有人逼著交稿,何以不琢磨至滿意了再投稿?究竟在急什麼呢?
對於改稿成癮的作家,我現在已知道凡是他們的文章都先放著不要去整理──反正一定會有新檔案來。麻煩的是,愛改的人,就是會「一直改、一直改」,在你組稿、美編已經排在版上之後,他又來新版本!不熟悉編輯作業的人可能疑惑,把電子檔重新丟上版不就得了?實則不然,除了抓錯別字,各方來稿所用標點、格式無奇不有,有人還習慣每寫一行要斷行一次,或是字裡行間無故到處空格;此外,半形的符號、簡繁體字、異體字的用法,民國或西元紀年、國字或阿拉伯數字都要統一,有的要做小標,拉引言、加欄名,各種編輯工夫不一而足。更麻煩的是,有的作家不僅習慣改稿,而且愈改愈長。回信告訴他,好的,會重新換上新檔,但是拜託請不要再改了,因為長度不同,版須重做。作家卻回信振振有詞:「只加了一段,所以只有那一段要重排,其他都未改。」他不知道紙本不同於電腦,一個版面可容納的字數大致是一定的,文章活生生增加了數百字,怎可能「只有那一段」要重排,不但美編必須重新設計,原來搭配的短文或是詩,也可能就此被擠掉了。還有位作家,最初來稿同意留用時是篇兩千多字的文章,作者每隔一段時間來一個新版本,等到準備上版時點開字數統計,赫然發現近四千字,簡直懷疑是詐欺了。
第五,懇請來稿時,不要告訴我你的經濟情況。最近(唉!每一陣子都會)接到這樣的信函,說本人退休/離職/離婚……後無收入,艱難度日,投稿望採用。寫得很令我心酸。但不能用的還是得退。卻使我心裡蒙上陰影:我是個沒有同情心的人!來稿時,請不要告訴我你的經濟情況。
又有一種作者,退稿後助理來電表示,詩人無法接受,問我何故退稿?我心裡圈圈叉叉。後來有別的作家告訴我:
「此人非常有錢!」
「關我什麼事?」
「他能辦許多活動。」
「我又不參加他的活動。下次讓我的助理去告訴他,我也非常有錢。」
「妳助理是誰?」
「就你啊!」
不能用的還是得退,卻使我心裡蒙上陰影:原來我是個討厭有錢人的人。
真的,來稿時,請不要告訴我你的經濟情況。
第六,非十萬火急懇請不要凌晨給編輯臉書morning call。副刊編輯的職業病,視力不良、肩頸僵硬、胃痛、頭痛、坐骨神經痛、手腕關節痛(腕隧道症候群)……自從有了臉書,半夜、清晨不時有稿子來敲門,更搞得我神經衰弱。其實投稿還是使用email信箱為佳,讓編輯可以從容處理,也不會在臉書裡不小心被大量訊息淹沒、遺忘。
第七,懇請不要把副刊編輯當成24小時免費的寫作指導老師。不僅被退的稿子,要求指導改進,更有人連小孩、孫子的作文都拿來請教。
第八,懇請不要一次丟來數十萬字,要編輯從中大海淘沙。噢,有的還給你一個部落格網址,要你去裡面選文章,似乎以為編輯非常缺稿。
第九,懇請不要把副刊當作職業介紹所、把編輯當成出版仲介。常有我根本不認識的人,要求我幫他推薦工作,或連一篇文章都未曾在聯副刊登過的寫作者,來信告訴我,他寫得不差,卻沒機會出版,要求我出面向出版社推薦。我並沒有那麼大的面子。
其實還有很多的「懇請」,比如懇請不要老要求編輯順便做其實一點都不「順便」的份外之事。最想說的是:懇請不要一直問、一直問!問某篇文章為什麼不用?問稿子何時刊登?問為什麼很久沒見到某某作家的文章?(天知道為什麼!)權且以此作為「第十」點結束本文吧。但是關於不斷來電逼問對編輯造成的精神恐慌,前面已寫過一篇〈電話〉,這裡就不再一直講、一直講了。
(原載10月號《幼獅文藝》)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蘭萱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錄音室筆記】--轉載自YAHOO奇摩專欄(2015/7/16)
《誠實面對歷史,有這麼困難嗎?》
今年是二戰終戰七十周年。全世界但凡捲入那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慘惡戰浩劫的國家,不論戰勝戰敗、官方或社會,莫不舉辦大大小小各式悼念追思。省思戰爭罪惡、珍惜不易和平,更追悼戰亡將士英勇犧牲,藉此緬懷舉國共渡難關的過往艱辛,凝聚當前國家意識和社會向心。這是終戰紀念的當代意義。
處於當年太平洋戰爭的核心風暴地帶,我們自然也沒有淡忘的道理。不過,時間的辨證、歲月的沉澱,七十年顯然仍不足以讓台灣撥開濃窒烈焰、遮天迷霧,拾掇重塑因戰火離散而碎裂的歷史、山河和犧牲者骨骸,真實面對並凝聚屬於這個國家的共同記憶與自我。年初迄今政府民間舉辦的終戰紀念活動並不算少,但觸發社會輿論參與激盪、發自你我內心深處的回應,相映於那段慘烈歷史卻無疑慘淡得可憐。
為什麼?
若非在廣播節目先後訪問以抗日小說形式書寫衡陽戰役的上官鼎、以史料照片呈現台灣遭盟軍猛烈空襲的策展人杜正宇教授,牽動更多記憶和情感,其實我和許多人一樣,不太願意再問再觸碰這一談即亂的敏感神經。因為答案已糾纏台灣數十年,並非無解,而是基於若干偏執的歷史情感、自私的政治利益,各持不同詮釋偏好的雙方,寧可各自表述、各自紀念,根本不想解。
然而問題擺著,非但不會消失,更彷如被我們忽略的身體病根,時日一久引發發炎反應,甚至形成癌細胞擴及其他器官銷蝕全身,可怕的是還可能透過基因代代相傳。
讓我們把時光倒轉回去。
從2015年的此刻,一路回溯中華民國歷史到七十年前的八月十五日,你會清楚看到自己站在一個分叉點。在日軍遞出降書交還台灣的那個關鍵時刻之前,中華民國和台灣處在叉出的不同歷史軸線上。當時的中華民國還沒撤退來台、台灣還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也因此,當歷史之軸再往前推進到二戰期間,日軍、盟軍對打廝殺的烽火戰場上,中華民國和台灣軍民百姓捲入的雖是同一場太平洋戰役,角色上不論主動或被迫,卻確實存在分屬敵我不同陣營的詭異形式。
上官鼎《雁城諜影》筆下,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是國軍以一萬七千將士的血肉長城抵住十萬日軍瘋狂攻擊的故事,是壓垮日本東條英機戰爭內閣的最後一根稻草。書中五位年輕女學生在蔣介石號召「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少」總動員令下,縱身時代洪流各以不同角色投入抗戰的情節;在現實的彼時也打動不少不接受日本統治的台灣青年跨海而去,投身國民政府或南京汪精衛「偽政權」,成為共赴國難的抗日生力軍。
歷史捉弄命運的更大弔詭,是《修羅雨--空襲台灣特展》中呈現,1945年日軍投降前夕遭盟軍猛烈轟炸的台灣。同一時空,雖有部分台灣青年加入八年抗戰之列,絕大多數留在台灣所面對的,卻是不由分說與「殖民宗主國」綑綁一起的另一種參戰命運。八萬(一說十餘萬)台籍日本兵、上千慰安婦被徵召入戰,整個台灣成為日軍前進作戰基地與後勤戰備補給要站,以致當盟軍最終採取強勢轟炸逼迫日軍投降的關鍵行動時,高雄、屏東、台南、新竹、總督府所在台北城…無一不是鎖定目標,砲聲轟隆、滿目瘡痍。
臺灣究竟和誰生死與共?
七十年前的台灣,或有複雜難言的選擇。但七十年後的今天,當中華民國和台灣歷史軸線已在這塊土地上緊密交會、歷經諸多風雨艱難後,共同捍衛這個國家、這塊土地的理念竟猶有雜音,絕對和我們未能包容一度分叉的歷史而且努力不夠有關。
十年前,終戰六十周年,執政的民進黨選擇了偏好一方的歷史詮釋,以終戰取代光復、以日治取代殖民,強化台灣本位、淡化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刻意低調處理這值得紀念的時刻;今年國民黨政府則重回往昔紀念方式,高調與中國爭奪抗日貢獻和話語詮釋權、表彰外省老兵,卻忽略這塊土地上曾有的不同創傷和記憶。同樣擁有弭和歧見裂痕能力的社會公器--媒體輿論,報導評論若非陷溺於習以為常的政治性選擇,就是乾脆放棄公共角色緘默不語。長期下來各有所需、各取所好的集體偏執與訴求,呈現出對歷史的扭曲不尊重,對戰爭中同等受害的倖存者和罹難家屬不公平,以及虛偽的人道主義、殘缺的愛國意識。
全世界與戰爭相關的追悼儀式都會選擇重返遺址,在共同經歷血淚記憶和患難情感的時空下,深化攜手前行、不畏磨難的意志。曲折的中華民國和台灣身世,或許讓後代的我們很難在已然失去和一度被割據的國土上,找尋足以象徵不同苦難經歷卻可供共同憑弔的戰爭遺跡。但不存在於地圖上,並不代表無法透過集體信念和當代藝術重新建構某種包容彼此、匯聚歷史的具體形式,成為精神與心靈的紀念遺址。
烽火無情、歲月無情,政客亦無情。七十年,對於抗戰倖存將士、台籍日本兵和慰安婦來說,已走到生命盡頭。這個社會還要繼續任由意識形態操弄,錯失還與他們公道慰藉、去除魅障、融合彼此的時機多久?
誠實面對歷史,有這麼困難嗎?!(蘭萱)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各種 ... 的推薦與評價
付和解金,其最低一萬元,最高金額達四百五十萬元。 想知道叉奇更多一定要看下面主題 ... ... <看更多>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各種 ... 的推薦與評價
付和解金,其最低一萬元,最高金額達四百五十萬元。 想知道叉奇更多一定要看下面主題 ... ... <看更多>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線上看 在 #叉奇的十萬個為什麼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現在就加入Disney+行列,請上www.disneyplus.com 或前往App Store、Google Play、下載Disney+ APP 訂閱並開始你的觀看之旅!… See more. 皮克斯短篇特輯《#叉奇的十萬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