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阿蒙,今年39岁,是一位全职太太。 我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聪明懂事,我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和老公一直过着传统意义上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关系还不错,我对他也非常信任。 老公经常在外出差应酬,但赚的钱都会交给我。
我们的婚姻风平浪静,十几年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下来了,很少发生大的争吵或矛盾。
一直以来,我都是周围人眼中的幸福女人,我也觉得自己挺知足,毕竟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能嫁给这样一个有事业心又爱家的男人,挺满足的。
我对事业也没什么向往和追求,相夫教子几乎成为我生活的全部主题。 可是,这样一个生活无忧、家庭幸福的我,却在今年出轨了。
事情是这样的:春节后,我老公接管了单位一个大项目,经常连续一个月都要常驻项目地,我们夫妻在一起的时间就比以前更少了。 这样的生活本来我已经习惯了,直到今年4月,他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他是我在小区附近的健身馆里认识的。 那段时间,我们都会在晚餐后去健身,碰面多了,彼此互有好感,就加了微信。
我经常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找他聊天,他也会积极给我回应。 其实我们也没有聊什么露骨的话题,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和关心之类的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段时间也是他的空窗期,刚好他的妻子也外出公干。 不知是出于寂寞,还是纯粹想找个人打发时间,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我现在甚至想不起来我们第一次发生关系的场景了,有种很恍惚的感觉,但是我却记得,那种恍惚的感觉是多么美妙,我仿佛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对了,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和丈夫之间的性关系。 我们结婚十几年,差不多一年能有十次不到的性生活。
我丈夫对这件事不太感兴趣,每次我暗示他,他都会说太累了,或者说下次吧。 时间久了,我就没有主动了。 十几年下来,我已经习惯了,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常态吧!
我也并没有感觉自己对这件事有特别的渴望。 直到遇见他,欲望被突然唤醒了。
我知道我这样说,很多人都会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指责我——是的,我也在谴责我自己。 今年以来,我的失眠更加严重了,多少个夜晚都被内疚和彷徨折磨得不能入睡。
我很清楚,这种不见光的关系如果继续下去会有怎样的后果,可我还是忍不住想他。 现在,他已经不怎么联系我了,他说我们再继续下去,对双方家庭都不好。
我很失落,也很纠结。 脑子里每天都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告诉我:我想他,想和他继续下去。 另一个又说:别傻了,你们只是一时乱了心性、走火入魔,他对你也只是一时的性需要;
现在,我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困境告诉大家,其实我已经做好了被骂的准备,甚至我就是希望你们能把我骂醒,把我从这个泥潭里拉出来。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出轨者
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遭遇丈夫出轨的女性,内心极其痛苦;从她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们丈夫的出轨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已婚女性。
也就是说,在出轨的人群中,男女同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与很多传统女性所认为的,出轨的绝大多数都是男人,男人更花心、对婚姻更加不忠有很大出入。
我也接触了很多出轨的女性,在出轨后,面临着本能与道义之间的纠缠与拷问。 就像是前面故事中的阿蒙。
她的婚姻不能说完全是无性婚姻,但至少在性方面有着重大的缺失;而丈夫在事业上的成就、在经济上的担当、在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上,表现都不错,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在性方面的缺失。
尤其是作为妻子的阿蒙,自身思想传统,又长期作为全职太太料理家务,认为这样的婚姻没有问题,甚至在出轨以前,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直到后来遇到那位男士,性需要被唤醒,这时才看到,她的婚姻其实存在很大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在性缺失的背后,还有她和丈夫感情上的疏离。
长期以来,阿蒙丈夫的重心都放在了事业和赚钱上面,而阿蒙的重心则全部寄托在了家庭。 这种寄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她对家庭、对孩子的付出,从个人情感满足和性满足的角度看,她显然是不被满足的。
再加上在她的生命中,缺乏除家庭以外的其他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来源。 所以,在诱惑面前,她的抵抗力会更低。
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义和责任的角度去谴责她,但是性和情感满足是人的本能需要。 在本能和欲望面前,道义和责任往往是退居第二线的。
从这个角度看,人人都是潜在的出轨者。
女人因何而出轨
从大体上说,女人出轨的因素包含了三个方面,即:诱惑的大小,个人道德感和意志力以及出轨的成本和代价。
这三方面的因素对男人同样适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诱惑的大小是一个相对因素,而非绝对因素,既取决于诱惑本身的大小,也取决于这个人自身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好比同样面对一桌山珍海味,一个已经吃饱饭的人,和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态度是不同的。
就像阿蒙,如果她的婚姻在性和情感上面更加圆满,她的需求被基本满足,那么即便面对婚外的诱惑,可能不会被那么轻易得诱惑。
(不过,这只是针对一般情况,并不排除少数例外,就好比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已经吃饱的情况下,有的人滴米不进,但有的人可能还想尝尝餐后甜点;
还有就是,一种美味吃久了,很多人就会想要尝试换换口味;
此外,每个人的食欲程度、胃口大小,都是不同的。 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一条万能定论,能概括所有的出轨情形。 )
著名的婚姻治疗师Esther Perel 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通常人们倾向于认为,男人出轨是由于厌恶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而女人出轨则是由于寂寞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出轨的核心原因是人们借此找到一种对情感的息息相通、新鲜感、自由感、自主权、性爱强度等,以此来弥补自身对某种缺失的渴望。
在女性出轨原因调查中也发现,女性出轨的原因更多在于渴望受到关注和重视、渴望获得非凡的亲密感受;
如果在婚姻中,这种渴望和感受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会被受到诱惑,走向出轨之路。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女人一旦出轨,往往容易玩真的。
阿蒙在来信中说,自己出轨以后才意识到,自己和丈夫之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精神和情感交流,夫妻间的亲密互动很少,比如牵手、拥抱、爱的眼神,等等。
十几年婚姻的惯性,或者说人的惰性,常常会掩盖掉婚姻中的很多问题和漏洞。 再加上我们普遍缺乏经营婚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会导致这些潜藏的婚姻危机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和及时解决。
这样的婚姻,即便看上去很幸福很圆满,但实际上却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甚至连当事人也难以觉察。
直到婚姻触礁的一刻,才猛地意识到,所谓的幸福美满,不过是是油尽灯枯前的回光返照;是暴风骤雨前的风平浪静。
价值观多元化时代
女人出轨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人类的感情,总是离不开时代的烙印和影响。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声色犬马、暗潮涌动的时代,人们的感情生活更容易跟随本能的洪流,陷入欲望的泥潭。
因为这个时代,更重视自我的感受,更强调个体主义、享受和利己主义。 而女性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在情感上也具有这个趋势。
所以,虽然我们没有关于女性出轨的具体数据,但这个数字无疑是庞大的,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趋势。
只是相较于男性出轨而言,女性出轨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台湾著名艺人寇乃馨曾在一次演讲中分析过女性出轨的「优势条件」和隐蔽性特征。
01
女人一心多用的能力高于男性。 这是有进化因素在其中的。
因为远古时期,男性负责打猎,所以需要更加专心致志;而女人负责采摘和养育孩子,习惯于同时料理多件事情、擅长于多任务并行管理。 所以女人一边应付老公、一边处理和情人的关系,会更加容易。
02
女人的生理基础更「适合」出轨。 因为女人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只要女人想,要同时搞定几个男人,相对男人的生理特点而言,是更容易做到的。
03
女人是天生的「特工」。 比如她知道自家男人在说谎的时候眼睛眨几下,这让男人的「完美犯罪」基本不可能实现。
男人永远搞不懂女人神奇的第六感是哪里来的,他们厌恶女人的猜测,因为那往往都是真的。
而具有如此强大侦查能力的女人,要想"犯罪"和反侦察,是不是会更容易实现呢?
04
在互联网时代,女人渴望倾诉和沟通的愿望更容易实现。 这种和异性的谈谈心、聊聊天,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谈谈恋爱了,所以出轨也就更容易发生了。
当然,在这里,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女性在出轨行为中,所拥有的以上种种「先天优势」,真的是一种「优势」吗?
不被丈夫所知晓的出轨行为,对于妻子而言,真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吗? 当女人一边享受家庭的稳定和现实好处,另一边和情人保持关系时,她内心是否真的愉悦和轻松呢?
事实上,像阿蒙一样,出轨后,在内心承受巨大煎熬的女性不在少数,这种煎熬甚至会泛化导致当事人产生躯体化症状和其他心理不适,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比如失眠、焦虑。 毕竟,人总是同时受制于本能和道德两个层面。
所以,在有动机、有条件出轨的情况下,女人究竟如何抉择,才是利益最大化、幸福最大化? 这是极考验女人心性和智慧的一件事。
面对婚外情
如何理性看待并抉择
当婚外情已经发生的时候,如何理性看待并做出抉择? 这就不得不提到关于人性的某些方面。
人性是复杂而幽深的,既有自私和懒惰的一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有超越本能的可能性。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基本层面:
01:本我
以快乐为原则,追求本能的欲望和满足。
02:自我
以现实为原则,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既受本我的驱动,又受超我的约束,最终寻求两者平衡,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成为现实层面的「我」。
03:超我
以完美为原则,遵循道德的约束,压抑本我的原始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婚外情的发生,始于本我的本能冲动,经过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和博弈,最终它是一个基于现实的选择。
所以,出轨行为,实际上并不是「一时冲动」那么简单。 它一定是经过特定的心理过程的。 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潜意识里完成的,当事人不一定能清晰地意识到。
阿蒙用「恍惚」「不知道怎么就发生了」这样的语言形容,实际上,她内在的本能和道德感,早已在她脑中上演完一场博弈大战。 出轨,不过是权衡博弈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出轨,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只不过,有的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更加谨慎理性;而有的人则更加感性和冲动。
既然是选择,就存在发生和不发生两种可能性。 但是,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为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
也就是,要么不出轨,在缺失的婚姻中将就甚至苟且;要么出轨,背着爱人追求自己的愉悦和快乐? 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这里仅提供几种初浅层面的提议供大家思考:
01
重新反思并评估自己的婚姻,看看它在行使婚姻各项功能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自己从中受益多少? 如果离开这段婚姻,自己又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代价?
衡量清楚以后,当事人再做出继续或离开的选择。 当然,本条提议是建立在婚姻忠诚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不考虑开放婚姻等情形。
02
自己是否足够用心去经营和改善婚姻质量,提升与伴侣的亲密关系? 提升和改善的空间有多少? 是否愿意去做这种努力的尝试?
另外还需要区分是自己没有做,还是做不到(比如伴侣身体因素导致的性缺失)?
03
据婚姻调查大数据显示,婚外情最终修成正果的比例并不高。 所以,站在出轨边缘、或者已经迈出这一步的女性,也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出轨对象真的就是你的真命天子吗? 他是你的理想伴侣吗? 你们对这段感情的期待和规划是一致的吗?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婚外情往往是自身婚姻出现问题的一个表现或结果。 但是在决定自己的婚姻去留这个重大问题上,建议抛开婚外情,单独去思考和衡量,因为婚外情常常有冲动和不理性的因素存在。
现实中就有不少女性,因为婚外情的吸引和诱惑,抱着飞蛾扑火的态度贸然离婚,结果发现对方并非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甚至当两个人抛开现实阻碍真正在一起后,各种问题很快显现,后悔不已。
04
如果你觉得婚姻万万不可舍弃,但又放不下欲望,这时,不妨思考一下出轨的后果和代价,权衡这一下这是不是自己能够承担的,然后再做出决定。
05
如果是婚姻有缺失,但依旧选择婚姻的女性,这并不代表要完全忽视自己在婚姻中不被满足的需求。 只是,这个需求究竟以何种方式满足、需求是否存在升级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都有探索的余地和空间。
比方说,改善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多元化性方式探索、发展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寻求价值实现多元化,等等。
相信在做了那么多努力尝试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至少可以降低出轨带来的内疚和负罪感。
希望在你浑噩无助的时候
可以为你排忧解难。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萬的網紅三納物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プロデューサーに見つかりいよいよすごいことになりそうな勝也のiTunes→ https://t.co/UiYNkMUknU お久しぶりです。三納です 今日はしばらく動画を上げれていなかった件について説明させてください。 僕は2018年8月に統合失調症を再発させてしまいました。 それから2年はと...
双重人格症状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双重人格症状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双重人格症状 在 三納物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プロデューサーに見つかりいよいよすごいことになりそうな勝也のiTunes→
https://t.co/UiYNkMUknU
お久しぶりです。三納です
今日はしばらく動画を上げれていなかった件について説明させてください。
僕は2018年8月に統合失調症を再発させてしまいました。
それから2年はとても苦しい闘病をしながらのYouTube活動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
今日このタイミングでは説明しきれないほどの色々なことがありましたが、闇が深すぎても創作物が可哀想と思って、あまり見せないよう我慢してきたのですが、投稿頻度・クオリティ・表情どれをとっても隠しきれないほど悪化してしまったので
今日このタイミングで容態が悪化したご報告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今年は正月から体調がずっと悪く、自粛期間も重なってしまい、多重人格と双極性障害も患ってしまいました。たぶんまだなんかあります。
基本毎日死にたかったのですが、7月自殺を図ろうとした日に知人が警察に通報してくださり少しの間警察に保護されました。そのおかげで今の自分があります。感謝しております。
沢山の人に迷惑をかけてしまいました。
周りの皆様、そしてここまで劣化した状態でも待っていてくださる視聴者の皆様には感謝しきれません。
優しい人はを投稿しても復活と言ってくださりますが、クオリティ込みで復活となるとやはり精神的にも完全に安定させないと復活とは呼べないと思います
実際の所すごいスピードで生きてきて
まさかまた病気になるとは思いたくなく
受け入れたくないので、活動に依存していましたが結果最悪の形まできました
失うものが無かった学生時代とは違く
失うものしかない時期で焦って
楽しむことが全くできなく
特に今年は全く面白い作品が作れなく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
面白い作品を人間が故障した結果作れなくなるほど悲しい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山は4月から7月でした。
8月になって環境を変えて今ようやく途中まで編集してあった数本をアップロードできるまできました
レンタルYouTuberの依頼は年内に全て出せたらいいなと思います。遅れて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ご理解ください。
最近はいい出会いも増え新しい人に囲まれて
何か始まる予感がしています。
山は越えてもまだ復活までは時間がかかると思います。
9月から投稿はしなくてもゆっくりゆっくりですが準備を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
まだまだ復活まで時間がかかります。
全く楽しめ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ので
投稿しはじめても楽しむところからやりはじめなくてはいけないです。
僕は三納物語やらないくらいなら死んだ方が美しいと思って生きてきたので
休むのは頑張る数倍難しいし大の苦手ですが
うまく休めながらゆっくり焦らずやっていきます。
最後に沢山心配をおかけして申し訳ありません
ここまで劣化してもまだ応援してくださる皆様には感謝しかありません
この2年感覚が戻らない焦りから沢山無理して活動してきました
いい時期もありましたが悪い時期がほとんどでした
今後は悲しい報告がないようにゆっくりやっていきたいのでご理解いただたいです
いつ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三納〜こちら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8年間売れてない人歌手の365日毎日作詞作曲チャレンジ→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fVoYzdQwXejpAHP0xTtJQ
~おうち三納~
できない時にだけ、できることがある。
日本国民が1つになってコロナという大きな魔物と戦っていけますように。YouTuberとしてできることをやっていきます。
いつかまた三納物語がやりたかった企画達を届けれる日が
みんな1人1人がやりたかったことができる日が
来る日を信じて。その日まで、おうち三納。
【Twitter】
https://twitter.com/877_sannou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