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午,我要質詢監察院長暨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被提名人陳菊。趁著這個機會,我閱讀了一些陳菊的著作,看看這些年來陳菊說過的話、走過的路、做過的選擇。
同為台權會的前會長,三十年前的陳菊,我讀來非常熟悉,激動不已。我在心中吶喊,那不就是我的夥伴嗎?然而,三十年後的陳菊,卻讓我感到有些陌生。
不是說沒有在媒體上看過擔任高雄市長、總統府秘書長的陳菊,而是看過了早年的著作,卻對現在的陳菊感到很陌生。
我有太多的問題想要請教陳前會長了,關於三十年來的一切,關於人權,關於做過的選擇。
在明天的質詢之前,跟大家分享閱讀陳菊的三個片段,算是作為半個人權工作者而後踏入政治領域的我,對於前輩的致敬。
#權利是爭取來的被欺凌和踐踏的終歸要解放
「作為台灣土地最恆久和堅定的主人,原住民沒有理由,在台灣人民所得超過一萬美金及地球村頻仍往來的今日,在暗夜哭泣。從事高危險的大樓原住民建築工,屢遭意外;當遠洋漁業的原住民兄弟與大海搏鬥,或為捕撈更多的魚產量,而誤入他國因而被捕和監禁異域;當台灣雛妓人口接近十萬的數字,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原住民少女時,他們都在社會的底層,試問你做何感想?而且你又在哪裡?一個政權如此的凌辱弱勢族群,你還能坐視不管嗎?還能忍耐沉默嗎?」
1994-4-18 台灣時報 致我深愛的排灣族姊妹
這是陳菊到屏東三地門演講「婦女與公共政策」的紀錄。陳菊鼓勵原住民的姊妹奮力戰鬥,同心合力的反抗和爭取應有的權利。
沒想到,同為排灣族的拉瓦克部落,卻在三十多年後,因為亞洲新灣區的開發,還得承受一場殘酷的迫遷。試問你做何感想?
#人權的第一步是對生命的絕對尊重
「在馬曉濱身上,有著反共的政治神話和歷史包袱,甚至有嚴重的政治欺騙。他對於台灣社會一點也不了解,只是嚮往物質生活,政府讓他當了一天的反共義士,就不再理會他,讓他無法適應、生存,只能鋌而走險的撈一筆錢離開這裡。」
「台灣嚴刑峻法,早已嚴苛到以刑法作為報復工具,我們有八十九種「唯一死刑」與一百零六種「得判處死刑」的相對死刑規定,其中絕大部分是不殺人也償命,如果死刑真的有助於改善治安,現有這麼多「死刑條款」,也未具嚇阻作用。何況被判處死刑者,不一定是典型的大罪犯,但卻是經濟上的弱者,若貧富相距懸殊,台灣社會的不平等未見改善彌平,幻想以幾顆子彈來解決治安危機,指是另一種鋸箭式的神話而已。
人權的第一步是對生命的絕對尊重,我們認為社會公義的維護是以使人改過向善為原動力,絕非以報復式的以暴易暴為回應......」
1993-3-10 台灣人權雜誌第25期 再握死囚的手
這是當年非常轟動的案子。反共義士馬曉濱到台灣後,先是被隔離在澎湖的難民營兩年,之後被丟回台灣社會。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經常遭到不公平對待的他,與另外兩位朋友犯下了綁架案。儘管肉票安全獲釋,最後三人仍以懲治盜匪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九款的擄人勒贖罪判處唯一死刑。
陳菊非常直接的點出湯英伸案、李師科案以來,台灣社會快速變遷導致的社會邊緣人悲劇的成因:貧富相距懸殊。
直到今日,我們仍然要記得陳菊的提醒,許多的社會悲劇,都是貧富相距懸殊、社會不平等的產物。那些在土地上流離失所的居民,何嘗不是因為身處巨大的社會不平等,才無力抵抗政商財團的種種進逼。
#我們首先該做的便是致力提昇外勞的人權
「唯有本地勞工與外籍勞工間團結(solidarity)的創造,才足以抵擋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當外來勞動力流入一個社會中,之所以能夠發生對當地勞工的替代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外籍勞工與本地勞工的勞動條件不同,而這個不同的存在是立基在人權待遇不同的基礎上。兩種人權標準,造就了兩種勞動條件,形成了兩種勞工的對抗。」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們也許阻擋不了勞工的流動,但我們卻可以阻擋這個潮流對本地勞工與外籍勞工的分化。既然兩樣的勞動條件,立基於不同的人權待遇,我們首先該做的,便是致力提昇外勞的人權,當人權普世化了,便會減少勞工的相互競價。現今外勞人權的問題,是建立在社會的歧視及不完善的制度之上,我們便必須回到制度上去改善。」
2001-6 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台灣外勞政策
這是陳菊在近20年前完成的碩士論文,當時陳菊擔任阿扁新政府的勞委會主委,直到高捷泰國移工暴動案辭職下台。在勞委會主委任內,陳菊留下了產業移工膳食費計入工資、八周變形工時等「改革」成績。
時至今日,家事移工、外籍漁工仍未納入勞基法,移工的聘用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剝削與不自由。這些事情,國內的NGO、國際人權組織透過各種管道「提醒」我國政府,但政府多年來不為所動。
即將成為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的陳菊,有沒有辦法落實碩士論文的政策建議呢?明天就知道了,至少是態度的部分。
圖片來源:台權會成立25週年紀念特刊
https://www.tahr.org.tw/publication/106
反共義士死刑 在 東森財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大代誌】死囚最後一日 刑場怪談
在全台灣的監所當中,
執行槍決人數最多的,
是台北看守所。
這個地方充滿很多,
不可思議傳說。
有人流傳,
反共義士卓長仁被槍決之後,
同舍房的獄友,
竟然連續好幾天看到他回來,
還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
到底是真是假?
甚至有人在半夜,
還會聽到還我命來的聲音,
負責執行的監獄管理員說,
刑場傳說有些是事實,
但有些其實是訛傳。
據說,死刑犯最後的一段路,
有人走得是慷慨激昂,
有人一到了刑場,
就好像見到了閻羅王,
被嚇得雙腿發抖全身癱軟,
這些平常作風大尾,
殺人不眨眼的死刑犯,
從不知良心為何物,
當自己面對生命交關時,
才體會到死亡的恐懼。
在面對槍決的那一刻,
誰依舊慷慨激昂?
誰又嚇到腿軟?
7月14日(日)晚上20:00
東森財經台,台灣大代誌,敬請鎖定。
#台北看守所 #監獄 #刑場 #台灣大代誌 #東森財經台
#死囚 #槍決 #死刑犯
反共義士死刑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片名:《奇蹟熱氣球》
►台灣上映時間:2018年12月14日
.
1970年代末冷戰正酣之時,兩個生活在東德鐵幕之內的家庭,望著夢寐以求的自由德國,他們想到了一個投奔自由的計畫,只是這個主意乍聽下來,任何人都覺得荒謬,既不是爬牆也不是挖地道,而是造一個熱氣球──「飄」過去。
.
德國電影《奇蹟熱氣球》(Ballon ,2018)改編自1979年真實的逃亡事件。在當時,彼得.史崔茲克(Peter Strelzyk)與岡特.威澤爾(Günter Wetzel)為首的兩個家庭秘密收集布料與種種物資,就在地下室自己造了一個熱氣球出來,還真的搭乘它叛逃去了。
.
劇中的一個笑話可為當時東德的緊張氛圍下一個註解。笑話內容關於一名老婦聽了東德領導人埃里希.何內克(Erich Honecker)的發言,就四處找「原則百貨公司」,因為她聽何內克說:「在原則上你什麼都能買到」。這類笑話諷刺了共產德國當時的物資缺乏,而市井小民只能暗地裡以這些笑話作樂,公開說可能就得面臨牢獄之災。
.
導演麥可.赫比格(Michael Herbig)在敘事上完全省略了兩個家庭打算叛逃的動機,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的觀眾或許略為吃力,但如上述的一些暗藏在日常對話中的細節描述以及肅殺的鄰里氣氛,開場對集體主義的崇拜場面云云,都有助於觀者能很快與兩家人達成共鳴。此外,導演對於懸疑戲碼的營造功力也屬上乘,觀眾如我的情緒也一直處在被任意調度的情況底下,好幾度都得擔憂會不會心臟病發。
.
要說一個觀眾已經能預期結局的作品總是最難的,對於身兼編導的麥可.赫比格而言,卻絲毫沒讓觀眾的預期心理成為劣勢,反而戲劇化了事件的更多細節,連一場原本感覺無足輕重的青少年小情小愛都變成了追加危機的籌碼,委實驚人。
.
事實上,在事情發生三年後,迪士尼便推出了基於本片改編而成的劇情片《午夜大逃亡》(Night Crossing ,1982),由約翰.赫特(John Hurt)主演,當時該片被稱為迪士尼有史以來出品過最嚴肅的電影。雖然電影口碑不差,不過畢竟是美國人掌權,角色必須改講英語,對事件細節的追求也沒有這麼講究。
.
事隔40年,在德國導演麥可.赫比格主導之下,這起事件才終於輪到德國人自己來詮釋。在前作發行之時,兩德尚處分離狀態,如今柏林圍牆已經走入歷史29年,統一後的德國還拿了兩次世足賽冠軍,現在再重新提到這部作品,意義當然不同。
.
之所以意義不同,還在於當德國圍牆已然不存在、兩韓也正在消除藩籬之時。當初把這個故事當成奇觀來拍的美國人,現在卻有著要在美墨邊境築牆的呼聲。墨西哥人來日若將來把這招學來偷渡,你我也不必意外了。再來,已經消除實體圍牆壁壘的德國人,如今卻因為對難民處置的分歧意見,而一樣引起國內的輿論風暴。《奇蹟熱氣球》的適時出現,是一個回顧,也可以說是一個來自過去的叮囑,提醒了以習慣擁有自由的世人,那種對自由的渴望是什麼樣的狀態。
.
題外話,如果片中同樣的事情發生在50年至90年代的台灣,我國便會稱這些來台「投誠」的大陸人為「反共義士」。好比從1960年起,不少解放軍駕駛逃來台灣歸順國民政府,大領黃金。中間值得一書的故事很多,在我國退出聯合國後依然選擇投誠台灣,使得民心為之大振的范園焱是一例;不惜劫機來台的六義士也是一例,只是後續卻沒想到這幫義士有些人根本是流氓,其中兩人因綁架殺人最終被處以死刑。只是這類關於「投奔自由」的國共對峙史,現在不管怎麼拍都政治不正確就是,想想就罷了。
.
.
《奇蹟熱氣球》(2018):爬不過去不如飄過去
http://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6643177
.
.
(圖為《奇蹟熱氣球》劇照。)
采昌國際多媒體 采昌影音館 #奇蹟熱氣球 #反共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