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面對總是口不擇言的人?
我經常為知名電視人、運動選手等諮商,他們的內心更容易受他人的關注和話語影響。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已經入睡,網路上還是會有一些不認識的人在討論自己。醒著的時候、與人面對面對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經營關係的時間」,人們都希望只聽自己想聽的話,但世上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這點,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閃過來自四面八方的子彈。
每個人面對這些事情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些人會接受這些子彈,並倒地流血哭泣;有些人雖被子彈射中,卻會立刻將子彈拔出並丟進垃圾桶裡,再消毒、上藥;有些人穿上能夠擋住子彈的堅固防彈衣,即使子彈向自己飛來也絲毫不會受傷。最可憐的人則是會將射歪的子彈撿起後,插進心臟,讓自己痛到哭出來,還一邊難過地高喊:「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種事?」
如果想好好面對上述情況,就該先了解口無遮攔者的想法。
這些人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有嚴重的被害意識,沒有自尊的人會不斷拿自己與他人比較,並被挫折及矮人一截的感覺吞沒。一般來說,必須將這些感受轉換為自我成長的能量,才能讓自己進步,但這些人卻任憑這些感受不斷茁壯,進而展現出對他人的攻擊性。他們會嫉妒身邊比自己優秀的人,會談論對方的八卦、散播謠言,這些都是為了將對方拉下來,讓自己至少能短暫地贏過對方。
這些人會因為想辱罵他人, 因而像飢腸轆轆的野獸一樣,不斷物色下一個獵物,這時最容易成為目標的就是藝人與名人了。這些人會在社群平台發布謠言、捏造事實,甚至會隨心所欲地謾罵。
之前某位女藝人因受不了惡意留言的騷擾而選擇輕生之後,一位記者訪問了曾經以惡意留言辱罵該藝人的網友,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結果這些人大多回答:「不記得了。」甚至大言不慚地說:「大家都在罵,我也只是跟著罵,為什麼只有我要被撻伐!」甚至還有做賊的喊抓賊,批評受害者:「如果是藝人,就該承受這些惡意留言吧!」
當一個人口無遮攔地用言語傷害他人,表示他的靈魂生病了。他會用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對事物做出判斷,也會把別人捏造的事情當真,不確認真偽就到處亂傳。他不會有罪惡感,甚至不懂得反省,只會不斷辯解。
當遭受他人的公開批評時,不妨用下列五種方法來應對:
.徹底不回應。
.不要跟對方吵架。
.不要勸諫對方。
.不要嘗試想讓對方了解自己。
.不要聽也不要看。
慣性誹謗他人者,就像習慣性將廚餘丟到別人家門口一樣,那些只為傷害他人而說出口的話就是「垃圾」,甚至是垃圾中最臭、最腐敗的廚餘。他們抱持著「誰被我抓到誰倒楣」的心態,帶著腐敗的廚餘,虎視眈眈地尋找獵物,這樣的人就連靈魂都散發著腐敗垃圾的氣味。
.
▍不要附和他人的閒言閒語
無論是誰,聽到跟自己有關的謠言時都會受傷,會因為不合理的想法而產生情緒。
「那個人為什麼要做這種事?」
「為什麼要這樣說我?」
「我做錯什麼了?」
「我為什麼要受這種批評?」
請大家不要再問「為什麼」了,因為那些人只是想罵人而已,並不是只針對你,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挑剔缺點,捏造令人氣結的謠言。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其他人不同所致。問「為什麼」只會讓自己更痛苦、更受傷。
請停止這些不合理的想法,用合理的思考來對待情緒,這樣一來,才能做出不會危害個人幸福的行為。我們將這種方法稱為「合理的情緒行為治療」,讓我們一起來練習這樣的思考方式:「雖然真的很不高興,但實在沒必要太認真看待,無視並冷處理才是最好的方法。你真是個靈魂生病的可憐人!我不會把自己的幸福拱手讓給你,你丟過來的垃圾我才不收!你製造出來的垃圾還是自己帶走吧!」
《明心寶鑑》中提到:「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庶幾君子。欲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汙自口。」不要附和他人的閒言閒語,也不要表示好奇。光是聆聽他們所說的話,就會被當成是同類型的人。同時,自己也不該散播他人的謠言或傳聞,若因此讓對方心痛,那麼自己也會付出代價。
.
本文摘自《#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在韓國,因為網民的強烈攻擊,導致悲劇發生的例子,已經不少件了。可是,這些悲劇依然無法抵擋這樣的文化,因為當一個人想要發洩情緒的時候,常常會進行合理化自己惡行的心理動作,像是會以正義者自居。
從文字中,能感覺到作者的悲痛。有時候,我看到某些特定的網路創作者,遭受到不成比例的謾罵,看到那些難聽至極的文字,我也常常想:是不是我老了,我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一種陌生感了?
但我也滿懷感恩,至少版面上的朋友們,很少用這種方式互動,自傷傷人。對人對事難免會有不同看法,但練習適當表達,更能穩定自己的情緒。
祝願您,能藉著作者的提醒,學著適當應對,在心理上壯大自己!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受害者有罪論例子 在 謝長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用假新聞來反對假新聞?
今天有人傳來中國時報的11/3的社論(以下稱「該社論」給我,並將有關我的部分用紅筆圈起來。
該社論的標題是「拜登門揭露綠營假新聞供應鏈」,主要內容在談選舉假新聞的危害,以及對選舉的不公平,這方面我完全贊成,因為我就是受害最深的人,像2001年我高雄市長連任說我收受新瑞都450萬元,2006年我選台北巿長說我交付緋聞錄音帶給陳春生、2008年我選總統說我高捷貪污圖利10多件,這些事後查證都證明是假的,但已經無濟於事,選舉早就結束了。
問題是該社論引用不少例子來證明其結論,別人的我不清楚,涉及我的部分就是典型的假新聞。
社論提及1998年我選高雄巿長的例子說:「謝長廷、陳春生利用假錄音帶攻擊吳敦義與女記者有曖昧···造成他落選,8年後錄音帶證實是變造的,陳春生也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還吳敦義清白」云云,這段文章時間張冠李戴,事實黑白顛倒。本身就是假新聞,其落筆輕率令人驚訝:
1、該卷所謂緋聞錄音帶是陳春生公佈的,約在一星期後調查局就公布說是變造,不是社論說的8年後,吳敦義當時有控告陳春生,最高法院判決有罪確定,也不是什麼8年後。調查局公布後吳敦義民調支持率大升,其落選怎麼會是該錄音帶造成?(看當時的選後分析就知道)
2、八年後的2006年我選台北巿長,陳春生林宏明在投票前一星期在TVBS每天爆料說錄音帶是我給他的,我無奈控告,中時社論説「陳春生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如果是指這個,那錯的離譜,陳春生和林宏明後來不但被起訴,還三審有罪確定,入監服刑,也共判賠償我230萬元(都是在馬政權時期),這期間經過測謊、鑑定、證人對質,媒體也多次報導,就算沒看新聞,只要落筆之前,google查一下就可知道。
3、我沒有用假錄音帶攻擊吳敦義。吳敦義也沒有就此事告過我。吳敦義是中國時報記者出身,和今日報社高層熟識,即使稍微為其講話,也是人之常情。但既是熟識即應了解其為人性格,這麼多年沒有告我,不是奇怪?即使「8年後」陳春生「爆料時」,吳回應記者說要告我,但也沒有告,假如他一提告,反而所有事實真相都可能抖出來見陽光,接受檢驗,吳敦義思慮確有其精明之處。
1986年民主進步黨建黨時,在戒嚴體制下政府不承認其是政黨,媒體也都不敢報導,當時只有余紀忠的中國時報以約200個字刊出事實,這個報導突破封殺,會讓民進黨存在成為事實,有利發展,我是創黨人之一,當時很欽佩也很高興,余紀忠先生是國民黨中常委,但老報人畢竟有守住媒體精神的氣骨風範。
現在媒體不斷易手,中時中天都是由蔡衍明掌握,就關係言,我和余紀忠先生的黨籍出身背景幾乎都不同,和蔡衍明倒是同樣建成區出生,同樣日新國小畢業,同樣在中央戲院大稻埕一代活動成長,就感情上說,實在很期待本土的台灣人經營媒體也能守住報格。他剛接手不久,中時就報了假新聞,把被槍斃的人犯照片誤植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而被控告,當時我認為新手上路也不是故意,而替其協調和解。但情況似乎沒有改善,我也常受其害,尤其社論代表報社的立場和水準,很多人看報紙只看社論,社論的視野要廣,格調要高,引用「事例」應該嚴謹查對,大家說是嗎?唉!
受害者有罪論例子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看了一本書「SNS暴力 なぜ人は匿名の刃をふるうのか」
著者 毎日新聞取材班
発行所 毎日新聞出版
発行日 2020年9月25日
這是上個月才剛出版的新書,所以沒有中文版(書中也幾乎都是日本國內的事件,可能不會有翻譯成中文的機會),不過還是推薦給有興趣的人
如同書名「SNS暴力」(SNS就是社群例如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等)
這本書探討網路匿名機制下產生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導致社會事件
每日新聞(日本全國發行的報紙)今年5月連載專欄「匿名の刃~SNS暴力考」
將報導分成6個章節集結為此本書
第1章 網路批判炎燒及加速的私刑 ネット炎上と加速する私刑
第2章 加害者的真實身份 加害者たちの正体
第3章 當言語化為刀刃 言葉が刃に変わる時
第4章 日趨嚴重的受害真相 深刻化する被害の真相
第5章 在匿名性這把雙面刃下自保 匿名の刃から身を守る
第6章 社群軟體的功與過 SNSの功罪
從今年5月木村花(日本女子職業摔角選手)自殺身亡事件起筆
2019年9月常磐自動車道逼車事件(當時逼車男性身旁的女性友人拿起手機拍攝的樣子在各媒體播放,網友大舉肉搜,可是搞錯人,將另名無關的女性姓名、照片、手機號碼與社群帳號公開,網友的攻擊造成當事者莫大傷害)
スマイリーキクチ(日本藝人)網路謠言指他為某重大刑案的殺人犯之一,多年來他深受其害
唐澤貴洋律師誹謗中傷事件
今年5月疫情嚴重緊急事態宣言下應該自肅卻從東京回山梨老家的上班族女性
記者伊藤詩織性侵案背後遭遇的網路霸凌
聲優春名風花網路霸凌
片瀬久美子北海道的科學作家名譽毀損訴訟等
以上種種事件大家或許不陌生
做為一個接收資訊的受眾,每每看著事件發生,總有自己的看法與立場,而這本書將事件整理得更加全面,你看得到被害人的心聲,也看得到加害者的想法,更看得到第三者的評論與分析,報導採訪了許多專業人士,像是腦科學者、律師、教授、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專家、社會評論家,從各個角度去探討前因後果
舉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許多年前,遭受網路霸凌的被害者向警方求助時,反遭訕笑「你真的被殺了的話我會出動找你的」「網路上的言論你也信,腦子壞了嗎?最相信網路的人就是你吧?」(但書中也有寫,多年前網路糾紛不像現在這麼被重視,即使現在大家都注意到了網路霸凌、肉搜等現象,但法律還跟不上網路時代的變化,我們可以說是處於網路發展的成長痛時期,這個時代的犧牲,會造就下個世代對網路有更完善的規範及法律)
・在網路進行誹謗、肉搜的加害者,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曝光。在網路挖人身家發動大家攻擊的人,一旦真的被找上門,反而焦慮不安「網路的東西你不要弄到現實世界來」「我的帳號萬一被學校、公司、爸媽發現就死定了」。受訪的律師說,加害者知道自己被曝光了,幾乎都出現精神不穩、無法進食與入睡、無法上班等情形,也有東窗事發後加害者自殺身亡
・上述雖然提到「被害者」「加害者」但其實很可能兩者是一體的。例如被害者因為遭受霸凌,也起身反擊或傷害他人,成為另個事件的加害者;加害者擔心自己是否曝光的煎熬,其實就和被害者承受的是一樣的痛,加害者在施暴的時候,也被自己所傷
・「網路上的言論,何必在意那一個中傷你的呢?還有這麼多支持你的聲音」受網路霸凌而苦的藝人說,那一個中傷的言論,就是湯裡的蒼繩(中文就是粥裡的一粒老鼠屎),整鍋都壞了
・「關掉網路不就好了?」對於遭受過惡意言論攻擊的被害者來說,即使關掉網路,仍然會擔心是不是此刻在哪裡有著誰正在寫下攻擊自己的言論,疑心暗鬼,不如確認一下讓自己安心,只能無限循環「到今日為止網路沒有出現罵我的話,但是會不會明天就出現了呢?」
・加害者的動機分為制裁型與看戲型,顧名思義,制裁型的人,心中有著強烈的正義,堅定的價值觀,認為怎樣才是對的,他們認為自己只是陳述中立的、正確的意見,批判這個行為有其社會意義,同時,他們也有孤獨、對經濟狀況不滿、生活壓力大等共同點。而看戲型的人,認為只要跟風罵人,火就不會燒到自己身上,看著大家同仇敵愾覺得興奮,特徵是個性較沒耐心,比起與不同意見的人交流,更喜歡同溫層,教授分析,當然不是極端分為這兩類,也有人同時擁有以上兩型特徵
・在網路寫下激烈言辭批判攻擊的人,看起來有著高道德標準,因此舉著絕對正確的大旗撻伐他人,但研究指出,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反而道德標準是極低的,也就是說,他們展現的人格是相反的
・2013年當時13歲的美國女孩Trisha Prabhu因為一位12歲少女遭受1年多的網路霸凌而自殺的新聞,研發了手機應用程式「ReThink」,在發佈攻擊性欺凌用語前,會彈出警告「你確定真的要發佈嗎?別讓未來的你後悔,要再好好想一下嗎?」在1500個試驗中,發現有93%青少年因為這段警告而收回原本發言。對於容易衝動的年輕人起了作用,是個好消息(但我也因此擔心,未來人們越來越懂得如何罵人不帶髒字,不使用某些字眼也能傷害人。)
今天看到一條新聞「今年9月日本全國的自殺人數為1805人」
上個月8月(1849人)也是個很高的數字,與去年同期相比都是增加的
遺憾、痛心之外,更要關心身邊人與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讓遺憾只是遺憾
-
提到SNS,順便聊一下
今年開始,我用SNS的習慣大大改變了
總覺得因為害怕網路糾紛就「停用、拒用、不使用」不是一個適合的方法
畢竟未來就是網路世代,我們的孩子是不可能遠離網路的
但是對於社群軟體我始終覺得很難
以前我會看FB的動態,無聊看看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
但這幾個月以來,打開FB只為了在這個專頁投稿
(我沒用FB帳號了,要寫文章得用渡部桑的帳號登入來寫,結果最近連他都說他的也要砍掉)
說生活有什麼改變嗎?就是手機的存在感更薄弱了
搬來日本後手機一直都是靜音,連震動都關閉
(萬一渡部桑聯絡不上我,他會打家裡電話,我都想像現在是過著我媽媽的生活,她的時代就是這樣)
記得很久以前和渡部桑看新聞時,新聞播報的東西是我在網路上好幾個月前就看過的趣聞
當時我還想「新聞的速度也太慢了吧?這個影片已經很久了」
但現在覺得「新聞幫我截取了精華,讓我看到最好笑的一個,真不錯」
如果需要什麼資訊,就一起上網查資料、去借書和渡部桑分享心得
就像20年前的人一樣,用著感激的心態,讚歎「網路真是太方便了,什麼都找得到答案」
這本書提到社群有罪過,也有功勞
未來孩子們能受到網路規範的保護,都要感謝現在的每個網路使用者,用許多教訓為他們舖路,當然,希望這些「教訓」都能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