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典雅還是浮誇? | 長知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政權迭變,頻繁的改朝換代反映了混亂失序的政治環境。在這種亂世當中,卻意外地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土壤,在文學、藝術等領域裡,有長足的發展。
以文學為例,南北朝大盛的駢文成為了我國文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駢文又稱駢儷文,是魏晉開始興盛的一種文體。自魏晉以來,文人寫信、著書、立碑,甚至朝廷發號施令,均多使用駢文。
駢文興盛的原因是自魏晉後儒學衰微,士人階層漸漸盛行追求高超藝術技巧的風氣,因此文學創作上也傾向較重文辭修飾。駢文最主要的特點是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說文解字》:「駢,駕二馬也,從馬並聲。」),故稱之為駢體。句子與句子的對仗,不但字數相同,而且在聲韻平仄、修辭以及用典上也講求對稱工整,故此駢文基本都是典雅精鍊。
然而,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因此在內容的表達上往住受到束縛,也因為用詞浮誇,或未能明確表達作者原意,甚至為求文體工整而胡亂用詞及堆砌用典,以文害意。
駢文之風至唐朝時仍甚為盛行,但唐代時已有文人對此有所質疑,最為人熟悉就是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古文,以對抗華而不實的駢文。例如韓愈主張「文以載道」,改變了當時浮誇綺靡的文風。儘管如此,駢文對我國文學發展仍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思考問題:
1.駢文反映了魏晉南北朝士人階級的哪些狀況?
2.唐代「古文運動」與駢文有何關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