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超過20歴史建築被拆 林鄭認什麼叻?】
中環灣仔繞道通車,林鄭月娥趾高氣揚,話政府基建又搞得好,保育又搞得好,總之乜都好。
基建搞得好唔好,或者更根本地問,搞咁多基建好唔好,相信市民睇到沙中線的混帳,以及公立醫療體系的窘境,應已有自己的判斷。反而保育搞得好唔好,可能唔係咁多市民了解,我在這裏說兩句。
林鄭經常提住的,是2008年皇后碼頭風波後由她建立的「活化歴史建築伙伴計劃」,政策內容簡單說,就是畀錢NGO去管理一些由政府擁有亦不打算拆的歴史建築,例子包括長沙灣的雷生春和深水埗的北九龍裁判署。
計劃有其正面之處,正如發展局今日剛剛通過10億基金資助非政府組織使用閒置政府土地和空置學校的計劃,不過十年前和十年後的問題都是,政府只願意搞些聊備一格的項目,派些錢畀機構洗,養住一大班人,大家開心,卻不肯對千瘡百孔的制度進行根本改革。
香港歴史文物保育制度始於1970年代的《古物古蹟條例》,該條例是英國類似法例的移植,兩地都有古蹟和評級歴史建築的指定,但關鍵的分別是,在香港只有法定古蹟才受法例保護,而在英國則連獲評級的歴史建築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法例保護(譬如不同級數的歴史建築可進行不同程度的改建)。
大家可能說,咁對法定古蹟有保護都好過冇吖。這個當然不錯,問題是香港只有180個法定古蹟,而獲評級的歴史建築則多達974幢,另外還有400多幢未獲評級的歴史建築。即是說,目前香港絕大部分歴史建築都只得到政府口頭上的肯定,完全沒有法定保護,這對於先進國家或城市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由於千多幢非法定古蹟的歴史建築中,大部分都是由私人擁有,只要價錢夠高,就連理應視錢財為身外物的宗教團體,都會和地產商合作,拆毀宗教建築來起新樓,其他私人公司業主更不在話下。有網友統計過,由2010年至今,已經有22幢歴史建築被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04163776422099&id=227153534123132 ),而且陸續有來。
唯一能夠阻止此趨勢的工作,不是林鄭月娥式派幾億大家開心下的活化計劃,而是修訂超過40年都冇檢討過的《古物古蹟條例》,加添對獲評級歴史建築的法定保護。在星期二的發展事務委員會上,我提出的這個動議意外獲得通過,說明無論民主派或保皇派,對修訂法例起碼不抗拒。
下次聽到林鄭話香港的保育工作做得好,大家識得反駁啦。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HEBEFAC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前,深水埗主教山山頂的食水配水庫,被發現內藏由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圓拱支撐着的蓄水池,幸得市民保護及區議員界入,使事件發酵,逼使政府讓步停工。今日找到深水埗區議員、民協的何啟明(非工聯會果位)一起上主教山,跟進最新的情況。 【#萬人聯署 保住香港人古蹟—要求發展局將 #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 列為「#...
古物古蹟條例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尋幽探秘:李鄭屋東漢古墓的保修】
李鄭屋古墓過去並沒有採取過任何保護措施,初時古墓的外圍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市政局參考了香港大學林仰山教授等考古學家的建議,墓葬四周用鋼筋混凝土加建了外殼,同時在墓內裝設空氣調節及抽濕裝置以控制濕度,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古墓於1988年12月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正式受古物古蹟條例保護,永久保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文物修復組亦會定期到古墓進行測檢工作,以確保古墓的狀況完好。
後來於2005年,為了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至1月起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耗資達100萬港元。復修工程包括於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以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滲漏,以及在墓室的羨道門口安裝玻璃牆,減少人流進入,以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濕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因此,今日李鄭屋古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市民只能透過玻璃一窺探墓室的內部結構。雖不能進入墓室內實為可惜,但為了保護古墓,此舉也是必要的。若然市民想對李鄭屋東漢古墓有更深的了解,亦可到李鄭屋東漢古墓博物館的展覽館及出土文物的陳列室參觀。展廳亦添置多媒體設備,以互動方式介紹漢墓。
古物古蹟條例 在 游蕙禎 Yau Wai Ch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法例第53條《古物古蹟條例》亦有修訂空間,定罪過輕並不能起阻嚇作用。
歷史遺跡,從來無價。
古物古蹟條例 在 HEBEFAC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日前,深水埗主教山山頂的食水配水庫,被發現內藏由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圓拱支撐着的蓄水池,幸得市民保護及區議員界入,使事件發酵,逼使政府讓步停工。今日找到深水埗區議員、民協的何啟明(非工聯會果位)一起上主教山,跟進最新的情況。
【#萬人聯署 保住香港人古蹟—要求發展局將 #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 列為「#暫定古蹟」】
聯署嚟呢度?? https://forms.gle/PtVVz5SLdE4zoViu9
由於未知道水務署工程會否繼續,或已進行的工程有否對建築物造成其他破壞,我們對發展局、古蹟辦及古諮會有以下要求:
1. 促請發展局局長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2A條,將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列為「暫定古蹟」,為期12個月,並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全面考古及評鑑。
2. 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盡快召開特別會議,為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進行初步評鑑。
發起團體:
民協
►Subscribe - @hebeface _
?Facebook - @igamershebe _
?Instagram - @Hebeface _
香港不是一個製作者追夢的地方,如果你認為我的製作值得你支持,
可以選擇成為頻道會員,彌補製作上的開支: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9O9uLhxnB5GQenVseEAnA/join
Music: Lo-fi Type Beat - Poor Guy | Free Lofi Type Beat
All Rights Reserved © - Wallis Ch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RJIt5KHJw
Original beat made for @kayyyy_reve :
https://youtu.be/vTU0NgFxIP0
古物古蹟條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東華三院文物館(Tung Wah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窩打老道25號廣華醫院內,是介紹東華三院發展歷程的博物館,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文物館前身是於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建築外觀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但內部的部分裝飾則揉合了1900年代流行的西式建築風格。文物館大堂洋溢着濃厚的禮儀氣氛,極像中國南方鄉村的祠堂或祖先堂;中央設有中國醫藥始祖神農氏的神位。神農氏是傳統公認的中醫藥發明者,古語亦有謂「神農嚐百草」;東華供奉神農氏的傳統,是表徵東華以醫療服務起家,並堅守贈醫施藥的傳統,肩負救病拯危的重任。神位前的香案、酸枝桌椅等都是從1911年開 始沿用至今。此外,大堂內外掛有不少外界送贈東華的牌匾和對聯,從內容可以略知東華三院過往的功績。當時病人先在大堂登記,再等候到左右偏廳接受診治。廣華醫院於1958年進行全面重建,僅保留富特色的原大堂建築。為紀念東華三院成立100週年,建築物於1970年重新粉飾,並命名為東華三院文物館,並開始有系統地收藏和整理東華三院的文物及典籍。由於該館別具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2010年11月12日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法定古蹟。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古色古香的外貌,加上紅磚綠瓦、門前的千步廊、人字頂、館內的祠堂佈局,以及從建築物正面看到的中式裝飾等,充份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及外廊的桁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入口大門門板以鍍金花卉雕刻作裝飾,紅色窗框上以格子和花紋圖案點綴。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屋脊始於1991年重建而成,當時仿照1910年原有的屋脊設計建造,中央飾有一顆寶珠,兩端有一對置於幾何紋飾上的鰲魚。屋脊上亦刻有製造該琉璃屋脊的石灣工廠名稱和重建年份。西方影響可見於建築物多處地方,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由大堂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的楣窗、館內的拱門、閣樓及辦公室的窗框、後門外牆等均充份發揮二十世紀初流行的西式建築特色。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展覽簡介東華三院自1870年創院至今,在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以至籌募活動方面的發展。展品大部分是透過1999年舉辦的文物徵集活動向廣大市民收集得來的,包括五十年代的覆診咭、三十年代的義學畢業證書、五十年代的義莊收據、二十年代的捐款收據等,並加上文物館及東華屬下服務單位的藏品。該展覽不但見證了東華的成長,也印證了香港的發展史。東華三院文物館位於廣華醫院內,由《古物及古蹟條例》(第53 章)界定為法定古蹟。 醫院在工程期間會採取足夠的保護措施, 以避免2016年動工之改建工程對法定古蹟帶來不良影響。
古物古蹟條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尖沙咀鐘樓(英文:Hong Kong Clock Tower)正式名稱為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香港尖沙咀海旁,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鐘樓於1915年建成並於1990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1904年,九廣鐵路的定線落實,香港的終點站設於尖沙咀。自從九廣鐵路香港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後,尖沙咀火車站於1913年動工。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從英國運來所需物料,車站內部工程一度需要暫停。鐘樓作為火車站的一部分,於1915年完工,整座車站則於1916年3月28日竣工。鐘樓完工初期,報時大鐘是使用原本位於香港島中環當時剛拆卸不久的畢打街鐘樓的報時大鐘,鐘面只有一面。新的四鐘面報時大鐘於1920年開始安裝,於1921年3月22日下午正式開始運行。除了在香港日治時期曾經停止運作至1945年10月2日外,該大鐘一直運行至今。然而,其響鬧報時裝置自1950年代初起被移走,遷往沙田火車站大堂擺放,其後被收藏在九鐵倉庫之內。到了2010年9月,港鐵為了慶祝「九廣鐵路九龍至羅湖段通車100周年」,特別將銅鐘重置於鐘樓地下。尖沙咀火車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填海區,即現時的紅磡站現址。而尖沙咀的舊火車站大樓則於1978年拆卸,原址興建香港太空館和香港文化中心。鐘樓在香港市民的要求下被保留下來作為集體回憶標誌。1990年7月30日,鐘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根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的資料,尖沙咀鐘樓樓高44米,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樓頂另設有一支7米長的避雷針。鐘樓被香港文化中心門前的廣場環抱,並且成為香港地標之一。
香港文化中心(英語: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縮寫 HKCC)是香港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之一,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毗鄰香港太空館和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中心設有音樂廳、大劇院及劇場三個主要表演場地,提供各式音樂會、歌劇、戲曲、舞蹈及電影等,中心亦設有展覽館、排練室和會議室等。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香港文化中心舊址是舊九廣鐵路的尖沙咀總站,總站於1978年拆卸後,地皮建為現有香港文化中心建築群,而總站的尖沙咀鐘樓則保留到今。
【夫子廟會】是香港一年一度的大型中華文化推廣活動,在尖沙咀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支持機構包括:香港旅遊發展局、民政事務局等,主禮嘉賓和贊助人包括:前立法會曾鈺成主席,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女士、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電影紅星薛家燕女士等等,參與團體超過五十多個,第八屆在2017年3月4日和5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