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事與你的疤
先來說個夢到的故事(是夢到的不要自己對號入座)
兩個家庭的女主人互為閨蜜,兩個家庭都有孩子,兩個家庭會玩的一起孩子們彼此是好朋友;這麼溫馨的兩家子關係,卻發生了A爸爸愛上B媽媽,B爸爸長年不在家,然後B媽媽也發現自己喜歡A爸爸而接受了他,A媽媽至今矇在谷底。
原本兩個婚姻關係說到底都不關旁人的事,但兩家孩子被牽扯在其中就有點為人詬病;想想,AB家庭一起玩,A孩B孩都是好朋友還會一起睡,A爸B媽卻偷偷愛來愛去,結果A爸不跟A媽睡跑去找B媽睡.....如果有一天孩子發現了,心靈會受到多大傷害,孩子情何以堪?
夢到以後,我的直覺就是:這真的有點荒謬!荒謬在於,外遇了就好好處理,把孩子帶著外遇是在搞什麼飛機?
仔細想想,如果這個夢到的人是我很親密的摯友或家人,我會怎麼做?出言規勸?假裝不知道?或者點到為止?
#介入別人的家事真的好嗎
/
剛成為新手媽媽時,最怕遇到 #資深母親給予指導棋,有些過於熱心的媽媽,會藉由自身經驗,去告訴你「什麼千萬不要做」「這樣做保證會後悔」「你不應該......」「帶小孩你不可以....」
壓力比山高,被搞到無所適從,而且很多指導棋根本不受用!或許是其他人的經驗談,但很多不適用於自己身上。
幾年累積下來,才終於體會:美好的育兒之路,就是「不要理會任何指導棋」「別讓旁人介入自己的生活」!畢竟他的人生經驗不是你的、每個人環境背景累積了不同價值觀、活的位置不同看的風景也不一樣,怎麼可能用別人的生活模式套在自己身上,還奢望能夠一路順風?
體會到這事情後,我從此再也不去評斷其他母親的育兒之路,畢竟 #源於自身的經驗談不見得是他人需要的良言。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婚姻感情上。
我不會主動去給予朋友們感情建議,因為給出的跳脫不了「自身過去受創後所延伸的心得」,說出口的都是「自己想要與理想的生活方向」;感情的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能夠做出適合的決定。
挫折像是疤痕般,烙印在個人的身心上;
但我的疤不是他的,他的生活不需要用我療傷的信念去支持。
\
以前看深夜食堂電影,有一集,一個老奶奶隻身從鄉村來到都市,身上的錢都被騙光了導致露宿街頭,原來他遇到詐騙集團,詐騙集團從電話中偽裝成他兒子說急需用錢,跟兒子失聯多年的老奶奶心急之下就被騙光了財產。
為什麼跟孩子失聯?因為老奶奶在兒子很小時,長年在家被丈夫忽略,後來跟外遇的男人私奔了!痛苦的孩子從此恨透了放棄自己的母親,而老奶奶選擇成就自己的人生,犧牲孩子卻成為一輩子的心痛。
那時候看著電影,覺得老人挺可憐,但活該可恨,這一段深夜食堂電影完全無法觸及內心。
多年後我自己體會了,覺得外面的感情讓自己彷彿靈魂重生,但每每看著睡著的兒子,就有無限內疚與糾結,在「自己」與「孩子」之間,任性、自私、愧疚、懊腦、憂愁.......
然後又想到了那個電影,突然有點理解了老奶奶的遺憾:
「沒人懂自己也是受傷需要被呵護的靈魂;卻因為做出了不適合身份的事必須受到世道譴責;不想再當枯萎的花而愛自己此時卻變成了自私無限上綱;因為其實 #母親與女人之間_妳只有一個身份可以選擇!」
原來當我在地面上時,只看到一個自私的女人活該終老;
但我淺到水裡後,卻看到一個嘗試救贖自己的女人,用遺憾換回原本就該屬於自己的自由;
人間事深層交織,看到表象後,我們不該評論,或許也不該介入,因為 #你永遠不會懂別人真正經歷的是什麼傷。
\
所以說回我夢到的事。
或許兩對夫妻之間都有旁人難以理解的問題存在,逐漸導致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而外人解讀,卻只會看到爛男人和假面閨蜜,所以用各種難聽話語評斷、投射自己曾遇到的經驗去大罵事件中男女(啊~其實是想咒罵的應該是當初讓自己受傷的那個人才是...)
即使真的就只是一對可惡自私的矯情男女,只看到表象就給予的意見也不盡然公允。
#但是針對這個夢到的故事
#我還是忍不住想說一下
#自己的婚姻愛情旁人無從置喙
#但真的不要讓孩子被牽扯著這麼緊密
大人的世界很難理解,
但大人的傷,
會造成孩子內心疤痕,
當疤痕隨著年月疊加越來越多,
最後孩子會逐漸成為自己也無法理解內在的人。
#其實當我們成為父母後
#就已經必須放棄部分自我了不是嗎
期望夢到的人,能夠不要犧牲了孩子的幸福。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心得] 2019 書單盤點+ 推薦6本-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張忘形-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 那天打了一篇比較現實 ... 的評價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心得]好雷/我的上流世界:韓知龍愛過她們嗎? 的評價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蘇絢慧諮商在PTT、社群、論壇上的各式搜索 的評價
- 關於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2020.01.15【蘇絢慧直播講堂】-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 - YouTube 的評價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我記得沒錯的話
這本書我去年就在圖書館預約登記
排了好久的隊最近終於拿到手了
這本書不是要幫遊民洗白
而是告訴我們遊民也是人
他和我們大部分的人一樣有脾氣、有個性
不會因為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所以把自尊、脾氣、愛好通通拋棄
因為你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變成遊民(雖然大部分都是咎由自取,但也有例外)
大家對遊民的印象或許脫離不了「髒、臭、懶」
但你可能不知道70%的遊民都有工作
而且當你內心自忖著:「給遊民錢他們還不是拿去買酒、買菸、買檳榔」
你不知道的一面可能是,他辛苦工作了一天領了微薄的700-800元
他需要的可能也只是休息一下喝個酒慰勞自己一天的辛勞
我自己都會喝個酒慰勞自己一天帶孩子的辛苦了
為什麼當人被社會貼上等級的標籤之後,喝酒在遊民身上好像變成十惡不赦的壞事?一種懶惰不願意工作的象徵?
這本書帶我進入一個我從未進入過的世界
也教我在批判前思考一下,你批判的到底是因為違背你的價值觀,還是你看到的事實真的值得爭議?
記得之前在某社團看到某空姐控訴婆婆惡質(有鬧上新聞)不僅對她動手動腳還出言恐嚇
原本網路風向一面倒,覺得婆婆太過分
後來案情逆轉,原來惡質的是空姐媳婦,一切都是他自導自演...
事實的面向只有兩面嗎?不是婆婆對就是婆婆錯,不是媳婦可憐就是媳婦可惡?
說到底...別人的人生我們憑什麼議論紛紛?
以下節錄書中三段我特別有感的片段:
👁 #也許能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青少年果然很難懂。
今天是國中生來參加街遊導覽。走過那麼多次,我已經非常習慣國中生心不在焉、不甘不願的被老師拖來參加導覽了。
在導覽員講解時,學生跑去車子旁邊抽菸,或學生邊走邊甩耳機,這些,導覽員看在眼裡,講起自己流浪的生命故事,也特別沒勁。
「老師,他們也許比較適合參加互動性強的活動。像我們這樣的導覽,他們可能會覺得很無聊...」
我其實也不喜歡這種兩邊都痛苦的過程。雖然站在賺票錢的立場,把未來的導覽推掉很傻,但如果都來這種非自願遊客不但浪費他們學校的預算,也會消磨導覽員的熱情,所以我忍不住拉著帶團的輔導老師到一邊說。
「不一定喔,你不要看他們這樣子...」老師指著青少年,「我一開始也覺得,他們不知道到底聽進去多少。可是回去之後,至少有一半以上,他們都會提起這一個活動。」
「看不出來耶,他們每次都很無聊的樣子。」
「他們的確看起來就是那樣,但其實帶來的學生,有很多都是來自底層的家庭。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做臨時工、開卡車,所以阿鴻之前在講他自己的故事的時候,他們就會很有共鳴。」
我回想著他們放空的眼神,與走到一旁滑手機的模樣。
「上午聽完導覽,下午我就帶他們去台北火車站募發票。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募發票、幫助誰,所以募的過程,整個眼神都不一樣了,特別活。」
「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啊。我以為他們都沒在聽...」我開始思考老師只是在安慰我的可能性。
「你不要看他們這樣,之前不是帶過台北市的學生來參加導覽嗎?而這些是新北市的孩子,家境比較辛苦,他們對這些在公園流浪的人比較有感覺。雖然看起來沒在聽,但回去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在心裡是有留下東西的。相比之下,台北市的孩子,雖然聽的時候,表現得很有禮貌、會乖乖配合,但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差距,還是比較疏離的。」
我想著老師帶來好幾團的學生,的確有些青少年毫不掩飾他們的無趣,也完全表現在行為上,但有些學生會保持禮貌,推派一位負責發問的人,轉移大人們的注意力,其他的,則溜去抽菸。
不想聽的,其實有認真聽,看起來認真聽的,反而覺得和他們沒關係。不論怎麼樣,學生們在這兩個小時,得到了一個長長的故事。
長長的故事不知道能留在他們心裡多少,但碰撞出一些感覺,讓他們未來在遇到街友時,也許能多一點點的同理心,並且去思考弱勢的處境。
原本我有點討厭接觸青少年,但這種抗拒,在我想著想著時,就慢慢消失了。
我喜歡這些努力讓世界更善良、更美好的工作夥伴們,也喜歡這一份雖然不富有,卻很善良、有意義的工作。
謝謝你們。
(我不喜歡劃分台北/新北/或者戰南北,我覺得就是每個家庭依照他們的能力、價值觀培養出不同的孩子。或許老師帶的孩子多,樣本數多到讓她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不可否認的,培養孩子多點同理心總是好事...)
👁 #那些層層疊疊的偏見
在流浪體驗營的心得發表會上,體驗營學員們的夜宿經歷,讓我想了很久。
街友導師香菜,晚上帶著學員們體驗露宿街頭。
香菜老師怕兩個女學員睡覺被夜襲、偷摸,於是和組員們沒有選擇進入艋舺公園,反而是睡在附近的走廊下。
但一到晚上時,社區的巡守隊卻出來趕他們,請他們去睡艋舺公園,不要睡在走廊。
「抱歉,我們在進行遊民體驗。我們只睡一天,不會一直待著。我怕他們兩個女生睡在公園很危險,會被偷襲,所以才睡在這邊。」
不過,社區巡守隊的大嬸並沒有因此放過他們。
「你們不是要體驗街友嗎?女街友本來就會被偷襲、被偷摸。你都來參加了,這不是體驗嗎?」
社區巡守隊的大嬸堅持要把女學員趕進公園。
沒想到,地上的女學員一聽到這句話,竟然也同意了。
她想著,對啊,我是自願來參加街友體驗營的,我好像應該為我的決定負責。
但事後回想起來,女學員卻發現巡守隊大嬸的話有多扭曲,邏輯有多錯誤。
為什麼女街友就應該被偷襲、被偷摸?而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在沒有妨礙他人的狀況下,擁有選擇睡在哪裡的自由?
這社會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對待,但好像只要套在街友身上,就突然合理了。例如,基本工資低於最低薪資的舉牌零工,大家都會覺得街友有工作做,而人家肯用你就不錯了,少在那邊抱怨。
我也曾遇到里長對我說,為什麼要在社區內蓋街友自立中心。街友去睡河堤、睡橋下就很舒服了。
里長說著這些話的同時,他背後還掛著「佛心」兩個書法大字。
香菜老師不斷向巡守隊表示,他們等一下就走了,但巡守隊卻不斷跳針,要他們不要睡在這裡。
女學員被盧到不行最後開口對他們說:「我們的工作人員要來了,所以我們等一下就會走了。」巡守隊員像是突然清醒般聽到,然後走了。
明明說的是同樣一句話,但卻會因為說的人不同,而決定會不會被聽見。
香菜老師那一組流浪體驗的內容原本是舉牌,但因為陰錯陽差,機會沒了,他們只好改去撿資源回收。
他們非常辛苦的撿了一天的資源回收,卻只賺到少少的一百多塊。
其中,有一個學員說:「我平常很喜歡喝星巴克的拿鐵,每天都要來一杯。參加體驗前,被朋友說:『就不要看到你參加遊民體驗,還喝星巴克。』可是撿了一整天的資源回收,那些時間累積的空虛感,讓我真的好想喝拿鐵,而我身上只有一百多塊
。我選擇不吃午餐,用環保杯去星巴克買了一杯拿鐵。」
在摧殘靈魂的勞動環境下,風吹日曬雨淋,被無視、被榨乾,卻只賺了少少的一點錢,你會想到的真的不是「我要存錢」,而是好好的慰勞、補償自己,對自己好一點。
大家都說街友是因為個性懶惰,不會思考未來,所以才會窮,但有趣的是,體驗營的參與學員,有的是學生、老師、設計師,有的甚至是單位主管,他們的生活忙碌,且充滿對社會的熱忱。這些學員們的個性,一點也不符合「個性懶惰,不會思考未來」但在這麼有競爭力的八位參與者中,竟有將近八成的人,都花光主辦單位發的一百元儲值卡,有的甚至還花到變負的。
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的貧窮是來自收入不足。
在一個月只能賺不到五千元的狀況下,就算你的個性好到跟聖母一樣,也很難儲蓄。
(雖然社工描述的角度有點偏頗,畢竟這些人因為知道這是體驗而選擇花光資產,不代表若他們知道未來的自己一無所有還會選擇揮霍,但上述的描述不也是一種人性?
這也說明為什麼某些領基本薪資的人,卻滿身名牌行頭;但某些月薪/年薪百萬的人,衣著不講究個性也勤儉,心理上的匱乏與否是否直接表現在物質的享受上?)
👁 #體會到的不只是流浪
老實說,我不是那麼喜歡辦體驗營的,因為很麻煩,可能會有很多突發狀況要處理。
例如,體驗營導師丟下學生,自己回家睡覺。學員抱怨工作人員不重視學員安危。學員抱怨有人一直拍照,很煩,有經過他同意嗎?學員抱怨掃地有什麼好體驗的,很無聊。學員不吃飯,然後又說體力不支、老師剝削學員之類的。
因此,這次的體驗營我並沒有參與很多,只負責開場與小打雜。
體驗營結束後,我問起秘書長,成果發表會還好嗎?卻聽到了讓我很意外的故事。
「你還記得那個國小的妹妹嗎?」
我回想了一下,黑色及肩短髮,白白的皮膚,很可愛,但也很令人擔心到底禁不禁得起流浪。
「她還是特地跟學校請病假來參加的。」
「請病假?!」
「對呀,原本禮拜五要上課,可是她媽媽希望女兒可以體驗這個有意義的活動。她爸爸原本很反對,幹嘛要讓女兒請假去做這種事。她也不太想來寧願在學校跟同學玩。」
「可是活動開始前,她的態度看起來好好的,不太像非自願耶?」
「對呀,她想來都來了,就好好體驗。他們那一組抽到去東門賣《大誌》。她心想,天啊,為什麼是東門?因為她讀東門國小。去那邊賣《大誌》,一定會被發現。」
「怕賣雜誌很丟臉嗎?」
「不是,因為她是請病假來的,會被老師、同學發現說謊。而且還賣雜誌,做奇怪的事」
天啊,國小應該是最重視同儕眼光的年紀了吧?!當然會害怕自己和同學不一樣。這的確壓力非常大。
「她就在想要不要退出,但後來想老天爺都這樣安排了,於是繼續參加。」
我開始佩服這個勇敢的女孩了。
「但一開始真的很尷尬啊。她的同學們迎面朝她走過來,可是同學沒有認出她。她發現同學會避開她的眼睛,刻意假裝沒看到地走過去。
她上台發表心得時提到,她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她發現平常在學校的時候,她的同學會跟她那麼好,是因為她身上穿的的那一件制服。他們的身分是同學,所以今天沒穿制服的時候,他們就會認不出來。同學們會跟她當朋友,是因為那層關係。所以她的感想是,以後她認為是對的事情,就會去做,不需要顧慮其他人的眼光。因為他們會注意你,是因為你們是朋友,而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事」
「天啊,國小五年級講這種話?她的媽媽應該很驕傲吧。」
「對啊,她的媽媽眼眶含淚,非常以她為傲。不過媽媽的壓力原本很大,萬一來參加營隊出了什麼事或不好,怎麼跟孩子的爸爸,還有孩子交代。」
「媽媽真的不得了呢。」
「她的媽媽也很妙。她媽媽說,自己其實是很愛面子的人,不跟別人求助。她以前一直不懂那些人怎麼可以拉下臉皮,到處跟人借錢,但經過這次的體驗營,她終於懂了。人在貧窮的時候,為了孩子,什麼都做得出來。她是學校的家長會成員,對東門超熟。在東門附近賣《大誌》,一定會遇到朋友,結果,還真的遇到了,但在她和朋友對上眼的那一瞬間,她原本猶豫到底要不要過去打招呼,還是要假裝沒看到。她的朋友也很尷尬,看到她在路邊賣東西。不過,一秒過後,她就做出結論了,《大誌》沒賣出去,就沒有錢吃飯。她可以餓,但孩子不能餓,於是,她立刻走向朋友,跟朋友打招呼,說:『嗨,怎麼沒認出來啊?!』接著叫朋友一定要買《大誌》,而且還叫朋友的朋友一起買,那一天,他們一共賣了二十八本。」
「一天賣二十八本?!」
以一個初次銷售的《大誌》販售員來說,這是非常不錯的成績。
謝謝體驗營的工作人員與志工們,還有願意冒險總是被罵傻子的參加者。你們體會到的,不只是流浪。
等將來花花再大一點
我想帶她去參加這些有意義的體驗活動,不限於街友體驗,這個世界很大,需要了解的人很多
而培養開闊的胸襟,首先就是要接受這個世界上太多人與你不同,每個人每天面臨的選擇也不同
像海納百川那樣,當你看得多、體會得多,胸襟就能大一點、氣度高一點
人生是否就會不那麼計較而感到快樂?
#好書推薦 #你不伸手她會在這裡躺多久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話,你哽在喉嚨,無法說出。
你找不到語言,無法拼整出任何語句,述說出你內在的感受,和發生在你身上的遭遇。
你不是沈默,就是微笑,用這樣的方式,替代說明,也迴避交談。
你真的沒有話說嗎?你的心裡真的沒有任何感受嗎?你真的不希求有人懂你的傷、你的苦嗎?
當然不是。你知道你需要支持,你也需要被懂,如果有人可以不讓你擔心自己失禮,或是擔心被看輕,或是什麼其它的後果,你也好希望可以來一場坦白大冒險。
但弔詭的是,你知道你有滿腹的委屈和辛酸,你卻不一定知道那一團團纏繞在一起的,究竟是什麼?
或許,是一種很深很深累的感覺。累到說不出話來,累到無言以對。
無力再去抗議世界,不要再這樣隨意想像人、評價人不行嗎?也累到無力再為自己辯護。
就像一個在法庭上的被告者,背負很多冤枉、委屈,但面對強大、難以反駁的主流批判和評論,感到無力反駁、無力澄清,乾脆放棄及沈默。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就是這麼卑微,可以任由外界攻擊、評價、不被顧慮感受和想法,那麼,內心再多的聲音,再多的感覺,也只是困坐愁城,沒有任何的通道,可以向外說明,或是獲得外界的理解。
那些困在內心的各式各樣聲音,和千變萬化,瞬間風起雲湧的情緒變化,把人逼近崩潰邊界,總是提心吊膽著,是否下一刻,就要瘋狂?就要分裂?
其實,越是纏繞糾結的混亂,越需要抽絲剝繭的耐心。
能一層層的解析錯綜複雜的思緒和情緒,真實的通達至自己最核心的關鍵點,聆聽自己準確的描述出心境觸動,沒那麼簡單。
還沒真正開始覺知、分辨,心中累的感覺,就不由自主的又浮現。接著,那累會讓自己隔離所在接觸的對象,以一種自我防護的方式,封鎖自己,以麻木和空洞感取代。
所以,越累的人,精疲力竭的人,往往眼神空洞,對任何事都不再能啟動任何反應、任何動力。
你知道了為什麼有越來越多人,無法描述自己,無法表達自己心理正在經驗什麼了嗎?
人越困難覺知自己的狀態,往往有越多的迴避,不想化費太多力氣,在未知中摸索。寧可花許多力氣,用在把時間消耗掉,也不想停留注意力在自己身上,體會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轉化何種形式的感觸或心得,更不用說道,把經驗和另一個人分享交流。
找到自己的聲音,很重要。如同你不能遺忘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是誰。
我們能夠知道「這是我…」,就在於能夠聽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你見過「乖小孩」吧?那種沈默的、安靜的、順應的那種乖小孩,他們因為讓生命內部放進許多別人的聲音,特別是大人們的標準、要求、規範、評價,他們沒有空間,可以再放進自己的聲音。因為大人的聲音是這麼強大和強勢,乖小孩還沒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之前,還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之前,他已經把別人的看法和感覺,裝在自己的裡面,以為那就是「自己的」。
「乖小孩」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和聲音,以為只要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就是不順從大人,就是大人口中批評的壞小孩、叛逆的小孩。於是,小孩簡化了一切,認定了去感受「自己」、去傾聽「自己」、去了解「自己」,及表達「自己」,都是滔天大罪,都是家庭、學校,乃至職場的禁忌,只要有那麼一點兒現身、現聲,都可能遭來無情和無理的謾罵和責備。
於是,做了乖小孩的你,漸漸的做了一個「空心」的你。就像是《綠野仙蹤》故事裡的錫鐵人,找不到心,對一切都無感。又像是故事中的稻草人,失去了腦袋,對一切都沒有了想法。最後,甚至像故事中的獅子,對一切的嘗試和冒險,都失去了勇氣。
聽不見自己的聲音,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或是不清楚自己的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和衝擊是什麼,都會讓我們的心亂糟糟,無從整理,也無法形成有意義的經歷。
若是,你只知道自己在煩,不知道自己在煩什麼?或是,只知道自己很難受,卻不知在難受什麼?那種混亂,就如同你有一間很少整理,亂七八糟的房間。所有的東西都無秩序的擺放,有東西就放,有物品就塞,甚至是垃圾,也是眼不見為淨的堆著藏著,那麼,久而久之,當你想要清理這個房間,卻不由自主的就感覺到好累,什麼都不想動,什麼都不想處理。
煩到極致,近乎崩潰,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便啟動了「隔離」、「壓抑」,讓我們徹頭徹尾成了「空心人」,只是一個表皮空殼在移動,卻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命氣息和風格。
感受自己、傾聽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做些記錄,不論是書寫,還是繪畫,或只是沈靜的內觀,看見自己一天的過程,遇見了誰、遭遇了什麼、面對了什麼。而外在的那些事件、那些刺激源,又如何引發和觸動你的內在起伏,無論是思緒的,或是情緒的。
唯有你看得見自己,才有覺察的可能。
但是,如果你想迴避自己,覺得觸摸自己是很累的事,你已經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解決外面的事,應付外界的需求和要求,也試著讓自己在軌道上,不要失去功能和能力,那麼,你又怎麼會有力氣,再來體會自己的感受,發覺自己的思考呢?
對自己的漠不關心,對他人的漠不關心,將會悄悄的上演,在生活中,一幕又一幕。
你知道的,沒有你的存在,你的世界就不會存在。每一個人,能感受到自己再對應一個世界,無論如願或不如願,沒有這一個自己,這個世界也就消失了。而我們自己的狀態如何,往往牽動著我們會創造出什麼樣的一個世界,或者說,會反映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而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奇妙處就在這裡,總是有著相對關係存在。
一個有著「可憐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可惡的他人」的世界。
一個有著「倒楣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不幸時常發生」的世界。
一個有著「委屈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充滿欺負和剝奪」的世界。
一個有著「辛苦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充滿無能弱者存在」的世界。
而一個有著「無感無所謂」的自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相對世界呢?
我想,那必然會是一個「無趣,充滿麻煩」的空虛世界吧!
如果,想要活在一個有溫度,有情感,有人味的世界,那找到一個有感受的自己,有溫度變化的心,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吧!
#摘自《入夜,擁抱你》_找回失溫的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12
#先溫暖自己,再溫暖世界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張忘形-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 那天打了一篇比較現實 ... 的推薦與評價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 那天打了一篇比較現實的文章,今天來分享個很有現實感的療癒書XD . 我自己以前常常覺得,明明是我為別人著想,我常常幫忙,我不斷讓步 ... ... <看更多>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心得]好雷/我的上流世界:韓知龍愛過她們嗎? 的推薦與評價
不過這篇要談談裡面最可惡、人人喊渣的角色——韓知龍。人們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 ... 當他不清楚自己的存在價值,也喪失了辨別他人價值的能力。 ... <看更多>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心得 在 [心得] 2019 書單盤點+ 推薦6本-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版友好,看到大家分享2019書單,跟風盤點自己的,獲得小小成就感同時,也做一次回顧
及總結,挑出喜歡書推薦給大家。
《推薦書籍》6本
2019除希望吸收專業知識外,一個更重要課題是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及目標。
1. 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尊會影響很多外在表現,了解恰當的自尊/自信/自我認識,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對我
幫助很大。
2. 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從心理學演化出來,為了普及寫得很簡單,教你如何辨析人生真正
的目標,以及如何讓自己「更快樂」
3. 不理性的力量 & 誰說人是理性的
Dan觀察到很多人類不理性的面向,雖說不是一門系統性的知識,比較片段但大多都很有
影響力,覺得最有趣的片段是擇偶篇(忘記在哪一本)。
4. 子彈思考整理術
個人覺得厲害的不是筆記技巧,是作者的筆記&人生哲學,我牢記一點是把事情寫下來,
心裡即可划去一項負擔,看似簡單的道理受用無窮,實際使用生活輕鬆30%。
5. 高勝算決策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如果執著於表面或淺顯的資訊,遲早要吃大虧,如何分辨失敗的決策
跟運氣、技巧,讓我學習到很多,這本書內容跟不少書重複,但我很愛作者用賭博來表達
。
《休閒書籍》共13本
1. 玩Minecraft蓋古蹟
2. 社畜,也可以很優雅
3. 皇上吃什麼
4. 紅茶經 : 葉怡蘭的二十年尋味之旅
5. 日日三餐早.午.晚
6.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7. 新手出發!走進台灣步道小旅行
8. 昆蟲上菜
9. 環境永續之農漁村傳統智慧集錦
10. 不接地氣 : 巴黎台北兩地飲食記
11. 字型散步 : 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
12. 浪漫台三線款款行 : 客食慢自香
13. 超威!野外技能補完手冊
《心理書籍》共13本
1.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2. 大腦簡史
3. 咦?不是你去刷馬桶嗎
4. 10分鐘入禪休息法
5. 自卑情結
6.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7. 如果天空知道
8. 童年情感忽視
9. 內向心理學
10. 高敏感是種天賦1.2
11. 高敏感者愛自己的19個練習
12. 當愛成了依賴
13. IKIGAI生之意義
《個人成長/工作力》共23本
1. 鍛鍊心理肌力
2.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
3. 拆解問題的技術
4. 90%的事,都能10分鐘做決定
5. 高績效心智
6. 時間管理 : 先吃掉那隻青蛙
7. 最後吃, 才是真領導
8.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9. 複業時代來了
10. 精準提問的力量
11. 打造圖像腦
12.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
13. 深度工作力
14. 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15. 情緒賽局
16. 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
17. 輕鬆駕馭意志力
18. 複雜問題的策略思考&分析
19. 真確
20. 原子習慣
21.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
22. 囚犯的兩難
23. 漫畫 賽局理論,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商業書籍》共23本
1. 圖解商業模式2.0
2. 金錢心理學
3. 訂價背後的心理學
4. 我就知道你會買
5. 流量新紅利時代
6. 品味,從知識開始
7. 做一門質感好生意
8. 未來十年微趨勢
9. 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10. AI經濟的策略思維
11. 創新者的大膽思考
12. 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
13. 我是GaryVee
14. 為什麼這個商品可以賣到嫑嫑的?
15. 流量池
16. 注意力商人
17. 文案訓練手冊
18. 懂顧客心思的文案最好賣
19. 區塊鏈 : 未來經濟的藍圖
20. 棋士與AI : ALPHAGO開啓的未來
21. 影響力
22. AI經濟的策略思維
23. 訂閱經濟
書籍來源:參考誠品電子報&門市、KOBO Line、台北市圖書館新書通報。
*歡迎書友站內信討論書籍
IG會發讀書心得(都很短),可以私訊討論
https://www.instagram.com/ajo19201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17.1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77020400.A.D1B.html
※ 編輯: newoldme (223.137.117.118 臺灣), 12/22/2019 21:18: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