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臺北文學季 #公車捷運詩文(第二季)※
※#詩歌風景:#紀念離世詩人特輯,之三※
辛鬱〈台北速寫〉(節錄)
這城的身軀急速澎脹
已不是地理課本所能容納
昂昂然一座鋼骨叢林
拔地
面天
它以金為絲
以銀為線
绣龍描鳳交織成
一片絢燦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辛鬱 創作
#林依儂 手寫、襯圖,粉專 字影扶疏,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攝影照來源:#李蕪 提供)
#阿默 朗讀,粉專 情緒感冒用詩詩
#洪晧倫 朗讀
※聆聽阿默、晧倫清晰明朗的朗讀,請至「#臺北文學季」頻道:
https://youtu.be/c93RQp8FgUw
※主辦單位 臺北市文化局
※活動粉專 臺北文學季
※規劃執行 《文訊》雜誌社
※辛鬱 (1933年6月13日-2015年4月29日)
本名宓世森,浙江省慈谿人。1950年5月中舟山撤隊時隨軍來台,1969年自軍中退伍。曾加入紀弦發起的「現代派」,之後成為創世紀詩社成員。在文壇上有「冷面郎君」之稱,被詩壇稱為「冷公」。
創作橫跨現代詩、小說、散文、電視劇本,並且積極發起許多文學藝術活動;也推廣科學普及工作,擔任《人與社會》、《國中生月刊》等雜誌的主編、總編輯、顧問、社長等多項職務。七十年代創辦《科學月刊》,對台灣的科普教育影響甚大。
著有詩集《辛鬱世紀詩選》、《豹》等。曾榮獲國家中山文藝獎等文學重要獎項。
※阿默
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目前擔任新聞播報、廣播主持人。喜歡玩貓、學習各種新鮮事物,最近在迷打圍巾和做手工皂。
※洪晧倫
木目聲劇團演員,劇場工作者。
生於台南,座右銘是:「惟有用力活過,才是真的活過!」
目前正努力朝著劇場演員與享受生活的道路上行走。
近期演出作品:《緋蝶》《下次手冊》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都市底層》、遭受政治傷害者的《白色檔案》、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工殤顯影》等等,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 於台東土坂村所拍攝的系列,係是何經泰未曾曝光的全新創作。他打造暗房車,在排灣族5年祭期間拍攝該部落貴族階...
「台北攝影月刊」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台北攝影學會- 台北攝影月刊631期2016/09目錄1 http://www ...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攝影月刊 在 【一句好話- 靜思語】慈濟月刊資深攝影師蕭耀華 - YouTube 的評價
台北攝影月刊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89年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 #寸土寸金 #無殼蝸牛 #1989年 #忠孝東路
1980年代末政治、社會日趨開放
貿易投資逐漸自由化及國際化
外匯熱錢湧入臺灣、股市蓬勃發展
連帶房地產市場跟著大幅飆漲
1987~1989兩年內平均漲幅超過200%
與同期國民所得增漲約40%差距過大
使得民眾產生對高房價的不安與不滿
1989年6月「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成立
並發起了臺灣史上第一場
以都市改革為議題的社會運動
邀請所有得「無殼蝸牛」們一起夜宿街頭
地點就選在當時「地王」坐落的忠孝東路
由於正值初解嚴、集會結社剛開放
因此整體活動訴求以
溫和、理性、幽默、諷刺的方式
來表達對嚴肅的高房價議題
場面看來雖然有些荒謬
卻恰好映襯出無殼蝸牛的無奈
#人生難得有幾次機會
#這麼貴睡起來一定香香的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89/8/26
圖說: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於二十六日舉行「夜宿忠孝東路」活動,以反諷的訴求來對政府的房屋政策施壓力。夜間十一時一聲令下,無殼蝸牛們躺滿了忠孝東路,享受這寸土寸金的地段。
攝影:陳炳坤
歷史新聞
【1989-08-25/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826夜宿忠孝東路
敬邀,明晚穿睡衣參加…
蝸牛要嘗嘗黃金地皮!
【記者賈亦珍╱台北報導】「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昨天宣布,「八二六夜宿忠孝東路」活動將於明晚九時至次日上午六時舉行,風雨無阻。
經與警方共同研究的結果,夜宿忠孝東路的所有活動將集中在敦化南路與復興南路之間的忠孝東路上。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表示,街頭表演節目自當晚九點開始,反幽靈劇場將在頂好廣場演出三十分鐘的「大富翁之舞」,現場並有蝸牛裝、草蓆、蝸牛飛彈小冊的義賣活動,並免費贈送氣球,這一段時間同時也是等候由四面八方爬來的蝸牛族大集合。
九點三十分,「四二五行動劇場」開始行動,並有阿美族原住「蝸」的山地舞演出。
十點開始進行一小時的脫口秀,由無殼蝸牛潘運欽主持,除了讓無殼蝸牛上台發言及唱蝸歌外,並邀請名流蝸牛如孫越、李立群、丁乃竺、胡茵夢、敖幼祥等為無殼蝸牛打氣。
十一點鐘聲響起時,就是無殼蝸牛的威力展示時間,在「全員躺下」的命令下,無殼蝸牛將體會躺在黃金路段地皮上的滋味。
威力展示十分鐘後,想回家睡床者疏導回家,決心夜宿忠孝東路者,則疏導進入「鼾聲戰區」。
睡前「香蕉派」劇場將演出「明天會更好笑」,「零場劇場」則演出「奸商皇帝俱樂部」,隨後即播放輕音樂,哄無殼蝸牛入睡,不愛睡的多嘴蝸牛也可以三五成群暢談「房事」。
第二天清晨五時半,吹蝸牛起床號,唱蝸牛歌,並清理現場,公布聲援單位後結束整個活動。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昨天也說主要聲援團體在學術團體方面有澄社、台灣社會研究社、大學法改革促進會,各大學建築與都計學者,社會團體方面有主婦聯盟、消基會、中華民國殘障者聯盟、原住民團體、張老師月刊、人間雜誌等。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並表示,下一波行動將在九月廿八日舉辦「朝野政黨房租房價政策辯論會」,將邀請各黨候選人就此議題進行辯論,現場同時要辦「百對無屋佳偶婚禮」。(後略)
台北攝影月刊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90年鄭問指導漫畫營】#台漫宗師 #漫畫大師班 #1990年 #鄭問 #台灣漫畫 #西松國小
對年輕一輩的漫畫迷而言
鄭問或許不是個熟悉的名字
但有機會欣賞他作品的人
將驚訝其揉合中西的技巧與意境表現
在日漫籠罩的臺灣
鄭問也是少數能輸出作品的漫畫家
不僅以《東周英雄傳》揚名日本
更榮獲「優秀賞」的難得殊榮。
照片裡的他對著專注的青年傳授漫畫之道
這時正是他即將大放光熱的1990年
#你喜歡漫畫嗎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0/02/02
圖說:台灣的漫畫家鄭問示範畫漫畫。
攝影:聯合報 本報記者
歷史新聞
【1990-02-03/民生報/14版/文化新聞】
漫畫營 齊塗鴉講究多
【記者 徐開塵/報導】86位來自全省各地的青年,憑著對漫畫的熱愛,這幾天齊聚台北西松國小,在漢堡漫畫雜誌社舉辦的漫畫營活動中,與國內漫畫家學習創作的技巧。
在漫畫史課程中,他們認識漫畫的起源,各國漫畫的特色與發展;動腦時間裡,他們要自己構想漫畫的點子;塗鴉時間,他們與漫畫家交換創作的心得;每天還以漫畫作日記。
昨天漫畫家鄭問指導塗鴉時間,學員認真做筆記,依照教導,立即畫下;看到這種情形,主辦單位負責人林明珠說,台灣的漫畫界又將加入一批生力軍。
【1989-03-26/民生報/14版/文化新聞】
日本 漫畫探子求才 鄭問畫風特別受矚目
漫漫畫海 找佳構 茫茫人海 尋人才
【本報記者 黃美惠】日本「球探」「星探」來台時有所聞,正在台北訪問的栗原良幸情況比較特殊,姑且稱他「漫畫探」。
栗原是日本「講談社」旗下漫畫周刊(Morning)及「午宴喜劇」月刊(Afterhoon)的總編輯,此番來台灣,目的在訪才、求才,打算把優秀的台灣漫畫家介紹往東瀛。
Morning周刊發行一百萬本,Afternoon月刊銷量卅萬份,數量雖已夠羨煞台灣出版界,但只是講談社所擁有的五、六十種漫畫刊物裡的兩本罷了。栗原說,日本定期在市面流通的漫畫雜誌在一百種以上。
去年八月,此間「漢堡漫畫」發行人林明珠介紹了多位台灣漫畫家作品給栗原。其中,栗原對卅一歲的鄭問最感興趣。這次來台灣,主要也是詳細談談合作的具體事項。
就從鄭問開始,栗原對台灣畫家產生頗大興趣,訪台三天,主要都與畫家會面,並從作品發掘人才。「鄭問畫風和日本畫家很不一樣,」栗原說,他不懂中文,略通「史記」,但看鄭問畫的「刺客列傳」,仍感到深刻震撼力。「到日本漫畫界發展,可以揣摩日本社會心理與文化,畫出投合所好的作品;也可以堅持自己風格。」栗原說,前者容易淹沒在日本浩瀚漫畫書海裡,但鄭問的畫風,就是日本人畫不出的。此外,他也不排除由日方「編劇」,我國畫者以畫筆表現的可能性。
要在日本漫畫市場冒出頭極不容易,目前美國、韓國人有幾個已闖出一片天空。栗原說,漫畫主流在雜誌,要攻進雜誌才算數。至於日本自己培養出來的職業漫畫家,則多達四、五百人。
日本漫畫雜誌銷量動輒上百萬,「集英社」出的「少年Jump」每周銷售四五○萬本;以成人為對象的,也有多本突破百萬大關,服務講談社十九年的栗原坦承,要抓住讀者的心,開創畫風,必須細細研究電視、電影、娛樂圈、社會趨勢,乃至公眾人物的造型。雖然Morning標榜:看了它,人生就快樂,栗原這位資深編輯卻感歎:「漫畫,不是容易的事。」
台北攝影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都市底層》、遭受政治傷害者的《白色檔案》、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工殤顯影》等等,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
於台東土坂村所拍攝的系列,係是何經泰未曾曝光的全新創作。他打造暗房車,在排灣族5年祭期間拍攝該部落貴族階級,包含頭目、家臣與巫師等。5年祭至今從未間斷舉辦,是以部落結構、儀式保持相當完整性,繁瑣而且有各種禁忌。
何經泰一反此前的議題性拍攝,不再用報導式的型態紀實土坂村。他自言這一次是比較散文式的作法,聚焦的並非5年祭儀式與祭典,他更有興趣的,是原始部落的完好結構,乃至該村風景和局部事物。他企圖為土坂村拍攝影像式的散文。
此外,何經泰選擇用最古老的工藝濕版攝影進行創作。改良過的濕版是透過火棉膠塗抹在鋁板,置入銀液盒,再進入暗房,於藥水未乾時,顯影、定影、沖洗等等,是相當複雜的工序。
他表示,拍照多年後,在全面數位化、機器化的年代,採用如此慢速的方法,有種回到手工製作的原始、美好狀態。且濕版底片的製作容易產生意外,譬如邊沿模糊、畫面的流動感,皆是美麗的意外,何經泰十分享受這種相片做壞的感覺。
小檔案
何經泰,1956年生於韓國釜山,政大哲學系畢業,既是紀實攝影家,也是資深媒體攝影工作者,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周刊》、《民生報》、《自立早晚報》、《時報新聞刊》、《工商時報》、《Playboy》中文版攝影指導、《Smart智富月刊》攝影主編、《非凡新聞e周刊》攝影主任、《明報週刊》副總編輯,現於新北市瑞芳區經營HOHObase好好基地。
1990年在夏門攝影藝廊展出《都市底層》,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1年在爵士藝廊展出《白色檔案》,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5年於誠品書店及台北攝影藝廊展出《工傷顯影》,並參與布魯賽爾國際藝術節。2003年在台北NGO會館展出《工殤顯影II—家族陰影》,同年出版攝影集《木棉的顏色》。2003年榮獲第7屆台北文化獎。
台北攝影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劉振祥,1963年生於台北,復興商工美術科畢業。1980年代曾於自立報系擔任《台北人》攝影月刊主編、任《自立早報》攝影中心主任。在《自立》的7年間,以鏡頭見證解嚴前後的一次次街頭運動,為台灣的民主轉型留下驚人影像。
1987年起,開始長期性參與雲門舞集的攝影工作,如《九歌》、《流浪者之歌》、《行草》、《松煙》、《狂草》、《關於島嶼》等。1993年劉振祥離開自立,成立工作室。
早期,劉振祥是侯孝賢《戀戀風塵》、楊德昌《恐怖份子》的電影劇照師,近年則固定參與鍾孟宏導演或擔任監製的電影劇照拍攝,如《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乃至《大佛普拉斯》、《小美》等。
劉振祥曾獲第33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著有《台灣有影》(2000)、《滿嘴的魚刺》(2008)、《前後:雲門影像敘述攝影專集》(2009)、《家庭相簿》(2011)、《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2017)等。
與雲門舞集長期合作至今31年,劉振祥表示,他必須在舞作正式公演的一年前,就提出主要視覺呈現,因此他往往是從抽象的概念去發展海報,譬如《關於島嶼》就是目睹舞者的翻滾綵排,起心動念要他們一起翻滾,拍攝時發現舞者的腳集體懸空,乃將相片倒置,遂有一凌空、擺脫地心引力也如的奇特效果。劉振祥以為這樣的平面影像,更像共同創作。
從台灣新電影時期就成為劇照師的劉振祥,中斷21年之久,才因為與鍾孟宏在廣告片合作而結緣,再啟電影劇照拍攝。他自言,電影劇照必須跟著劇組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有時要長達1、2個月,耗時又費力,再加上表演藝術的平面拍攝佔據大部分工作時間,乃停止電影劇照拍攝。而與鍾孟宏的合作,相對來說是自由的,他可以自行決定哪一場戲要前往,無須長時間跟拍。
電影的敘事可以不停地移動、變換場景,但劇照得在單張照片裡說完一整部電影的故事。因此,在片場時,劉振祥總是全神貫注地觀察,以自己的方式再詮釋。對他來說,劇照即是以平面、單張照片的規格,對電影故事進行的重新創造。
相關新聞
https://goo.gl/1o68eC
台北攝影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王亭之從小在北京長大,大學就讀北京清華大學,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了美國芝加哥歷史博物館探險隊做翻譯,進入了中國的大西部探險,這段期間他學會了35釐米攝影機的使用,也因此走上了攝影記者這條路。在1937年日本全面進攻中國,當時他是申報的攝影主任,也是赫斯特報系聘的東亞區攝影記者,在8月28日那天,日本軍機轟炸上海火車站南站,王小亭拿著攝影機到現場的時候,整個車站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他用僅存的電影膠卷拍下了一個滿身是血的嬰兒,坐在鐵軌旁大哭,這部片子由美國海軍從上海運送到馬尼拉,再送到紐約。而這張哭泣的嬰兒照片,就是由這部片子中擷取出來的一格畫面,並沖洗成照片,登在當時十月刊的美國「LIFE」雜誌上。之後也被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聘用為駐台灣特派員。
唯一現存的二二八事件的照片,是由台灣第一代攝影記者王之一所拍攝,上海出身的他,在1940年進入東京的日本大學藝術系攝影科就讀,也是第一代留學日本學攝影的中國人,1946年上海的「中國生活畫報」派他來台灣採訪,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是「中國生活畫報」駐台的攝影記者,事件發生的時候,他拍攝了很多的現場狀況,屍體,被焚燒的建築物等,他將照片寄回上海,畫報也以「台灣事件號外」為題,登了四頁畫頁,成了國際性大新聞,而這些登出來了畫面,也成了目前少數存留的二二八事件現場影像。
攝影工作者楊永智多年前擔任攝影記者,在工作時認識了這些第一代的攝影記者,聽了許多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戰地攝影,對於現在的攝影記者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也因為聽了他們說了很多,讓楊永智對於他們的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長期的記錄與收集他們的故事,多年後,大部分的第一代攝影記者都離開了,楊永智2013年也撰文出版了「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一書,內容就是描述台灣早期攝影記者的故事,對於攝影記者這份工作,已經過世的攝影家秦凱就說過「當攝影記者就好像是坐在第一排看戲,是何其幸運及快樂」。
小檔案
楊永智,1956年生於台灣台北,目前是報導攝影工作者,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自立報系攝影主任,時報週刊攝影組主任與撰述委員,NGO攝影志工,也曾在大學擔任兼任老師。
(影片中使用照片,王小亭由漢聲雜誌提供,王之一作品由王瑞提供,個人照蕭永盛提供)
新聞連結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20180302/1306526
台北攝影月刊 在 【一句好話- 靜思語】慈濟月刊資深攝影師蕭耀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靜思語故事: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分享者- 慈濟 月刊 資深 攝影 師蕭耀華. ... 台北 東區扶輪社. 台北 東區扶輪社. ... <看更多>
台北攝影月刊 在 台北攝影學會- 台北攝影月刊631期2016/09目錄1 http://www ...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攝影月刊 631期2016/09目錄1 http://www.photo.org.tw/default.aspx.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