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委託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經營的附設診所今天正式開幕了🥳❤️❤️❤️
🏥除了家醫科,還有骨科、神經內科、胸腔內科、胃腸科、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身心科,真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耶👍👍👍
🐼小編今天跟著胖達一起進了診所,右側就有量測體脂體重、血壓、體溫、還有今天壓力大不大的身心指標,除了立即傳給醫生看,也可以下載到自己的手機,真的太方便了!
診所還有專門的復健區👨🦽。在這裡小編看到本校張禎元教授研發、最近剛通過FDA審核的「鏡像復健手」,套上輔助器材,手指就可以跟復健師做出一樣的動作,是醫療結合人工智慧及生醫工程的最新結晶。
☀賀陳弘校長說,他在清華服務超過30年,這真的是他看過有史以來最大最好的清華附設診所了。
輔導會呂嘉凱副主委說,榮總有3個總院、15個分院,都會全力支持清華診所,提供來看診病患醫院等級的醫療服務。
北榮總院的許惠恆院長也說,清華診所採用的都是最新穎的器材設備,如果病患需要轉診,榮總也會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喔。
小編看到住附近建功一路的姚伯伯因之前腰部受傷,在試營運期間就來復健,已經做了二周。他說,清華診所的設備真的很新、很好,方便附近居民就近看醫生,真的很感謝清華。
#榮民、身心障礙、低收入、重大傷病者掛號費0元
#本校學生、教師、職員掛號費只要50元
#一般健保病患掛號只要診所等級的100元,就可享有醫院等級服務喔
#清華大學光復路正門一進來左轉,在郵局的旁邊就會看到診所了
#晚上還有夜診
#骨科專家黃博彥及國內知名腦中風治療專家尹居浩率專科醫師團隊進駐
台北醫院骨科掛號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急診醫師來看台灣的急診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
台北醫院骨科掛號 在 Dr. Ray 的急症室迎送生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