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台北體制外小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我們一起長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WennnTV溫蒂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拒高壓!「體制外」學校課堂無課本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討論] 獨裁體制比共和更適合商業發展嗎? 的評價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我們一起長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見歌再唱
前陣子與0先生一起去看了場電影,感謝台北阿公阿嬤陪著Pomi(好像每一次電影約會都是在娘家)
記得還在念研究所時期,看過 #馬彼得校長 與 #原聲童聲合唱團 的相關報導,尤其是在維也納合唱的拍手歌更為印象深刻,在得知拍成電影 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 ,心想一定要找時間去看。
除了感動人心,又笑又哭之外,內容還有許多的共鳴與省思的地方,也打破我對於舊往故事的鋪陳,不再停留於老掉牙的情節,一場比賽得名,接著就是完美的結局,讓我們看到的則是更多的真實,尤其是在 徐詣帆飾演的爸爸,到學校找小孩回家的那一段,道出了他們生活裡的現實。
電影裡代課老師 陳嘉樺 Ella飾演:「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的」,不禁讓人思考,在一般的教育之下,甚至是現代社會,不曾教過我們要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是大家汲汲營營追求的是被堆疊出的主流,又或是所謂的成功樣式
大多數父母擔憂孩子的幼兒園課程會不會沒有教注音符號、沒有學這些那些,難以銜接小學,跟不上大家的水平,開始紛紛朝往課程豐富又多元的學校尋找;又或是過於擔憂體制內的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然後一昧地將孩子放置某個教育系統中;甚至到了小學國中,就開始安排很多的補課行程,說著將來就是要上好學校,然後才能找到好工作等等
不知不覺演變成,就是要跟大家一樣,才能朝向所謂的成功前進,可是成功的定義是這樣嗎,又或什麼是成功的定義呢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不該是這樣被世俗所定義,如同電影裡的布農族長老所說:「沒有不好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布農族唱歌,音也許會不準,但是會有一起不準的好聽」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意見,而每一件事情,有著許多的面向,不一定有所謂的好或是不好
一生要努力的方向,不是要迎合這個世界,跟隨自己的步伐,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然後完整的成為自己,當然也不需要為了不一樣,刻意標新立異
關於那些世俗觀念不會是最首要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學習 #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當孩子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除了違法或是無能為力之事)#給予支持與鼓勵
#鼓勵可以建築自信,一點一滴的累積,如同植物需要陽光和水
Umin.Boya(馬志翔)作品集所飾演的體育老師這樣說:「我不知道我做了會怎麼樣,可是我已經很清楚知道,如果我不做的話會怎麼樣」,與孩子一起克服且面對「跟別人不一樣」的恐懼和挫折,相信所有努力還是會發生螺旋向上的效應。
我想,也是提醒著身為父母的我們,給予孩子的教養或是教育上,應該是要遠遠的大過於世俗所定義的「好的表現與優秀的成績」,引領孩子成為完整的自己。
最後,一部優質電影,也喚起了我的早年回憶,還有好幾年前在教育現場工作時的點滴,好多內容想寫,但怕暴雷,所以大家趕緊去電影院看一看,欣賞這部好聲音吧
🌼願看完後的你們,都能更有勇氣與信心面對眼前的難題。
圖片來自 #聽見歌再唱粉專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進步的軌跡】台灣教育的翻轉實驗 Part 2:為了女兒,我們走上推動自學之路
by 波蘭媽媽魏多麗和台灣爸爸陳怡光
我的太太 #魏多麗,是來自波蘭的留學生。我們婚前就約定,要養出多語言多文化的小孩,想讓大女兒明秀學習台灣的知識,也能聽說讀寫波蘭語,但一直找不到願意讓我們「部分自學」的幼稚園。
因此,我們乾脆「#全部自學」──多麗在英國取得 #蒙特梭利 3~6歲階段的認證教師,我們自己買教材教具,在家裡開起一人的蒙特梭利學校,以尊重孩子生心理發展、促成自由實踐的方式陪伴他們學習。
90年代,台灣的教育體制正逐步鬆動。1990年,台灣第一所 #森林小學 正式創辦,教改的呼聲越來越高,多個民間團體走上街頭,要求落實小班小校,並提供孩子傳統填鴨教學之外的更多選擇。
去除考試、禁絕體罰成為許多革新派的主張,希望可以讓孩子更快樂的學習。「#國中自學方案」與台北縣的「#開放教育」是其中兩項短暫卻大膽的實驗,也引發多重正反意見交鋒⋯⋯
29年的自學之路,也台灣教育的「鬆綁」掙扎 👉 https://bit.ly/32F8Slt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WennnTV溫蒂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Btw, 裡面提及的scientifique 更精準的翻譯是「科學(理科)」 而不是自然(science) !
➙訂閱我的頻道 看我最新影片▶️https://pse.is/JKBTU
(點開下面還有得看!)
今天就請Zoé來跟大家聊聊法國中小學體制吧!
▴▴▴More about 溫蒂▴▴▴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ennnTV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ennntv/
・Weibo微博 👉https://goo.gl/DiFk71
・商務合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寄東西給溫蒂 👉 40699 台中大坑口郵局第7號信箱
▴▴▴♕ 其他溫蒂的影片 ♕▴▴▴
【文化差異系列】
法國人餐桌上的4大禁忌?!來去法國轟媽家作客!:https://goo.gl/dxV9aK
英國法國生活真的有差這麼多嗎?!https://goo.gl/srjcq5
法國人都怎麼唸「麥當勞」?外來字?:https://goo.gl/eyaGAH
帶你逛法國超市|台灣人在法國超市驚訝的三個畫面: https://goo.gl/tAwJnE
留學法國要多花少錢?留學費開銷大公開!https://goo.gl/sdmQhm
法國人看台灣,最真實的文化衝擊!: https://goo.gl/pi7CyJ
巴黎地鐵 vs 台北捷運 5大差異! : https://goo.gl/orfV8T
法國「沒有」的5件事 :https://goo.gl/g3VsYc
法國高中老師真難當?法國與台灣國高中的五大差異https://goo.gl/6oJJMw
【留學經驗談】
為什麼我後來沒有選擇留在法國?:https://goo.gl/jcTmCY
原來法國國高中生都是這樣學中文的!:https://goo.gl/6X9Dvw
法國的這五件事...竟令我懷念?!https://goo.gl/y6q2vD
原來!法國人這樣看「法國留學」?!https://youtu.be/0C1AOJvUrhU
【美食系列】
原來法國人都愛吃這些台北小吃?!https://goo.gl/8RUQPJ
到巴黎別說你沒吃過這家法國麵包!https://goo.gl/2TsRPY
來孚日廣場必吃的巴黎小餐館!https://goo.gl/V8kKiQ
法國超市餅乾10大推薦!:https://goo.gl/bhRYkV
法國人試吃中秋月餅: https://goo.gl/y6GPD6
【台灣VLOG系列】
超美!夏天必去的台中秘境👉https://goo.gl/qkFqjM
走入叢林!與閨蜜造訪宜蘭仙境:https://goo.gl/xTtsxY
彰化鹿港初體驗,10樣小吃大評比:https://goo.gl/xc4GCR
我家哥哥結婚了!婚禮主持初體驗 :https://goo.gl/hRJmNH
【法文小教室 TOP5】
🌹學法文|教你法文字母發音A到Z 👉 https://goo.gl/jG8zxp
🌹學法文|我是如何學法文的?👉 https://goo.gl/zlFQE6
🌹學法文|法國人打招呼這件事👉 https://goo.gl/IyvC2R
🌹學法文|如何用法文自我介紹?👉 https://goo.gl/Zpahm6
🌹學法文|教你念法文數字1-20!超實用法文發音教學 👉 https://goo.gl/YHA27Y
▴▴▴ ✂ 拍攝相關 ▴▴▴
相機:CANON M50, iPhone
剪片軟體:Adobe Premiere Pro CC
麥克風:Rode VIDEOMICRO
溫蒂's關鍵字:
法國、法文、法語、學法文,法國留學,巴黎、杜爾、語言、語言學校、vlog、法國旅行、旅遊、推薦、試吃、開箱、美食,文化差異,法國人,亞洲,台灣人、台中、學法語,溫蒂法文,台灣人說法文,留學巴黎,行前必看、自助,自由行,必看,必知,法國生活,經驗分享。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我記得我從未忘油畫展 #藝術家黃武芃專訪 #母親涂伊屏專訪
黃武芃,現為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資優美術班學員,展覽經驗豐富,作品也廣為國內外美術單位典藏。生於台中的他,因為母親從事貿易工作,而跟隨著母親於國外奔波,直到上小學才固定在台北唸書。對於國高中體制學習無法適應,就讀大安高工時,獲支持實行「在校自學方案」。學校曾協助舉辦油畫個展,而展現其美術天賦,在校師生們亦為之驚豔。於今,悠遊於台師大中自選文學與藝術課程,並共修英﹑法﹑日三門語言,不斷的學習並精進自我。
藝術家黃武芃從小喜好閱讀文學作品,從國中開始對漢文學產生極大興趣
,並希望從漢文學延伸出一種帶有其特色的創作方法。創作古詩詞作品,從五言至七言絕句到破除格律書寫賦文,並融合日本文學及西洋文學等,開創屬於全新視野的新詩文作品。而我們也可以時常見到詩在武芃的畫中出現。
美術天分優異
在美術性向上,雖從未正式接受過任何師資培訓,但卻得到很多藝壇畫家前輩的關懷指點,對於武芃的作品相當讚嘆於其本身自由奔放的個性化且自信的創作力﹑不受限於體制格局﹔加上喜愛的北宗重彩等亞洲元素薰陶下,注入其繪畫中自成獨特藝術語言,畫風自由度中亂中有序,表達主題明確而不用古法,每一成長時期皆有其隨性之鮮明特色。目前對於台灣社會政治運動風氣下,開始藉由時事作一系列人物特寫與事件紀錄,作為現實藝術與現實融合之生活體現。近年來,更嘗試創作立體作品,藉由不同媒材的承載,訴說自己對於這個事件的想法。
小學的時候,曾經塗鴉過漫畫,以當時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朋友齊打交」為主題延伸,而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接觸素描。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武芃的媽媽因大學同學的介紹將武芃引薦予楊永福老師,進入楊老師家中時,恰巧老師正在做畫,油畫的特性,引起武芃的興趣並時常練習。
「母親應該要做個水龍頭,不一定要依循體制,需要的時候再打開,不要的時候再關起來,不要加以限制」楊永福老師這麼說。這番話也像是為武芃的媽媽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她了解到「原創性的理由是非常簡單的,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也不要用現有的體制去加以規範,這樣反而侷限了武芃的發展。」
細說展覽主軸
此次個展的主軸為「論現實與神話在作品中的異形性」,在大大小小的『
事件』中,發現了台灣的獨特性,創作開始注意到與現實接軌的可能性,因為神話學的研究,體悟『神話』是一種精準的語言,每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神話』就會產生或是改變,相當地反映現實,甚至應當直接形容:「神話就是現實」。
當『現實』被以變形的方式記錄下來時,它已成為了『神話』。神話中有
『帝』,現實亦然,當下創作祈能連結起一個現代版的山海經,山海經所述說的神異世界,就可以是我們所處的當下。創作表達旨在連結神話與現實的關係,使其現代化,從而試圖建立起一個『台灣現代神話』。
武芃對《山海經》這樣的神祕文化非常感興趣。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
,「逐鹿之戰」最終是黃帝獲得勝利,但在武芃的作品裡,「炎黃大戰」是以「學校
進行民主選舉的形式」呈現,『炎帝』為數屆當選者,『黃帝』則以挑戰者的姿
態出現,世上無處不帝。相同的概念應用到我們所處的世界,現實亦可能成為神話,以畫作「百億縣長」為例,「百億縣長」處在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住在越住會越大的房子裡,手舞足蹈,自為歌嘯﹔當現實被武芃以變形的方式記錄下來時,它已然成為了神話,神話中有『帝』,現實亦然,當越來越多『帝物』被武芃集合起來時,武芃希望將此連結起一個現代版的山海經,山海經所述說的神異世界,就可以是我們所處的當下。
古人的文化不僅僅是古人的,也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武芃旨在連結神話與現實的關係,使它不單能以古人的型態出現,還能現代化,現在我們做了這些,仍還沒結束,這僅僅只是開端而已,透過武芃的創作﹑讓觀者得以理解他的理念。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討論] 獨裁體制比共和更適合商業發展嗎?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趁steam特價買了Expeditions: Rome這款遊戲現在跑到一半到正面和某背叛羅馬的商人交手的情節問了那位商人為什麼要背叛羅馬改支持本都王國結果他也 ... ... <看更多>
台北體制外小學 在 拒高壓!「體制外」學校課堂無課本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學生在高壓的教育方式下,為了追求明星學校,很多人都成了「考試機器」!有一群家長希望小孩童年,不是在升學壓力下成長,於是在宜蘭創立了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