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送你去看2019台南藝術節
#孩子都被藝術照顧著
在七股龍山國小拍攝 臺南藝術節 Tainan Arts Festival 閉幕演出《 聽海日記》排練,跟同行友人說出記憶中對於七股印象不是鹽山就是拜姻緣很靈驗的廟,「還有鹽田!」友人笑著搶答。
.
「咚咚搭咚 咚搭搭咚搭」老師給了開場那場戲一個新的節奏,同時加強了大家菱形腳步,整個氣勢跟前次排練大大提升。在一旁的我內心默念節奏,跟著跨出腳步練習,但節奏跟腳步始終搭不上,我試著練三次就失去耐心。
.
改節奏第一個影響的是左右兩側的鼓手,他們是整個進場隊伍節奏上的標線,一位男孩一位女孩,男孩打起鼓來充滿魅力,對於老師給的新節奏快速上手,而女孩就陷入困擾,雖然一再低頭對著空氣無聲打著節奏練習,但隊伍一前進,她還是不自覺的打回原來的節奏!來回幾次練習後,我湊到瑞麟老師身邊低聲講著「 好難!第二段的節奏有幾個在反拍上」他默聲點點頭表示贊同。
.
午餐時間,我們帶著便當跟鼓手女孩閒聊
「我不會阿,但我回家練習!」
「把鼓帶回去練?」
「我用碗跟筷子練習。」
「在哪裡練?」
「在長長的走廊上。」
.
#透過在地素材認識這個城鎮
大型音樂劇《 聽海日記》是音樂家導演阿雍.金(Artyom Kim)以「協同創作」的概念去創作,排練時日孩子們發生的真實故事,都反饋成為音樂劇中的一個片段,正如同孩子們跟著導演一起創作腳本。
.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所有道具都使用在地素材,孩子們吹的短笛,是使用港口常見的PVC管所裁成的;學習在切半的塑膠浮球發出打出聲響;活動中心外兩大籃的蚵殼,都是舞台上的道具。剛完工的道具海鳥架在長長的PVC管上,男孩喜歡揮著它們在空中飛翔,那海鳥也是孩子們在海邊蚵架旁常見的場景,我們彷彿藉由這些舞台上的素材,認識了這個城鎮。
.
#孩子敢說我想我可以
我們問秀玲老師對於排練戲劇對孩子們的影響,她略帶激動地回「希望孩子遇到不會的事,能有自信說出我可以!」她分享偏鄉小孩上了國中,很多時刻他們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可以,連去試試看的勇氣都沒有,而阻斷可能。她希望孩子們能因為這個大型的音樂劇長期排練,鍛鍊出足夠的信心去面對未來。
.
排練中有一個男孩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在隊伍中,遠遠拿著相機幫大家記錄著,我偷偷觀察他的鏡位,走到他身邊看看他拍攝的角度,邀請他分享幾張照片給我看,覺得有趣!
由老師那邊得知,一開始團練時他總是躲得遠遠的,甚至在躲進桌下不肯出來,這難解的狀態,在主任給他一台相機讓他拍大家團練狀況時,產生了化學變化。他不僅成為最貼近音樂劇的劇照師,空檔時刻也幫忙著組裝道具,老師將他的作品拿去參加兒童攝影比賽得到首獎。
.
#看不見的城市看不見的力量
導演阿雍.金一開始說的:「這個計畫最重要的不是最終演出的結果,而是這當中的過程。」全校30位小朋友,透過排練,每個都能有機會去學習感受,藉由音樂講出自己的想法,學習生活上的自由,被藝術照顧著!
.
拍攝 《 聽海日記》的排練來到台南七股,也因為這個音樂戲跳脫傳統觀光方式去了解這個城鎮,如本屆台南藝術節的概念一樣,因為藝術去探詢看不見的城市樣貌!在鏡頭後面的我拍著,也被感動著,因為藝術節有了一股看不見的力量,進入這個城鎮,並進入每個孩子裡的心中,埋下種子,有一日長成屬於自己的樣子!(詳細請點進圖片看說明文字,謝謝!)
.
#分享感動給你的抽獎活動
拍攝結束後我們一起走到港邊看著夕陽,七股的風將心吹得鼓鼓的,想將那滿滿感動分享給你,我自掏腰包買了《 聽海日記》兩張音樂劇門票(兩張一組)想送給有興趣的你們,希望你在本文留言心得並@一位朋友。 例:想跟 @DingDong│叮咚 一起去 #2019臺南藝術節 ,看閉幕節目《聽海日記》!我將在10/9(三)抽出兩張門票送給你,邀請你11/9(六) 到現場跟著我一起聆聽感動!
.
#2019臺南藝術節 閉幕節目《聽海日記》
時間 | 11/9(六) 19:30 & 11/10(日) 14:30
地點 |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兩廳院購票 ▹ https://reurl.cc/729Myl
高鐵套票 ▹ https://reurl.cc/Y2l4X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南 靈驗的廟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南的廟宇真的是全台灣最多,香火最鼎盛的地方。你若是有空想要體驗信仰之都,應該要去好好的巡禮一番啊!
大觀音亭興濟宮
大觀音亭興濟宮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在明朝永曆年間,至少三百六十多年前,而建造的時間可能遠比有文字記載的時間還要更早。你可能很難想像,無數人視為故鄉的台南,數百年前也是移民們心中的異鄉。對於出外打拼的人來說,若是人生地不熟,至少會希望有個熟悉的守護神明在身邊。
在一個地方屯墾開發有成之後,當地的仕紳就會從各自的故鄉迎接各自的信仰主神前來。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佛一道兩種不同的信仰相依相偎,一邊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一邊是濟世救人的保生大帝;雖然主神和信仰都不同,但卻互相扶持互相成長,對眾生也是一視同仁的照護。
早在清代林謙光的《台灣府紀略》中就有紀載:「大道宮,祀白礁吳真人,在觀音亭傍。」,而大觀音亭的紀載則是出自於清康熙二十八年的蔣毓英《臺灣府志》: 「觀音廟,在鎮北坊,前後泥座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而因為從明代以來,大觀音亭興濟宮就是台南當地最知名,香火最鼎盛且靈驗的廟宇,所以在清代上報朝廷之後,成為了獲官方認可,舉行由官員主祭的春秋兩祭的祀典之廟宇。因此在建築中間還留下了凡是祭祀官員必須下馬更衣的官廳,所有前來祭祀的官員都必須在此停留。不只如此,也因為大觀音亭興濟宮的歷史悠久,許多的繞境活動都是由此地開始,而幾經都市規劃更替廟前的大廣場退讓給了道路,也才會留下在市中心精華地段緊鄰馬路邊舉辦遶境活動的特殊景象。
而在這個佛門與道教和平共處的廟宇中,佛門供奉的主神是觀音佛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達摩祖師、哼哈二將、韋馱與伽藍菩薩,還有屬於道教的註生娘娘、月下老人與齊天大聖。
而在道教的供奉主神則是保生大帝(侍神:江仙官、張聖者、採藥童子、製藥童子、下壇將軍)、中壇元帥;後殿則是聖父母(保生大帝之父母協成元君、玉華大仙)、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福德正神、五營神將。
宮廟是地方傳統上的信仰及一切活動的中心,成立越久的宮廟與整個城市的互動就越多:獎學金,濟貧,平安餐,繞境活動,重要祭典,每一個都是廟宇與信眾互動的重要儀式,每一個也都歡迎外地人抱持著同樣的虔誠與熱情來參與。
而這來自不同宗教、歷史、文化的滿天神佛,就在這裡默默地庇佑了府城的居民數百年之久,眼看歷史興替,眼看高樓崛起。府城文化的兼容並蓄,也就在這些香火鼎盛的廟宇中,默默地傳承下來。下一次來到府城時,你也不要忘記來接受這些神佛的庇佑,體驗一下傳統的宗教儀典,接受眾神之都的薰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