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選擇時,適度的迷信,能幫助你更有自信]
遇到事情,我也會抽籤,問一問神明這樣做好嗎?有人可能認為這是迷信,但是迷信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會在一片迷茫的大霧中,突然眼前現出一條明路,可以走下去,而且腳步堅定。更奇妙的是後來事情的發展也在神明的預示裡,這讓人心生自信,隱隱地感到自己對於人生有控制感。
這就好像走到水果攤,看到各式各樣的水果,看起來都鮮甜可口,既想吃火龍果,又想吃釋迦,還想買芭蕉,可是肚子就這麼大個,塞不下這麼多,必須要做選擇。其實選什麼都好,卻拿不定主意。問一下老闆:「買哪個好呢?」江湖氣十足的老闆指著釋迦:「就它!」你就買了,心也定了,回家吃得開開心心。
更不用講人生了,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有人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就它!」找不到人問時,上網抽籤是個好方法。
一開始我也懷疑自己是不是迷信?後來看到美國人類心理研究者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寫的書「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在結束之前提到「超自然思考力量」,他說:
「偶爾陷入超自然思考—也就是相信迷信與魔法--是一件重要的事。這麼做能增加你的控制感,將遇到的事歸於運氣。」
我這才放心!再加上近日發生一件事,讓我得出一個「適度迷信會更好運」的心得,來跟你分享。其次,有時候看籤詩,內容未必說到我們遇到的情況,「猜不出」神明的意思,不確定這樣做是對的。我也從書裡學到三步驟,讓你的抽籤最後「果然是對的」,證明神奇的力量是存在的。
再過3天,是我離開組織上班族職涯滿3年,這3年來都是一個人做選擇﹑做決定,有時難免陷入選擇困難症裡。尤其最近做網站,讓大家看我的文章﹑影音,以及購買我的課程。所有事都是打從出娘胎頭一回,包括第三方金流。
承辦人問我哪一天開通,我傻住了,原本只想到11月底或12月初,卻沒有想過明確的日期。第一個閃過腦子的是5年前開fb粉專的日期,12月8日,讀起來是「要你發」,經上網查農民曆,也是黃道吉日。可惜抽籤時是陰筊,就是「毋湯啦」。於是倒回去查11月,發現11月26日適合開市與入宅,抽到第36籤且是聖筊,就是「OK啦」。
我要特別強調我過去從未抽到第36籤,神奇就在這裡!籤詩開宗明義說這是一支很幸運的籤,結尾時卻來一記回馬槍,提醒若是創新事業則不妥,勸我三思而行。你說抽籤是不是奇妙極了?你會抽到跟你要問的事相呼應的籤!我過去從沒問過創新事業,就未曾抽到過它。
這讓我想起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易經,經常在課堂上占卜與解卦,幫助同學做實際的印證。在他的書裡,再三說到抽籤很奇妙,如果你問事業,大概都會得到某些卦,冥冥之中好像這宇宙有人聽到你的心聲﹑明白你的情況,針對你的問題給了相呼應的解答。這種說不出的奇妙,我在抽籤時也發現到了。
好,既然籤詩這麼說,我又查農明曆,再看到11月19日宜開市。這次更神奇,再抽到第36籤!我呆住了……連續兩次都抽到同一支籤,這個機率有多低呀!不就擺明不宜創新事業嗎?可是我已經頭都洗下去,投注不小資金,難道要用經濟學家的「沈沒成本」看待它,就此算了嗎?
我很想翻盤,便問坐在旁邊的先生說:
「我這算是創新事業嗎?」
我先生一向篤定,說話一針見血,只說:
「你沒做過,當然是創新事業。」
我一聽暈了……我先生是既幽默又有智慧的人,看到我陷入膠著,不勝苦惱,就提醒我,別忘了這世界還有一個比神明更神準的。我問是誰,心裡以為他會說玉皇大帝之類的,沒想到他居然說:
「莫忘初衷。」
一下子我通了……他繼續說,回到做這件事的起頭,去想想當時的起心動念,就會知道該做或不該做。當然該做呀,我不過是選日子嘛,怎麼擴大事端變成放棄不做?犯糊塗啦!接下來我比較這兩個日子,發現11月19日忌入宅,就選26日。為什麼?因為我運用神經語言學,更新認知架構,告訴自己:
「我這是入宅,不是開市。因為我不過把課程搬到網站而已。」
當然你可以說我硬拗,但是我就是這麼解讀神明的意思,而且就此不再懷疑,心裡堅定多了。即使如此,你可能還是會替我憂心,萬一神明說我是開市,不是入宅,怎麼辦?這時候就要離開神明,回到自己的本體,發揮我們做人的「自主性」,拿回命運的主導權。也就是既然做了選擇,就要想辦法讓它成功!
我們都聽過「選擇大於努力」,活到這把年紀,加上上班30多年,我得說這句話是100%事實。所以在職涯中,要提高成功率,有一種能力要很強,那就是「選擇力」!日本人村山昇在「工作哲學圖鑑」一書中,說「選擇力」有三種:
1. 分析﹑判斷的能力:為的是做對選擇。
2. 增加選項的能力:為的是有更多好的選項。
3. 將自己的選擇變成正確答案的能力:為的是不斷調整到出現成功的結局。
一般人談選擇只落在第一個層次,但是人生告訴我們的真相是再會分析判斷,也未必做對選擇,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事後努力,「硬是」讓結局變好。這麼一來,你會認為人生握在自己的手裡,有了控制感,便覺得自己運氣一直都很好,更有信心去選擇﹑去行動。我的心法是--
做選擇,靠神奇的力量;做成功,靠自己的努力。
立志做一個好運的人!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圖:台灣省城隍廟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51719,助教協助你。
「台大哲學系課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nag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Re: [心得] 台大/資工/哲學/學習心得-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台大課程資訊交流區| 一、課程類別:哲學系大二必修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哲學系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問題] 想旁聽哲學系的課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哲學系課綱、哲學課程、台大課程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哲學系課綱、哲學課程、台大課程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nag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4月7日言論自由日
今天,半夜12點,在看天橋上的魔術師3、4、5集,看的當下馬上就知道這幾集在隱喻的歷史背景和人物。這段命運真是巧合到不可思議!在毫無預警不知道劇情的情況下,剛好在4月7日看了這一段,更是加倍沈重。
以下摘自 前衛出版社
https://www.facebook.com/AVANGUARDTaiwan/posts/3784133388303136
「我叫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鄭南榕(1947年9月12日-1989年4月7日)
鄭南榕出生於中華民國對台大屠殺的一九四七年。小時候學習成績表現優異,曾考上建國中學,因家境的關係曾選擇就讀成大工程科學系,後來仍因為興趣不符而轉學到台大哲學系,潛心於邏輯與自由主義,因拒上中國國民黨強制要求學生必修的國父思想課程而無法從台大畢業。在學時鄭與葉菊蘭相識相戀而後結婚,並定居於台北市。
鄭南榕曾歷經數次創業,最後踏上政治一途,並於一九八一年開始以作家身分在黨外雜誌發表評論。一九八四年創辦「自由時代周刊」,訴求「爭取百分之百的自由」。由於國民黨全面禁止言論出版自由,所有黨外雜誌與非經審查的刊物都會被警備總部查禁,鄭南榕便利用友人的身分一口氣申辦十八張雜誌社執照,好讓刊物被國民黨查禁後仍可以迅速維持雜誌社的正常運作。
鄭南榕開辦的黨外雜誌經常揭露中國國民黨高官的黑幕醜聞,因此也被國民黨官與深藍軍方視為心頭大患。鄭南榕在一九八六年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領導群眾靜坐龍山寺以訴求解除戒嚴。一九八七年鄭串聯許多團體,發起「二二八真相平反運動」,四月十六日,在演講時公開主張台灣獨立,九月聲援蔡有全、許曹德的台獨案。
一九八八年國際人權日當天,鄭南榕在「自由時代周刊」刊登許世楷所撰寫的「台灣新憲法草案」,此舉卻因此讓他在一九八九年一月遭高等法院簽發涉嫌叛亂罪的傳票。鄭南榕為了堅守台獨理念與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原則,決定自囚於雜誌社內長達七十一天。一九八九年四月七日,警察派員包圍攻堅雜誌社,他反鎖房間門之後自焚就義身亡。這天後來也被民進黨推動訂為「台灣言論自由日」。
以上。
(帶隊攻堅的隊長,今日,當人民問他對當時做黨國鷹爪是否愧疚後悔,他毫不猶豫的回告訴記者,我為國家服務,問心無愧。那個隊長,就是現在擔任新北市長的媒體寵兒侯友宜。台灣沒有經過轉型正義,現實就是比進擊的巨人的設定還扯)
很多史盲會說,吵這些議題,是撕裂民族,挑起族群對立。錯了,鄭南榕就是當年所謂的「外省人」,是中國人後代。主張建立民主自由的台灣國家,是不分族群的。反而是威權統治者在操弄族群對立。
延伸閱讀
聚珍臺灣
「我叫作鄭南榕,我主張臺灣獨立!」(原發音為臺語)
https://www.facebook.com/gjtwn/posts/1850646471771829
言論自由日的反思:奉命行事就不用負責嗎?
威權使我們從一個獨立的人,變成了一顆沒有生命的小螺絲釘
1989年的4月7日,正是侯友宜率隊強行攻入自由時代雜誌社,讓早已公開表示「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抓得到我的屍體」的鄭南榕,因此選擇為了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
30年後,在上一次新北市長選前,侯友宜公開表示對這件事他問心無愧,再來一次還是一樣。
這正是威權時代留給我們最大的傷害。從漢納鄂蘭的平庸邪惡理論,到米爾格倫的電擊實驗,再再證實了威權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讓人失去道德上的判斷能力,以為只要奉命行事就不需要付出責任。
https://www.taisounds.com/Taiwan/Politics/uid5975109430
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規範:未來,先確認目標】
在談規範制訂之前,除了「融洽的親子關係」要建立,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要先被確立,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課業要求」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父母的目標是:成績優異,考取班上前三名,段考均需要在95分以上。
這個目標非常清楚,如果孩子的天資聰穎,想要朝這個目標邁進,理應不會是太難的事,遊刃有餘的孩子,還能空出許多時光,父母亦能與孩子在假日保有融洽又緊密的親子關係。
但,若孩子的學習狀況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努力、練習、寫評量,必須花費所有精力去投入學習,才能換來優異的成績,這樣的孩子,父母想必會擔心孩子一旦鬆懈,課業就再也追不上排頭的成績,為了讓孩子永遠名列前茅,肯定會挪動所有空閒時光,提供給孩子讀書、學習、複習、預習、補習、寫評量,這麼一想,孩子的時間自然而然被填滿,親子時光又能從何處培養?
因此,規範的制訂,究竟是為了讓孩子得到學業成績的高分,還是為了讓家庭更和諧,得與失,衡量之後,才能明白此番選擇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以及,會失去什麼,這些都是選擇而來的。
不管父母選擇的目標是什麼,當孩子終於得取功成名就時,我深信父母會為孩子欣喜、會為孩子感到驕傲,但當孩子挫敗或困頓時,我擔憂的是,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父母與孩子連結的網,讓孩子安全的降落?
唐鳳,一個從小就展現天分的天才,她是個耀眼的天才,不用費勁讀書,就能永遠的名列前茅,但看過她的採訪報導的人都知道,世界是容納不了真正的天才,因此唐鳳的求學之路,比一般人更坎坷艱辛,因為成績太過優異,遭到同學霸凌,小學六年,轉學六次。成績優異的唐鳳,承受著外界不能明白的困境,而她又是靠著什麼樣的信念,支持她一路挺過來?
唐鳳說:母親,是我生命中的救星。
一個成績優異的天才,也會有挫敗困頓的時刻,所幸她的母親一直站在她身後,為她織起一張溫暖的親子網,支持她轉學,支持她考試交白卷,支持她走一條只有唐鳳能走的路。
唐鳳的母親,溫柔的接住了困頓的唐鳳,於是我們才能有今日的IT大臣。
今天清明連假第一天,藉由唐鳳求學歷程的故事,學習連結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與幸福中成長。
==================
媽媽是我生命的救星/採訪:陳雅林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1gplGW
「慘遭霸凌的資優生童年」
到底,天才是怎麼形成的呢?
唐鳳的爸媽都在平面媒體工作,非常喜歡閱讀,這也使得唐鳳從小就被很多書籍環繞,她覺得書上的文字充滿魔力,加上罹患先天性心室缺隔,不能做太多戶外運動,所以待在家裡的時間很多。她通常接觸到什麼書籍,就一頭栽進去研究,當然,剛開始不識字,唐鳳必須靠長輩念給她聽,但由於天資聰穎,識字能力快,五歲就開始閱讀各國經典著作了。
幼稚園的時候,父親常常牽著唐鳳的手,一邊散步一邊跟她談論蘇格拉底、因式分解以及矛盾集錦(就是數學的六個領域:邏輯、機率、數、幾何、時間及統計之間的矛盾),這些高等數學的概念讓年幼的唐鳳非常著迷。
「反正數學用到的文字不多,它大部分是方程式,我覺得這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唐鳳居然認為方程式比較容易掌握,我想這對大多數數學不好的人來說,會倍覺受傷。當時的她,解方程式就好像是在玩遊戲過關一樣,不斷地征服關卡、挑戰難題,讓她一路進階到九元一次方程式,這是三歲到七歲的時光。她說:「我小時候也不是什麼都看得懂,之所以會多種語言與經典,都是跟家人對話學習到的,但對於數學和音樂,就覺得很有興趣。」
漸漸的,熱愛數學邏輯的唐鳳,對家裡的一些電腦程式設計相關的書開始感興趣,但家裡沒電腦,於是,她用原子筆畫出一個鍵盤,再用鉛筆畫出電腦螢幕上的反應,自己在紙上按一按鍵,然後再擦掉螢幕上的鉛筆做出不同的反應,用這種最陽春的方式開始寫程式,爸媽看不下去,兩週以後就買電腦給唐鳳了,從此探索之門大開,等於,唐鳳從小的學習就是從自己的興趣開始的,而且自學,這種學習完全沒有邊界。
但這一切,直到上了小學、進了體制,她才發現處處被制約在同一個框架裡,自己反而跟學校格格不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已經可以解出聯立方程式,而且當老師教一加一等於二時,唐鳳舉手跟老師說:「那不一定,如果是二進位的話,一加一就不等於二」,當場讓老師很難招架,後來老師乾脆要她每次上數學課時都去圖書館自己看書,唐鳳從此被從團體中隔離出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其他人的不一樣。
第二名的同學竟然希望第一名的唐鳳死掉
當時學校透過資優測驗,已經確認唐鳳的智商是屬於最高等級,於是詢問唐鳳的爸媽是否讓孩子轉到有資優班的學校?唐鳳與媽媽討論,覺得嘗試新環境也不錯,但萬萬沒想到,資優班裡扭曲的競爭,徹底擊垮了唐鳳,第一名的她,被霸凌了。
「因為當時資優班裡有一位同學,常常考第二名,而只因拿不到第一名,回家就會被家長打罵,於是,這位同學憤恨不平地來嗆我說:『如果你不在這個世界上,那我就是第一名了。』……」第二名的同學竟然希望第一名的唐鳳死掉、消失,這是多麼可怕的詛咒。
不只如此,同學們為了考好成績,有一次趁老師不在的時候,伸手搶她的考卷想要抄答案,但唐鳳不想讓同學看,就拿著考卷逃跑,四、五個同學在後面追,最後跑到摔倒在地上,同學上前補了一腳,導致她撞牆昏倒。
這一年著實難熬,唐鳳經常在半夜做惡夢,不但會驚醒大哭,甚至還出現自殺的念頭。她很不快樂,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最終痛苦地跟媽媽說:「我不要上學了。」母親眼看自己的小孩都想自殺了,當然支持孩子休學,小二下學期,唐鳳就再也沒有去學校了。
之後再度轉學,這回轉到台北市指南山區的一所迷你小學念小學三年級,雖然環境與資優班比起來相對友善,但依然無法滿足唐鳳的學習需要,唐鳳母親開始另外幫唐鳳找尋學習資源,也開始支持唐鳳部分時間在家自學了,自己擬定學習計畫。總計小學六年,唐鳳就轉了六所學校,她現在會開玩笑地說:「我每個小學都只待一年,這樣的轉學法,剛好使得我都不用做暑假作業,這是最開心的地方」,狀似幽默輕鬆,但其實這段過程也是斑斑血淚,尤其包括父親的不諒解。
人與人之間,不該只有「競爭」
當時爸爸曾經認為唐鳳應該要有能力去面對群體生活的困難,並且解決它。這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愈發劍拔弩張,逼得父親最後遠走德國修習博士,暫時逃離這個高度緊繃的教養問題。而唐鳳的母親則到處找尋資源,來因應唐鳳旺盛的學習力,像是台大數學系教授朱建正,他是三個資優生的爸,很能了解同樣天賦異稟的孩子思維,他和唐鳳每週有兩個小時在研究室聊天;另外,媽媽還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唐鳳到楊茂秀博士所推廣的兒童哲學「毛毛蟲哲學教室」,在這邊,她遇到的老師是輔大哲學研究所的研究生陳鴻銘,雖然年紀相差很多,但兩人卻不斷地進行批判性、關懷性與創造性的對話與思辨。還有一位楊文貴老師,也幫唐鳳到大學社團裡找一些擅長數理的大四學生,跟小三的唐鳳討論數學。
重新接觸數學和哲學的唐鳳,身心靈似乎比較安定下來,媽媽再幫孩子轉學到新店山上一所迷你小學,這個學校標榜與大自然親近,校長很樂意讓唐鳳以不同的方式的就學,後來唐鳳就從四年級直接跳級到六年級,而且一週只要去三天就可以,這時候的唐鳳愛上讀詩、寫詩。
後來小學六年級的課程都修完了,媽媽帶著唐鳳到德國去找爸爸,就留在異鄉重讀四年級,當地老師明白唐鳳的數理優異,因此數學作業都可以不用寫,老師全力幫助唐鳳學德文,兩個月的時間,她就能聽說讀寫德文了,真的是天才,後來她又繼續跟著同學一起學法文。
在德國的歲月,很開心,更難能可貴的是,父子情感漸漸修復,唐鳳認為,是德國的自由適性發展教育環境改變了父親。
她回憶著說,「當年我在台灣念小學,每個學校都念不滿一年,這確實比較不尋常,從父親的角度來看,他也不知道要怎麼看待自己的小孩,是一個完全非他小時候所學到的那種直線成就取向。我想,他在德國待了一年後,大概也慢慢了解,看事情本來就有很多的方法,也不需要一定要去迎合體制或衝撞體制,總是可以找到新的路。所以,後來是父親改變了!」
「但畢竟父親曾經希望你能設法留在體制,去勇敢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妳怎麼跟他溝通這件事的?」
「當時我是用體育選手做比喻,像是舉重,在那個舉重選手適合的量級去舉重,是在鍛鍊肌肉,但如果越級,就是超過量級,硬要去舉重的話,不但鍛鍊不到肌肉,而且可能傷筋動骨,可能會一生都沒有辦法從那邊恢復。所以,我想每個人的承受力還是有限的!」
這樣的比喻,感覺像是揠苗助長,但唐鳳想說的是,把人放在不對的環境就是很窒息,他更具體的描繪:「好比現在把你裝到一個八歲小孩身體裡,然後要去每天去上學二年級,你也會受不了的!」
結果,唐鳳一家四口和樂地在德國生活,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了。德國小學是四年制,唐鳳已經念完四年級,那下一步呢?德國老師想推薦資優的唐鳳去一所明星中學就讀,另外也有來自美國的華裔訪問學者提議讓唐鳳去美國名校就讀,但一直有思辨能力的唐鳳卻自己做出決定—她要回台灣,要在自己的土地長大,理由是,她要做台灣的教育改革!
怎麼回事呢?小時候歷經霸凌的唐鳳,一再思考,那位希望她死掉的第二名同學為什麼會有這樣仇恨極端的態度?她的結論是,八歲的孩子不會自己想像出這樣的講法,一定是家庭給她「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競爭」的想法,因此她說這是整個結構性的問題,她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思考的過程,她看了很多兒童心理學的書,想著:「我未來如果能夠投入教育的話,我要把這種結構上的狀況解決掉,不要讓大家覺得只有一種價值叫做競爭!」
於是,唐鳳回來台灣,再念一次六年級後,升上國中,當時的校長杜惠平與唐鳳深談過後,特許她不用每天到學校,只要有參加學校考試、可以記錄成績即可。那麼,不用上學的日子,她就到大學去聽課,不但聽了許多政治系、法律系和哲學系的名師課程,她的海量閱讀,更讓她浸淫在各式各樣的經典大作裡,而拜網際網路崛起之賜,唐鳳更自在地認識了一大批台灣的電腦天才。
「我十二歲第一次寫比較大型的程式,當時有一些清大、交大的研究生在虛擬世界裡面教我怎麼寫,就像是請家教一樣。」唐鳳回憶著說。
「那他們一定不知道這個寫程式的人只有十二歲?」我好奇電腦彼端的人恐怕不知道電腦此端是個孩子。
「對,但我在某些地方也會主動講我只有十二歲,但對方很多人不相信」,對唐鳳來說,年齡完全不是個問題,於是她發現,幾歲這件事,是看自己怎麼設定,「我如果表現得很幼稚,人家就把我當小孩;我如果表現得很成熟,人家就把我當大人。後來,我發現,他們是覺得我是一位很喜歡裝小孩的大人,哈!」看來唐鳳成熟到反而被動變成偽裝能力超強。
我沒有要PASS
而她能完全脫離學校的制約,是在國中二年級,儘管唐鳳可以不用到校,但校長希望她能參加考試才能有成績紀錄,但每次唐鳳都是交白卷。
「交白卷就零分耶!」我不解地問。
「那同學就沒有什麼可以抄的!」唐鳳還是覺得,「成績是自己的成績,為什麼要給別人看」,看得出幼時的霸凌讓她傷痕很深。
「那零分,你要怎麼PASS ?」我再問。
「我沒有要PASS 啊!」唐鳳這麼一答,瞬間讓我自慚形穢,覺得自己是否落入成績主義與升學主義的窠臼裡了……。
正當心頭為之一震時,她又說:「因為當時我國二的時候,校長已經跟我說,我之後其實不需要去學校,因為我自己有一套不需要學歷也可以做學問的方法,校長很支持我。但因為我那個班級是自願就學的實驗班,這個班之後會上哪個高中,完全是靠在校成績來決定的,如果我國一成績太好,國二不交幾張白卷拉下來的話,會影響到其他班上同學的升學。」
喔?原來唐鳳的交白卷,是為了避免同學的升學受到她成績太高的比例影響,果真,在校園體制裡,她的學習得處處考量到別人的處境……後來唐鳳就輟學了!
其實,唐鳳當時多次參加科展比賽奪大獎,早就可以保送建中了,但她就已經不想再待在體制裡了,當時她有建中的朋友直接跟她說:「你不用來讀建中,因為你自己就已經有研究方向,自己一天想要研究個十六個小時都可以,但如果去念高中的話,一天就會被學校綁住八小時,還得被迫分神去應付別的事情,何必如此呢?既然已經有一個清楚的學習計畫,就執行它就好了!」
母親是我生命中的救星
接下來,開始完全自學的日子,網際網路上,唐鳳自由地向來自全球各地的高手學習,當時她的朋友群都是電腦很高竿的大學生,她也開始投入自由軟體運動與開放原始碼,朋友非常均勻地分散在全球每個時區都有。到了二十四歲,比較有能力旅遊了,唐鳳兩年內飛了超過二十個城市,一一去拜訪世界上她早已交流多時的高手朋友,自由學習真的讓她更如海綿般的吸納各家門派的技藝一樣,非常如魚得水。
「母親是我生命中的救星……」
唐鳳的母親李雅卿,曾經擔任《中國時報》記者和專欄組副主任、《商業周刊》副總編輯,法律研究所畢業,在媒體工作上的表現傑出,但為了專心陪伴天才兒子的成長,兩度辭掉工作。
「你最感恩媽媽的是當人生遇到哪些狀況時,她指引你往前走?」我問。
「一個就是我小學二年級被霸凌後決定休學,媽媽支持我,她跟我說:
『休學就休學,沒有關係,老師那邊,媽媽會去處理。』而我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看兒童心理學的書,想搞清楚同學怎麼會變成那麼愛競爭的樣子。」
唐鳳回憶,「如果不是由我母親擋著學校的話,其實按照強迫入學條例,我其實不能不去學校,所以這個是很重要。」
小二的資優班就學歷程,是唐鳳人生最大的噩夢,當時包括唐鳳的弟弟唐宗浩也三歲了,兩兄弟經常會打電話找媽媽,牽掛的問題愈來愈複雜,於是,唐鳳家開了家庭會議,看是要爸爸還是媽媽辭職回家陪小孩,畢竟這兩位家長都在同一家報社上班。投票結果三比一,媽媽三票,兩個兒子都要她陪,爸爸得到的唯一一票是自己投給自己的,所以大家尊重這個民主結果,由媽媽離開報社,開始在家教育小孩。
走過生命幽谷,唐鳳非常感恩母親:「我小二休學,媽媽決定辭職陪我成長後,她有類似用兼職的方式去《商業周刊》工作,但是後來發現我休學之後,其實需要的不只是有人陪著,而是需要能找到更多的老師來帶領我,這個時候她在《商周》那邊可能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她等於是為了我辭職了兩次!」唐鳳的眼光閃爍著對母親的感謝之意,如果不是媽媽的陪伴與帶領,她不知道自己會陷入怎樣的痛苦深淵。
現在的唐鳳,享譽全球,身心靈都綻放出自由與自信的光芒。回想自己人生最難熬的歲月,就是八歲小二被霸凌的那個階段,尤其,當時原本很疼她的阿嬤和爸爸都要求她對於困境「再撐一下」時,她覺得簡直是世界末日、極度不舒服,所幸母親的即時全力救援,讓孩子展開精采的人生。
「那你第二次覺得要非常感謝媽媽是什麼時候?」我問。
「再來就是在國中二年級,我決定考試交白卷,完全放棄學歷!」
「媽媽馬上就能接受你國中肄業的學歷?」
「沒有,就算是母親,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行為。所以當時我就直接去找杜惠平校長,杜校長很開明,他說沒有問題,教育局那邊他來幫我處理,意思就是督學、體制什麼的,我們都不用擔心,他就是幫我擋著這樣。那麼,當杜校長採取了這個態度之後,我母親也就OK了,這也很重要。」
唐鳳生命中的貴人救星,真的都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 2021父母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高雄工作坊11月6和7 (活動未上架,目前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台中工作坊12月11和12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台大課程資訊交流區| 一、課程類別:哲學系大二必修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課程類別:哲學系大二必修二、課程名稱:哲學英文三、授課教師:魏家豪四、修課時間:109-2 五、課程概述:(直接從CIEBA複製的) This course focuses on ... ... <看更多>
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哲學系 的推薦與評價
與哲學系有關的話題. ... 哲學系畢業被吊著打? 北一女讀半年也只能考上台大哲學? 愛心 哈哈 跪 ... 本文僅針對「莎士比亞與哲學」課程發表個人意見。 ... <看更多>
台大哲學系課程 在 Re: [心得] 台大/資工/哲學/學習心得-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哲學系。
由於我念哲學系的時間遠短於念資工系的時間,而且也只有修大學雙主修的課程,
所以我對哲學系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深入,也有一些見解可能是很主觀的,
因此以下講到的東西,可能某些部份有些偏頗,但希望能呈現一部份的事實。
在台大,哲學系被歸類在文學院底下,但我個人認為哲學系更像是一個理學院的系。
在最基礎的哲學課程當中,都會講到「哲學」一詞在希臘文是「愛智慧」的意思,
也就是說哲學最核心的概念是去追求智慧。在過去的哲學發展上,追求智慧的主要手段,
是透過理性的辨證,對於要處理的問題作出解釋。因此絕大多數的哲學論述,
都是以前提推導到結論,再將得到的結論當作前提推導到下一個結論。用這樣的過程,
一步一步擴展人類對於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世界所擁有的知識。
既然哲學的主軸是在擴展人類的知識,哲學在發展上面所觸及的主題其實包山包海。
以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而言,除了醫學很早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以外,哲學所處理的,
其實和現今我們所認為的「科學」有很大一部份重疊。許多科學的學科,
在尚未有略具規模的體系與架構之前,其實常被歸類為哲學的一部份而被討論與研究。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現在的哲學所討論的議題,則多是尚未具有清楚體系與架構,
無法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的議題與領域。但這些議題與領域之間仍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要一言以蔽之去說明哲學在「學什麼」,比說明其它學科更加困難。
其它的學科可能有一個具體的主題要處理,並圍繞該主題發展出一個系統。
而哲學則承載著一些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的研究領域的主題。如果更白話一點講,
或許我們可以說哲學在研究那些「其它學科」。雖然這樣可能還是不太清楚,
但我想至少可以將哲學和其它的科學作一個簡單的劃分。在大略了解這樣的概念後,
我將一些哲學系的課程簡單作一些分類,藉此來說明部份現今仍歸類於哲學的領域。
首先,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時期以來,就一直不斷地在對抗懷疑主義。
所謂的懷疑主義主要包括了三個主要的論述
1.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客觀存在的東西
2. 就算這個世界上有任何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也無法對它產生認識
3. 就算我們能對它產生認識,也無法將這個認識告訴別人
第一個問題如果要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可以舉駭客任務那種桶中之腦的論證,
認為除了人的意識的主觀認知以外,並沒有獨立於人意識之外,客觀存在的東西。
而為了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所發展出來的系統大致上形成了形上學及其分支的存有論,
主要在探討有什麼東西是存在的,存有存在的特性是什麼,客觀存在的定義是什麼等等。
並希望透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去肯定這個世界上確實有某些客觀存在的東西。
第二個問題則是說,就算真的有客觀存在的東西,但我們可能根本無法認識它。
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我們的感官或者是理智,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接收客觀的事物。
以視覺來舉例,就算真的有客觀存在的事物,發出或反射一些光,進入人的眼睛,
並且刺激視網膜產生神經訊號。但這些描述到最後,描述的仍然是一些物理現象,
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客觀」的物理現象,怎麼變成心智意識當中的「主觀」感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發展出來的系統則是知識論,探討人們怎麼形成知識。
第三個問題則是說,就算我真的知道某些事,例如箱子裡面有一朵紅花,
並且我也說了「箱子裡有一朵紅花」。但聽到這句話的人,不見得能和我有一樣的知識。
因為在他心中「紅」所描述的,和我心中「紅」所描述的,可能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假使我所認知的「紅」其實是 A 這個概念,而他所認知的「紅」則是 B 那個概念。
則我所傳達「箱子裡有一朵紅 (A) 花」,和他所接收到「箱子裡有一朵紅 (B) 花」,
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這個溝通的過程當中,無法確定知識有被正確地傳達。
而處理這類問題的研究則發展成詮釋學和語言哲學。
除了回答這三個問題以外,另一個哲學領域則是價值哲學,主要在探討價值的特性,
或者可以說去解釋什麼樣的事物是「更有價值」或說「更值得被追求」的。
而價值哲學當中常被討論的則有倫理學和美學。倫理學討論的是道德上的價值,
美學討論的則是感官上的價值。並且試圖從人們已發展出來的價值系統,
去歸納到底「善」與「美」是什麼,以及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稱為「善」與「美」。
這種主題式的哲學分類,基本上是跟著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式在分類,
不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有探討過類似的議題。而在課程的安排上面,
也有專門的選修課在討論特定時空背景下,中國和西方哲學所探討的主題。
例如西方的英國經驗論、歐陸理性論和德國觀念論,主要是討論知識論,
但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和發展。而中國哲學則是略以時代劃分,探討不同的議題,
例如先秦、兩漢各有不同的哲學,魏晉時的玄學,隋唐時的佛學等等。
另外還要必修的基礎科目則是西方和中國的哲學史以及基礎邏輯。
哲學史是對哲學發展的過程作簡單的介紹,透過哲學史,
可以讓學生不僅了解特定主題各哲學家的主張,也可以了解提出這些主張的脈落為何。
而基礎邏輯則是講述推論時的基本規則,讓學生能夠有操作論證的基本能力。
上述的領域同樣依照教授個人的專業,可能開設更為進階而專精的課程,
例如有些選修課可能僅討論某一位哲學家在某一個領域的見解,講得很深入。
另一些選修課則是針對一個很窄的主題,綜合比較各個相關的議題來討論。
這部份可能全依教授想要討論哪些主題,就將相關的材料集合起來在同一門課教授。
跳出課程的主題。我個人認為哲學系是一個非常重視思辨的科系,
幾乎所有的作業都是申論題,考試也都是申論題。因為我寫字很慢,
所以每一次考試寫完手都非常非常痠。而思辨的主題經常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
並且還在爭論當中的議題。因此學習的重點也不在於記住特定的答案,
而是在於面對這樣的問題時,要怎麼樣去分析問題、定義問題、回答問題。
相較於結論的正確性,多數時候推論的過程是否嚴謹則更被看重。
在每一步的推論當中,都必須要確認論證是否有效以及前提是否正確,
並且盡可能挑出所有錯誤加以修正。對於非常喜歡思考的人,
我很推薦至少去選修一些哲學系的課程,藉此了解或學習其它人怎麼思考。
但也因為哲學系所討論的主題多數是相對較不系統化的領域,
是一些比較偏向基礎、原理或後設的議題,因此應用程度比較低。
再加上台灣的社會對於哲學的討論其實並不特別關注與看重。
因此在職涯的規劃上面,比較難直接將哲學的訓練與特定的工作連結在一起。
由於我並非哲學系的本科學生,這部份沒辦法給予更多的訊息。
下一篇的主題我並不打算講述怎麼樣念哲學,因為哲學本身並不是技能性的,
也不應該被特定的學習模式所侷限,分數高低其實對於追求知識與智慧也不那麼重要。
接下來我打算綜合性地討論有哪些方式可以略為提高修課的分數,雖然不是很重要,
但對於需要大學成績繼續升學的人,可能可以參考一下。
--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
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 12: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135.1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464108765.A.77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