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友團專屬 👑 FB直播現場 👑
「多年來,我弓著背,枯坐在旋轉的轆轤和黏土前,嘗試著,凝定世界的一小部分,嘗試著,開拓一個內在空間。」
1291年,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向歐洲介紹第一件瓷器作品
1616年,日本九州北部佐賀縣.有田,燒製出東洋第一件瓷器
1710年,德國東部薩克森王國,在麥森(Meissen)製作出第一件白瓷
瓷器串連普世人們對生活的想像,也聯結世界。從 #台夫特陶、#伊萬里燒、#有田燒 及 #唐津燒,帶你看看世界史中的陶瓷器
#白瓷之路 →https://is.gd/wMrvcH
文震亨的 #長物志
#故宮南院很可以的亞洲陶瓷器專區 #
#維梅爾的故鄉 #荷屬東印度公司 #陶祖李參平 #泉山石
#佐賀觀光 #台灣虎航直飛佐賀
台夫特陶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久以前我偶然讀了一本叫做「維梅爾的帽子」的書,買書的當下沒有注意到書的副標題是「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誤以為是維梅爾畫作評論的書籍,就這樣誤打誤撞的把這本講古代國際貿易史的書給看完了。不過也因為讀了這本書,因此對維梅爾和林布蘭特所處的荷蘭黃金年代有些許的了解,甚至一度到台夫特尋找維梅爾的畫作「帶珍珠耳環的女子」和參觀台夫特陶瓷美術館。
現在巴黎羅浮宮正在展出「維梅爾與荷蘭大師」的特展,是我此趟回巴黎工作之餘不可不看的展覽。對我來說非看不可的展覽,都是法國國家級策展單位或博物館美術館的特展,展覽內容的學術研究底蘊紮實,展品除了博物館自身收藏還有借自全球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家的真跡。對藝術愛好者來說,都是錯過就要再等個十幾二十年或要到世界各地才看得到的畫作了。
跟我想法一樣的人也很多,所以這些展覽永遠大排長龍。我們預訂早上十點參觀的門票,九點半到了之後還等了半個多小時才得以入場參觀。
羅浮宮這次維梅爾特展,展出的畫作除了維梅爾,還有同時期荷蘭台夫特的畫家們的作品。同時期、同主題的畫作並列在一起,我們不難馬上看出維梅爾畫作的構圖和光線與同時期藝術家相比,非常的現代化。尤其維梅爾相對來說,他的存留畫作量不多,也沒有太多的相關資料留下,因此是個相當神秘的藝術家。我們對他創作的起源與概念不甚了解,無法知曉他的現代化來自何處。
因為維梅爾的畫作存留數量不多,因此展覽中維梅爾的真跡也只有十多幅,其他的都是同個時期台夫特藝術家對同一個主題的繪畫。就如同我從「維梅爾的帽子」一書中所讀到的,荷蘭黃金時期的繁榮,在這些荷蘭黃金時期畫家們的作品中,呈現著當時荷蘭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
維梅爾特展的對面,是卡拉瓦喬畫派的法國藝術家Valentin de Boulogne特展,我們看完維梅爾特展後也順便進去參觀。Valentin de Boulogne繪畫受到卡拉瓦喬影響很大,幾幅大型畫作幾乎結構、風格相同。只是我看著看著,突然發現有點不對勁。怎麼回事?這位藝術家似乎從頭到尾都在畫同一個人啊!似乎都是用同一個模特兒在作畫,施洗約翰、軍人、耶穌....等,都是同一張臉。我從這幅畫看到下一幅畫,就像同一個男主角來演另外一齣,然後從頭演到尾(蔡明亮和李康生的概念)。偶爾也有幾個配角,他們也會在不同的畫作中演出,還不會換戲服。可惜今天二個展覽不能拍照,大家只能自己上谷歌找圖來看看了。
台夫特陶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北雙年展 #關鍵線上展】台北雙年展邁入第十屆,由法籍策展人柯林.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擔任客座策展,以「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 雙年展新語」為題,而這次也是台灣藝術家所佔比例有史以來最高。
今天與你分享台灣藝術家 黃立慧、江凱群、陳宣誠&吳雅筑,他們的作品
一、《共感群體》用七百片防彈盾牌組成的構築,圈圍出一處身體可以進入的場域,內部的開放空間是一座花園,利用有序性及有機性的對比,製造可讓人停留的體驗空間,同時反映近年來台灣公民運動中,個體與體制之間的衝突
二、《仿台夫特陶盤》作品,江凱群保留原作盤緣的中式畫風,以連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轉介貿易。此外,他也將肖像改為當代的生活樣貌,成為呼應荷蘭畫派(École hollandaise)的風俗畫(Genre painting)
三、《快樂天堂》是黃立慧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基地的限地製作,為回應地景及個人相對位置的系列作之一
**內文還有更多作品與介紹哦!
#北美館 #台灣藝術家 #線上展覽 #關鍵自製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