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歷史文-用聽的臺灣企業史】你聽過大同廣告歌的黑膠嗎?
#黑膠 #林太崴 #報時光UDNtime
用聽的臺灣企業史:黑膠裡的非主流聲響
文、圖︱林太崴(類比音聲玩家)
在所謂「音樂專輯」之外,有沒有什麼娛樂人心的鏘音?
我想,大多數人會去購買一張實體專輯,應該都懷抱著想要聆賞好音樂的浪漫心情。專輯裡面也許會是時下的流行歌、摩登的舞曲,或甚至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民謠或古典等等種類。然而,在黑膠盛行時期,黑膠不僅僅是用來裝載純音樂的載體,作為50年代後強勢的科技產物,它同時也兼具媒體功能。因此,有許多公司行號或政府單位,都會利用黑膠來裝載企業形象美化的目的和政令宣導的功能。這些黑膠常是免費索取,但也有的是有條件的非賣品,專門服務某些特定族群,在消費主商品後額外得到的贈品,買菜頭送青蔥。這些非以音樂本身為主角的唱片,我們在此稱之為「企業盤」。在企業盤當中,大致又區分為三款不同的內容方向,包含「自創企業廣告歌曲盤」、「企業形象塑造盤」及「公部門宣導盤」。「自創企業廣告歌曲盤」大多都有自創詞曲,甚至找來知名歌手演唱,創製過程非常慎重;「企業形象塑造盤」通常是贈品,或者企業的音響測試片。最後一款「公部門宣導盤」則是以宣導各種理念為主的公部門相關政令宣導盤。
#自創企業廣告歌曲盤
在企業盤當中,〈大同之歌〉應該稱得上是台灣最成功企業歌曲之一。大同公司創立於1917年,已是台灣百年企業。二戰後創作的〈大同之歌〉(或稱大同頌),在廣播及電視台上密集大力播送,各種家電產品置入在廣告歌當中,形塑優良國產的企業形象。歌詞唱道:「大同大同國貨好,大同電視最可靠,大同冰箱式樣新,電扇電鍋洗衣機。家家歡迎人人愛,品質優秀最老牌。大同大同服務好,大同產品最可靠!」。該曲調與歌詞,至今仍被大眾深深地刻在回憶裡,說它是最流行的非流行歌也不為過。
〈大同之歌〉並非唯一以黑膠形式印製廣告歌的公司,當時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懂得如何利用黑膠載體去擴張企業影響力。另外一首廣告歌,對老一輩的民眾同樣印象深刻,那就是〈撒隆巴斯之歌〉。「撒隆巴斯」算是國民級酸痛貼布。較少人知道的是,製造廠商叫做久光,全名是:久光製藥株式會社,是一家日本製藥會社,總部位於東京。成立於1847年,歷史相當悠久。所產製的物件中,「撒隆巴斯」是台灣人最熟悉的一款。由於註冊商標上有一隻駱駝,很多長輩還以「駱駝標」稱呼該品牌。收錄在紀念黑膠的廣告歌由知名女歌手邱蘭芬演唱,包含〈撒隆巴斯擦劑歌〉及〈撒隆巴斯之歌〉國語、台語版各一首。其中歌詞唱道:「只要一貼撒隆巴斯,你就不再痛,只要一貼撒隆巴斯,再會吧痛痛痛!再會吧,痛痛!再會吧,腰痛、再會吧,跌打傷痛、再會吧風濕痛......」,讓大眾聆樂時,也想到該藥品。另,國泰人壽於1957年成立,後亦製作了《美妙的旋律》七吋小黑膠的廣告盤,其中企業代表曲為〈國泰歌〉,歌詞唱道:「國泰的伙伴大家一起來,美麗的遠景待我們來開創,人人保險,家家幸福!」搭配芭雷舞者的唱片封套,顯示出國泰人壽在行銷上的企圖心;「可口可樂」公司也以軟膠唱片形式出品了〈只有可口可樂才是真正可樂〉,敬告愛用者們千萬別買錯品牌,在汽水界相當競爭的氣氛下,建立品牌忠誠度。
#企業形象塑造盤
70年代前後,許多大大小小的企業也紛紛加入製作「企業形象塑造盤」的行列,包含新光集團、宏泰建設、新力、金盈瀑布等等。這類企業形象塑造盤大多並非自創詞曲,而是以該公司企業的名義,再版發行市面上知名歌曲或音樂的黑膠唱片,通常以贈品形式,嘉惠消費者。
新光集團於1972年成立「新光百貨」,該百貨於1989年與日本三越百貨合資並成立「新光三越百貨」,在合併之前的新光百貨時期,出版了企業形象塑造的黑膠唱片,該盤並非自創新曲,而是以時下流行音樂搭配印刷精美的「彩膠」唱片-亦即非傳統黑色膠片來壓製音軌,而是整張皆採彩色圓碟的特殊膠盤。民眾在欣賞該彩膠唱片時,便會看到印在封套上的百貨企業資訊;此外,宏泰建設則出版了《阿波羅大廈》七吋黑膠,在義大利民謠〈O Sole Mio〉(我的太陽)開始放音之前,加入預錄的口白讚頌宏泰建設的詞句,讚美該建築之鬼斧神工與宏偉巨大,後才進入音樂歌聲。頗具時代感的讚頌詞,配搭上世紀特殊的咬字與遣詞,讓人無違和地進入80年代的懷舊氛圍中。
Sony,當時譯為新力(現稱索尼),出版了〈Sony Song〉,亦製作了企業形象鮮明的黑膠,盤面的封套上印製:「買彩色(電視)送高級旅行袋」,跟現代促銷手法頗為類似。此外,就連較小的行號,例如「金曲純喫茶」店,也出版了贈品軟黑膠,標榜喝咖啡免費看摔角比賽節目。這類形象塑造盤當中,企劃內容可謂琳瑯滿目。除上述大小企業之外,較特殊的是宜蘭頭城「金盈瀑布」出版的七吋彩膠,該公司為了彰顯瀑布與山林間的情境特色,特地請編劇編了一部有聲情境劇,並請來一男一女聲優進行演出,透過情境的口語描繪,讓聽眾彷彿進入開闊山林瀑布間,聽聲遊歷,引君入林。
#公部門宣導盤
企業擅長利用黑膠唱片來進行各種資訊的傳遞,政府單位當然也常利用這個新興的聲音媒體優勢來跟大眾喊話。1950年台灣開始施行統一發票制度,同時頒布相關辦法,並在隔年施行。鼓勵民眾向消費店家索取發票,藉以防止商家逃漏稅。但在施行初期,仍有許多民眾缺乏索取發票的意識,於是特別創作了〈統一發票宣傳歌〉,唱道:「你到街口買東西,可記住要發票,統一發票拿到手,好處真不少......要是字號對得巧,財神爺就來到。」;此外,跟財神爺相關的除了統一發票歌之外,樂透彩的前身「愛國獎券」也是與大眾息息相關的國民彩券。愛國獎券與統一發票,皆由時任財政廳長任顯群進行推動,以獎券方式吸引民眾購買政府公債。1950年起4月11日起正式發行,首期最高獎金為新台幣20萬元,獎額在當年甚至可在台北市購得透天厝。發行後彩券與獎金金額數度調整,風行時期在整個台灣大街小巷皆可看到愛國獎券兜售的販者身影,〈愛國獎券後天開獎〉黑膠於1966年順勢製作發行。該黑膠採放送輪播方式,基本上是向民眾吆喝購買愛國獎券的「罐頭錄音」,該唱片不停重複播放:「愛國獎券後天要開獎了,愛國的先生、太太、小姐請注意,後天要開獎了,趕快來買,趕快來買!10塊錢可以中獎50萬,既愛國又發財,大好機會請不要錯過!」。除了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發財歌曲之外,行的安全也是當時政府竭力推動的目標。1967年,台灣鐵路管理局製作了《行車安全》七吋小黑膠,研判應是在火車站等公共場所放送,內容則呼籲民眾注意行車安全:別闖越平交道、行車時頭部手部勿伸出窗外、紅燈停綠燈行......等等警語,可算是以交通安全宣導為主軸的宣導錄音。
在各個不同的時代當中,流行歌引領風騷、帶動潮流,但實際透過錄音載體穿越時代走來,亦會發現有許多非主流的錄音與聲響,而這些熟悉的點點滴滴,都陪伴著我們走過台灣日常,雖非名為流行歌,但的確曾經廣流傳。
台灣人 去日本當聲優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基進黨某個女性主任,因為臉書叫做xx小姐姐,「小姐姐」被認為是中國用語,在一些人施壓下,該主任不得不改名.
.
根據基進黨人士的說法,該人使用xx小姐姐作為代稱起源於選戰期間地方鄉親對主任的稱呼,但即使如此,仍然被以「基進黨比民進黨還獨」這是路邊鄉民都知道的事,所以更應該被框架較高的標準,並指責她對中國用語毫無自覺.
.
說來好笑,如果你去鄉下,喚一聲「小姐姐」(台語),包準每戶人家都會有年輕的女生探出頭來,對,他們就是小姐姐.
.
而且可能有些已經三十幾歲了.
.
人們用小姐姐,遠比中國人近年來風行的「小姐姐」還早,不能說,台灣人用的東西,換到中國人用,就變成中國的,然後必須反對,還要人改名,真不知,這是在反中,還是反台.
.
其實神父並不反對支語檢查.
.
但不要忘了,中國人也是人類,凡是人類,就會進行「模仿」,這是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理論,因此,不太可能中國人用過的東西,不管它的本質是什麼,他就變成中國人的,而必須反對-這樣子,很容易喪失反對的本質,反抗中國的壓迫與滲透,進而擴大反對不該反對的東西,因為中國人可能會做任何事,用任何用語.
.
所謂防禦,是伐去其不正常的意識,而不是把正常的事物本質,也一併都砍掉,這就不叫防禦了,叫自殺,說的文明些,叫做不相干的起源謬誤.
.
如此一來,中國群體只要不斷採摘他人的語言,人們就開始自我檢肅自身的語言意識,不論其常識、語意、語用、語法,語境,到最後,處處都是中國用語,屬於他人或自己的語言反而被消滅掉,這才是在幫助中國用語無限膨脹,取代本屬於自己的語言自由.
.
支語檢查作為一種非常辦法,是一種捍衛本土文化的防衛機制,也因此,是必須謹慎而且細緻的使用,避免牽連無辜-換句話說,使用者必須有相應的智慧,若沒有,只是看到黑影就開槍,不僅降低這個防衛機制本身的信度,也會淪於任意遷怒於他人的工具.
.
這時,就不是支語檢查了,只是看不順眼把你幹掉.
.
「小姐姐」一詞,其實牽涉到言語的自然性,也就是不管是什麼語言,只要有姊姊或是年輕女性,牽涉到排行,或表示親近,都有可能會誕生「小姐姐」或「小姊姊」這樣的用法.
.
通常「小姐姐」或「小姊姊」可以指的是家中排行較末的姊妹,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身上,如同「姐姐」,可以指對一般年輕女性的暱稱,「小姐姐」也可以如此使用,小有拉近距離,親暱的意思,相較於「姐姐」來說,就是年齡層更接近自己,或者是關係更加親暱的稱謂.
.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小男孩看到蘋果姐姐在表演,蘋果姐姐大概20來歲,是一種姐姐,而這個小男孩跟隔壁的姐姐一起去看,年紀跟他差不多,但比他略大,這個姐姐跟蘋果姐姐比起來,就不是同在一個層次之中,就叫她「小姐姐」.
.
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中,又會脫口而出小姐姐呢?比如一個媽懷了一胎,就會脫口而出「你要當小姐姐了喔」,這明明,是極其自然的事,或者是母親對孩子說,「你叫隔壁的那個小姐姐過來」,這時,小姐姐可以指的是年幼的姐姐.
.
在神父來說,我喊小姐姐大概快二十幾年了,從小喊到大,從南喊到北,在北部,我有一個乾姐姐,排行最末,我管她叫「小姐姐」(小tsé-tsé),南部我也有一個堂姐,排行亦最末,也如此叫她.
.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本故事叫做「小弟弟與小姐姐」(Brüderchen und Schwesterchen),這本書的翻譯也令日本傷透了腦筋,他們起先翻「兄と妹」,又翻「小さな兄弟と小さな姉妹」,因為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姐弟的故事,但英文是集合名詞, Little Brother and Little Sister,這就容易搞混.
.
所以我要註明一個兄弟姊妹的故事,小姊姊,little sister就會被如此出現.
.
至於在中國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風行「小姐姐」也不過這一兩年的事情,而且還是來次二次元的敬稱,針對自身喜歡的偶像LoveLive!裡,μ's偶像組合成員的暱稱,還稱什麼,一般人不能隨便用,在神父看來,他們不過就是在既成的語彙裡,框架出來當成指涉特定人物的詞彙,根本只是借用,不能越俎代庖,說什麼稱小姐姐會冒犯acg圈,這根本是乞丐趕廟公的說法.
.
至於LoveLive!的粉絲,為何會用「小姐姐」來稱呼他們的偶像,邏輯也和一般語言的語用性相當,就是對於年輕女性的年齡層相對的微妙感受,相較於設定為高中生的動畫偶像,應該叫做妹妹,但實際上幫他們配音的聲優,又多為二十來歲,為了表示最大的愛意和敬意,把稱他們「姐姐」的年齡鴻溝給去除了,稱為「小姐姐」.
.
換句話說,比姐姐還小的姐姐,更親近自己的姐姐.
.
後來開始氾濫,在中國網路中,從二次元到三次元,變成稱呼漂亮或有萌屬性的年輕女子.
.
而她的詞源又來自日語「ねえちゃん」,簡單來說,對中國人就是外來詞彙,中國人普遍反日,卻又模仿日本的詞源,這可以看出語言的模仿性質和自然生成的邏輯,是難以令人察覺和防備的,台灣人就算抗中,也沒必要把小姐姐看成是全然的中國用語.
.
在漫畫暖暖日記中,有一隻公的花栗鼠常常被他姐姐欺負,這個姊姊名字就叫小姐姐しょうねえちゃん,是該名花栗鼠的二姊.
.
像「小姐姐」這種詞彙,除了是語言中的常態,基本上也是無害的,根本沒必要為反對而反對.
.
因此在鄉里之中,都是一群年紀偏大的長輩,看到有年輕的女性,便叫她「小姐姐」,其實也不為過,若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看到大姊姊,要縮短距離,叫她「小姐姐」,也不會令人意外.
.
至於為什麼不叫阿桑或阿姨?我想如同為女性更應該明白其中道理,例如「おばさん obasan」歐巴桑,原本是對年長女性的敬稱,但近年卻變成暗示女子老,外貌欠佳,女性不喜歡別人稱呼自己隱射出年紀,所以最近連「阿姨」都變成嫌惡用語,這也是前頭粉絲的邏輯,用彌平年齡差距來討好女性,因此,從歐巴桑變成阿姨,阿姨變成姐姐,姐姐再變成小姐姐,這種有點大,但又不能太大,又要隱含一點小的感覺,只能說,投其所好罷了.
.
通常我們會習慣稱,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但在語言之中,並不是那麼工整的,也常出現這種大小置換,從中得到其他意思的用法,以台語而言,阿+親屬稱謂,通常有尊敬或者權位的意涵,阿爸,阿母,阿姊,鮮少稱阿妹,阿弟.但,也有例外,例如「阿妹仔」,是對晚輩常出現的稱呼,且多半沒親屬關係.
.
其他如有藝人稱「小哥」,或者什麼網路用語「小妹哥」,小阿姨,有些女生也喜歡自稱什麼xx哥、二伯、女孩、林北,「小姐姐」根本就無傷大雅.
.
「凡是中國用過的,我們就必須討厭」,這是個簡單邏輯,過往,也有人提出什麼中國喜歡打擊台獨,稱某某是台獨,獨已經被汙名化了,所以我們不能稱自己是台獨,這些,都是把自己的理智某種形式去交給對方做決定.
.
作為防備中國用語入侵的防衛機制,首先要做的,便是精準打擊,不是亂打一通,若是不區分來源,有害無害,一味都塞在「中國」的框框裡,反而連不該塞的也塞了進去,說是要抵制中國用語,卻變成在割讓自己約定成俗的語言習慣.
.
因為自身不當的想像,而強迫他人改名,在我看來,這根本做過頭了,這不是屬於台灣獨立自主的想像,身為台獨立的倡議者,照理說,應該最反對這種施壓而亂改別人名字的行為.
.
要做之前,先界定一件事情,到底是在反對中國用語,還是在反人性,brother.
台灣人 去日本當聲優 在 呂名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去看了阮劇團的《嫁妝一牛車》,導演很厲害,如同一隻蜘蛛,細細地編織一張台灣地圖,這一絲那一線,牽起曾活在那個時代的台灣人沈睡已久的身體記憶,也提醒不曾活在那個時代,卻踩在同一塊土地的我們:野草的味道、泥土和著汗水附著在身體上,這些歷史,並未因為我們坐於其上,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Ensemble theare.這種強烈的感覺,是一群人共同創造出來的,我覺得每個演員都非常的出色,一為全,全為一,這不是每個演員都做得到的事情,當然,也讓我見識到日本小劇場風格的猛烈和強硬,腦袋不時想起海筆子的帳篷劇,以及藤原龍也的哈姆雷,那種聲嘶力竭,吼出生命的詩句、每個選擇都推到極致後的荒謬感,竟然會是生活的本貌。
想起一些自己以前曾經嚮往的劇場,想起曾經追求過的東西,再看到眼前這批演員,他們做到好多人做不到的事,真好。
下禮拜還有,請進水源劇場感覺一下這股熱力。
另外特別讚賞演出前提醒和演後散場廣播聲優:盧志杰。真的好好笑😂
Photo:阮劇團 Our Theatre
#嫁妝一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