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原住民土地不正義,把祖先的地留下來:3個在現代與傳統尋找平衡的嘗試】
全台26萬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已有超過1萬公頃流失,這不單只是原住民族失去土地、文化,不當的開發與土地利用,最終將是整體台灣社會承受傷害。除了等待原民會提出專法草案,制度上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性?《報導者》在南投與新竹原鄉看見不同嘗試,以部落整體利益出發,提出因地制宜,守護土地和文化的可能解方:
「邵族人要的不多,這塊原本屬於邵族的公有地,希望能永遠成為新部落場址……我們七大姓氏的長老們有高度共識,要守住土地才能守住語言與文化。」位於日月潭邊的邵族伊達邵部落,先因水庫興建被迫搬到潭邊、晚近湖畔土地又被縣府、財團覬覦,至今部落內僅不到三分之一是原住民保留地,其中不少早由「假買賣」到外人手中。他們迫切希望成立「部落公法人」讓原保地從私有變成部落的,由部落議會來管理、留下邵族的根。
同樣為了留下具公共性質的土地,泰雅爾族民族議會和學者則參考國外原住民族的模式,提出以「土地信託」方式,守護位於南投仁愛鄉瑞岩部落的泰雅族起源地「Sbayan」,希望「由各流域泰雅族人共同研商,如何保留這塊意義重大的區域」,而非開發成現在到處可見的觀光區。但目前不僅部落尚未有共識,原民會對於「土地信託」也不看好。
相較之下,營建署與新竹縣的斯馬庫斯、鎮西堡兩部落合作「特定區域計畫」,雙方磨合出不錯的成果,土地使用規劃融入泰雅族傳統Gaga、更符合部落文化,有些部分放寬,如部分林業用地轉為可耕種;有些則比現代法律還要嚴,像在「水源保護區」完全禁止開發。
承接該計畫的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陳育貞團隊,透過部落地圖、傾聽族人聲音,慢慢建立信任,連最初嗆聲反對的斯馬庫斯部落議會總幹事羅維敏也轉為支持。曾任新竹縣議員、領導鎮西堡護地運動的牧師阿棟‧優帕司也肯定,將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融入現在制度,部落就可以透過這些祖傳智慧,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這份族人和營建署都有共識的計畫已經在2019年公告,不過仍需要地方政府同意才能落實,如何延續下去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基與挑戰,但不變的是共享與尊重的精神。「對加拿大政府來講,促成原住民族土地權利的恢復,是為了要去創造一個更團結的加拿大。」政大民族學系教授官大偉引用一位加拿大白人學者的話指出,面對原住民土地議題應從國家的高度來看待……https://bit.ly/3k79AjU
#更多專題文章
【專題頁|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https://bit.ly/3xSXyPK
【田埔部落黑柿蕃茄和復育小米傳奇,以經濟自主抗拒賣地誘惑】https://bit.ly/3m6oQQw
【泰雅族兄弟的接力奮戰:如何用永續精神守護鎮西堡】https://bit.ly/3AKNXMT
#報導者 #原住民 #原住民保留地 #土地正義 #人頭買賣 #部落共管
台灣堡圖 土地利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夜.語錄.生日園丁》
*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
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 心,決定了自己的所在。它可以把地獄變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地獄。—-約翰·米爾頓
* 四月的細雨,忽晴忽落,把空氣洗得怪清涼的。嫩樹葉依然很小,可處處有些綠意。含羞的春陽只輕輕的,從薄雲裡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線:地上的人影、樹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開得早,淡淡的粉色在風雨裡擺動,好像媚弱的小村女 ,打扮得簡單而秀美。 —-老舍《二馬》
* 你永遠不能擁有太多的天空。你可以在 天空下睡去,醒來又沈醉。在你憂傷的 時候,天空會給你安慰。可是憂傷太多,天空不夠,蝴蝶也不夠,花兒也不 夠。大多數美的東西都不夠。於是,我們選取我們所能選取,好好地享用。 —-桑德拉·希斯內羅絲 《芒果街上的小 屋》
* 如果早一點知道我們後來將要面對的世 界不過如此,那麼年少的時候,是否會少 一些因為過度期待,而產生的怨懟。 —-七堇年《平生歡》
*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 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 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 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昆德拉 《生命不可承受的之輕》
* 失敗可以鍛鍊一般優秀的人物:它挑出一種心靈,把純潔的和強壯的拉在一起,使它們變得更純潔更強壯;但對於那些庸俗的人,失敗會加速心靈的墮落,並斬斷它們飛躍的力量。 —羅曼·羅蘭 《約翰·克里斯朵夫》
* 許多人之所以言之鑿鑿,因為他們認識的世界及歷史太少。—-佛朗索瓦.佐基
* 在出版《南非歷險記》之後,邱吉爾做出了人生選擇:從政
回首這段被俘虜、卑微及危險越獄的往事,邱吉爾曾寫下幾段話: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年之間,是我一生最豐富多彩的一段時間。回首往事,我真誠的感謝至高無上的上帝,賦予了我生存的機會。我所經歷的每一天可能都是危險的日子,但也是好日子,它使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生活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危險,我時時感覺到變幻無常,但我同時感覺到我內心充滿了希望。」
「來吧!世界上所有年輕人,現在最需要你們去填補被戰爭奪取的一代人的空缺,你們不能失去一分一秒,你們一定要在生命之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個人的二十歲到二十五歲,都是你們大顯身手的時期,不要安於現狀,即使你有顯赫的家庭。承擔起你們的責任,世界是你們的,機會是你們的,不要只想繼承你前輩的遺產,請重新舉起光榮的旗幟,向你的人生挺進。如果你的前方有敵人,就進攻打敗他們,絕對不能向失敗低頭。」
就在那段南非艱辛的人生經驗,邱吉爾二十六歲之前,歷練出了後來我們所看到領導二次世界大戰頑強抵抗希特勒的邱吉爾。
這段南非歷險的史實很重要,因為他第一步入政壇的時候,已經是戰地英雄了, 很快高票當選。他不必像一般年輕的國會議員,要依靠那些元老提拔,保守黨反而還要依靠他才能贏得大選。他是戰地英雄,保守黨可以充分利用他的聲譽。
而這正中邱吉爾的下懷。他不喜歡被黨擺弄控制。
二十六歲時,他首次當選了英國下議院議員,邁出他從政生涯成功的第一步。
貴族子弟被俘虜卻沒有被殺,勇敢的逃獄過程且勇氣十足,都成為他從政的資本,他毫不猶豫的站上政治舞台,成為後來所有人認識的邱吉爾。—-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許多人把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美國的大蕭條,經濟崩潰,間接導致二次世界大戰;另一派是完全歸咎於希特勒。可是從戴高樂的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的賠償條款帶給德國奇恥大辱,反而讓德國的人民很快的振興。他在一九二二年以及一九二四年左右,寫了好幾次的信告訴朋友們,「法國將和德國再大戰一場,戰爭無法避免,而且幾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完全不同。」這位具有獨特遠見的世紀人物在法國巴黎人日日沉浸美好時光,大肆揮霍時,卻憂心忡忡:用現代的俗媚字語叫「唱衰法國」。
戴高樂認為法國人根本不了解世界真正的情勢,在未來的戰爭裡頭,法國缺乏足夠的準備。
當時的法國人普遍厭戰,追求和平。這説來也很正常,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所以這時的法國追求某個程度的偏安心理,不能說他們是錯的。但當1929年大蕭條時,法國可能不夠警覺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困境。
其實,一個國家與人們的性格一樣,都會有逃避心理;在那個時刻, 法國覺得他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構築一長列的碉堡,來防禦未來德軍的攻擊。這個防線的設計者就叫馬其諾Android Marginal,後來我們稱作馬其諾防線,史上最著名的防線。在那個時代,法國覺得他們只要做這件事情,就足以抵擋一切了!
戴高樂雖然覺得追求和平很重要,但是他認為法國的壕溝戰根本就是可笑的事情,他覺得最重要的是擁有坦克車,他認為法國雖然有備戰車,但並不足以對付德國當時最大的坦克車。他已經看到德國坦克車的可怕,所以在整個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代,尤其是大蕭條爆發、希特勒崛起的時候,戴高樂的主張在法國是孤軍奮鬥的。他在各地著書演講,希望喚醒法國人理解他已經看到的危機及未來:唯有建構以坦克為骨幹的陸軍,才能夠保障法國的安全。
結果,歡樂的法國人當然沒有人要聽他的。但是有一群人卻聽到了,因為戴高樂把他的想法寫成書發表,書名叫<未來的陸軍> The Army of the Future。你可以想像嗎?看到這本書的是德國人,這本書反而變成德國陸軍建立第一豹式戰車軍團的基礎理論。
歷史會不會太荒謬?
戴高樂的遠見一直到什麼時候才被法國人看到?
戴高樂在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六年不斷的演講又演講;一九三九年,德軍的豹式戰車團用他的戰爭理論攻破了波蘭軍隊的層層防衛,橫掃波蘭全境;一直到一九四○年,德國攻占丹麥和挪威的時候,法國陸軍才開始相信戴高樂。
這個時候陸軍最高司令部倉促授權給戴高樂,要他建立兩支裝甲師。但一切已經太晚了,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德軍對法國展開閃電攻擊,就像戴高樂早就預料的,馬其諾防線根本擋不住德軍,法軍的坦克部隊也沒有辦法趕到前線保衛法國。
儘管如此,以法蘭西為榮耀的戴高樂也沒有說:「你看吧!你們都不聽我的,我就看你們怎麼垮的。」我前面描述戴高樂的血液裡頭流留愛法國的熱血,他一生下來,到他最後嚥氣的那一分鐘,他都認為自己是為法國而生,他也該為法國而死。所以,即使戰爭如此無望,他仍然嚴格的督軍,使部隊成為當時最驍勇善戰的單位。
戴高樂治軍嚴格到什麼地步呢?
當時他的母親已經病危,快要走了,戴高樂的媽媽親手把他帶大,經常告訴他,講述法國歷史故事,他和母親感情是深厚。但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即使他督軍的地點離母親居住地沒有多遠,部隊行軍到離母親的住處只有數哩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看一眼母親的住處,鞠了一個躬,跪了下來,親吻了土地,掉下眼淚,當成和母親最後的告別。
他沒有回去見母親最後一面。—-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全部捐贈台灣國際音樂家協會
🎉🎉3月26日週五 全台正式出版上市
📝博客來 https://reurl.cc/WE8ydD
📝誠 品 https://reurl.cc/L0QVd4
📝金石堂 https://reurl.cc/e9Vn9Q
—-圖片:從生日前一天,決定把我的生命跨越當成園丁哲學。整理整個冬天荒廢許久的山中花園,該捨棄的捨棄,該重新來過的重新種植,該牽移的牽移,該修剪的修剪,該新栽植的栽植。儘管腿上不少傷痕,下午看到完工的花園,濃霧細雨,如置身仙境。
台灣堡圖 土地利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綜合評論 110學測社會科 @巫師地理
提供給未來學弟妹、學生家長的指引。
歡迎老師們留言交流~
題本頁數高達19頁。最後一屆99課綱舊教材範圍,考題整理難易適中,史地公更加整合,朝向下一步111學測素養生活情境。
希望社會科可以讓學生更加理解世界、更加生活應用,也希望可以讓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社會科學的價值,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
以地理而言,時事內容有考了(第33題,地理的第1題) COVID-19在疫情與地理資訊的應用,第36題問了彰化縣社頭鄉的襪子轉為「口罩工廠」。2020年貝魯特港口大爆炸,是黎巴嫩首都,在第54題問到該國家的木材,若有看過黎巴嫩國旗,是一棵大樹(雪松)。
地理的試題沒有很難,反而偏簡單。這次學測沒有出氣候圖表、地圖投影、等高線、邱念理論、中地理論、土壤等一些重要理論。大部分都是基本觀念,而且融入生活情境的例子。也就是社會科不是知道理論或概念本身,重點是你要怎麼應用在生活當中,能夠抓到關鍵線索,並且連結例子。
高一通論地理題數:大約13題,高二區域地理題數:大約13題。(大概各一半,有的區域地理題目,其實高一基礎夠好也能回答)
地理考點與相關概念:
33. 「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GPS與GIS的應用
34. 臺灣中油公司的工業區位
35. 人口老化的社會政策
36. 布口罩的「即時生產」
37. 中國黃河流域的上游與中下游
38. 苗栗苑裡的土地利用變遷(臺灣堡圖)
39. 河流地形的截彎取直之影響
40. 澳洲大陸氣候分布圖與「自流井」位置
41. 洋流性質:西澳涼流
42. 西非國家的當前人口趨勢
43. 非洲氣候與自然景觀:熱帶莽原
45. 美國大都市,推論都市特徵
47. 全世界愛滋病罹患比率與致死比率(分布圖)
49. 臺灣本島的經緯度,都市相對位置與氣候
50. 伊斯蘭穆斯林的習俗文化
51. 世界重要航道:海峽與運河的位置
52. 從題幹敘述,推論印度的咖啡豆種植位置
53. 黎巴嫩的針葉林木材之環境特色
55. 臺灣地名(史地整合)
56. 臺灣的石灰岩地形(臺灣地形)
57. 薩赫爾
59. 農業流程
62. 中南美洲的災害類型
66. 都市內部空間的應用
69. 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
72. 臺灣梅雨(滯留鋒)的氣象圖
彙整各大媒體報導的評論內容:
今年學測社會科題目,如 #新冠肺炎、#美國大聯盟、#西非郵票、#台灣流行歌曲、#台灣寺廟整理運動、#愛爾蘭馬鈴薯欠收歷史事件 等均入題,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產業工會解析目指出,題目偏易,但仍有鑑別度。
闈場內高中教師評析,社會分歷史、地理、公民三科,公民中間偏難、歷史難易適中、地理中間偏易。
試考生也說,全卷閱讀題組題多,有利平時就有閱讀習慣的考生作答,也在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不要拘泥、侷限於教科書的內容。
補教老師張雪雲表示,今年社會科共72題,但從第44題到第72題共28題(約占4成)是跨領域,有的是公民和地理、有的是歷史和地理、有的則是歷史地理公民的跨科的混合題,這提醒考生的讀書方法必須改變,不能只著重在單一單元,必須整個融會貫通。
補教老師李威立則說,今年社會科地理題難度不高,但在簡單背後卻潛藏陷阱,考生必須小心應對。不過,比較讓考生為難的氣候圖、農牧業流程圖今年都沒有考,導致今年地理題算是簡單。在公民方面,張雪雲說,今年完全沒有圖表題,而且素養題也偏少,讓人意外。
第40題雖然是澳洲氣候圖,但考題限定是自流井,氣候分區不代表農牧業分區,考生要熟悉地理位置才能回答。
李威立也提到,第47題考愛滋病,若以課程範圍來說,疾病是應用地理的指考範圍,但考生只要抓住南部非洲的重點就不會太難;第53、54題分別考歷史、地理,若考生沒有仔細看,很容易選到A,但在溫帶高山也會出現針葉林,黎巴嫩國旗中間就有雪松,因此答案要選D。
有考生說,今年沒計算題,著重在推論與理解,起先覺得難,但靜下心來想一下,就會了。考生也認為,今年社會科考題出得很靈活,較有深度,鑑別度會比較高。也有考生覺得歷史部分出得很拐彎抹角,若不仔細閱讀與分析,很容易被誤導。
中一中廖姓考生是社會組,他說,社會科應該是最擅長的科目,考完覺得很難,主要是「答案不確定感很重」,尤其公民科要反覆閱讀題目,答案的邏輯要搞清楚,才能判斷,單選第10題在風景區內的違規敘述,四個選項的觀念都有教過,但還是很難判斷。
資料彙整: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