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桃機清潔人員確診Delta,感染源仍待追查;3百萬人莫德納第二劑接種期限將至,指揮中心:疫苗到貨日尚難確認;台大醫開始進行莫德納混打高端臨床試驗,盼解決疫苗不足問題】
台灣今(15)日新增5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個案,其中1例本土、4例境外移入。本土個案為一名20多歲女性,為桃園國際機場清潔消毒人員,9月12日出現症狀,14日因工作需求採檢確診,現已匡列45名接觸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經過快速的病毒變異位點確認,此案為Delta病毒株。
9月中旬後,莫德納第二劑接種期將進入高峰,國內超過300萬人等待接種莫德納苗,但指揮中心無法確認莫德納疫苗到貨日期。台大醫則開始進行莫德納混打高端的臨床試驗,昨(14日)通過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將採隨機雙盲,每一組110人進行試驗。因此傳出將莫德納開放混打高端的訊息,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則表示,莫德納混打高端試驗進行,最後還是得看結果,再由專家討論是否可以施打、如何接種。
新北市幼兒園群聚至今已出現32人確診,上週9日起為期一週,新北市緊急實施強化二級緊戒,禁止餐廳內用與運動、藝文公共場館暫停開放,今日是最後一天。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則宣布解禁,他表示,經擴大匡列後,疫情趨向穩定,目前沒有再新增相關確診案例,16日起將恢復新北市餐飲場所內用,但他呼籲防疫不能疏忽,一定要嚴格落實防疫規定。
■新增一例機場清消人員確診,感染源不明
這一名20多歲確診者工作場所在桃園機場,負責機艙清潔,9月12日出現流鼻涕、頭暈等症狀,14日因例行採檢確診,Ct值僅14(數字愈低、病毒量愈高)。羅一鈞說,該案9月7日才驗過快篩為陰性,因此9月8日起視為可傳染期進行匡列。個案在6月初打過一劑疫苗,還未完成兩劑接種。
羅一鈞說,透過病毒株的突變位點進行定序,快速確定此案為Delta病毒株,目前全台有36例Delta病毒株本土個案。接下來指揮中心會就她工作接觸的相關航班確診者進行比對,透過定序結果,了解與境外移入病例是否有異同。
■莫德納二劑打不到?莊人祥:未來所有到貨莫德納疫苗都分配給二劑民眾
全台第一劑打莫德納疫苗共有343萬人,而第二劑僅打了35萬人,因此約有308萬名民眾等待施打第二劑,由於在9月底陸續達到12週的第二劑接種期限,莫德納第二劑的需求將會大增,不過國內莫德納疫苗庫存不多,無法滿足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需求,目前僅開放1~3類人員接種第二劑。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沒有透露現有莫德納疫苗剩餘確切數量,但表示絕對不足以一輪疫苗開打量。
指揮中心曾在7月中提過莫德納會保留給二劑接種,但後來仍以第一劑覆蓋率為主。莊人祥說明,疫苗的到貨十分不穩定,很難清楚評估每一批疫苗的分配。目前仍以第一劑覆蓋率為主,而AZ第一劑各年齡層已經都可接種、BNT也開始接種,原先只願意接種莫德納的民眾,現也有BNT可以作為選擇,因此未來所有到貨的莫德納,將不再開放第一劑接種,全數提供給二劑民眾施打。
不過,莫德納疫苗到貨的確切時間,目前仍不確定。而目前已經屆滿10~12週、第一劑接種莫德納的民眾,需等待疫苗預約平台的簡訊通知、或地方政府告知,才能預約第二劑。
■台大啟動莫德納、高端混打研究
昨日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通過莫德納混打高端疫苗的臨床試驗計劃,台大醫院將執行試驗,採隨機雙盲,每一組110人,受試者與臨床試驗團隊都不會知道打到哪一種疫苗,且要一個月才會解盲,意即參加試驗的民眾,要一個月後,才會註記在黃卡上。
試驗負責人、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接受《報導者》採訪先強調,一個臨床試驗的誕生,可能是政府委託、藥廠委託,或是研究者自己發起。他表示,「這個試驗是我自己發起的,因為看到國內需求,有些人擔心副作用不敢打第二劑,有些人等不到第二劑,因此決定啟動這個試驗。」
謝思民說,國外的疫苗到貨總是不可控,雖然高端疫苗量能未知,但至少可以控制;另外,莫德納疫苗與高端疫苗雖然不同平台,前者為mRNA疫苗,後者為蛋白次單位疫苗,但mRNA疫苗打入體內,也得轉成蛋白質才能刺激免疫,而兩者刺激免疫反應的抗原一致。
莫德納第一劑已經讓身體有了記憶,但因莫德納疫苗打進體內的副作用與刺激都很強,第二劑若只是要喚醒免疫記憶,或許就可以採用同樣可以激起抗體,但反應不那麼激烈的疫苗,因此才想嘗試進行混打臨床研究。他在一個多月前開始寫計畫書,兩週前送IRB審核,昨日通過,第二步是提交指揮中心,第三步則需要告知莫德納公司同意,目前莫德納原廠已知,但未做回應。
謝思民表示,這次的受試對象只有220人,是小規模的臨床研究,國外的AZ+mRNA疫苗混打,也都是低於百人的小試驗,重點在於可提供政策建議,透過試驗發現如果可行,就能多一個接種的選項。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也補充,小型試驗若沒問題,開放混打基本上就沒問題,因為兩款都是通過EUA的疫苗,且混打全世界都在嘗試。
至於試驗結束後,怎麼樣叫成功?謝思民說,每一款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有落差,但不代表較低的就沒有價值。這次試驗會採取免疫橋接的非劣性,了解莫德納+高端的中和抗體效價,是否不低於兩劑莫德納的信賴區間,但這不是唯一指標,如果效價低一些,但安全性、不良事件比兩劑莫德納來得低很多,也很難定義為失敗的試驗。
■專家:學理上可行,且學術上有創新意義
施信如表示,莫德納混打高端,學理上是可行的,她認為混打計畫有3個用意,第一,莫德納目前全球需求量大,因此進貨量相對少很多,全世界都一樣,有時候兩劑無法打到同一廠牌,因此如果等不到二劑莫德納,第二劑施打高端,可以多少增強效果,都比只打一劑疫苗來的好。
第二,mRNA疫苗的第二劑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一般來講很大,而第二劑接種高端,照理說會緩解副作用,不過當然確切狀況要做了試驗才知道。
第三,不管是AZ+mRNA疫苗,或是兩款mRNA疫苗混打,這些在國際上都陸續有研究,但AZ、mRNA+高端疫苗的混打則是全球獨有,大型醫院想做混打試驗,在學術上也有其創新性。施信如更一進步透露,除了台大準備進行莫德納+高端混打試驗,長庚也已開始進行AZ+高端的試驗。(文 / 陳潔 ;設計與資料整理 / 黃禹禛、戴淨妍 ;攝影 / 余志偉 )
#延伸閱讀
【當機組員及境外移入個案都與社區群聚無關,台灣「無差別邊境防疫」和「加零迷思」如何調整?】https://bit.ly/2YOu61u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3kpkwcI
#報導者 #COVID19 #突破性感染 #本土案例 #疫苗 #AZ #莫德納 #BNT #高端 # #Delta #桃機 #清潔員
「台灣大學學術倫理」的推薦目錄:
台灣大學學術倫理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戴遐齡「連署支持小戴再戰巴黎奧運」貼文一出,引起眾怒,被怒批是在「 #情緒勒索」、對戴資穎的人生指手畫腳,只把戴資穎當成獲得國家榮譽的「工具」,卻沒有把她當成是一個「人」來對待。
在被罵爆之後,還能狡辯說自己「只是好意、不強制」,對自己的威權心態與情緒勒索毫無自覺,令人搖頭。
你知道嗎?其實 #戴遐齡惹出的爭議不只這一樁。
1️⃣ 疫情嚴峻期間,戴遐齡還把北市大學生趕離宿舍
在今年五月下旬,全台灣疫情嚴峻、單日新增確診超過三百例的時候,教育部便發布相關配套措施,要求各校減少學生區域間非必要移動、且不應強制住宿生返家。
然而,台北市立大學卻 #執意要求住宿生全面搬離宿舍,甚至不甩指揮中心、教育部、教育局、我與其他議員的呼籲與要求,選擇蠻幹到底,讓學生與天母在地居民人心惶惶。
而北市大當時的校長、也是決議啟動離宿計畫的會議主席,就是戴遐齡。
2️⃣ 戴遐齡多次引發北市大校長遴選爭議
戴遐齡自2013年起就任北市大校長,於2017年、4年任期將屆時便鬧出續任風波,傳出教育局曾派員「柔性勸退」;在續任投票前,由學者專家組成評鑑小組,對戴遐齡的評薦結果為「待改善」,但作風強硬的戴遐齡最後仍順利連任。
因應第二屆任期至今年7月底,去年教育局便發函要求北市大啟動校長遴選程序、訂定遴選要點,未料 #北市大置之不理,甚至還悄悄開校務會議,決議不接受台北市政府的遴選辦法,被教育局批評嚴重失職、漠視法規及制度。
直到現在,北市大都還選不出正式的校長,只能由代理校長接任。而戴遐齡校長任內為北市大帶來的各種負評與爭議,已是不爭的事實。
3️⃣ 戴遐齡更曾陷 #喬人事爭議
戴遐齡於北市大校長任內,更傳出喬人事爭議。據媒體報導,北市大校內高層為了替戴遐齡爭取全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會長的位子,而幫大專體總祕書長曾慶裕喬人事、讓他可聘入北市大,但曾慶裕曾爆出論文抄襲風波,恐有違學術倫理。
報導中更指出,北市大校內高層直言:「對,(校長)是要這個人(曾慶裕)」、「我所知道是這樣子啦,當然校長不能講啊!」、「最主要是我們老闆是上面的嘛,老闆她做的暗號,我們部屬一定要全面來配合」
4️⃣ 戴遐齡曾批評國手能力,遭民眾痛批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時任體委會主委(體育署前身)的戴遐齡於受訪時脫口而出:「 #給選手鑽石級待遇,表現卻不如預期」,批評選手的言論讓民眾傻眼。而當年也發生自由車賽沒有防護員與機械師隨行的事件,讓民眾質疑,到底鑽石級的待遇是怎樣落漆的待遇。
四年一度的奧運,把全台灣人的心拉在一起。無論選手在場上的表現如何,是大勝、是惜敗、是全力一搏、或是奮戰到底,對我們來說,都只有鼓勵與支持。
戴遐齡的文章,不僅讓她「 #把選手視為自己的財產」的高傲心態表露無遺,也希望透過我簡單的整理,讓大家回想起,她是個曾佔據高位卻只會批評國手,做為校長卻只會喬人事、製造防疫破口的人。
時代已經不同了,選手不是國家的財產、大學也不是你爭權的工具。
若希望體育改革成功、體育環境能有所提升、運動員可以被國家善待,像戴遐齡這樣的人,就應該被掃入歷史的灰燼, #不要能再讓這種人位居體壇高位、插手資源分配與政策制定。只有這樣,才能有改變的可能。
台灣大學學術倫理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二次剝奪——學術界需要的基進部落主義】
今天談談基進部落主義在教育體系中的缺席,其因果惡性循環的背景。我們理解的原運部落主義,從過去《高山青》提倡「回到出發以前的地方」,街頭戰鬥到部落出擊的脈絡,程度上因為政治權利/權力空間的開拓,拓展了原運菁英從祭儀到文化教育等層面的政治倡議內涵。當然,今天我們在說學術界需要基進部落主義,並不是說原本進入學術界的原運菁英沒有試圖改變現狀;而是透過這篇文章,我們要求更嚴肅、更全面的基進部落主義。台灣學術界使用的工具與方法,是否關注到原住民族與族群差異,是否積極主動從原住民族主體性出發,是否衡量其研究方法正當性、論述正確性;我們要求的是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都當成點綴的族群主流化課程,應該正式成為主流課程,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皆是。
我們用google學術搜尋在一個下午的工作時間,查詢到橫跨醫療、運動、教育、語言、文學、音樂及法律等各種學門學類下,以「原住民/樂觀/天性」等關鍵字為研究論述的內容,時間則至少包含2000-2018近二十年,學校包含公私立大學與國民小學的龐大時空跨度。上次我們提到善意族群歧視(Benevolent racism)是一種主觀看似讚揚、實際上限縮且侵害了原住民族權益與製造刻板印象的舉動。當我們注意到善意族群歧視如此長期在各學門學類出現的現象,代表學術生產的流程、學術倫理的核心已經淪落到無法不公開譴責的地步。這些論者花了太多時間在關心原住民,卻沒有花時間反省自己的論述是否合乎正義,以至於當他們描述原住民族時沒有想到街頭與部落的血汗與生存困境,卻擅自添加烏托邦式的虛假圖像,認為原住民族群十幾族有某一種共通的特質,既可以治癒疾病、可以拿來觀賞唱歌跳舞、又可以拿來供他們批判原住民族人過於懶散、單純無知。反過來想,這麼好用的殖民式文明優越的視角,不必負擔輿論責任,甚至十幾年來成為學界通論式的慣習,不用一下怎麼對得起自己。
所以我們可以說,學術界對於原住民族樂觀天性的粗劣描述,在其語言背面暗示可逃逸的世界,是現代社會對原住民族價值觀毫無節制取用的結果,也是繼土地、文化語言之後的,在精神層面上的第二次剝奪。如同過去強勢文化挪用弱勢文化的現象,這種剝奪不是漸進式的尋路而往,而是肆意踐踏、開採原住民族人的精神資源與價值觀,文明自以為是的不聞不問構成了他們最大的情感濫觴,你幾乎可以想像到這些論者在寫出這些毫無用處的文字時,心裡充斥著高雅尊貴的探險者情感,彷彿他們攜帶方法與工具前來拯救眾人,我們在溝通之前就被論定價格、賤價出售——正如數百年前殖民者踐踏原住民族一樣。歷史總是重複,只不過征服者如今搖身一變變成充耳不聞的學術研究者。
請原諒我並沒有打算稱他們為知識份子。放諸台灣學術界,多數論者談及原住民族總是說著看似實際的福利政策與補助方法,鮮少談及歷史正義與尊重主體性,在各自的領域裡大談專業知識與原住民族系統研究,卻沒有一堂課教導他們看見原住民族人的真實處境,以至於在研究領域上,這些善意族群歧視可以大搖大擺的通過評審的眼光,向學術市場公開兜售我們「得來不易的同情」。事實是,我們從未有一個從原住民族主體性出發,審視學術界研究方法與工具的客觀機制,它與(從未出現過的)學術上如何尊重族群差異、平等看待原住民族自身系統知識的機制一樣,本來都應該是這個族群多元土地的基本要求。如今我們必須很悲哀的說,這僅僅是我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篩選的劣質品,在這前後有多少不顧原住民族尊嚴的研究,他們是如何流入學術市場、如何宰制原住民族知識架構的場域,我們完全沒有機會阻止。
學術界需要基進部落主義的介入。我們必須全面反省。
台灣大學學術倫理 在 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關於學術倫理課程相關聲明... 的推薦與評價
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關於學術倫理課程相關聲明2016年底本校數起重大學術倫理事件引起社會、立法院關注後,本校學術倫理課程修課實施要點於2017年10月20日經教務會議通過 ... ... <看更多>
台灣大學學術倫理 在 學術倫理- 臺灣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查看碩士生畢業標準,發現有這門學術倫理為必修?怎麼都沒有聽說有學長姐和同學去弄這個,有沒有今年剛畢業的學長姊或明年要畢業的同學知道學術 ... ... <看更多>
台灣大學學術倫理 在 [新聞] 台大學生會聲明:學術倫理課程改為選修- 看板PhD 的推薦與評價
老師論文造假 學生受過 台大學生會聲明:學術倫理課程改為選修
新頭殼newtalk | 程宗勝 綜合報導
臺灣大學教授郭明良涉違反學術倫理案,監察院去年糾正教育部、科技部,並要求台灣大
學檢討改進。但因後來校方將學術倫理事件轉嫁學生,老師論文造假,學生要上倫理課。
為對此表達抗議,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今晚發表聲明,呼籲校長當選人管中閔教授、郭鴻
基教務長承諾,將學術倫理課程改為選修,並不得以修習學術倫理課程通過為申請學位考
試的條件;同時,校方應重新檢討學術倫理課程存在的必要性。
相關聲明如下:
2016年底本校數起重大學術倫理事件引起社會、立法院關注後,本校學術倫理課程修課實
施要點於2017年10月20日經教務會議通過,並於2018年1月5日教務會議修正,修正後規定
107年度起入學之研究生應於1年內修完學術倫理課程。
學術倫理課程目的在於正確引用他人著作、防止抄襲論文、剝奪他人學術研究成果,讓本
校學術環境回歸正常。然而,而本校大部分系所論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內容早已涵蓋如何正
確引用他人著作、避免著作內容抄襲或違法;研究生進行各項學術活動時,更早已透過實
作知悉如何遵守學術倫理規範。校方為回應社會、立法院所增加的學術倫理課程,內容瑣
碎冗餘、課程形式化,無助於達成健全學術環境的目的。一味強制研究生修習,只會讓身
在學術研究底層,權益不斷遭受剝削的研究生徒增勞力時間的消耗,更難專注於學術成就
的追求!
學術倫理事件的發生涉及權力結構、勞力分配與量產論文穩固經費與地位等問題,並非將
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主張純屬教育問題,藉由形式化且耗費研究生勞力時間的學術倫理
課程就能解決。我們呼籲校方誠實面對問題,確實檢討學術倫理事件發生的原因,不要一
錯再錯,用虛幌一招檢討學生的方式規避問題,落得問題沒有解決,研究生卻因此受害的
雙輸局面。為此,我們要求校方執行以下事項,並呼籲校長當選人管中閔教授、郭鴻基教
務長承諾 :
一、校方(教務處)應於最近一次教務會議提案修正國立臺灣大學學術倫理課程修課實施
要點第二點與第四點,將學術倫理課程改為選修,並不得以修習學術倫理課程通過為申請
學位考試的條件。
二、校方應重新檢討學術倫理課程存在的必要性。校方應重新檢討本校學術倫理案件發生
之原因及本校學術倫理政策,釐清事實並避免未來再出現形式化、無實質意義的學術倫理
政策。
最後再次誠懇敬邀各社團、各單位、各類相關代表一起連署。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1-20/1114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73.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516518377.A.8B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