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介紹 訪問作者: 簡永彬 內容簡介: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
台灣總督府資料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台灣總督府資料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治廿八年史(國島水馬 作)
圖為台灣日治時期在台日本漫畫家國島水馬所繪製的明治28年(1895年)之台灣歷史漫畫,他從1895年開始,每一年畫一張,然後於1931年1月17日集結成冊,以《漫畫台灣年史》為名出版發售,並於1940年1月10日在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公開展覽,隨後在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新竹、基隆、宜蘭等地巡迴展出。
國島水馬以「鳥羽繪」手法,每年手繪一幅彩色圖在絲絹上,最後再依照年份順序裝幀而成;每一幅畫包含該年台灣的大事紀,除了生動的圖像還有詳述的文字。
這幅「明治廿八年史」是他所繪的《漫畫台灣年史》的第一幅,記載了台灣日治元年(1895年)的種種歷史如下:
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與澎湖正式割讓給日本,台灣因而進入為期50年的「日治時期」。條約簽訂之後,台民一陣恐慌,官民皆積極尋覓保台之道。在唐景崧、丘逢甲等官紳的會商下,決定以自救的方式,於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企圖自謀生路。由於台民的憤怒,清朝的移交代表李經芳不敢上岸,僅在船上辦理交割手續。事實上,在交接前幾日的5月29日,日本軍隊早已在鹽寮海岸登陸。台民與日軍的激戰總難免,無奈雙方勢力懸殊,6月7日日軍便攻佔台北城,14日樺山總督率領文武官員入城,3日後舉行總督府始政儀式,象徵日本主權正式行使於台灣。此後,日軍致力鎮壓全台灣的抗日行動,在幾個月內完全掌握台灣的局勢,唐景崧、劉永福先後逃往中國,台灣民主國如曇花一現般地結束。9月造成北部地區重大傷害的暴風雨,似乎也隱喻著台灣悲情的命運。10月30日日本天皇下賜「台灣勘定敕語」、11月18日總督府發佈台灣平定報告,20日舉行平定祝賀會,象徵著日本勢力已實質控制全台灣。在這場短暫的戰爭中,台人傷亡慘重,而日方的重大損失,則是率領近衛師團的北白川宮親王在戰役中死亡。就日本而言,台灣是塊新領地,因此必須以因應台灣社會的特殊方式治理台灣。經濟上,砂金採取規則、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官有林野等政策頒行,代表日本控制台灣經濟的旺盛企圖心,免租〔一年〕諭示,表示想以經濟手段攏絡台民。就政治統治上,生蕃馴服訓示與住民刑罰令頒佈,代表總督府希望經由對生蕃的控制以及賦予警察較大權力的方式,進行對台灣的控制。除此之外,禮物退斥諭示、國語傳習所的設立、阿片(鴉片)吸食禁止的頒佈,象徵著總督府改變台民風俗的意圖。政治、社會、經濟重整的同時,台灣也開通享受了現代文明的洗禮,1895年底氣象與電報的開通與西部標準時間的制定,說明了台灣正走向現代化。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台灣總督府資料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介紹
訪問作者: 簡永彬
內容簡介: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蔚為風潮,官方也委託民間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逾300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
西方攝影術發明至今已18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治時期臺灣有一群攝影師,這些人可不是拿著大砲拍小模的外拍部隊,他們是受過專業攝影訓練,埋頭研究技法的家裡蹲。「三原色碳膜轉染印畫法」、「漆金祕法」是他們與日人寫真館分庭抗禮的不傳之祕。這些攝影專家平時喜歡在寫真館內玩自拍,也喜歡拍攝扮裝的女人。他們是臺灣攝影技術的源頭,將生命的熱情與精力注入鏡頭中,刻印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致。
這是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豐富而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再度凝視那個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改編自2010年《凝望的時代》展覽專書,重新編輯並增補數篇從臺灣史角度書寫之專文,以及作者新近的採集和研究,如業餘攝影家李火增、謝金俊等,以臻至完整。
本書從臺灣攝影的源流和先行者開始追溯,繼而敘述日治時期攝影術和寫真館的蓬勃發展、寫真館的特色與庶民記憶,並詳述臺灣總督府如何藉由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本書也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探討寫真師的創作,將寫真師與攝影名家並列,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寫真館攝影的獨特定位。這本少見綜觀臺灣寫真歷史圖文並茂的著作,堪稱臺灣攝影史詩鉅著。
作者簡介:簡永彬
1958年生於基隆。1985年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修了。1988年創立臺灣第四家攝影藝廊「夏門攝影藝廊」。1992年開始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研究中心整理蒐研臺灣攝影發展脈絡。2008-2015年陸續在臺北巿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前輩攝影家回顧展。2013年自創「意象.台灣」品牌,啟動「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劃」,並獲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團隊,持續梳理和蒐研臺灣攝影文化各階段重要攝影家的作品及文獻資料。2017年起擔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總督府資料庫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臺灣也從「特別統治時期」走入「內地延長主義時期」。蛤?內地?到底是在內什麼內,地什麼地?
下一集:EP3『復古味新絕配的社會運動』http://bit.ly/1ZwQgdS
動畫臺灣史第一季播放清單 http://bit.ly/taiwan-history-s1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決的聲浪高漲,
對於日本這種帝國主義的國家來說,開始努力推動同化主義。
總督府頒布了「新臺灣教育令」,臺灣的政治、教育、藝術都被西方文化更加影響,
然而這表面的同化與平等,背後卻也暗藏危險...
本集關鍵字:後藤新平、特別統治時期、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皇民化時期、六三法、脫亞入歐、同化主義、臺北帝國大學
-
快來看臺灣吧最新節目!
『動畫臺灣史第二季 臺灣世界史』播放清單 http://bit.ly/taiwan-history-s2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會有YT沒有的新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
🍺臺灣吧IG(會有YT和FB都沒有的新貼文)|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 贊助支持,訂閱集資成為臺灣吧吧友 →https://lihi.cc/UxnW9
-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 https://www.facebook.com/beer.the.bear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
英文翻譯:Hsiao Sz Ting、黃牧寒、吳周蓉
日文翻譯:頸項間、Nai、小吳、Lance
日文翻譯校稿:愛理
韓文翻譯(感謝熱情觀眾提供字幕 감사합니다🙏):
Dodam Shin
主題曲:
DJ Hauer - Big Fat Guitar
鄧雨賢 - 望春風 (DJ Hauer Chip Tune Mix)
"Final Sector", "Popcorn Blast"
Azureflux (http://freemusicarchive.org/genre/Chi...)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By Attribution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
"Aunt Tagonist", "Bumbly March", "Comic Hero", "Scheming Weasel (faster version)"
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By Attribution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
圖像來源:
1.後藤新平,Wikipedia,http://goo.gl/QtGBMX
2.威爾遜Wikipedia,http://goo.gl/R2PGdM
3.原敬,Wikipedia,http://goo.gl/CSXRsz
4.田健治郎,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goo.gl/EBqW6o
5.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goo.gl/qlJRiv
6.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goo.gl/LFUx7k
7.臺北第一中學校,Wikipedia,http://goo.gl/JGKYvB
8.臺北帝國大學,Wikipedia,http://goo.gl/HaFUm4
9.陳澄波,Wikipedia,http://goo.gl/Y9SNyu
10.廖繼春,http://goo.gl/MqPeDD
11.鄧雨賢,Wikipedia,http://goo.gl/RbkoEy
12.德川家康,Wikipedia,http://goo.gl/P0oGmK
13.歐威爾,Wikipedia,http://goo.gl/dcROYx
參考書目: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遠流臺灣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