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圖書館統計,台灣2020年的圖書出版種類量,創下20年來的新低。2020年僅出版了35041種書籍,這是逐年下降的數字。此外去年旅遊相關書籍的出版量大跌七成。
我覺得這是個好時機思考思考。旅遊書籍的萎縮很好理解,畢竟去年一整年都壟罩在疫情當中。旅遊書過去的市場,就是販售給計劃自由行或跟團的旅客,提供相應的入門歷史、交通及購物資訊。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出版社也只得將出版計畫擱置。
不過我真的想討論的是,我們該怎樣看待出版總量的下降?
出版總量的下降,會不會影響出版及文化發展?
我想台灣這30年來,有兩個巨大的變革。
首先自然是資訊成本降低。我不知道齋友們還記不記得,約莫在20年前,笑話、腦筋急轉彎、各縣市地圖、言情小說、工商電話簿甚至是台灣各地觀光導覽之類的書籍。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現在這些資訊你可以輕易使用GOOGLE,或者乾脆上些專門的論壇或社群,找到想要的資訊。因此這些書籍比起過往,出版種類是越來越少,畢竟網路取代了太多門檻較低的資訊取得方式。
另一個則是台北市房價的提升,以及六都升格所帶來的都市化,全台灣的空間成本都隨之增高。三代同堂家庭所需的成本越來越高,加之民主化帶來的個人主義興起,小家庭興起。過往大型房舍中必備的大書櫃,到今天的小家庭中只剩下小書架,部分家庭甚至不備有任何書架或書櫃,靠著萬能收納櫃簡易收納幾本書。
存放書籍的成本越來越高,但取得資訊的成本卻越來越低,處於這樣的時代變遷下,出版數量下降似乎也不稀奇了。過往許多從事出版業的業者,在這時代都得轉變為網路媒體甚至是農場網站了。
作為一名愛書人,我並不覺得書籍出版總量的減少,對文化發展會有所影響。隨著時代的改變,知識的載體會有所變革,但至少在這數十年內,書籍依然會是第一首選。這十多年來,我看著台灣所出版的書籍,不但在內容上多有所創新,內外設計的視覺體驗也越加豐富,我能想像在不久的未來,實體精裝書將作為一種奢侈品存在。
最後舉個例,約莫十多年前網路飛速發展時,很多人認為寫真集勢必會被網路圖片給淘汰。但這麼多年來,寫真集非但沒有因此消失,反而價格不斷上升,成為某種為了收藏而存在的商品。
我想文化是跟著經濟發展的,只要台灣經濟穩定向前,文化就不會止步於此。
PS.你知道寫真集在書籍分類中,被歸類在「藝術」嗎? 若你經常點擊藝術類排行榜,會看到一堆寫真集排名在最前頭唷X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