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早取得疫苗的國家之一
政府紓困滿意度高達七成
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
【防疫💉】
新加坡為全球防疫排名第二名,
目前全體疫苗接種率約30%
(第一名的紐西蘭接種率5%左右)
新加坡不僅是東南亞第一個施打新冠疫苗的國家;在全球也是最早取得疫苗的國家之一
(去年12月就開始施打BNT,預計在今年第三季 將有足夠疫苗為全國所有人口施打)
🔸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
1️⃣啟動早
去年3月底,新加坡爆發移工宿舍感染
短短一周近2萬人被隔離,每天確診數屢創新高,一度日增1400例
#因此新加坡於去年4月便開始佈局疫苗採購
2️⃣成立「疫苗專家小組」
不同於台灣,所有防疫工作全部集中在指揮官陳時中手上
新加坡為疫苗採購成立了 #專責小組
其團隊目標為「只要疫苗有效、而且可以用,新加坡必須馬上拿的到貨。」
3️⃣肯賭砸大錢,先下訂金再說
#新加坡疫苗專家小組在成立後2個月後
#就完成第一筆疫苗採購
(當時莫德納疫苗才剛進入人體試驗
而新加坡採用的方式是 隨疫苗試驗進展分段付錢,若試驗的結果不如預期 預付的款項也無法拿回)
其後 專家小組也針對40多家國際藥廠的疫苗進行篩選,無論是傳統的病毒疫苗 或是新研發的mRNA疫苗 都在候選名單內
一旦疫苗被列入清單,就會預付藥廠部分款項。
4️⃣找對窗口挑疫苗
人口是新加坡4倍的台灣,採購疫苗預算是115億,#而新加坡的疫苗預算則高達209億台幣,採購品牌包括輝瑞BNT、莫德納及科興
新加坡動用國家和企業資源
協助專家小組找到可以和藥廠進行對話的人脈「只要找對了窗口,就會有成交的機會」
5️⃣破除官僚體制採購流程
新加坡的專家小組從議約到政府核准使用授權等流程 皆大幅縮短時間
以簽署協定來說
過去新加坡政府的流程至少需要2周
#現在1天內就可以搞定!
【紓困💲】
新加坡的《早報》與銀行、諮詢公司合作
針對千家營業額在2000萬星幣以下的小企業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 #新加坡約七成的小型企業對政府紓困措施感到滿意
(遠高於東協各國平均值58%)
🔸新加坡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透過薪資補貼確保勞工不失業
薪資補貼時間範圍為4至7個月
幅度約為薪資的10%至50%
(另外還推出10億星幣的招工獎勵計劃,鼓勵企業招募員工、聘用40歲以上的人員可以得到更多補貼。)
對於失業者,新加坡政府也從去年10月起開放受到影響民眾申請補助
▪️所有21歲以上的新加坡國民可收到600元(約1.2萬台幣)的補助,
且不用申請就能直接轉帳;
21歲以上的「永久居民」或「長期簽證者」 還可以透過轉帳或支票獲得300元(約6300元台幣)的補助;
21歲以下的兒童,其兒童發展帳戶(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也會收到200元(約4千台幣)的補助
▪️貸款、保險付款期限展延
放寬個人房貸分期付款時間
可將卡債轉為利率上限8%的定期貸款
也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延後支付人壽和保健保險,最多6個月
▪️疫情期間商場關閉 政府撥款1億(約21億台幣)補助租戶 (包括大型商場凱德集團、豐樹商業信託、星獅地產等)
符合資格的房地產商也不用繳交房地產稅
▪️新加坡政府今年從年度預算中撥出110億元(約2300億台幣)其中48億將用於公共安全政策以及社會活動重啟;
旅遊、航空業的薪資補助將會延長6個月,4月至6月期間有30%的補助;零售業、藝術與文化、餐影業等產業可接受10%的工資補助
▪️新加坡為鼓勵企業雇用員工
只要僱用本地人 #政府就會補助12個月的工資;身障者或是更生人 甚至可以獲得18個月的補助 (力拼達到20萬位公民受僱、
新增3.5萬個培訓機會或工作機會的目標)
受到疫情影響的企業,還可以透過評估近三年的營收狀況,減免不同程度的稅金,有助於改善企業因為疫情而變得脆弱的現金流
▪️對於收入不穩的家庭,新加坡政府也撥出9億元(約189億台幣)給予支持
每戶可獲得100元(約2000台幣)的消費券,用於購買生活用品
低收入戶能額外獲得200元(約4000台幣)的特別補助
符合補助資格的家庭,於4月、7月,更會收到額外500元(約1萬台幣)的消費補助券
或120至200元(約2500至4千台幣)的水電費回扣
從新加坡的防疫到紓困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極高效率的政府
替人民快速解決疫情帶來的各種問題
本來與之齊名的防疫資優生台灣
如今已難以望其項背😰
但是 亡羊補牢 猶未晚也
蔡政府若能真正把台灣人民放在心上
真正去感受、理解人民的痛苦與驚慌
換心態、換腦袋
並謙虛參考其他優秀國家的經驗
放下心中的政治及那些不需要的盤算
政府與人民一同齊心
最後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的戰爭!
#換心態
#換腦袋
#謙虛參考他國經驗
台灣 兒童 發展帳戶 在 因為澧值得 楊宗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摘:蔡英文致詞表示,她首先要謝謝朝野政黨合作在最短的時間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在面對疫情威脅的時候朝野展現出來的是台灣民主的效率。稍早法案完成三讀之後,「我們立即安排簽署,讓防疫及紓困可以在更周全的法律基礎上更紮實、更穩健的進行」。
#台灣加油
#抗疫成功
台灣 兒童 發展帳戶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各黨住宅政策大體檢
住者適其屋 別讓年輕人當房奴
王健安/暨南國際大學財金系副教授、住宅學會理事(投縣埔里)
民進黨與國民黨雖在兩岸、能源等政策截然不同甚至對立,但在少數如住宅政策都承認「高房價(與爭取青年選票關聯)」嚴重性,甚至也與對岸共黨在「房住不炒(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有一致認知。弔詭的是,歷次換黨執政,不僅未能解決青年最大的痛「買不起房」,甚至連「房價緩漲(甚或下跌)」目標似亦難常態性維持。
細察本次選舉,為搶青年選票,兩大黨皆有放寬學貸政策;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還曾拋出「出國留學免費」等政策,個人認為此點(假如真的實施)成效與當前跨黨強調「買得起房」政策思維有關。
很多人都聽聞歐美年輕人的Grand Tour(壯遊),指在高中或大學期間利用一段時間進行海外旅行或遊學;最被引述的案例即是拉美革命家切.格瓦拉,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是他留給後代文青的傳誦經典之一。
這件事跟住宅政策有什麼關係呢?關連之一是我們的單一價值體系就是:好好讀書、出社會找份穩定工作、賺錢買房、成家立業。於是「買房」成為社會鑑別「年輕人是否有成(而不是魯蛇)」的重要指標。
相對下,德國二○一八年住宅自有率四十三.九%,(瑞士更只有卅八%),與台灣(二○一五調查)八十一.七%相比,真是天差地別。在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德國學者或與歐洲交換生接觸,他們對房地產看法與其生活態度高度相關。比如在德國要過平穩生活,不一定要「擁有」房子,因為德國住宅租賃法對房東租約期限、租金調漲都有嚴格限制;也早有非自住房子賣出適用高稅率等不炒房規範(台灣二○一六年起的房地合一稅才有類似規範)。
台灣長輩鼓勵年輕人買房的原因,積極面有「賺很大」;消極面有將來年紀大了,房東不願意租、較無保障的任意漲租或斷租等。年輕人常被傳達:租房是件不安穩的事;所以德國的租房率是五十一.七%,台灣則是十三.二%。
儘管執政黨去年推出三大租賃房屋新規定,對惡房東的規範與房客的保障往前邁進一步,甚至宣示持續推動「青年安居租金補貼加倍方案」,但離德國的配套保障等設計,仍大有可為,實因政策過去太不重視「租屋」這一塊。
體檢各黨住宅政策,大多同樣強調「住者有其屋」。然而,我們能否有更多元的思考:Why not租?只要能住在「舒適」的穩定環境,就是好的住宅政策。當年輕人不需當屋奴,政府是否能設計出台版Grand Tour?以往有文化部擬以「文化卡」取代「藝文體驗券」;還有「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條例」,作為就學等用途(何不擴展至一般人與壯遊等用途)。跨黨派參選人都應會同意:投資未來青年的各種「帳戶」永遠不嫌多。
十一日過後,不管哪黨取得政權,我們能否有更寬廣角度,讓年輕人不要被屋奴的單一價值觀所限,協助他們建立國際視野。投資自己,永遠比鼓勵買房等財務投資更具意義,這不僅是人民價值觀的翻轉,政策制訂者亦應先從住者「有」其屋的桎梏觀念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