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中華民國一直在,中華民國始終在】
芝加哥全美台聯會的李會長、新任會長、此次籌備會徐主委、現場所有工作人員、各位嘉賓、以及在視訊螢幕前所有海內外關心、熱愛中華民國的好朋友們,大家好:
再次見面,我想佔用各位一點點時間,借著在芝加哥全美台聯會第43屆年會這盛大又難得的機會,代表我在高雄的市政團隊、以及我和張善政院長的競選團隊向在芝加哥、還有在全美國、以及歐洲、東南亞、日本等各地的全球僑胞好朋友,致上最深沉的謝意。
這兩年多來,大家都辛苦了!
我們在高雄時大力推動農產外銷,承蒙尤其來自港澳新加坡等地僑胞大力捧場;我和張院長也在選舉期間受到海外僑胞朋友熱情的支持和鼓勵,你們每一個人、每一份心意、甚至每一聲吶喊,我都感念在心、印在心裡。這兩年多,世事多舛,在國內我做公益代替謝票、回饋鄉親,但對海外的各位,因為海闊洋深、加上疫情肆虐,我只能在臉書上表達對各位的感謝,今天我既然能站在這裡,當然希望能這個機會當面對大家說聲謝謝:謝謝你們!此情此恩,永誌不忘!
我是個平凡家庭出身的子弟,我非常了解,我這一路上能收穫這麼多的熱情和支持,並不是因為大家對我韓國瑜個人有什麼厚愛,而是源自各位對中華民國的那份感情、那份認同和那份深深的焦慮。
你們知道,我跟你們各位都一樣,對中華民國有同樣的感情、同樣的認同、以及同樣的焦慮。
感情,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家在那裡,親人在那裡,往昔的美好記憶在那裡!
認同,是因為中華民國屹立這世界,已經一百一十年了,是我們的父祖輩,我們的先賢們,胼手胝足打造,維護的國度,我們怎能不認同?
而焦慮呢,是我們為台海之間的劍拔弩張感到焦慮、為中華民國的未來感到焦慮、為夾處於中共的威脅與台獨的侵蝕而焦慮!
今年年會的主題因應時勢和疫情,大家齊聚一堂來探討「美陸爭霸和新冠疫情對中華民國的衝擊與機遇」,我相信大家已經從前面許多優秀講者的分析和談話裡,獲得許多寶貴的意見和說法。然而,我覺得美陸之間的競爭固然牽動中華民國的未來、新冠疫情也深深影響了大家的生活和經濟發展,但是我認為中華民國「急迫而真實」的挑戰,除了美陸之間的爭霸、新冠疫情的衝擊外,「中華民國存在的迫切威脅」主要還是執政的民進黨。因為民進黨假民主之名,行政治鬥爭之實;假正義之名,行歷史扭曲之實;假中華民國之名,行掏空國家之實。
只因為,它掌握了國會多數,只因為它主導了國家機器。
各位,民主選舉是一時的,但摧毀民主機制,傷害卻是恆久的。我不怕輸,國民黨也不怕輸,但若我們一直輸,民進黨將橫行無阻、為所欲為,毀掉台灣的民主,也毀掉我們熱愛的中華民國,各位,孰可忍,孰不可忍!
各位,我跟各位一樣,我們是熱愛中華民國的!
中華民國的存在,從來都不容易。從烽火連天到偏安台灣,都是在內憂外患下走過來的。但無論形勢怎麼壞,我們中華民國總試圖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政經情勢下,保住一方自由的土地,我們尋找最適當的人才,努力發展出最大的能量。所以我們有十大建設、經濟發展計畫:包括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等,至今很多人都說「台灣在吃老本」,但想想看,「這些老本從哪裡來?」,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啊,各位,「這些老本」不就是我們的前輩,我們的父祖,因為愛台灣,愛中華民國,而一路打拚下來的嗎?
民進黨最大的問題,除了「權力的傲慢」外,是它不尊重歷史,甚至為了權謀扭曲歷史,歪曲中華民國的意義。
各位,中華民國的存在,是非常艱辛的。
不只中國大陸想要消滅中華民國,即便在台灣執政的民進黨,也無時無刻,不想「消滅中華民國」。只是,國際現實,迫使民進黨不敢這麼做罷了。
民進黨最喜歡宣揚「台灣價值」這四個字。
但,什麼是台灣價值呢?
台灣價值,不就是在中華民國的領土上,認真打拼,不分族群,追求自由民主的一群人,所創造出來的嗎?
台灣價值,沒有各位的身影嗎?
台灣價值,沒有我們尊敬的父兄母姊的心血嗎?
台灣價值,沒有中華民國的存在,有一樣嗎?各位!
各位,我們不反對談台灣價值,但反對故意把台灣價值,單獨從中華民國裡抽離出來,反對把台灣價值變成政治鬥爭,區分你我的扭曲與仇恨。
台灣在中華民國的保護下,六十歲以下的民眾從沒有經歷過戰火、甚至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饑荒與貧困,年輕的下一代,應該要明白:是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是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保護了台澎金馬這六十年的安定繁榮。
雖然,在很多國際場合,我們無法高舉中華民國國旗,但是,我們必須要有骨氣,有勇氣,讓國際知道,讓年輕人知道,中華民國是存在的!
它可以是台積電!
它可以是慈濟,是佛光山!
它可以是走遍世界的台商!
它可以是中華台北的奧運選手!
它可以是每天巡弋在台海上空,台灣海峽的三軍將士!
它可以是各位,是人在海外心在中華民國的各位!
各位,我們是需要再認識什麼是「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有1911年以來屹立不搖的歷史;中華民國有偏安台灣,卻再造台灣奇蹟的歷史;中華民國有從威權走向民主的歷史;中華民國有被打壓卻不屈不撓的歷史;
各位,我們不但要重新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也要再接再厲,創造中華民國的新歷史!
中華民國是存在的,誰都不能欺侮它!
中國大陸不行,民進黨也不行!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重建國魂!
人有靈魂,國有國魂!
人沒有靈魂,不知善惡是非;國沒有國魂,不知為何而戰,為何而存!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國家都不承認,都不敢大聲講:「我愛中華民國」!
那我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前輩,對得起自己嗎?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所有的僑胞朋友,從國父革命開始,僑胞就是創建中華民國的重要推手,所有工作生活在海外、甚至出生在海外的僑胞朋友,都是中華民國的親人,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就是我們血脈相連的牽繫。謝謝你們,謝謝所有關心、愛護中華民國的朋友們,願天佑中華民國!天佑美國!天佑全世界!各位,有空多回台灣看看!中華民國隨時歡迎您!
台灣 出口情勢分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景氣持續熱絡 美台復談TIFA
時序進入下半年,市場對於通膨的爭論不休,有人認為低估通膨,代表人物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有人認為通膨上升是暫時性影響,代表人物聯準會主席包威爾,如新冠疫情緩解、供應鏈瓶頸消除,則通膨僅是暫時性攀升,明年有機會朝聯準會長期目標回落(附註1)。通膨的問題有兩點,第一、短期因素是否會變成長期因素,促使市場預期通膨變得不穩固,第二、就業市場是否回升到足以讓聯準會討論升息。即使我們認同包威爾的說法,這些問題都還要時間來驗證,但我們所能掌握的大原則,是即使開始縮減QE規模或升息,歐美央行政策都還是屬於寬鬆政策(accommodative stance of monetary policy),景氣都還是屬於復甦階段(附註2),若有黑天鵝事件造成股市的動盪,通常金融市場會產生金融緊縮,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生這種現象。撇除通膨的問題,接下來7月有幾點觀察事項,如7月初歐美將會公佈採購經理人指標,7月中美國企業將公佈財報,除此之外,美台將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因此,相關產業變化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歐美企業信心調查結果經濟維持熱絡
美國製造業供應鏈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簡稱ISM)公佈全美採購經理人指標(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簡稱PMI),該協會每次的調查達400家以上的採購經理人,對於新訂單、生產、供應商交貨、就業、存貨等10項問題的看法,指標在50以上的製造業景氣屬於擴張期,若滑落到50以下則屬於收縮期,如圖1所示。而6月PMI指標為60.6,前期為61.2,若以PMI分項因子來看,10個構成項目因子當中,有3項指標走低,整體分析,市場需求強勁,新訂單、新出口訂單與生產維持擴張,雖然供應商交貨速度有改善,但市場原物料、勞動市場仍還是短缺,造成價格指標連續13個月上升,如表1所示。
歐元區經濟以德國為首,而德國IFO經濟研究機構(IFO是Information and Forschung的縮寫)每個月公佈商業氣候指數(IFO Business Climate Index),每次調查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製造業、零售業與建築行業等,且企業家數達7000家以上,調查當前與未來6個月經濟情勢的看法,每個月約在25日左右公佈調查結果,而受到經濟逐漸重啟效應,6月指數從99.2上升至101.8,顯示企業對於未來前景看好,如圖2所示。
若美台簽署TIFA有利於台灣OO產業出口
自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美國對全球戰略發生改變,美中關係由「戰略合作」轉向變成「戰略競爭」,並且發動美中貿易戰,原本市場預期台灣是這場美中貿易戰的受害者,但受益於美國的轉單與大陸強化對台灣半導體的下單,使台灣在這場美中貿易戰中反而是受益的,即使2020年全球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GDP僅成長2.3%、美國GDP甚至負成長3.5%,2020年台灣出口值3,452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含香港)出口1,514億美元,占比44.0%、成長14.6%,對美國出口506億美元,占比14.7%、成長9.3%,使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GDP還是成長3.1%。如圖3、4所示。
以2020年台灣對美國出口505.5億美元分析,與貿易戰前2017年比較成長37.5%,其中電子相關(即機械及電機設備項目)金額約292.5億美元,占比約57.8%,與2017年比較成長59.7%、對美出口前六大傳統產業商品金額約176.8億美元,占比約35%,與2017年比較成長12.1%,如圖5所示。由於美中由「戰略合作」轉向變成「戰略競爭」,未來美國對於電子相關商品的安全性需求增加,如2020年台灣對美國「交換器與路由器」出口較2017年成長195%,加上美台將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台灣企業將陸續回台投資,2020年台灣資本形成較2017年成長20%,來到4.52兆台幣,創下歷史新高。
一旦美台簽署TIFA,雖然電子相關產業受資訊科技協定(ITA)影響關稅趨於零,但由於未來美國對安全性產品需求增加,勢必持續會有轉單的效應,而TIFA對於台灣產業影響較大,如台灣對美國出口相關傳統產業前三大產品。
附註:
有關物價評論可參考「通膨攀升,聯準會為什麼不會「緊」張」一文。
有關復甦階段可參考「經濟循環與股市之關連」一文。
前次介紹的電動車與生技相關題材ETF表現很好,本期將介紹美國大型成長股ETF,該ETF挑選的成份股都是市場中大型企業,且基本面良好的個股。
後續文章,請點入:
https://pse.is/3hhkb3
培養你的全球經濟觀點與ETF養錢術$299。
一天不到10元,每周讓你了解全球重要經濟議題,運用ETF,增加你的財富。
台灣 出口情勢分析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去年疫情受創較深的大型經濟體,2021年的經濟成長理論上會很不錯,美國和中國在上半年都會有很不錯的經濟成長。」
摩根士丹利將2021年中國經濟成長從8.9%上調至9%,為目前主要投資機構中最為樂觀者。大摩並認為,中國就業市場將受強勁出口需求以及製造業數據帶動,於2021年底前全面恢復疫情前水準,2022年成長則回落至5.8%,中國人民銀行的刺激財政相關政策,料將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為市場提供適當的流動性。
就業市場方面,因中國疫苗普及率逐漸擴大,整體就業市場約將於2021年年底大致恢復至疫情前水準。此外,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漸趨好轉,中國人力市場將在強勁的出口數據和製造業數據帶動下,進一步增加更多就業機會,摩根士丹利分析,亞洲國家復甦有賴美國總統Biden祭出的財政刺激政策,以及國際經貿再次開放背景,亞洲出口將受到強勁復甦的美國經濟帶動。機構預測,全球共同面臨的晶片荒挑戰,將因亞洲晶片生產商的產能漸趨回穩於今年下半年得以緩解。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受2020年基期低影響,2021年中國第一季GDP成長達18.3%,創1992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紀錄。若與2019年同期相較,仍增長10.3%,多家機構鑑於中國疫情趨穩、投資和出口猛增,以及內需擴大等因素,近期相繼調升中國經濟成長預測,聯合國日前公布「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將GDP預估成長自7.2%大幅上調至8.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於4月份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從8.1%上修至8.4%。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指出,全球貿易復甦情況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以東亞地區出口復甦較快,中國出口則持續增長,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2020年中國居民槓桿率快速飆升,甚至已超過德國和日本;尤其2010年以來中國居民債務的上升趨勢與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的趨勢相似,應高度關注此一危險信號,中國居民槓桿率在2004~2009年相對穩定,此後便急速上升,居民債務多半與房地產市場相關,這也讓居民債務風險與房市風險壓力同步升高,應提高警惕,中國的政府債券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多數被商業銀行持有,導致了財政政策金融化,並使得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互溢性增強,同樣值得關注。
先前美中貿易戰導致各企業將供應鏈移出中國,鄰國越南與印度因此受惠,然而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捲土重來,越、印兩國情勢越來越緊張,投資機構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供應鏈有可能重返中國,在中國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前,三星、鴻海旗下富士康等大公司,因中美貿易戰而陸續將工廠搬出中國,往越南、印度建廠。近期越南、印度兩國疫情逐漸升溫,蘋果(AAPL-US)主要供應商鴻海(2317-TW)不得不關閉其位於兩國的工廠,由於國際航班停飛,跨國公司無法派遣員工前往越南、印度兩國蓋新廠,因此供應鏈新廠建設恐將停擺好一陣子。
印度4月的中國武漢肺炎感染病例飆升至歷史新高,而且還沒有明顯緩解跡象,有經濟學家預測,印度本季經濟可能萎縮,越南北部也因中國武漢肺炎疫情下令暫時關閉4個工業園區,其中就包括台灣鴻海的3個生產基地,這種情況可能對中國有利,但中國能從中獲得的好處有多少,還得取決越南與印度兩國的疫情持續多久,目前中國的出口每月成長介於20%至40%之間,如果越南印度快速復工,中國下半年的出口就有可能放緩,因為其他企業都把重心移到其他兩國,但如果(越南與印度)供應鏈停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出口成長態勢(介於 20% 至 40% 之間)就有可能會持續到明年。
https://ctee.com.tw/news/china/465857.html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5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