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美國朋友去吃火鍋,是一個不智之舉:異地生活,什麼時候才算融入當地文化?]
有一次,一對美國情侶朋友來台灣拜訪我,他們從來沒有到亞洲旅行過,對亞洲菜的認識也近乎於零,因為這樣,某天晚餐就發生了一件頗尷尬的事情。
我帶他們去吃個人小火鍋,店員點火上鍋,湯滾之後,我熟練地把火鍋料噗通噗通丟入,期間去醬料櫃以完美比例配好沾醬,回來時自顧自開始涮肉片,津津有味地開吃。過了一會,我意識到美國朋友們面有難色地盯著眼前的火鍋,瞥一眼他們調的醬料,簡直嚇死我,一碗裡只有香油跟白醋,另一碗裝了半碗的醬油,他們舉著筷子,面對眼前滾滾沸騰的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我趕緊教他們把火鍋料丟下去煮,肉片涮一下就可以吃了,他們雖然照做,但臉上充滿狐疑,時不時夾起丸子、魚餃等物,問我「這熟了沒?」他們覺得我不用算時間就知道東西熟不熟,幾乎是一個可以寫進履歷「技能」欄的才華。
/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10/06/how-you-eat-and-the-local-culture/
/
最後兩人的鍋,不是煮得太爛就是太生,筷子夾不好,料不小心整個沈入沾醬裡,夾起來放入口中又鹹到令人臉皺,他們想必是內心微崩潰,吃到一半就禮貌微笑說自己吃飽了,而鍋裡和火鍋盤上還有好多沒吃沒煮的東西,我覺得可惜,但又不好逼他們,幫他們煮又很怪,於是只好心懷歉意地自己吃完美味的一餐(但後來有帶他們去買炒飯回飯店吃啦)。
經過那件事後,我才發現,原來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吃火鍋時,要用什麼比例去搭配沙茶醬、醬油、香油、糖與蔥蒜,也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吃火鍋」的眉眉角角。這是文化訓練出來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我想,一個人旅行異國,或許只有在對當地飲食進入游刃有餘的狀態時,才能毫不心虛地說自己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吧?
/
很多去過義大利的人都說,義大利以美食聞名世界沒錯,但真的說起來,吃來吃去也就是披薩、燉飯、義大利麵這三種,一堆澱粉,再好吃吃久了也會膩。
一開始我也這麼想,並且在義大利生活的初期,甚至對義大利菜產生排斥,覺得什麼都是澱粉、起司、橄欖油......,實在是太單調了!不像川菜的麻與辣,泰式的鹹甜與酸、印度的香料搭配那樣多層次。
但在那邊生活久了,才漸漸發現自己錯了。人的味蕾真的是能訓練的,以前我覺得橄欖油全部一個味道,後來我開始吃出橄欖油不同的風味與辛辣度時,簡直是發現新大陸。接著我開始懂的品味不同品種的花蜜、不同製法的起司、不同家庭釀造的紅酒、不同山區石封出來的豬油......,而這些風味獨特、帶有多層次前中後味的新鮮食材,彼此之間也能互相搭配,但不能亂搭,有些東西特別適合彼此,配對了,宛如發現魔法公式,就像沙茶醬配醬油很適合一樣。我最愛的搭配,例如在帕瑪森起司上抹花蜜、清蒸劍魚搭配糖煮葡萄、從樹上「很慢」(台語音)的無花果搭配 Ricotta Cheese…...。
在義大利生活的第二年冬天,我和一群朋友在花園露台上閒聊、打牌,突然覺得餓了,就到廚房搬出麵包、帕瑪森起司、兩種不同火腿 Prosciutto di parma 和 Mortadella,一些生菜,接著熟練地切麵包、切起司,夾入不同火腿與生菜,淋上了橄欖油、黑胡椒與一點蜂蜜,整個包起來,津津有味地開吃。我本來自己吃得旁若無人,突然一位義大利朋友開口,她對我手中的 Panini 點頭讚許,說:「妳現在也吃得像個義大利人了。」
/
後來,每次我跟外國朋友出去吃飯,都會仔細觀察他們,要是變成網路媒體的心理測驗,大概是這種心態:「從飲食的掌握度,猜你在臺灣生活多久」而我曾觀察到最令我驚艷的有以下幾個狀況:
1/ 吃小籠包湯匙會在下面用湯匙接住才咬,不浪費一丁點湯汁
2/ 吃傻瓜乾麵,能熟練地加入烏醋、辣渣等調味,並且強調一定要半熟蛋包
3/ 半夜肚子餓, 會自己到 7-11 搭配出豪華套餐
4/ 吃火鍋時,知道「醬油+沙茶醬」等經典醬料配法
5/ 分得出「肉粽」不只一種
6/ 吃烤香腸時,會咬生大蒜
7/ 吃牛肉麵會加白醋和酸菜
8/ 甜不辣吃完後,剩下的甜辣醬料拿去加湯
9/ 去傳統豆漿油條早餐店,點鹹豆漿並且加辣油
10/ 買便當會跟老闆要辣菜脯,並且打包湯
還有哪些看似「內行」的台灣菜吃法,會讓你對外國朋友表達讚許呢?有什麼不錯的「內行」吃法,可以分享一下?
補充:
這篇文章發佈後,陸續收到幾封網友私訊,說我「放任」美國朋友掙扎吃鍋,很不懂待客之道。在這邊說明一下:
我和他們相處的幾天中,一起去吃過熱炒、清粥小菜、米粉湯等等,每一餐都吃得很愉快,我除了和他們聊食物、解釋食物外,他們也觀察我怎麼吃,有樣學樣。
吃火鍋那晚,我也有事前和他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小火鍋,開吃後,看到他們面對滾湯面露遲疑,我也鼓勵他們「現在可以放這個」、「接下來可以放這個」等等,並重新替他們配好醬料(這些細節我並沒有在原文裡講,因為文章主題是要講,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小習慣,原來是文化習得的產物(不然外國人怎麼需要教?),若放入太多這類與文章主題目的不相關的細節,例如像這樣還要細細解釋我的動機,便會過於冗長並且離題。
外國人雖然對某些文化不熟悉,但他們也不是三歲小孩,而是聰明有邊看邊學能力的獨立個體。就像我在義大利生活時,也沒人貼身教我該怎麼吃,我也是觀察義大利人自己學習的,甚至還自行買書上網閱讀,學習當地飲食文化。
總之,吃鍋那天,依照前幾天的經驗,我認為稍微講解後,他們便會看著我有樣學樣吃起來,但並沒有,他們面對滾湯就是不斷面露遲疑,無論我怎麼鼓勵,他們看起來就是面有難色,到了一個程度是,如果我繼續「鼓勵」,就是有點不懂看臉色,勉強他們吃他們不想吃的東西,所以最後雙方放棄這一回合。但他們並沒有怪我,過後他們只是跟我開玩笑說,「火鍋看起來滿恐怖」,也沒放在心上。我認為,就是有人會不喜歡吃火鍋,而這對美國朋友一方面是不熟悉, 一方面可能也是單純不喜歡而已。
最後,回到正題,這篇文章目的,是在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小習慣,其實是文化不知不覺養成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講怎麼招待外國人最正確。
ps. 辦了個「少女A」的 IG,未來文章也會在上面同步發表,歡迎大家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飲食 #文化 #內行台灣菜吃法
吃飽太閒台語怎麼寫 在 子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到過年,我的心情就會變得憂鬱起來,
其實我是個很不喜歡過年的人,
所以從日本滑雪度假回來後,
我就躲在家廢了好幾天。
應該說,
我是個非常討厭過年那些繁瑣習俗禮儀的人,
我討厭過年要去親戚家拜年,
我討厭一遇到過年就得大掃除,
我討厭每到過年,
就得聽到女兒就該這樣、媳婦就該那樣,這種傳統但無理的習俗。
每到過年期間,
總是會看見一些年輕人煩惱的寫著,
"回老家拜年團聚,老是會被親戚詢問,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
"親戚之間老愛比較,小孩考到什麼學校?工作賺了多少錢?"
這些,我年輕時也都經歷過。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我小時候因為不太愛說話,台語也說的不太好,
過年回老家拜年時,親戚長輩就愛拿這來取笑我,
說我生長在台灣、還是閩南人,
怎麼連個台語都說不好...
我年輕時脾氣不太好,性子倔,
所以每年逢年過節,
我索性不再跟家人去拜年,
寧願被我媽罵、被我爸揍,我也死不去,
親戚說什麼閒話我也懶得管,
反正這些人,日後再也不相見。
每每過年後,
就會看見一些已嫁作人婦的朋友委屈的寫著,
"每到過年,婆家就會要求媳婦要做著做那,過年前要大掃除、張羅年菜,過年期間要伺候全家,大姑小姑什麼姑都得服侍的好好的。連初二回個娘家都要被婆家唸..."
這些,我剛結婚那幾年也遇過。
印象最深刻的是跟信一結婚的第四年過年,
那一年我婆婆說要一起回彰化老家,
到信一阿姨家吃年夜飯。
他那個阿姨,嘴賤到不行,
我向來不喜歡她,
一聽到要去她家過年,
我骨子裡的反抗因子全都上來了。
那一年除夕夜,
信一開車載著我和他家人南下時,
我要求信一直接把我送到新竹,
他們去彰化老家,
我自己一個人回娘家。
那一次,
也是我和信一結婚後,
唯一一次我們沒有一起渡過的年節。
想當然,我爸和婆家的那些長輩都被我氣壞了,
各種難聽話、辱罵都有,
說一個嫁出去的女兒怎麼可以在除夕夜回娘家,
說我這樣根本是不尊重夫家...
然後呢?
然後那個年我就在娘家整天睡飽吃、吃飽睡啊,過得可爽了!
我問信一,我這樣會讓你難做嗎?
他說不會,要我做自己,開心就好。
委屈求全不該是一整個新年的開始,
那些沒建設沒營養的八卦與雜唸,
就讓它們隨土裡去。
總有一天,
當你變得越強大、說話越有份量時,
你會漸漸發現,
那些用來勒索你的人情壓力與傳統世俗,
不過如螻蟻。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你們很少在春節期間看見我回老家或是去拜年
#因為過年對我來說
#就只是放假!
吃飽太閒台語怎麼寫 在 子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到過年,我的心情就會變得憂鬱起來,
其實我是個很不喜歡過年的人,
所以從日本滑雪度假回來後,
我就躲在家廢了好幾天。
應該說,
我是個非常討厭過年那些繁瑣習俗禮儀的人,
我討厭過年要去親戚家拜年,
我討厭一遇到過年就得大掃除,
我討厭每到過年,
就得聽到女兒就該這樣、媳婦就該那樣,這種傳統但無理的習俗。
每到過年期間,
總是會看見一些年輕人煩惱的寫著,
"回老家拜年團聚,老是會被親戚詢問,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
"親戚之間老愛比較,小孩考到什麼學校?工作賺了多少錢?"
這些,我年輕時也都經歷過。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我小時候因為不太愛說話,台語也說的不太好,
過年回老家拜年時,親戚長輩就愛拿這來取笑我,
說我生長在台灣、還是閩南人,
怎麼連個台語都說不好...
我年輕時脾氣不太好,性子倔,
所以每年逢年過節,
我索性不再跟家人去拜年,
寧願被我媽罵、被我爸揍,我也死不去,
親戚說什麼閒話我也懶得管,
反正這些人,日後再也不相見。
每每過年後,
就會看見一些已嫁作人婦的朋友委屈的寫著,
"每到過年,婆家就會要求媳婦要做著做那,過年前要大掃除、張羅年菜,過年期間要伺候全家,大姑小姑什麼姑都得服侍的好好的。連初二回個娘家都要被婆家唸..."
這些,我剛結婚那幾年也遇過。
印象最深刻的是跟信一結婚的第四年過年,
那一年我婆婆說要一起回彰化老家,
到信一阿姨家吃年夜飯。
他那個阿姨,嘴賤到不行,
我向來不喜歡她,
一聽到要去她家過年,
我骨子裡的反抗因子全都上來了。
那一年除夕夜,
信一開車載著我和他家人南下時,
我要求信一直接把我送到新竹,
他們去彰化老家,
我自己一個人回娘家。
那一次,
也是我和信一結婚後,
唯一一次我們沒有一起渡過的年節。
想當然,我爸和婆家的那些長輩都被我氣壞了,
各種難聽話、辱罵都有,
說一個嫁出去的女兒怎麼可以在除夕夜回娘家,
說我這樣根本是不尊重夫家...
然後呢?
然後那個年我就在娘家整天睡飽吃、吃飽睡啊,過得可爽了!
我問信一,我這樣會讓你難做嗎?
他說不會,要我做自己,開心就好。
委屈求全不該是一整個新年的開始,
那些沒建設沒營養的八卦與雜唸,
就讓它們隨土裡去。
總有一天,
當你變得越強大、說話越有份量時,
你會漸漸發現,
那些用來勒索你的人情壓力與傳統世俗,
不過如螻蟻。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你們很少在春節期間看見我回老家或是去拜年
#因為過年對我來說
#就只是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