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有二
1. 如本文所說的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2. 這幾年政府在勞工政策部分,讓企業負擔多了不少費用,所以企業的用人成本是增加的,只是沒有反映到薪資上而已。
【為什麼薪資不漲】
黃國昌一直是我蠻欣賞的立委。最近開始看他的「台灣的下一步」演講系列,目前看了第一集華山場,當中一小段剛好可以當作引子。
影片的12:22剛好提到央行的貨幣政策,指出央行從2000年後,資產額膨脹成四倍,「哪一個國家的央行這麼厲害」?嗯,我想想,有耶,有英國,美國,歐洲,日本,….
連結:黃國昌的「台灣的下一步」第一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NlSr4xebs&t=742s
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研究(Economic Research)部落格今年六月有篇短文,以數字呈現各國央行決策的連動關係。其中就有主要國家央行近年來的資產額變化。從該文所提供的圖表可以看出,光是2008-2018的十年間,美國與日本的央行資產就增加為五倍左右,歐洲為3.5倍,英國到2015年的時候約4.5倍。
連結: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短文:
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comovements-in-monetary-…/
其實,若是與黃國昌的統計範圍一致,從2000年一月起算到2018年12月,歐洲央行ECB的資產總額膨脹成六倍,英國央行資產額至少膨脹八倍,美國與日本也都在五六倍以上….所以黃委員的幕僚應該好好補足一下功課,比起許多主要國家,台灣的央行資產膨脹率還不是最高的。(資料來源:FRED與Bank of England)
不過也不怪黃委員,台灣有不少財經媒體甚至學者對央行似乎有種「執念」,想把大部分的經濟問題都推給央行的貨幣政策。為什麼說是執念呢?因為有些經濟議題硬要歸咎央行的貨幣政策,我實在感受不到什麼說服力。
「實質薪水不漲」就是其中之一。
連結:中研院研究介紹: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
http://research.sinica.edu.tw/taiwan-economic-salary-yang-…/
去年中研院有一篇頗受注目的研究,探討為何實質薪資與實質 GDP成長的數據脫勾,進而呈現「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的現象。對我來說,這篇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大家:不同定義下的「實質」,會帶來統計上的差異,進而誤導了我們對統計數字的解讀。我們的「實質」GDP成長,基準是國內生產的數量;「實質」薪資的基準卻是薪資的購買力。事實上,如果我們採用一致的「實質」標準,比如說GDP與薪資都以購買力當基準:
「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也就是說,「脫勾」本身是數字上的虛幻,「停滯」才是真實。但由於數字脫勾的現象討論已久,早已深入許多人的心中,「把虛幻當真實」的前提下,就會繼續解讀該研究:脫勾與來自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惡化,貿易條件惡化又與匯率相關,所以央行就是躲在幕後的大魔王,吧啦吧啦吧啦….
該研究部分陳述也容易產生誤導。比如說該研究發現,「我們發現近15 年來產出和消費之相對價格的衰退,應與我國進口物價上漲,但出口物價價下跌(貿易條件惡化) 有關。」你看你看,還說跟匯率沒關係,進口物價上漲耶!貿易條件惡化耶!
事實上,同一時期韓國的進口物價上漲率,也就是輸入平減指數的成長率,比台灣還高(2.74 vs 2.23)。但為何韓國的進口物價,沒有貢獻到GDP平減指數與CPI比值的差異,進而擴大脫勾現象?因為韓國在該研究期間內,國內CPI增幅就高達2.82(台灣只有1.25),比進口物價漲幅還高。換句話說,如果台灣有韓國的CPI漲幅,應該就會產生與該研究完全相反的結果:進口物價的上漲,對脫勾現象沒有解釋能力。不但沒有擴大脫勾現象,反而抑制脫勾現象,就如同韓國一樣。
我前面的文章曾經指出,目前一般國家的央行,多將通膨目標設在2%上下,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通膨率會有高估的現象(因為忽略替代效果)。台灣1%左右的通膨率,就算不是已經實際通縮,也相當接近通縮了。如果我們還專注於「物價吃掉薪資」進而歸咎「低匯率導致物價上漲」,真的是放錯焦點。1%的通膨也能吃掉名目薪資成長,這名目薪資成長本身就有問題。
連結: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為何要把通膨目標設為2%?
https://www.stlouisfed.org/…/january/fed-inflation-target-2…
那,名目薪資成長為何停滯?一個直接的理由就是失業率上漲。簡單地說,失業率高,市場上都是人求事,縱使經濟成長老闆賺錢,也沒有多少薪資上漲的空間。
談到名目薪資與失業率,就無可避免要提到現代央行貨幣操作的最主要理論依據,也就是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和它的衍生理論。菲力普曲線的最初模型,描繪的就是「名目工資增幅」與「失業率」的負向抵換關係:失業率高,薪資就增加的慢,失業率低,薪資就增加的快。近60年來,菲力普曲線衍生出許多模型與理論,從工資增幅與通膨的連結,到預期通膨與產出缺口觀念的加入,逐漸形塑現代央行貨幣決策的理論依據。
如果我們觀察近三十多年來每個月台灣的失業率與通膨率,會看到台灣的經濟,在2001年前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2001年以前,台灣失業率很少超過3.5。但從2001年二月以後,台灣的失業率,就再也回不去了。以台灣歷史高點的失業率,與趴在地上的通膨率,都暗示台灣離觸發通膨的自然失業率還有段不小的距離。若從飛利浦曲線的邏輯去解釋,顯著的薪資的增長幅度就不容易看到。
從失業率的角度去解釋薪資停滯,會比匯率更遠離事實,更不可思議嗎?
「台灣經濟的種種問題,都是因為央行壓低匯率」這類說法,雖然頗為流行,但我目前看到的證據都頗為薄弱。央行買匯累積外匯存底其實不是新鮮事,台灣的對手國都在買,大家心照不宣而已。比如說從2010年迄今,韓國的外匯存底累積速度就比台灣還快。所以重點不是有沒有買匯,而應該是買匯的動機與效果。
名目匯率實質匯率差異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所擁有的財富與時間兩者之間的關係。
舉個大多數人都了解的例子:贈與讀者100元獎金,你會選擇現在拿還是下個月拿,甚至是半年後或一年後才拿?有些讀者可能覺得沒差,早點拿或晚點拿的差別而已。沒錯,對於通貨膨脹和利率無感的人,確實會覺得沒差,因為這些人無法體會時間蘊藏的價值,但有點金融概念的人就能體悟,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現在的100元,其實相對價值是大於一段時間後100元,因為一樣的金額,能換取到的物資會相對減少,實質價值小於名目價值。
考量金錢的「時間價值」,就會衍生利息的觀念,這也是為何借貸的過程會有利息,因為你額外借取金錢的「使用時間」,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這筆金錢的「使用時間成本」會因為來源有很大的差異,對於使用「金錢轉換效率」很高的人來說,向他借貸的成本就會非常高,因為他可以讓錢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這也是為何金融市場上,當各國央行調整利率時,證券資產和匯率的變化幅度會很大,只要當往來金額大到一定規模,金錢的使用者一定會面臨錙銖必較和分秒必爭的情境。
市面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儲蓄險的保單,那就是典型的財務公司使用「金錢的轉換效率」比保戶來得更高,所以跟保戶借錢來投資是划算的。如果你的投資效率能比儲蓄險的保單效益更高,那麼你就不需要去購買那些儲蓄險,因為金錢在你手上的時間價值更高,也相對值錢,誰耽擱你金錢的「時間價值」,你就可以用你的金錢的「時間價值」向對方索取利息,這就是金融市場的運作原理。
誰的貨幣時間價值較高,就盡可能把資金交給他,讓他透過時間去套利,最終達到整個社會的資金有最高的使用效率,企業之間的借貸融資也是如此,A公司賺錢很快,貨幣使用效率很高,投資人拿錢去購買他的股票,讓該企業擴大生產力,企業賺錢,股民跟著賺錢,民間財富一起提升,這就是「投資」的原理,一塊錢在一般人手上,名目價值就只有一塊錢的價值,但是一塊錢到美國股神(Warren Edward Buffett)手上,名目價值可能超過2塊錢,甚至遠遠超過3塊錢,所以有投資人願意把錢交給類似Buffett的投資操作者,然後負擔一些管理費或手續費當作成本,讓投資操作者來替自己產生更高的財富價值,這是雙方都獲利的賽局。
另一個情境是,如果有B經理人和C經理人,兩人都能替你賺10%的報酬,但B經理人要半年,C經理人需要一年,你很自然的會選擇B經理人,再複雜一點,如果D經理人半年幫你賺10%,E經理人一年幫你賺25%,那麼你思考一下,很可能會選擇E經理人,因為考量時間成本,能越快達到效果者,金錢轉換效率越高,再更複雜一些,如果一開始你並沒有錢,你必須花半年15%的借貸成本,才有錢交給這些經理人投資,那麼你還會去借貸來投資嗎?很顯然的,絕對不會,因為這些投資效益比你借貸的成本還高,你沒道理這麼做,除非你沒有財富時間價值的觀念,低估了你借貸的成本,或者你高估了投資的效益。
個人、企業、國家,其實都很適合利用這種資本使用效率的落差,得到對自己發展有利的資源,現今全球大部分的經濟體,都會發行國債,不管是內債還是外債,舉債來讓內政產生更有效率的運作,其實未必是壞事,因為全球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下,資金的使用成本其實相對低,如果發債成本夠低,產生的經濟效益夠高,那其實應該發更多債才對。
絕大多數中產以下的階級,都很怕背貸款,就算是利率很低的貸款,大多數人也不要這「負債」,但相反的,很多有錢人都會有貸款或融資,甚至巴不得有更多融資和貸款,只要使用這些資本的成本夠低,而資本獲利的效率夠高,他們一定會很樂意去做,對於「金錢的轉換效率」很高的人來說,資本就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名目匯率實質匯率差異 在 沈富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PP不是寶,英九不知道
馬英九在卸任前兩天,把最不堪的鹿茸口誤都拿出來自我Kuso一番,本想從此放他一馬,沒想到他在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迪頓的演講場上,又自覺良好的拿「購買力平價指數換算的GDP」炫耀一番,迪頓一時也不假思索,湊上幾句令人傻眼的溢美之辭。因為事關總體經濟的基本觀念,如果就此誤導下去,台灣的經濟難望步上正確之路。
所謂GDP(PPP)是假設一位美國遊客手持22,000美元來台,兌換新台幣後,全數購買最基本型的漢堡,然後計算所能購得的漢堡數乘以美國同型漢堡的售價,所得總金額即為台灣的GDP(PPP),以公式簡示如下:
22,000美元/(台灣漢堡售價/新台幣匯率)美國漢堡售價(美元計價)=台灣GDP(PPP)
檢視上列公式可知台灣漢堡賣得越便宜,或新台幣越貶值,台灣的GDP(PPP)越高。
到此為止,99%的國人包括馬總統及彭總裁都認為這是美事一樁,值得額手稱慶,爭相走告,甚至在外人面前驕其子民,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何以故?
因為只有在GDP(名目)也趨近同一數字,或GDP(PPP)/GDP(名目)的比值落在1.0±0.11的範圍內,才配稱為高所得的已開發國家,如果台灣的名目GDP趨近GDP(PPP)的46,000元,則台灣在全球排名中(排除產油及城市國家)高居第10名,與瑞典、德國、加拿大、丹麥等先進國家並列,值得大家揚眉吐氣傲視世人。遺憾的是,台灣的此一比值為2.10,與開發中國家如馬來西亞、菲律賓之流為隣。
進一步檢視哪一個因素影響GDP(PPP)/GDP(名目)最大?答案是匯率!如果將2000~2015年十年間的此一比值與實質有效匯率做分析,則台、韓兩地皆呈現高度負相關,台灣的r值為-0.965,韓國為-0.756。思索箇中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匯率一貶,以美金計價的漢堡單價隨之降低,可購買的漢堡數增加,GDP(PPP)當然上升。同時名目GDP因匯率貶值而下降,更促使比值上升。
再比較台、韓兩地近十六年來的匯率走勢,如以2000為100,除2007~2009年次貸風暴期間,韓圜急速走貶15%外,其餘14年韓圜皆傾向上揚,台灣剛好相反,除2004年外,新台幣一路走跌,至去年有效匯率僅剩77,而韓國則為103,這十六年間韓國的GDP (PPP)/GDP(名目)由2000年的1.38到2015年的1.34,中間雖有變動,但起伏不大,雖處風暴仍能維持一定的國力,台灣則由2000年的1.45一路下滑到去年2.10,情況十分慘烈,國人身處其中而不覺其險惡,居高位者如馬總統、彭總裁甚至把購買力平價指數所換算的GDP高達46,000美元一事引以為傲,豈不怪哉!
最吊詭的是如果新台幣匯率走勢,這十六年間比照韓圜,則當下的台灣的GDP(PPP)約36,000美元,名目GDP約為28,000美元,而兩者之比約1.29,與韓國相去不遠,而名目GDP28,000美元,幾乎快達到馬英九一直被人取笑的633,馬英九智不及此,誤將缺憾當寶貝,夫復何言?
最後回到諾貝爾獎得主迪頓的奉承之語,他說:「我認同馬總統在開場致詞所提到的購買力很重要,就好比美國人吃的早餐,和台灣人早餐不同,不能相互比較,因此要修正物價的差異,才能用同樣一把尺衡量全球不同的國家。」這番話不但膚淺,而且似是而非,有失大師風範.如果我們改以燒餅油條做為計算標準,台灣的GDP(PPP)恐怕要飆高到與瑞士並駕其驅了。
名目匯率實質匯率差異 在 [討論] 實質匯率與名目匯率- 看板Economics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在閱讀經濟學的入門書時遇到瓶頸
不知是否有大大願意撥冗為我解惑
以下是閱讀到的文字
在1990年代初期,當美國蜂擁進入墨西哥投資時,
許多美國的基金經理人很慶幸墨西哥是盯住名目
匯率制並且視之為他們投資的保護傘。
但是似乎沒有注意到墨西哥的實質匯率快速升值
,這樣的升值肇因於一方面盯住美元,而另一方
面通貨膨脹率又比美國高出許多,可以肯定的是
墨西哥披索劇烈的實質升值,警示了即將發生的
大災難它會損害了墨國的貿易部位,因而使墨西
哥更加依賴不斷擴大的海外資本流入。
對此有相當了解的投資人已經體認到,大幅的實
質升值預示了名目匯率將大幅貶值 (因而他們手
上的以披索計價的資產,其美元價值將大幅下跌
) 。然而,大多數的投資人顯然都受到驚嚇了,
在1994年下半年開始的貨幣危機發生時,披索泡
沫破滅了。
問題1.因為墨西哥一方面盯住美元,自己國內又
通貨膨脹,兩個原因互相作用,使得墨國
的實質匯率升值。這樣的理解是對的嗎?
問題2.墨西哥實質匯率升值,為何會使得它們更
加依賴不斷擴大的海外資本流入?
假設墨西哥的匯率一直盯住美元,亦即它
們的名目匯率應該是穩定的,自己國內又
發生通貨膨脹,購買國外的產品對它們來
說比在墨西哥購買便宜,為何還會使得海
外資本流入?
問題3.為何大幅的實質升值預示了名目匯率將大
幅貶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10.1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conomics/M.1425840830.A.B9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