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在網路上分享各種關於女性身體、孕期和運動相關知識後,陸續有很多人會問我「知道這些觀念後,接下來要怎麼和想法不同的家人溝通呢?」過去,我總覺得這問題涉及每個家庭相處模式和個人表達能力,要回答的好實在非常困難,直到最近接連遇到兩個案例,讓我深感不能再迴避,得試著好好回應這個大哉問。
第一個狀況是,有位媽媽在診間焦慮地來問我,「醫師,看了你的文章後,發現孕婦最好滴酒不沾。可是我媽做菜都習慣放酒,說以前就是這樣啊,你們還不是都長很好?我實在很擔心胎兒受影響,又不敢和她據理力爭,我喝這點酒應該沒關係吧?」
另一位媽媽則是在例行產檢時,無奈地和我分享,自己孕前也練了好幾年重訓,但因為上一胎,染色體異常最終引產,先生認為這次還是小心一點,不許她再運動。看到社群網路越來越多孕婦持續深蹲硬舉,讓她實在非常羨幕。
聽完這些,實在讓我有種事情做一半的無力感。畢竟我分享知識後,媽媽若不敢勇於和不同意見的家人溝通,反而會在科學新知與舊觀念中間進退維谷。更何況,這些觀念的落差總是環環相扣,從孕期直到產後與育兒,不是隱忍一下就過去了。比如說,坐月子時堅持要產婦喝雞酒補身體、不予許媽媽洗頭出門,給新生兒喝糖水、穿過多的衣服等,這些歧異有時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一再挑戰媽媽的耐受度,最終就可能因為很小的事情而大爆發,導致嚴重的爭吵。
而針對第二個案例,假使孕婦接受了先生的「禁令」不去反駁將責任歸屬釐清,豈不等於默認懷孕中各種無法預期的後果是和自己的食衣住行有關。日後萬一真有如早產、胎兒窘迫的狀況發生,反而會被認定是不是不夠「小心」,甚至得背上沒把胎兒「顧」好的黑鍋。
因此,我認為無論如何還是得嘗試溝通。我會建議可用讚美、同理對方的口吻作為起頭,再進入想溝通的主題和理念。以上述個案為例,我就會說「媽,謝謝你在我孕期幫我準備餐點。我知道照顧孕婦妳很有經驗,但現在新的觀念都認為孕婦應盡可能滴酒不沾,因為酒精很可能傷害胎兒腦部。酒精雖然經熱會揮發,但還是無法定量。媽,可以為了我們的寶貝改一下習慣嗎?」
「老公,我知道上一胎這樣大家都很難過,可是寶寶染色體異常不是誰的錯。研究也顯示運動不會增加早產、流產的機會,還能增加血液循環,讓我有體力應付生產和育兒大小事。為了母嬰共好,我希望可以繼續運動。」
當然在對話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方可能會以聽過的特殊個案,去強化自己的想法。比如,朋友的媳婦就是催生才會吃全餐剖腹產、鄰居以前就是搬了重物提早破水生產,或一再強調以前都這樣,怎麼現在的孕婦意見這麼多?
當遇到這種狀況時,不要簡單地用一句「這醫師說的喔!」, 更無需和對方大小聲,可以耐著性子從事情的原理去回應。比如根據最近醫學研究顯示,催生不會增加剖腹產機率,反而可避免胎兒過大生不出來或胎盤功能退化、胎兒解胎便導致待產時胎兒窘迫。
因為比起醫師的權威,很多人反而更相信自己過去的經驗。就曾有我的孕婦和我反應,她喝冰水被朋友阻止,他直接回應「我的醫師說可以啊!」結果朋友反而斬釘截鐵的和她說「那你的醫師該打屁股了!」更何況有時候,醫師的想法也不盡相同。尤其針對孕期運動,太多醫師根深蒂固認為孕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躺幹嘛去亂動,且有這些想法的醫師,還往往是極資深的醫師。
因此我寫文章都期許自己可以細說從頭,將原理解釋清楚,如此一來,才能將迷思連根拔起。當然我也會期待我的讀者們,不要一昧相信我寫的結果,而是從根本開使理解吸收,甚至是挑戰我。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信念,在面對外界質疑時,也懂得去應對溝通。看到一些令人害怕的經驗分享或似是而非的農場文時,也不會人云亦云,無所適從。更期待的當然是,大家能從我的文章中獲得相信自己的力量與勇氣。
大家都是如何和家中長輩、伴侶、親人溝通各種關於醫學認知的不同呢?歡迎分享經驗喔!好的壞的都想知道。
Search
吸收式冰水機原理 在 簡單快速的認識冰水機的基本原理- 冷卻水小博士(チラー、chiller) 的推薦與評價
冰水機 透過使用製冷劑,製造常溫以下水溫對設備進行冷卻。 冰水機 由四大組成原件,有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膨脹閥所組成。 冰水機 被廣泛的應用各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