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中國!” 中國正經歷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歸國潮】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大磁場”的引力
“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你從哪里來?”在美國的那些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常拷問著他的內心。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
歸國人才找到了創新創業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只有身臨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很多研究中斷了。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燕紹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這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越比較越自信。”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們有3個核心試驗示范區,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吳麗芳說,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大磁場”的活力
做偉大復興“生力軍”,助力祖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穿越歷史的星空,總會發現那相似的足跡——
一部百年中國留學史,就是一部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變革史。
150年前,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早期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60多年前,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留學歸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他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世界?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國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這條信息,他的學生,“80后”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在手機里存儲至今。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潘建偉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正是這樣一支隊伍的歸巢,使得中國近年來量子科研異軍突起,連續在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涌現世界級成果,在量子革命的發展史上,標注下新的印記。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如李彥宏創立百度公司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后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我國近10年批準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對于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這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高材生,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將生命燃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偉力
從“索我理想之中華”到“興我理想之中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開往中原的“人才列車”,滿載著海歸學子。這一天,歐美同學會在鄭州召開年會,海歸大軍吹響集結號。
美、德、英、法……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學術前輩、先進青年,他們帶回來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理念。
“讓我再講幾句好不好?”“請再給我五分鐘,五分鐘就行。”……他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傳遞著綠葉對根的情意。
104年前,顧維鈞等人發起歐美同學會,希冀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進步理念,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人報國無門,抱憾終身。
今天,歐美同學會的命運發生了驚人的逆轉。歸國對于留學生們而言,不再是“毅然決然”的抉擇,而是擁抱希望的“欣欣然”。他們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
百年潮,中國夢。
歷史的大潮逐夢浪高。
“從上世紀美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成功趕超看,實行人才優先戰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孫學玉表示,誰搶占了人才培養、吸引和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未來。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2017年的一個夏日,太湖邊的演播廳內座無虛席。一場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主辦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著名海歸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學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散文朗誦、演奏家鄧建棟領奏的二胡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一首《東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眼無不叩響在人們心間。
百年前,也是透過這水與天的相連,求學海外的學子們從海上歸來,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萬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大海,隔不斷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國的赤誠之情;海浪,寄托著一代代海歸始終不渝的強國之夢。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到何處,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夢激蕩最大“海歸潮”。
呂天貽指揮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反恐演習裡的暴徒該說國語了
作者: 管仁健
在群情激憤且眾人喊打下,世大運830閉幕式終於順利完成。兩周前的819開幕典禮時,反年改團體「南部抗暴聯盟」成員以暴力毆警及投擲煙霧彈,阻擋各國選手進入會場,導致從C字頭的國家開始,僅出現國旗而沒有運動員進場,成為貽笑國際且國人共同唾棄的「米蟲之亂」。
在全民激憤且輿論撻伐下,連藍營政客與其他反年改團體也都開始與些暴力份子切割時,這些自南部專程北上的組織犯罪成員,總算收斂了一點。維安官員表示,有了819的前車之鑑,世大運閉幕式的維安規格需提升至最高層級。
身兼中央安全指揮中心指揮官的內政部長葉俊榮與警政署長陳國恩,進駐位於警政署的指揮中心坐鎮,維安警力更從平日的基層員警6,000人、支援的警大與警專生1,000人,再增到總計超過一萬多人,且要求個強力貫徹命令,現場排除抗爭,以確保各國選手及貴賓的安全。
30日晚間,開幕式發動暴力抗爭的「南部抗暴聯盟」龜縮了,其他相同訴求的反年改組織也都切割自保,除「藍天行動聯盟」成員仍比照開幕典禮模式,企圖闖入八德路、南京東路的公告管制區,阻撓各國選手專車抵達會場,經責任區北投分局員警以優勢警力包圍,多數成員不敢妄動,但現場仍有2名暴徒脫序演出。
59歲的海官69年班退役中校楊思聖,以右手勾住現場指揮官北投分局長呂新財脖子;61歲的陸官48期退役中校繆德生,在旁持旗桿衝撞助陣。警方以優勢警力在第一時間貫徹執法,依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管束,後續再依蒐證畫面依法偵辦。總算不再重演819的「米蟲之亂」,讓閉幕式順利完成。
但回顧檢討819的「米蟲之亂」,鄉民們或許仍有疑惑,這些以反年改為名的退伍軍人暴力團,並非無預警集結或孤狼式行動。819之前他們就已預告會來,還是集合搭遊覽車一起北上,因此維安單位當天也布置了多達6,000以上的優勢警力,也用了「學長,別這樣」的溫情喊話,為何還是無法鎮壓或是勸退這些上了年紀的暴徒?
819當天以暴力滋事,現在以10萬交保的毆警暴徒顏才仁(62歲,陸官46期退役上校),20萬交保的毆警暴徒李彧彬(56歲,陸官出身的退役中校),30萬交保的丟煙霧彈暴徒陳進添(58歲,陸官專8期退役少校),以及830滋事的楊思聖與繆德生,五個人都是周休七天月領七萬的退伍軍官,他們一生沒打過一個敵人,對敵人丟過一個手榴彈,如今卻來打警察與丟煙霧彈。
在819之前,有些鄉民或許也根本魯一樣,認為軍人的職業特性與公教不同,為了部隊的戰力,很多升不上去的軍官必須在中年時退伍,這與公教退休年齡不同,所以軍人年改不應與公教並列;未來要改時也要有更優於公教的條件;事實上這些建議政府也照辦了。
當然,退伍軍人還是可以抗議,這是他們的法定權益,819當天無論是在陳抗區叫囂,甚至買票進場不鼓譟而在坐著拉布條,本魯也都還能接受。但一再以暴力阻撓其他國家運動員進場,甚至包圍拍打車身及丟煙霧彈,這已是公然實施的組織暴力行為,警方當時不強力排除就已嚴重失職。
戒嚴時代那些1949年被拉伕強擄來台的外省老兵,退伍時軍方只發一張草蓆與一雙布鞋,叫他們死在何處就埋在何處。直到1980年代李師科搶銀行後,小蔣才給退伍老兵每月一萬三。這些真的是被當權者遺棄的老兵,抗爭時自然都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30年前「老兵返鄉運動」,黨外人士也是不分省籍的全力支持。
相形之下,這次滋事被捕的顏才仁、李彧彬、陳進添、楊思聖與繆德生五人,都是領有終身俸且是戰後在台灣出生,不要說每月領的比起1949被拉伕來台的真老兵多了好幾倍,比起其他職業的人,年金更多到不知幾倍。
台灣對於軍公教退休後的照顧,優厚到了世界奇蹟,甚至一度還出現所得替代率高過一百的,即使現在縮減了仍在全世界排名很前面。沒錯,這些月入七萬周休七天卻還身強體健的退伍軍人,還是有權利整天抗爭,可是他們也要看一下身邊的其他人,退休後都是拿多少年金啊?
因此回頭來看,這種純粹以貪圖私利卻得不到任何社會共鳴的陳抗活動,為何還能從6月26日立法院外滋擾案,擴大成819的「米蟲之亂」,指揮官邱豐光仍在大言不慚的鬼扯「滴水不漏」?關鍵就在於解嚴30年了,警方在處理陳抗時,仍然沿用30年前的老劇本,把暴徒定義成「說台語」的那群非我族類;相反的對說國語來鬧場的「學長」,立刻就成了滴水全漏。
以台北市政府在世大運之前,3月30日動員大量的軍警憲消,為了反恐而舉辦「民安3號及金華演習」,在台北小巨蛋南側南京東路上進行公車反劫持演練,模擬選手團體專車遭挾持,由員警攔截圍捕破窗攻堅,進行人質拯救演練。當天柯P因出國由副市長陳景峻代理主持,總統蔡英文在國防部長馮世寬的陪同下出席。
演練中自稱為「黑狗」與「阿良」兩位恐怖分子,用台語歇斯底里的叫囂勒贖1千萬元,並持槍和警方進行談判。但演練中警方對歹徒的喊話,以及接著派來談判的專家,全程卻都用的是一口標準的京片子。市警局既然堅持要讓歹徒說台語,又為何要讓警方與談判專家說國語?這種戒嚴時代官兵說國語、強盜說台語的「標準反恐劇本」,為何至今依然沿用?
歹徒與警方這樣台語對國語的雞同鴨講也就算了,接下來劇情又變成警方安排歹徒阿良的妻子溫情喊話,但阿良妻子一到場,卻用更激動誇張的台語腔調勸阻阿良,新聞鏡頭帶到這一下連蔡英文都忍不住笑了出來。最後警方趁機擊斃歹徒,這齣鄉土劇式的反恐演習才結束。
偏偏819「米蟲之亂」,暴徒完全不照劇本演出。說台語的暴徒沒來,各國選手卻是被說國語的暴徒阻擋,以致C字頭開始的國家選手就無法入場,這次蔡總統您笑不出來了吧?拜託一下蔡總統,現在這些心中只剩下錢的暴力份子,要搞垮的不只是您這個總統,而是我們這個國家。真的,今後還要辦反恐演習,請回到現實世界,暴徒該說國語了。
呂天貽指揮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呵呵
相信昨天公布的照片
一時之間應該讓不少人覺得:
「我嚓!萬聖節是十月底啊!這麼早就出來嚇人嗎?」
懷著對許多事物的敬意
我想好好跟大家聊這次面具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此面具的設計概念
大致上模仿陳某老師在漫畫《火鳳燎原》中的張飛
要說《火鳳燎原》
那是我最喜歡的漫畫,沒有之一!
以至於現在我還有持續購買的漫畫也就只有這一套
此漫畫描述的是三國故事
但卻不是傳統的三國故事
傳統的三國敘述套路
人物的描寫通常都較為單調
比如:
曹操一整個奸詐、諸葛亮一整個神、關羽一整個義薄雲天
另外
即便《三國演義》在明清時代的小說中
已經是描寫計謀最細緻的作品
(以至於和明朝對抗,可是大字識不了多少的女真將領
基本上是人手一本三國演義
然後學習裡面的計謀或兵法橋段)
但還是描述鋪陳的過於簡單
就給人一種:
「啊!反正諸葛亮是智力100外加計謀必中的神算特技
而敵人就是一批智力不足50的渣
計謀怎麼出,對方就必定中招。」
以上概念可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
北宋建國初期
當時仍有眾多勢力存在
包括掌握四川一帶的後蜀政權
為解決後蜀
趙匡胤派出大將王全斌征伐
而後蜀政權則推出王昭遠領軍抵抗
然後王昭遠時常喜歡揮著鐵如意(古代抓癢工具)
自以為瀟灑地指揮部隊
並常常自稱是諸葛亮,宣稱必定擊敗宋軍,甚至趁勢北伐!
結果這名二百五
先是三戰三敗
被逼得退守劍門關
然後在擁有優勢兵力以及超級要塞的情況下
王昭遠被對方短時間地攻下劍門要塞
我想這個軍事庸才
大概就是太被小說太簡單地描述毒害
才自以為上戰場很容易,自己中計謀,別人就會中計謀
陳某老師的《火鳳燎原》
第一個精彩之處
就是層出不窮、神謀遠慮的計謀互攻
前一刻
好像施計成功
下一刻
似乎反被中計而兵敗如山倒
後一會兒
原來反被中計,是要讓敵人中計,好實施更強的計謀
再後來
原來自己的下一步還是被人參透,一切是為了再下一步......
是的
看火鳳,是非常累人但又刺激的事
一場史書中略為描述的戰役
可能真實的狀況比起好來屋電影還要曲折離奇上萬倍!
即便已經知道這場歷史戰役的結局
但過程
卻已著數不清的驚喜
火鳳燎原讓我深思的第二點
就是對人物更多面向的描述
劉備可以是個原先心中只有大義的坦率男子
但經歷一連串失敗
最終她成為未達成大義,選擇形象高大上的腹黑人士
呂布固然為心中的成功
選擇拋棄主流的大義,而招致眾人指責
但實際上
以「不是人」而揚名天下的他,卻有著正常再普通不過的心思
在心愛的女兒前
他只是一個充滿父愛的普通人
並願意為心愛知人而與絕境拚戰
說到這
我想許多人都注意到
以上這些概念
都被我融進了現在的文章當中
我翻閱史料
盡力呈現一段史事的精彩之處,還有其中活生生的人物
這是火鳳對我的重要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火鳳中
同時也是我童年最喜歡的三國人物
就是張飛,張益德!
(翼德是小說家自己取出來,比較帥的字
但實際上,張先生的字,應該是益德無誤)
看火鳳的人
怎麼能不注意到張飛?
因為他的造型太突出了!
「白底+黑色花臉描繪」
讓人看了一眼就無法忘懷
其實我相信陳某老師應該是參照張飛的國劇臉譜
也就是經典的「十字門臉」
(從額頂到鼻尖畫一通天立柱紋,兩眼窩之間以橫線相連,立柱紋與橫線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門臉)
然後國劇參考張飛在小說中通常莽撞的動態個性
於是通常會把線條往上勾
形成更有動態的笑臉,也就是所謂的「蝴蝶臉」
小說中的張飛
性格暴躁、貪杯誤事
但越到描述的後期
往往有著急智的表現
(如在長板坡以疑兵掀起漫天灰塵讓曹操起疑)
光榮三國志繼承了小說描述
更圖像化出一個有著落腮鬍的彪形大漢
可實際上
大家如果翻看正史的《三國志》
很容易發現......史書根本沒有形容張飛的面孔啊?
甚至根據眾多的筆記描述
張飛喜與文士結交,更寫得一手好字
(現在四川各地就流傳不少號稱是張飛的墨寶)
感覺這人其實......挺文青的?
而且此人打仗並非橫衝直撞
反而很喜歡用計謀
比如:
當他率領軍隊進攻漢中,碰上了敵將張郃
這位被光榮三國志搞的人妖化的老兄
可是被曹操形容稱讚為「當世韓信」的一流名將
而張飛先是跟他對峙50多日
降低張郃的警戒心
然後派遣精銳部隊走小路突襲張郃的後軍
頓時殺的張郃抱頭鼠竄,僅能徒步和10多名手下落跑去也
使這位當世韓信嚐到人生獨立指揮部隊下的唯一一場敗仗
(這一點也時常提醒我自己
大眾流傳的說法與實際的史實
往往有著極大差異的描述
而這類描述的差異,往往就是人的有心為之
比如:
莽撞的張飛,敘述起來比較精彩
奸詐的袁世凱,比較容易讓人否定
從小看魚的委員長,讓人覺得......翹課可以這麼理所當然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我們要談談張飛的化妝了
根據陳某老師的說法
張飛在他心中的定義是:雙面人
他用濃厚的妝遮住自己本來的面貌
他用誇張且無謀的外表,好便於實施細緻的安排
他用自身惡人的行徑,實際承擔別人之惡
事實上
與陳某老師合作,推出火鳳外傳小說的王貽興先生
也曾自己揣測
張飛化濃妝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在戰場上威嚇敵軍
正如印地安戰士出戰前會在身體畫上戰爭用的圖案
或是摔角場上,摔角手會戴上面具出戰
這一來可以威嚇對方
另一方面
也是扼殺自己的膽怯,並激勵自己湧現平常未見的鬥性
(各位有興趣,可以戴個面具試試看
戴一段時間你會發現
有一種平常不易出現的感覺,慢慢在心底深處發酵)
(舉個歷史案例
被人號稱北宋最強將軍的狄青
在西夏戰場中
最喜歡帶著自己特製的銅面具砍人
搞到最後
西夏人遠遠地看到這位銅面將軍就士氣低落
但拿下銅面具的狄青
平常行為卻非常規矩
扣除臉上當兵特徵的刺青外,甚至算是長相俊秀)
(當然老ㄕ跟狄青不同
我個人認為
我的長相比面具還可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到底
為何我很喜歡以戴面具的方式出現在大家眼前
第一
我想保持低調,不想暴露我的真實臉孔
因為......我是蝙蝠俠!
(好的,我知道我很冷,我這就去面壁思過)
第二
當我戴上面具
一方面是扼殺自己,另一方面也是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自己
這樣講搞得我很像多重人格似的精神分裂
但我說真的
有時戴上面具,真的會有不同想法出現,刺激我的觀點
第三
每一個面具圖案都有它的意義
這一次的「仿張飛」面具,是對作品及理念的致敬
而之前有跟大家亮相「只有『金』字的白色頭套」
則是仿美漫「守護者」中的變臉羅夏
(這同樣是一部影響我很深的作品,鼓勵大家可以多看看)
而更早之前的白底面具
那是我最一開始當老師時為自己刻下的銘記
(而這,又會是另一個故事了)
當我凝望這些面具
會讓我想到過去的經驗以及過往立下的志向
然後讓我思索
「現在的我,有沒有辜負當時的我?
或是現在的我,已經不是當時的我呢?」
(好的
如果有人覺得我是個怪人
純屬正常
我以前說過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挺無趣的人,而且滿腦子怪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了這麼多
除了是跟大家解釋
也想跟大家說
「如果哪天我辦簽書會,猜猜我會帶哪一個面具出現呢?」
(友曰:
「我真是受夠你到哪裡都戴面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