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看新冠肺炎疫苗】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西班牙發源爆發 H1N1 流感世界大流行,造成全球約 5000 萬人死亡,是近 100 年最嚴重的流感疫情。從那時起,科學家開始找尋疫情的源頭,終於在 1933 年第一次成功分離 A 型流感病毒,接著在 3 年後 (1936 年) 成功分離 B 型流感病毒,並發現受精的雞蛋可以培養流感病毒。1940 年代初期科學家得到軍隊的協助,著手研發流感疫苗,並在軍隊中進行接種;1945 年,第一支不活化流感疫苗上市,開始注射在一般民眾身上,從此開啟了流感疫苗的新扉頁。
從 1945 年到現在,流感疫苗發展超過 75 年,雖然期間成功控制了幾次全球新流感疫情,但接種後出現極少數嚴重副作用,仍讓世人不時質疑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比較著名的流感疫苗嚴重副作用發生在 1970 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抑制當時的 H1N1 豬流感疫情採取了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劃,約 25% (4800 萬) 美國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結果少數接種者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Barre Syndrome)」,或稱「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是一種急性周邊神經病變,可能侵犯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被認為疑似和流感疫苗相關,導致疫苗接種計劃暫停;2009 年爆發 H1N1 新流感疫情,雖然因為疫苗成功研發,快速緩解疫情,但接種葛蘭素史克藥廠(簡稱GSK)生產的 Pandemrix 疫苗後,少數人發生「嗜睡症」,導致日間極度嗜睡,睡眠和清醒的節奏混亂,Pandemrix 疫苗因此黯然退出市場。
看了上述流感疫苗的發展史,有沒有覺得研發安全、有效的疫苗是一件困難又花時間的事?因此,許多人樂觀地認為新冠肺炎(武漢肺炎) 疫苗將在明年初上市,世界的疫情將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將迅速恢復到以前自由往來國際的生活......然而,事情真的會這麼順利嗎?說真的,對此,我的想法比較悲觀。 疫苗是要注射到健康人的身上,對安全性的要求遠比治療藥物高。再者,一支制式化的疫苗注射在數百甚至數千萬人身上,被要求要有類似的安全性和抗體反應,本來就是一件極為困難的研發工作,因為接種人的年齡、性別、人種、潛在疾病、過去病史等個人條件都可能影響疫苗的安全和效果,造成差異反應,因此,為了確保安全和效果,數萬人以上大規模且嚴謹的人體試驗是必須的,「時間」是無法避免的成本消耗,但面對每天至少在全球奪走數千人性命的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研發需要和時間賽跑,這和要求安全和效果所需要的時間消耗相衝突,矛盾明顯出現,是要節省時間降低疫苗安全和效果的標準?還是要嚴格看待疫苗的安全和效果,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這是各國政府和疫苗公司,逃避不了的困難選擇題。
跟已經發展超過 75 年的流感疫苗不同,過去從未有成功研發冠狀病毒疫苗的經驗,所以這次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等於闖入全然未知的領域,疫苗的保護力是否足夠?效果可以持續多久?安全性是否在可容許的範圍?目前研發疫苗的團隊中,沒有一個可以完美回答這三個問題,但許多國家仍瘋狂搶訂研究尚未完全的疫苗,原因是國內被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社會、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疫苗是唯一的浮木,只要疫苗證明有效、副作用比新冠肺炎造成約 3% 的死亡率低,就有一試的價值,然而,防疫有成的台灣,需要加入瘋狂搶訂疫苗的行列嗎?
我的想法是:不需要。跟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目前台灣社區中幾乎沒有新冠肺炎病毒存在,醫療系統不用承受 20% 感染者的住院負擔,社會不用面對 3% 感染者的死亡危機,我們可以好整以暇、仔細評估哪一種疫苗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等待適當的時機出手採購最佳的疫苗,不用讓生活在沒有疫情台灣的國人,冒險接種安全性有疑慮的疫苗。打個比方,若以疫情嚴重程度來區分富有程度,疫情越嚴重的國家越貧窮,疫情越輕微的國家越有錢,目前的台灣無疑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我們不需要跟朝不保夕的窮人一樣將身家壓在高風險的期貨和選擇權 (研究未完全的疫苗),圖謀一夕翻身 (快速緩解疫情), 買期貨和選擇權的理由是為了避險 (為防疫出現破口或特殊需要做準備),應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在財務結構安全、穩定成長的公司 (研究充分、安全、有效的疫苗),以求合理的利潤 (等待世界疫情逐漸緩和,接種安全有效疫苗)。只要我們維持富有 (防疫成功),這樣的投資策略應可以繼續執行。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台灣不需要新冠肺炎疫苗,而是強調不需要搶快、冒險、大量購入安全疑慮尚未排除的疫苗給國人施打。為了國家安全,本土疫苗應該繼續投入資金研發;為了避免非預期的防疫破口或給有特殊需的人,還是需要跟國外採買適量的疫苗,以防不時之需。流感疫苗發展超過 75 年,才有如今的安全性和保護力,雖然現今生物科技的實力遠超過去,應該不需要再花這麼久的時間才能研發成功新的疫苗,但要在短短 1~2年的時間,讓安全性高、保護力好的疫苗問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新疫苗上市後經歷 3~5年的陣痛期,下一代的疫苗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最後,還是要不斷強調,台灣站在制高點、好整以暇的優勢根源於防疫有成,政府必須維持嚴格邊境管理,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是目前最沒有安全疑慮、又有強大保護力的「疫苗」,一方面我們用意志力自我接種目前的「疫苗」,另一方面等待未來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問世,相信只要國人齊心努力,台灣一定可以安然度過全球疫情嚴峻的考驗!
「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神經病變如何修復? 陳建華醫師講呼您知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保羅談健康- #急性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 的評價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糖尿病患注意!手腳麻、刺痛是警訊,小心周邊神經病變痛上身 的評價
- 關於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2022周邊神經病變最早消失的感覺-寵物社群,精選在Youtube ... 的評價
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旻珊醫師的科普時間|
相信每位女性對於 #維生素E 都耳熟能詳,甚至早已作為自身長期攝取營養素來源之一。
維生素E是天然的抗氧化劑,保護人體細胞免於被自由基傷害,防止脂質過氧化。如果缺乏維生素E,可能會出現運動失調、周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免疫缺損等情形。維生素E除了可以抗衰老、淡化斑點等美容功效外,還可以幫助心血管健康。
另外針對慢性發炎症狀,像是類風溼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和皮膚結締組織發炎退化,維生素E能降低發炎反應,減緩僵硬。
#能內服也能外用
在堅果類、種子、植物油、綠葉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如:黑芝麻油、波菜、米胚芽…等,若長期外食也可以服用坊間販售的營養品。許多保養品訴求有延緩老化、抗氧化、滋潤、除皺或恢復彈力等關鍵字句,也通常都會加入維生素E。
最後,仍是提醒大家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上,充分且均衡的身心健康維持是最重要的,需定時檢視自己身體的情況,對自己及家人都是種保障。
-
#預防醫學
#旻珊醫師的頻道
個人網站:https://www.justmentalhealth.com.tw
IG: https://reurl.cc/9E8kRn
YouTube: https://reurl.cc/8GmaN7
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20180517
今天早上一位北醫的學長,講zyvox的使用,讓老師想到好久以前寫的一篇文章,在拿出來給大家複習一下。
臨床上使用Zyvox應注意事項
Linezolid (Zyvox)
劑量給法:
1. 600 mg q12h IV or PO for 14 to 28 days (VRE), 7 to 28 days (MRSA)
2. HAP or CAP or CSSI: 600 mg q12h for 10 to 14 days
3. 針劑換口服,不需調整劑量,靜脈輸注30-120分
4. 肝腎功能不好,不需調整劑量,但要小心使用,另外洗腎後給藥。
副作用:
血液方面毒性:
上市後研究,前6個月收入55,000使用zyvox的病患,在血液方面毒性的發生率:
1. 總發生率:0.13%
2. 血小板低下:0.06%
甲、 大約使用zyvox兩星期後發生,停用後可回復
乙、 使用超過10天,發生機率更高:32%,5%的病患有胃腸道出血,21%病患需要輸血小板。停用後4-13天,血小板恢復正常。(Attassi K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2; 34(5):695-698)
3. 白血球減少:0.03%
4. 嗜中性球低下:0.004%
監測建議:
1. 若使用超過2星期,建議監測全血球數值。
2. 病患先前已有骨髓抑制或服用可能抑制骨髓的藥物,或慢性感染且先前使用過抗生素。建議當病患出現骨髓抑制或是加重時,停用zyvox
其它常見副作用:腹瀉(4.3%)、噁心(3.4%)、頭痛(2.2%)。
其它少見嚴重副作用:
1. 使用超過28天時,可能發生周邊神經炎(通常不可逆),視神經病變(可能失明)。
2. 乳酸中毒,和使用時間無關。(Masashi Narita et al. Pharmacotherapy 2007;27:1189-1197)
#Zyvox
#招喚小風老師
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保羅談健康- #急性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 的推薦與評價
☑大部份在2~4周開始恢復,約30%的病人可遺留有後遺症狀,如雙下肢或雙上肢無力或肌肉萎縮、肌肉酸痛,足下垂等。 ☑比較嚴重需要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死亡率則升高至大約百 ... ... <看更多>
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糖尿病患注意!手腳麻、刺痛是警訊,小心周邊神經病變痛上身 的推薦與評價
糖尿病患者應提高警覺注意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簡稱DPNP)症狀,並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及早接受 ... ... <看更多>
周邊 神經病變 恢復 在 神經病變如何修復? 陳建華醫師講呼您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慢性疼痛如何治療? 如何進行神經修復? · 「神經解套注射」擊退神經痠麻痛(全身適應症總整理)|洪辰宇醫師 · 手腳無故麻痺觸碰物件沒有感應小心 周邊神經病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