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建國北路口),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校門。(張哲生 攝)
中山女高的前身為1897年設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女子中學,歷經多次更名,於1922年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的台北市中山女高前身,在1937年遷至今址時,所新建的三層樓校舍(今逸仙樓),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新穎的建築。
1936年動工興建、坐落在校門旁的逸仙樓竣工於1937年;1997年2月20日,被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第三級古蹟)。目前其一樓為行政辦公室、校長室、簡報室、教官室、與教師辦公室,二樓、三樓為一年級教室。
1930年代,台北市的幾座中學校舍,如一女高(今北一女)及第三中學(今師大附中),都採L形平面,轉角處外部設置主要入口,內側則多出一座低矮小屋作為廁所,而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即是這種典型的平面。
這個作品在形式上可以接上包浩斯(Bauhaus)的傳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幾個方體作高低大小不同之組合,得到一種不對稱平衡的美感;再者,它在立面上的開窗,兩個一組,很有節奏地排列,立面的秩序達到高度的嚴謹性,在台灣近代建築中,尚無出其右者。
中山女高的校名沿革如下:
1897年,台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成立。
1902年,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1905年,將「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的「本科」改為培育以台籍女小學教員為主。
1909年,學校遷校至「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
1910年,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
1915年,遷校於艋舺(台北廳大加蚋堡艋舺後菜園街),即今天內江街台北護理學校城區部。
1919年,改為「台灣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1922年,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改正台灣教育令」發佈,實施台、日共學制,簡稱「三高女」。
1937年,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一帶(今長安東路現址),原艋舺木造本館「榮光樓」亦一併搬遷至新校區,原址改設「台北第四高女」。
1945年,二戰結束後,改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
1955年,汐止分部(今新北市立秀峰高級中學國中部)設立,並於1964年脫離。
1958年,與北一女中、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成功中學等高中合辦台北五省中聯招。在聯招實施初期,台北高中之志願序尚未成形。
1967年,因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遂將校名冠上所在地之區名,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
《中山女高校歌》
詞:梁寒操
曲:蕭而化
我們是中華的好女郎
(後來改成:我們是國家的好青年)
新時代的任務在擔當
建設自由的國家和大同的世界 養成科學的頭腦和仁愛的心腸
窮搜乎學術之淵藪 偕行乎道義之康莊
我們的第二家庭 就是這臺北中山女高 幾年師生的生活 永遠不會遺忘
我們歡呼 我們高唱 要團結努力 把中山女高 發出閃閃的豪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