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選擇當老師
在高中三年一心只想著扭轉命運,讀書讀得最痛苦的時候,因為遇到了老師,讓我孤獨的奮鬥歷程裡,有了曙光。而我與老師的故事也和一般人不同,我們在命運的交會點相遇,然後給了彼此力量,也因那些力量,重新站了起來。
#或許每個成為老師的人_都因為曾經遇過一位好老師……。
❤️【常常,我想起那位老師】
如果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關鍵的轉捩點,那我就是在高中階段;如果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影響重大的關鍵人物,那改變我人生的就是 邱琇環老師。
回想當初帶著無限悔恨進到北一女補校,為了三年後能不再後悔,我開始了逼迫自己的非常生活。
那段時光裡,為了不讓父母擔憂,我總是報喜不報憂,苦讀的孤獨、壓力與痛苦,只有知己好友與老師瞭解;而親愛的老師開啟了我的視野,也成為最具溫暖與智慧的力量。
猶記得高一第一堂課國文課,老師穿著優雅的旗袍、戴著中國風項鍊與黑色邊框眼鏡,神彩奕奕地走進教室。雖然老師的打扮與其他老師迥異,但我卻在幾分鐘的談話裡感受厚積的智慧,於是當老師徵詢是否有人有意願擔任小老師一職時,便毫不猶豫地舉手了。
❤️這一當就是三年,而這三年對我與老師而言,都像是人生重要的過場。
老師是我遇過最認真的師長。
她總是告訴我們,是如何利用清晨、家務與片刻的休息時間努力用功,她從未因為忙碌與安定就放下學習,也常與我們分享所讀所思所感。
每當聽著老師說起牆上貼著古文,一邊煮飯、一邊背誦,還一邊處理家務的過程,總令我相當佩服。
老師也是我遇過最有內涵的師長。
她的國文課引經據典卻不枯燥乏味,總是藉由文章引申處世之道,尤其對學生而言最無聊的《四書》,總能被老師教得切合生活又精彩生動,也常讓困頓的我豁然開朗。
而中國文學裡的智慧與豁達,那些精鍊、讓人咀嚼再三的文字也成了我以中文系為第一志願的原因。
高一的國文課總是最好的時光,我在老師的教學中逐漸將挫敗放下,心境也趨於成熟開朗。
一年時光匆匆而過,原以為老師會如常陪伴我們,卻沒想到在高二一開學時就接到老師生病請長假的消息。
猶記得高二的第一堂國文課,我到辦公室等不到老師,回教室時不由得擔憂詫異,不久後,教務主任便帶來老師請長假的消息,還念了一封她勉勵大家繼續用功的信。
那時的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哀傷失望不已,聽完信後更是趴在桌上哭了起來。
那天特別漫長,心裡一直想著老師生病在家必定痛苦寂寞,很想為她做點什麼。於是,當天下課,便到郵局買了一百張的明信片,開始每天寫一張明信片給老師的日子。
雖然文筆不佳,也可能不太會安慰人,或者內容可能貧乏無聊,但想到只要如此,老師就可以每日在養病中有著盼望,也就覺得安慰了。
❤️寫著寫著,終於把老師給盼回來了……。
病癒的老師依舊極為認真。
高一時她要求我們每日閱讀評點《古文觀止》,並時常利用寒暑假免費加課講解;而老師復出的第一堂課就是在大講堂把兩班學生聚在一起,為我們講《古文觀止》。
當老師翻開課本時,我看到她將明信片當成了書籤,並說道:「生病時心情很鬱悶,除了讀書藉古人智慧養自己智慧外,就是等待每日下午郵差送來怡嘉的明信片。」她說到這時看著我,同學原不知我默默做了這些也都驚訝地看著我,而我已淚流滿面。
老師回來後,我更認真當小老師了。
我總在教完一定段落後,就主動安排並完成考試,讓老師不必為了進度擔心;也常在老師未進教室前,就先請同學朗讀課文定心,讓老師能在最好的氣氛下上課。
高中生涯真是只能以「苦讀」來形容,那時總覺得睡覺是罪惡的,因此即便一整天已賣力了十幾個小時,卻還是在洗澡後繼續坐在書桌前熬到一兩點;也因長期通車、壓力與睡眠不足,使得高三的我幾乎都在生病,只要班上有同學感冒就一定被傳染,只要一傳染就一定要看至少三次醫生、吃完一堆藥才會好。
後來,老師看我身體很差,還親自帶我去看了兩三次中醫。跟老師搭車、看醫生、領藥,雖不知如何表達卻滿懷感激,在診所裡等待領藥的過程至今仍記憶猶新。
高中三年,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攀得一根浮木才不致滅頂,因為有老師的守護才不致被升學的壓力所擊倒;老師總勉勵我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當知識的神偷」、「要志向高遠:『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才能突破格局」。
那些智慧常被我抄在課本裡,成為勵志標語;也因老師的身教與愛,讓我在那時立志要成為同她一般的經師、人師,而我的筆跡、文章寫作也都在她的用心指導下,進步許多。
高中是至今最懷念的時光,那種專注又孤獨的況味將我歷練成一個意志強大的人,而那些一個人等車計算著還有多少書沒讀完的著急、對未來的茫然和難過,也成了日後當老師最棒的經歷。
畢業後與老師的互動脫離了課本,走進了生活;雖然無法每日親炙於老師的教誨,但老師始終是心靈導師。
記得那時還常以書信聯絡,那些無法對他人或父母說出的心情,都在寫給老師的信裡流著淚傾盡了,而每當收到老師的回信,總是在看到亦秀亦豪的筆跡時就溫暖非常。
記得有次在低潮時寫信給老師,忘了自己當時在煩惱什麼,但老師的回信至今印象深刻:她要我學會「逃」的智慧,教我永遠要「勇敢逃」、「努力逃」。
她知道我總是為人著想,知道我的乖巧懂事與善盡本分,因此,她希望我不要總是犧牲自己、默默承受,教我扛不住就逃,勇敢逃、努力逃,為自己留空間。
看完信的當下大哭不已,#覺得是怎樣的理解才能寫出這樣的話,#也非常感謝老師能以長輩的身份解開我無形的枷鎖。那時看完信立刻打電話給老師,電話兩頭的我們都哭了。
———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沒想到前幾日忽然憶起的詩句,竟成了這幾日的註解。
乍聞老師的消息悲痛非常,沒有遺憾的是畢業至今仍與老師保持聯絡,深感遺憾的是自此失去了人生重要的燈塔。
但相信老師已成了善良熱情的天使,在天上繼續散播智慧與愛,而我會永遠將老師視為最重要的恩人,繼續不負教導,讓老師以我為榮,如同我每次說的一樣。
謹以此文獻給我最親愛的恩師,如同我第二位母親的 邱琇環老師。
我永遠愛您、懷念您。
🌺
補記:前天去重慶國中演講,總務主任提到了恩師曾在那開過《史記》的課程,大家都佳評如潮。
我一聽到這個訊息就立刻紅了眼眶,因為我無比想念老師,在每個痛苦糾結的當下,都會不禁想起老師要我「放心逃、勇敢逃、馬上逃」的提醒,很想知道:如果老師還在,她會給我怎樣的建議。可是,老師已經不在了......。
每個人生命中都會出現一位老師,願我將老師給我的愛不斷傳播出去,永遠不辜負老師的辛勞。
#歡迎分享_用愛與勇氣讓教育更好
#歡迎與我分享您的書或讀後感
#大家都辛苦了
———
❤️【#最難的一堂課:充滿挑戰的教育現場,老師如何帶著愛和勇氣站在台上】
✅博客來:https://reurl.cc/1gYZlX
✅金石堂:https://reurl.cc/a59nR4
✅誠品:https://reurl.cc/Agk7pY
✅MOMO:https://reurl.cc/GdmxgW
❤️感謝龍騰「最難的一堂課」廣告,鼓舞許多老師—肯定自己,肯定不同:https://fb.watch/3ixpZ_LmkA
哀傷 文獻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一個寂寞的人,雖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對於寂寞的境遇,總是容易引起哀傷的情緒。所以寂寞的境遇,總是不受一般人所歡迎的。
但是,人而真正能夠忍受寂寞,安於寂寞,樂於寂寞,並且願以寂寞為其終身之良友者,他將必然通過寂寞之路,透出於寂寞的氛圍之外。他將會在寂寞之中,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間,認識世間的一切有情與無情;他將會發覺自己的缺陷,他人的缺陷,世間的缺陷,乃至一切有情與無情的缺陷;缺陷之中,產生憂患,憂患則與痛苦俱來;自己有痛苦,他人有痛苦,一切的有情眾生皆有痛苦;因為自己有痛苦,自己是人,凡是人,必皆有痛苦;又人是有情的眾生,凡是有情的眾生,亦當皆有痛苦。自求解脫痛苦,故亦必能逐漸而發為救人救世的大悲精神。到此境界,吾人的人性,已從孤單與寂寞之中,昇華而至於廣大無際的無盡藏中,自己深入於民胞物與的無盡之藏,自己的心胸,亦將充塞於無盡之藏,並進而彌蓋涵容了無盡之藏,此真所謂廣大如虛空了。但是,虛空雖然容受萬物,且以撫育萬物為職志,虛空的本身,卻是寂寂寞寞,無色無臭的。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古來聖哲之士,不論出世的抑或入世的,他們皆從寂寞中來,那是毫無疑問的。雖由各人對於寂寞的運用有廣有狹,對於寂寞的體認有深有淺,而致聖格與聖階的範圍等次,各有差別,然其認定寂寞之可貴,乃是一樁事實,即使他們未嘗用過寂寞一詞的字樣。
人類思想的凝聚,必須有其冷靜的機會;人格的昇華,必先假以沈澱的時日。一缸混水,澄清之後,始能明淨如鏡而徹上徹下,但如不讓其有休息的機會,時時均以器物攪之拌之,那是不會澄清下來的。
世間固有不假造作的天才人物,一出世來,即能顯赫一時,但那總是浮淺的,好像肥皂的泡泡一樣,也能吹得很大,也能在陽光之下發出絢麗的色彩,也能使人對之欣然而笑,然其彩色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為人們所留下的印象與影響也是有限的。
世上一般的所謂凡夫,總是不甘寂寞的,總是想盡方法,要使自己比他人好,要使自己站在他人的面前與上面,要使自己讓他人看到,要使他人知道自己是比他人為好為高。所以一般的政客,口頭上喊著為民服務,事實上卻在踏著人民的背脊,登上自我高大的寶座,政客之所以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端在他們的不甘寂寞,他們是為成全自我而利用他人;政治家之所以能夠萬民愛戴,留芳千古,原因是在他們的動機為救國家為救人民,能置個人的成敗毀譽乃至生死於度外,他們為了達到自救救人的目的,可以接受天下人的反對,即使在天下人的一致反對之下,他們仍能我行我素。所以歷史上的孔孟諸子,他們各有其政治理想的政治計畫,但他們卻未有一人是能即身而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全部實施的,甚至永遠未能付諸實施的,可是,他們那種獨立特行、獨往獨來而甘於寂寞的精神,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魄力,實在值得吾人深心嚮往。
吾人在寂寞的時候,不能不感到無聊,這是因為沒有寂寞的習慣,未能將寂寞的境遇,看作知己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歡往熱鬧的場所跑,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可以共同玩樂的朋友。但是人從熱鬧的場合中走回家裡時,或當朋友們各自分散時,卻會感到加倍的寂寞,好像自己是生活在古墓之中的木乃伊,孤孤零零,悽悽切切,冷冷清清,像一個無依的幽靈,像一隻失群的小鳥。於是產生反常的心理︰越感寂寞之惱人,越向熱鬧的場合裡鑽,越鑽越感寂寞,越感寂寞越要找刺激。最後,心靈混沌了,肉體麻痺了,精神墮落了,整個的人生,也就毀滅了!
當然,凡是尚有一些自制能力的人,那是不會一直走下去的。普通的人,無聊的時候,可以看看書,寫寫字,聽聽音樂,時間也就打發過去了。但是,假如我像魯濱遜一樣,生活在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那裡沒有文明,沒有文化,也沒有任何的書籍,那時候,我是自殺呢?還是繼續活下去?如果我是一個聖者,這倒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環境了,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要單獨跑到雪山去枯坐六年,耶穌成道之前要到西奈山去獨住四十晝夜,他們何嘗是從書本中找智慧呢?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中國儒家的主張。書本之中,固可找到知識,真正的智慧,則非書本之中可以找到。所以佛教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主張直下悟入,明心見性。中國儒家,雖有悟的境界,但在宋明之前,殊少直接點出悟之重要者,到了宋明之後,因受禪宗的影響而標明了悟的觀念,陽明的龍場悟道,便是一例。雖然佛教的悟道與儒家的悟道,在層次與成色上有其差別,但其悟的方法是一樣的。如何才能悟道?首要在於知止,以不變而應萬變,心不變動就是定境,心如止水,自可內外明澈,而能自悟悟他了。唯此知止不變的工夫,若非甘於寂寞的人,那是用不上力的。
人之自高自大者,正因他是無知;人之能夠敬上而謙下者,正因他能知道自己之無知;人之無知而能自知為無知者,他已不是等閒的人物了。所以蘇格拉底自謂他之過於人者,只是自知其無知而已!但要發覺自己的無知者,非要有寂寞的經驗不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是不能自知其無知的,一個不能領會寂寞的人(像無有思想可用的動物一樣),更是無法自知其無知的。故如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警覺心,在一般人來說,那是談不上的。
可是,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找一個寂寞的機會,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傍晚的天井裡,或到空曠的原野,或到汪洋的海邊,或坐林間的樹下,或宿深山的梵剎,先讓自己寂寞下來,然後再向自己發問︰
我是什麼?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我認識自己嗎?認識些什麼?認識了多少?
我為何生在天地之間,如何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如何使我生存?
我對我的周遭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麼?
我是人?人應如何?我已如何?
我覺得人生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痛苦何處來,快樂何處去?自知有苦樂,也能知道他人有苦樂嗎?
我生於天地之間,對天地之間的一切萬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麼?
像這些問題,任便舉出一個,必將無以回答,即使勉強回答,此一答案的分數,必也少得可憐!即使是集古來的大宗教家、大哲學家、大科學家,數千年研竟。此一本末究竟或事物終始,仍須吾人從寂寞之中去開悟出來。
偉大的人物,都是從寂寞中來的,也唯有從寂寞中來的人,更能值得人們的尊敬。像西洋的哲學家中,斯賓諾莎甘於磨鏡的寂寞,尼采甘於病痛的寂寞,其餘如霍布士、笛卡兒、洛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叔本華等,皆甘於獨身的寂寞。中國自顏回以下,賢哲之中,甘於陋巷布衣的寂寞者更多。縱使學優而仕,身居顯要,但他們總是耿介質直,不阿不求,從政是為兼善天下而已,正是學以致用的表現。唯於偉人之中,寂寞一生者之精神作用,遠較及身聞達之流,更能使人崇敬與嚮往,卻是一個事實。這在宗教的行誼之中,尤其明顯,一個高僧,只要能有徹底放下的決心,他們對於寂寞的生活,必能甘之如飴,世人視之為枯槁,他們住之如春風。因為一個真正的宗教家,特別是一個佛教的僧人,他們雖以出世為宗旨,卻以入世為手段,他們的徹底放下,為的是要絕對的承當,若不先做去人欲而存「天理」的工夫在前,自也無法擔起自救救人救眾生的重任在後。即使一個高僧,未嘗真的在其一生之中,度盡一切眾生,但卻願於生生世世,盡未來際,直到度盡眾生為止,正因有其弘願之所在,他們雖然枯坐於水邊林下,亦同於心包太虛而與一切眾生談天說地了。近代的佛教界中,有一位弘一大師,他於出家之後,總是隱藏,總是甘於過他寂寞的生活,他在生前,著作無多,化眾甚少,但其若有所言,必是悲憫懇切之詞,必能語語感人,故到目前為止,不論僧俗,凡是知之者,談起弘一大師,總會肅然起敬,這就是受他那種卓拔的人格所感。那種卓拔的人格,卻是從寂寞的生活中,貞凝而成的。
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根本不會想到寂寞的問題。人在單獨的時候,會覺得寂寞,有了一個朋友交談,便不寂寞了;一個甘心與寂寞為友的人,卻將一切寂寞中的人當作自己的朋友,他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寂寞的朋友身上,為之發掘問題,並為想出解除問題的方法,以期拯救,以期安頓。因為凡人皆在寂寞之中而又不忍甘於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是愚癡的,也是痛苦的,所以凡人皆在他的拯救之列,凡人皆是他所關心的朋友。那麼試問:能以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為朋友的人,他會感到寂寞嗎?當然是不會的。
若想甘於寂寞,確非輕易之舉,如果以甘於寂寞作為來日的晉升之資,期以十年寒窗,換取來日的衣錦榮貴,那是流俗的,那不叫作甘於寂寞,而是做的投資生意。離俗而處者,固為甘於寂寞的人,一個真能甘於寂寞的人,卻並不一定要離群獨居,像美國的林肯,像印度的甘地,都是寂寞的人。寂寞者不會考慮到自己的問題,他只希望同情一切人,瞭解一切人,並願為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承擔問題而解除問題,他是忘我的,即使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把他當作敵人來攻擊,他也必能在所不計,人皆以他為敵人,他卻仍以朋友乃至慈母的心懷來愛之護之。所以佛教主張學佛者,應先空去一個我的觀念,然後才能進入佛法的聖階,因為人欲皆由我的觀念而來,有我就有人欲,有人欲便不能甘於寂寞。
寂寞是可貴的,願將此一短文,獻給正在寂寞中的人。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於美濃,刊於香港《人生》雜誌二九○期)
--本文摘自《神通與人通》
延伸閱讀 👉喧嘩與寂寞的調適
https://youtu.be/HNn5mQAFpDo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神通與人通
#喧嘩與寂寞的調適
哀傷 文獻 在 靜靜讀一本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們對於悖離自己理性所能理解的事物,總是有著非比尋常的興趣,譬如外星人,譬如連環殺手。只要看看虛構的文字影像作品中,有多少類此題材,就不難明白。
在眾多或虛構或真實的連環殺手中,十九世紀在英國倫敦以凶殘手段謀殺五名婦女的「開膛手傑克」,無疑是最知名的一個。
以「開膛手傑克」自稱的這名凶手,在倫敦的白教堂區連續犯罪,受害人據稱都是妓女,被開膛摘除內臟,行凶手法殘忍,但凶手身份始終成謎。
一百多年來,探討「開膛手傑克」的作品不計其數,但都集中於「凶手」的身分和手法,對於喪生的被害者,多只一筆帶過無,面貌模糊。
《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獨樹一格地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以大量文獻考據,重建受害者的生平與生活,她們不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作者哈莉•盧賓霍德說,她寫這本書是要把受害人的尊嚴還給她們。這本書不只還原了受害者生前的際遇,也重建了十九世紀初倫敦貧民階級的困苦窘境,讓我們看見那些生來就沒有翻身機會的人,如何被社會遺棄,終至喪命暗巷。
讀來哀傷,卻無比真實的故事。
#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
#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