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的多數是(藍領)勞工,是為了提神、賺錢和生存。」小丁30歲出頭,有個離散的家庭,年紀很小就從雲林北上討生活,他曾在工地工作2年,用安非他命是預支體力,讓他撐過一連多日的灌漿或趕工。他認識靠安非他命熬夜的夜班保全,也有保全帶清潔工一起用藥。採訪小丁時,他的一口牙已被酸蝕破壞,比同齡者看來都蒼老。」
*。* *。* *。* *。*
今天又遇到一個用毒品咖啡包的人
平常和先生幫忙家裡做餐廳生意
上次那個父親節那天被丟包在我們醫院門口的人
用海洛英的人
平常是竹科園區某家公司的保全
前天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孩之前是拉K
腎功能最近半年4爬到10....已快洗腎
以前也遇過四十初男子用神仙水
心跳飆兩百多 問診後來才跟我說他一個小時前喝神仙水
也有二十出頭男生以前過一陣笑氣
雖然停用了 感覺就是已經變得反應呆呆
毒品的浮濫比我們想像嚴重
今天的女生也是不到三十歲
看她來診許多次
表現出來就是焦慮
覺得胸悶、吸不到氣、覺得脖子快被勒緊、心悸、手麻、胃痛、口乾舌燥
擔心脖子摸到好幾顆淋巴結
自己也表示覺得壓力很大、睡不好
每次打打鎮靜針
看紀錄有記載拒絕看精神科
問診了好一陣子
我直接再次建議她 她的情況還是需要看精神科
她說其實曾經看過半年精神科
後來覺得好像也就吃鎮定藥 情況差不多也就沒在看
再繼續問診
我把我想得到的鑑別診斷告訴她
並且幫她約門診
這次她終於同意再去看精神科門診
她又告訴我
其實剛剛她去了另外一家醫院的急診室
她表示那位醫師問診了幾句就說她就只是焦慮症 該去看精神科
要幫她打鎮靜劑 就這樣
她表示那位醫師的態度讓她感到生氣
於是她就跑來本院
一開始問診
太太神情緊張眉頭緊鎖地回答有多不舒服
我注意到旁邊陪同的先生卻一派輕鬆地在旁邊拿著手機玩手遊
替太太做身體檢查時
我有注意到病人一直不斷無意識地頻繁反覆抿嘴吞嚥的動作
而且一旁玩手遊的先生抿嘴吞嚥的動作還比病人更明顯
當時我只覺得奇怪(心想是不是有什麼影響控制運動的神經疾患)
看診到我在幫病人約門診的時候
此時病人的先生不知道去哪了不在診間內
此時病人突然眼睛瞟了診間左右兩邊的看診座位
降低音量地告訴我
其實她有在使用咖啡包
一瞬間我立刻明白為什麼病人和她先生為何會有反覆抿嘴的動作
我用和剛剛一致的神情和口吻
企圖不讓病人從我說話的過程中察覺太多情緒
繼續問(ㄊㄠ\)診(ㄨㄣ\)
所以故事的真相是
大她十歲的先生帶她(不到三十)進入用毒的世界
剛認識先生時她不知道先生有用毒品
結婚後才知道
因為年紀輕 所以許多對社會的認識都是學習自先生
先生說要讓她嘗試一下「美好的狀態」開始讓她一起用咖啡包
後來生了第一胎 覺得為了小孩這樣不行
夫妻倆都曾經戒掉一段時間
但是生第二胎加上家裡的一些狀況
讓她備感壓力
她向先生表示希望再體驗一次「美好」
先生又想辦法去再度找到藥頭
兩人又開始用毒
結果這次兩人越用越深
反覆再想戒或是壓力大狀況不佳
每次用要完第三天開始出現不舒服的狀態
先生看她痛苦不舒服又會不忍心又餵她少量
她也知道兩人現在就是互相在害對方
想戒毒
但是擔心看精神科會被留下紀錄
擔心會被抓去勒戒
擔心兩人還有兩個很小的小孩該怎麼辦
擔心被家人、家裡長輩知道
目前只有夫妻兩人知道
大概我比較擅長聊天吧
現在她終於告訴了其他人(我)
算是終於踏出一小步她的掙扎希望脫離現在無限惡夢的迴圈
過一陣子我再來追蹤看看她
是否真的有如期赴約看精神科門診
希望她這次能有決心認真面對戒毒
有點難以想像
但是其實有可能那個送包裹來你家的貨運公司
還是你家樓下的保全
或是你去用餐的餐廳老闆娘
背地裡吸著毒
在毒癮的泥沼裡掙扎
但是現實世界卻真的就是這樣
以後我要教小孩
什麼都可以玩、都可以勇於嘗試
唯有毒萬千碰不得!!
喝 毒咖啡睡不著怎麼辦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知道阿萍醫師的另一個身份是咖啡館老闆嗎?
☕️什麼樣的理念開了一家在助產所裡的咖啡館/咖啡館裡的助產所?
🍰大家知道 Belly Daily也接單製作彌月禮盒嗎?(每次接到產家送的滿月禮盒雖然很感恩,但都想吶喊一番😅)
☕️正在書寫的這段與大家分享,書稿即將完成,敬請期待⋯*・゜゚・*:.。..。.:*・'(*゚▽゚*)'・*:.。. .。.:*・゜゚・*
[到咖啡館生小孩]
「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
你會想到王耀慶,還是桂綸鎂?從大學時代熬夜K書開始喝咖啡的,大部分是買玻璃罐裝的即溶咖啡粉回家,加熱水沖泡,或是賣場整打的罐裝咖啡。醫學中心的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超長的工時,就更需要咖啡提神了,置物櫃裡除了即溶咖啡,雞精、維他命B群,都是必備,常常3天睡不到8小時,身體狀況很糟。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吞胃鏡,還好只是發炎,還不到潰瘍的程度。(住院醫師奇差無比的勞動條件,還好活過來了。)那時嗜咖啡根本像毒品般上癮,哪懂得品嚐。醫院地下美食街的摩斯冰咖啡,是我值班時的好朋友,常常一天需要3杯,才撐得過去。當時星巴克在台灣開始一家一家地開,醫院旁就有一家,那時超商還沒開始賣咖啡,下班跟同事約在星巴克喝一杯,是很潮的一件事情。
當媽媽之後,孩子四歲之後都不睡午覺,為了撐過去,又開始了靠咖啡提神的生活。買鋁箔真空包裝已磨成粉狀的進口咖啡,用半自動的義式咖啡機或美式滴濾壺亂煮,哪懂得參數、研磨粗細、水溫高低,這些東西。比超商賣的咖啡好喝,就很得意了。
2012年「高齡」考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在臉書上看好友敏瑜分享「手沖咖啡」,覺得好奇。好友說,手沖咖啡讓她度過了產後憂鬱時期,讓我更加有興趣。她說要學手沖咖啡,台北很好找到課程上。「剛好」看到好友天豪臉書介紹了咖啡達人胡元正學長,「剛好」學長有開咖啡手沖課,「剛好」孩子開始上幼稚園,送他上學之後有空檔,一連串的剛好,就報名了學長的手沖課,從此開啟了阿萍的咖啡異想世界。
「如果以後喝不到這樣好的咖啡怎麼辦?」學了手沖咖啡之後,常有這樣的驚嘆!不同的單品咖啡,可能有蜂蜜檸檬、桃子、巧克力、紅茶、黑糖、橘子⋯各種味道。跟香水一樣,還有前、中、後味,以及尾韻。一開始是跟著天豪叫學長,後來學長告訴我他博班也是念陽明,只是沒畢業,所以真的是學長呢!學長大學讀的是植病,研究所讀的是生物醫學,「做咖啡」其實非常「順理成章」啊!
每天早上,手沖咖啡開啟美好的一天。下午來一杯,是與自己對話的放鬆時間。常常就這麼把咖啡與器具揹上山(陽明大學在山上),在課堂上沖給大家喝,有時還搭配自己手做的甜點,只要阿萍有修的課,就有咖啡喝。咖啡豆快沒了,就往萬華*跑,學長的助理逸群與宜昕會幫我準備好新的、好喝的咖啡豆。聊聊咖啡、聊聊生活,讓研究所繁忙的課業,有個喘息,也更加了解,為何手沖咖啡可以治癒好友的產後憂鬱了。
這些年來,認識了許多咖啡人,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朋友笑我認識的咖啡人可能比認識的婦產科醫師還要多。一方面學習到原來咖啡是農產品,有產季的不同,有產地的差別。從農場裡的咖啡樹種植環境,到採收後的處理方式,到烘豆師的烘焙技術,到咖啡師的沖煮參數調整,才造就了手中那杯咖啡。從這些獨立咖啡館經營者的身上,也學習到如何堅持走自己的路,即便大型咖啡連鎖店一家一家的開,超商也投入咖啡的販售,獨立咖啡館的經營之道,是我經營好孕的取經對象,「懸咖啡壺濟世」是我在研究所那段時間,萌發出的夢想。送孩子上學,停紅燈時看到民生東路魚貫走入辦公大樓的上班族,人手一杯超商咖啡。內心想著,這些人知道自己手上那杯咖啡,跟肚皮的咖啡,差別在哪裡嗎?知道之後,他們願意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一如生產,產家們知道我們這一路鋪陳,跟其他的生產場所選擇,差別在哪裏嗎?知道之後,他們願意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
因緣際會,好孕在建國北路舊址的第二年,咖啡師+烘豆師—竹竹**成為我們的工作夥伴,於是有專業咖啡師站吧的「好孕媽媽下午茶時間」,開啟了女性互助圈的運作。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原本也就是希望有別於醫療院所的冰冷與制式化,讓女性有一個可以放鬆交心的空間。因為要成立助產所,原本的空間不敷使用,尋找與規劃新地點時,「開一間結合咖啡館的助產所」在腦海中浮現。這是受到日本長照咖啡館的啟發。
在日本神戶有一棟民宅也似的房屋,掛著「生活保健室」這塊牌子,它卻是「和諧咖啡館」。而在日本富山,也有一間茶屋,雖然醫師會在這裡看診,不過多數時間卻是社區居民交流的場所,這是「物語診所」;就在物語診所周邊,「宮の森咖啡」悄悄座落在此,正是因為物語診所的存在,宮の森咖啡才決定落腳此處。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4275?fbclid=IwAR3euL_D1ZPSsV5_JHAMaXwF26ujKJ-ySFfrviX-ggf8QGkcyr4nkWD8oI4
生產原本也是「發生於家裡」的生活事件,我們推順勢生產很大的一個初衷,就是要降低醫療介入,讓「正常的回歸正常」。如果讓助產所是一間人人可以來的咖啡館,不但可以讓孕產婦有持續交流的空間,一般人可以進一步認識不同的生產選擇。於是,產家也是好友同時是咖啡館經營者—凱西與小倩的協助規劃,高中同學建築師賴永恩的付諸實行,就這樣把咖啡館裡的助產所開了起來。曾有產婦,點了咖啡與甜點,還沒喝,就進產房生小孩了。
* 饕選咖啡烘焙的前身,在萬華小巷弄裡的咖啡烘焙工作室。
**竹竹現在也開了咖啡館呦! 圈外咖啡 Kengai Coffea,想念竹竹的朋友們記得去找他喝一杯❤️
喝 毒咖啡睡不著怎麼辦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母乳這條路,寫一萬個字也不夠
一直沒有分享過,今天想寫一下關於餵母乳這件事,台日兩邊的經驗與感受
一樣先說在前頭,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判哪一邊,只是我個人的感想
很巧地有位朋友剛好和我一樣,第一胎在台灣生產,第二胎在日本,前陣子聊天時發現我們的經驗竟然非常相像
懷娜醬的時候我就決定,可以餵母乳的話就要餵,而且想要親餵不要瓶餵
考量的點是我是全職媽媽,整天和寶寶相處,親餵最方便,省去擠奶消毒等
如果是有後援可以有人接手顧寶寶,那就會考慮瓶餵(擠奶出來請人餵)
但因為我無後援,自然就沒有瓶餵這個選項
至於母乳比配方營養有抗體,對我們來說不是最堅持的點
而是有餵母乳有賺到,配方當然也好
反而母乳比配方省錢這一點,是最有感的
雖然沒比價過不知道,但可以不用知道奶粉的價格就餵到娜醬離乳,也是種幸運與幸福
沒生過,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有沒有奶、奶多不多、夠不夠
生產前想得很美好「如果奶夠就餵,如果不夠,就餵配方。不需要為了奶而憂鬱,這樣不值得」
不過生了之後,就體會到了箇中甘苦,現在想想,不憂鬱還真是難
每次看到別人一擠就好幾百ml的奶,就更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奶
我生第一胎、第二胎都一樣,擠再多都不超過100ml(而且是雙邊)
這還是最顛峰的狀態,平常要擠可能都20、30ml這樣
在台灣時,醫院都說「媽媽再加油,不然不夠寶寶喝哦!我先幫妳補配方,妳擠好奶就送過來」
也接受護理師的建議,設定鬧鐘每四個小時擠奶
後來還因為奶量一直上不來,依建議調整成每三個小時
「是不是妳的擠奶技巧不對?所以才擠不多?」
這個問題妳有的,我當然也有
毛心潔醫師的母乳衛教影片一看再看、請護理師幫忙看、甚至請通乳師通乳
無論是機器擠乳、手擠乳,都一再檢討,整天懷疑自己到底是哪裡錯了
只要小嬰兒娜醬一哭,就害怕是不是我餓到她
除錯之後,知道不是擠奶技巧的問題,那就變成
「一定是妳給自己壓力太大了啦!」
擠奶擠到受傷、草莓奶也都在生娜醬的頭一個月發生了
當時渡部桑陪在身邊,看到我凌晨要起來好幾次擠奶,心疼不已
他「晚上也不能睡,一定要起來擠奶嗎?」
我「對啊,因為我的奶不夠,要追奶就必須這樣」
他「天啊台灣都這麼嚴格嗎?這樣逼一個剛生完孩子最需要休息的女人?」
我「不是不是,是我要求的,我告訴醫院我想要全親餵,這是護理師給我的專業的建議,不是他們逼我,如果我說我要混餵或是餵配方,醫院當然會尊重,我也不用這樣追奶」
我真心感謝護理人員,娜醬也的確讓我全親餵到她自然離乳
所以一直認為「那樣的痛苦是必須的,好在有堅持下來」
每個媽媽無助時的自救,我也都做過
尋求專家的建議,要怎樣才能追奶、有足夠的奶量呢?
「多刺激多擠乳,製造需求就有供給」還有「充足的睡眠與好心情」
這兩件事多麼矛盾,以致於我選擇了任何一邊,都在後悔、責怪自己
我睡多了,就怪自己沒有半夜起來擠奶,一定是這樣才沒有奶
我為了擠乳犧牲睡眠,就怪自己一定是睡不夠沒休息到才沒有奶
因為這樣壓力太大而哭了,就更怪自己一定是我沒有保持好心情害的
我以為我是因為少奶、需要追奶,才一直被「擠奶」追著跑
但我的朋友並不是少奶體質,她說她在台灣生產也是不停被要求「擠奶!擠奶!擠奶!」
甚至她懷疑「我奶量很夠啊!親餵就好,為什麼還要擠?」
「妳要趁現在奶夠的時候多擠出來冷凍啊!妳怎麼知道何時會掉奶,到時就不夠寶寶喝了」
所以奶明明很夠,她仍然倍感壓力
話鋒一轉,最近在日本生產完的我們,異口同聲
「在日本生好輕鬆啊,醫院還叫我不要去擠,不然會受傷」
我知道自己是少奶體質,第二胎一樣有要擠奶來追奶的心理準備
因此在日本的醫院生完後,我問護理師擠奶相關問題
日本的護理師「咦?為什麼要擠奶?」
我「因為我這一胎一樣想全親餵,我怕我奶不夠」
護理師「妳不用擔心,妳都有在親餵,就會夠寶寶喝的」
我「可是我第一胎時一開始也是不夠,是靠著一直擠才成功全親餵的」
護理師仍然持著懷疑的態度勸退「還是不建議擠奶哦!要擠的話,單邊不要超過10分鐘,不然受傷了就得不償失了」
在台灣時我相信台灣專業的護理人員建議擠奶
在日本時我仍然相信專業,所以就真的不擠奶
但我心裡忐忑不安,怕不夠怎麼辦
日本護理師看出我的疑慮,教我親餵前先量寶寶體重
親餵時即使寶寶尿濕尿布,也不要換新的尿布,就這樣等餵完後再去量一次體重
計算喝入的奶量,再決定要補多少配方
例如寶寶一餐要喝60ml,親餵前量寶寶體重是3000g,親餵後是3030g,就再補30ml配方
還有親餵的時間,單邊餵5分鐘,餵完換邊也是5分鐘
我「5分鐘真的夠嗎?」
護理師「夠的,親餵不需要餵很久,餵太久的都是當奶嘴在吸,而不是真的肚子餓。妳如果覺得不夠,就餵5到10分鐘,單邊最久不要超過10分鐘」
有這麼明確又科學的判斷方式,讓我很安心
雖然我們都知道,育兒不用搞得像在做化學實驗,不是照公式走就會有一樣的結果
但對於我最徬徨最無助的這一塊,有個SOP可以照著走,心理負擔輕很多,不用去懷疑自己又是哪裡錯了
還有我也要請大家不要誤會,日本並不是要求每個產婦都要去量寶寶體重,一一計算
是因為我有「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的疑慮,所以醫院才這樣建議
就像在台灣時,也會有「量尿布量,收集一整天的尿布秤重」來判斷奶量夠不夠一樣,只是一個方法
而這個方法完全解決了我的不安
在日本住院時,護理師要我「不要半夜起來擠奶」
要睡得夠、休息夠才有力氣照顧寶寶
我很聽話,也真的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品質
少奶是煩惱,奶太多也是煩惱
日本對於奶多的媽媽們,也是要求不要擠奶
「真的漲到很痛、不舒服的時候再擠一點出來,擠到不會痛就好,不要擠太久」
太郎出生的頭一個月,我還是擔心自己會不會餵不飽他
常常量他的體重,一邊遵守醫院的衛教「不要擠奶,正常親餵即可。有追奶需求時就在親餵後各擠5分鐘。」
很快地我就知道自己完全不需追奶,因為太郎體重快速增加
快到回診時醫生說「我以為我看錯,又再量了一次,他大好快哦!」
擠奶在台灣很普遍,幾乎是每個要餵母乳的媽媽必經之路
但是在日本和朋友聊天,發現擠奶比較像是這樣的感覺
「因為孩子生嚴重的病住院,無法親餵,又想要給寶寶抗體,所以需要擠奶,每天送去醫院給寶寶」
一般餵母乳的媽媽甚至根本沒有擠過奶
當然,我的母乳過程感到第一胎辛苦、第二胎輕鬆,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了經驗所以第二胎自然順利
(像是寶寶含乳正不正確、哺餵姿勢這些,第二胎就熟練了,沒有和寶寶磨合的痛苦期)
除了上面寫的之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最有差
就是「旁人的關心」
在台灣經歷各種奶的不舒服後,好不容易親餵好像順利了點
又馬上被關心「妳奶夠不夠啊?我看她好像還想喝」
就立刻掉奶掉到擠不出來
一掉奶就憂鬱,一憂鬱又會被說「看,妳就是這樣才會沒有奶,妳要放輕鬆才會有奶啊」
然後惡性循環,對,就是我的錯,別人都可以,我做不到就是我的問題
不過在日本,因為人與人的距離感(其實我是想說尊重,但想了想,距離感更合適)
旁人不會輕易說出這些話,不管是渡部桑的家人或是路人,都沒聽過這樣的「關心」
所以心情超好!這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心情好,奶就來了啊!所以妳要保持好心情啊!」
沒有一些限制、禁忌,也是一大原因
朋友說,上傳個喝咖啡的照片,就被問是母乳畢業了嗎
但在日本,只要不喝酒不吸毒就好了,咖啡拿鐵都不需忌口
我第一胎時吃巧克力後好緊張,又加上塞奶,整個怪罪在巧克力身上,之後也不敢碰
但現在發現吃巧克力不會塞奶,只會心情很好
寫這一篇,很怕會被當成批評台灣,美化日本
但其實是看到好多台灣的媽媽們,在母乳這條路上走得跌跌撞撞,真的很心疼
自己也走過這條路,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也想回到過去
告訴以前那個和母乳奮戰的我「其實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妳已經很好了」
不是非得經歷痛苦才有資格當媽媽
不是因為妳是媽媽,就應該承受這些痛與委屈
我們容易把痛苦與偉大聯想在一起:因為媽媽為了生養我這麼痛苦,所以媽媽很偉大
第一胎半夜擠奶擠到哭,我是多麼想念自己的媽媽,覺得當媽媽真的太偉大太偉大了
但現在我更希望偉大可以和快樂連在一起
因為媽媽這麼快樂,所以媽媽很偉大
我多希望媽媽不要為了要給我母奶而受苦
相信孩子也是這麼想的「無論媽媽是選擇什麼方式養我長大(配方、混餵、母乳親餵、瓶餵),只要媽媽快樂,我就快樂」
照片:我每次餵太郎的時候,娜醬就會拿著繪本過來旁邊讀給太郎聽
照片是我在躺餵,娜醬正拿著我和渡部桑的相片書在跟太郎解釋
(至於為什麼是躺餵,因為躺餵最輕鬆省力,每一個「這樣帶小孩好輕鬆」都是我的小確幸
因為輕鬆我就有好心情,這樣小孩就比我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