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堆上栽種山 ]
莫埃來沼公園
想看很久而終於看到的巨大作品。
札幌moerenuma park,用公園去呈現一件雕塑,把堆填區修復,種山種花種海灘,並且把北海道的陽光與冰雪收集,作為能源。
藝術家野口勇的遺作,乾淨完美得脫離真實,可完全是建構於現實的建築。
(這是節錄版,原文刊11月《號外》)
—�—�—�—�—�—�—�—�—�
有這麼一個堆填區,美麗如天堂,人們不介意走進去親近:那是札幌市的莫埃來(MOERE)沼公園,1981年著手規劃,至2005年竣工並全面開放,建設過程歷時四分一世紀,把堆填區還原為綠地,設計成叫所有人驚艷的公共空間。
聽過最熱門的形容,大概是「電腦開機畫面」:佔地約190公頃寸的遼闊平原上,冒起一座綠油油的人造小山Mt. Moere,優美端好的三角形,突然讓藍天與草地變得尖鋭,有種不尋常的絕對工整。
除了山,接連就是天與地,不論晴或陰,看來乾淨俐落,一塵不染似地,既真還假,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撃。
人們可以從三個不同方向,沿著五條小路慢慢登山,走10分鐘左右便到山頂;而這是札幌市東北部唯一的山,站在頂峰,可以俯瞰市內景色。
而小山春夏常綠,冬季遍山蓋雪,是漂亮的滑雪場地,這些年已成重要地標。
誰能料到,亮麗得脫離現實的地方,地底埋的全是垃圾(主要為不可燃廢物),一共270萬噸;這低窪濕地本來已遭遺棄,有人偏偏選擇要在最骯髒處,栽種最美麗的山。
時間回到80年代初,日本各大城市競爭激烈,北方札幌市人口剛過100萬,為趕上先進都市該有的生活質素,市政府提出將札幌以綠地包圍,稱作「環城綠化帶」;把本來的垃圾囤積地還原,正是計劃的重點部分。
而這當然不只是鋪塊草地砌一座山,除了看得見的綠,公園尚有好些環保點子:場內的玻璃金字塔HIDAMARI,2003年落成,名副其實一幢綠建築。
雙層玻璃外牆既能提供一望無際的景觀,同時阻隔了56%的熱能。更聰明是研發出一個高5.3米、底部面積635平方米的簡單循環系統,充分利用北海道的嚴寒,冬天把源源不絕的冰雪收集,轉化成冷卻系統,到盛夏時供應環保冷氣。
同樣原理,金字塔頂部加裝太陽能板,夏天吸收熱能然後儲起,冬季時送到底層石塊地板,散出熱力,替室內保暖,向自然借取資源。
種種巧思,出於站在公園背後的靈魂:野口勇(Isamu Noguchi, 1904-1988),國際知名的美籍日裔雕塑家,將西方的抽象主義跟東方的自然哲學融會,建築師貝聿銘時有提及的名字,亦是近代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先導。
野口勇一直希望能把藝術雕塑實在地融入社會,作為建構空間的養分。當初接下這案子,他曾揚言要將整個公園設計成一件雕塑;你看到的山與建築,只是整幅拼圖的部分,與其形容將垃圾場美化成公園,不如說這是一件關於環境再生的藝術創作。
所以,野口勇在園內放進大量三角、四邊形及大小錐體,或平面或立體,那是眼光與美學,同時是一種關於活潑幻想的啟發。
公園一角栽種了2300株櫻花,合共126個玩樂設施藏在叢林之間,引導大人小孩主動探索(尤其針對身高90cm的孩子而設計),比如像山一樣的迴旋滑梯,或是由幾何圖案組成的運動設施,是藝術也是玩意,可以攀爬滑行或追逐,一個遊樂場可以有101種使用方法。
而這兒春天是賞花熱門地,夏天會出現由珊瑚鋪設的人工石灘(還真的喚作Moere Beach),提供嬉水浸腳的沁涼。水池中央有三個出水口,湧出的水循環使用。
今天這裡是札幌市民及遊人騎單車、野餐、散步、避暑等等的理想場地──建一個公園,任務並未完成,必須有人介入,走出去投入自然,才有價值,作品才算終於完整。
1988年7月,野口勇交出了公園的基本設計定案,可是沒能見證動工,同年冬天於紐約去世,享年84歲。
「我希望能夠修理遭人類傷害的土地。」野口勇這樣說過。公園是他創作生涯的最後一件作品,遵照其視野和心意逐步完成。30年前的構思,放到城鄉之隔愈來愈遠的今天,依然警世。
莫埃來沼公園的名字,取自北海道原住民愛奴語,解作安靜地流動的河。
而公園是一道綠色的河,徐徐的圍繞札幌,用生命去種一座山,溫柔地收復失地。
莫埃來沼公園
http://moerenumapark.j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