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偶跟你棉縮...
受贈者和捐贈者真的很卡耶~@@
例如:
"...主要的好處是,縮短受贈者等候器官捐贈的時間,避免受贈者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
"...所用的移植器官,是由身心健康的捐贈者所捐贈..."
不然就一起來聽聽、一起練口條、一起長知識吧
#覺得這篇是繞口令XD
#活體肝臟捐贈 #醫療 #捐肝
#小諭配音作品
#廣告配音 #旁白配音 #簡介配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錄低香港 Doc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思浩大談兒子離世做器官捐贈,受捐贈者為父親送上心跳!(大家真風騷) 器官捐贈或器官捐獻,指人把身體的部分或所有器官捐贈給醫院和給有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或捐贈給學術或醫學機構作研究用途,可分活體器官捐贈和死者器官捐贈兩種。 有媒體聲稱「中國目前多數器官移植來自死刑犯的捐贈」,「強行摘取法輪功學員的...
器官捐贈好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
取自《重設你的人際邊界》
*******************************************
最近幾次演講或講座,都談到過這些概念。大腦常會設局來困擾自己,像是設定一個理想的目標,儘管難以達到,卻又覺得「應該」要達到,因此讓自己困擾。
然後,「應該」常又代表對現狀的否定,因此難以接納自我,這又是另一層困擾。
所以我跟朋友們討論時,從自我接納的角度切入,建議「我應該」的自我對話,可以轉變成「我可以」。作者針對「我應該」的建議,是另一個方向,也就是希望我們有多一點彈性,或者給我們自己多一點空間,因此改成「我想要」,這樣也很好,能提升動機,我也贊成。
作者的創意,就是能把界線延伸到生活上更寬廣的層面,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這麼活用這個概念。區分他人灌輸的價值觀,以及對我們自己有意義的價值觀,這也可以是一種界線,我深表認同。
其實作者提到的這些,都要在更高的意識層次,展開自我覺察。單純靠自己不是很容易,但我們可以藉著討論,或者閱讀,讓我們對小我的運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很多心理工作,其實是從自我對話開始,而且我們在清楚意識之後,能掌握自我對話的主導權,我們就能有更多自由。祝福各位朋友,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趣味!
*******************************************
【喬治‧戴特】
「正常」的反應,其實是你心裡預設的反應
如果有壞事即將發生的預感,感到難過、生氣、挫折是很正常的吧?這裡並非質疑這些反應的異常,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如此反應。這邊想建議大家的是,不必完全依照對方的期待做出反應。所謂的「正常」反應,是在嬰幼兒時期就植入大腦的作業系統中。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能夠替事件與反應畫出一條邊界,而非不假思索就接受別人的反應,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有辦法學會接受任何狀況,而不做出任何負面的聯想與反應嗎?在發生的事情和採取的反應之間畫出一條邊界,可以讓你解脫。它讓你自由做決定、處理狀況,而且不必遵循對方的期待。仔細思考,別人的期待可能不是你所認同的。
舉一個令人憤怒的例子:發現另一半劈腿。你正常的反應是噁心、失望,以及種種類似的情緒,但無論如何,事情的演變都有可能會發展到鬧離婚,通姦正是離婚的理由之一,對吧?我當然不會只對你說「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講難聽點,如果你覺得離婚才是「正常」反應——因為這是唯一選項,甚至還有法律規範——所以就必須遵循這個特定的行為準則,那這樣就沒什麼好談了。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離婚,但將「問題(背叛)」與「自己的反應」分開來看,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得到這個結論之後,如果還是覺得沒辦法與劈腿的另一半一起生活,但至少這個結果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是一個理智的決定。理智讓你很實際,也可以明白自己的容忍程度,如果無法與劈腿的伴侶一起生活,那就分手吧。
放棄「預設反應」的好處是,你能掌控自己的反應。雖然生活並不總是萬事如意,但會比做出情緒化的決定好。當情緒受到考驗,比如孩子過世,這份悲傷會令人無法承受,此時或許可以選擇相信非世俗的高等力量(例如宗教),藉此撫平傷痛。類似的狀況也許令人無法接受,卻也有可能是重振力量的契機。還有一種方法能讓情況變得正面一點,就是捐贈逝者的身體器官,讓別人有機會重生。如果自己選擇怎樣做出反應,就能夠掌控情況,而不是為事情所困。
************
不說「我應該……」,要說「我想要……」
如果要舉出在諮商療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詞句或對白,那就是「其實我應該……。」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為了追求成長,放棄了一個有極大幫助的研討會(而且已經付了一大筆學費)。之後他說,「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應該……」讓人莫名憤怒,因為當時我非常篤定,我應該減肥、應該存更多的錢、應該成為更謙虛的人(我承認自己到現在還在減肥),「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人體會到各種的不安全感,例如良心不安或承受壓力,「你應該」、「我應該」,是別人對我們的需求(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我們無法滿足,或是「覺得」無法滿足。
************
邊界能有所幫助嗎?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注意,如果是在爭論法律或者道德觀念,那就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最好全盤接受!因為道德和法律是最不「應該」忘記的根本責任。)
意識到邊界概念之後,「應該」就會變成一種願望,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無法認清這點,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永遠感到良心不安。
如果你自己認為應該怎樣,其實不是「應該」,而是你「想要」這樣。你可以說「我想要」或「這樣不是很好嗎」,但千萬別呢喃著說「我應該」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不想,就放下吧。
體會一下,告訴自己「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時,有什麼差別。透過這種方式,就能以截然不同的直率角度,面對自己的想法。「應該」和「想要」兩種狀況下感受的差別程度,決定了自己的滿意程度……
以戒菸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菸?是覺得應該讓自己更健康嗎?或是你身邊的人和醫生都建議這樣?還是你真的想要戒菸?
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
……
.
以上文字取自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人不跨過心理邊界就無法互動,會孤單, 但邊界重疊又會受傷害,該怎麼拿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538
.
免費台中公益講座_6/29(六)台中潭子靜思書軒_愛自己的人生練習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6968777698784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器官捐贈好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
取自《重設你的人際邊界》
*******************************************
最近幾次演講或講座,都談到過這些概念。大腦常會設局來困擾自己,像是設定一個理想的目標,儘管難以達到,卻又覺得「應該」要達到,因此讓自己困擾。
然後,「應該」常又代表對現狀的否定,因此難以接納自我,這又是另一層困擾。
所以我跟朋友們討論時,從自我接納的角度切入,建議「我應該」的自我對話,可以轉變成「我可以」。作者針對「我應該」的建議,是另一個方向,也就是希望我們有多一點彈性,或者給我們自己多一點空間,因此改成「我想要」,這樣也很好,能提升動機,我也贊成。
作者的創意,就是能把界線延伸到生活上更寬廣的層面,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這麼活用這個概念。區分他人灌輸的價值觀,以及對我們自己有意義的價值觀,這也可以是一種界線,我深表認同。
其實作者提到的這些,都要在更高的意識層次,展開自我覺察。單純靠自己不是很容易,但我們可以藉著討論,或者閱讀,讓我們對小我的運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很多心理工作,其實是從自我對話開始,而且我們在清楚意識之後,能掌握自我對話的主導權,我們就能有更多自由。祝福各位朋友,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趣味!
*******************************************
【喬治‧戴特】
「正常」的反應,其實是你心裡預設的反應
如果有壞事即將發生的預感,感到難過、生氣、挫折是很正常的吧?這裡並非質疑這些反應的異常,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如此反應。這邊想建議大家的是,不必完全依照對方的期待做出反應。所謂的「正常」反應,是在嬰幼兒時期就植入大腦的作業系統中。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能夠替事件與反應畫出一條邊界,而非不假思索就接受別人的反應,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有辦法學會接受任何狀況,而不做出任何負面的聯想與反應嗎?在發生的事情和採取的反應之間畫出一條邊界,可以讓你解脫。它讓你自由做決定、處理狀況,而且不必遵循對方的期待。仔細思考,別人的期待可能不是你所認同的。
舉一個令人憤怒的例子:發現另一半劈腿。你正常的反應是噁心、失望,以及種種類似的情緒,但無論如何,事情的演變都有可能會發展到鬧離婚,通姦正是離婚的理由之一,對吧?我當然不會只對你說「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講難聽點,如果你覺得離婚才是「正常」反應——因為這是唯一選項,甚至還有法律規範——所以就必須遵循這個特定的行為準則,那這樣就沒什麼好談了。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離婚,但將「問題(背叛)」與「自己的反應」分開來看,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得到這個結論之後,如果還是覺得沒辦法與劈腿的另一半一起生活,但至少這個結果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是一個理智的決定。理智讓你很實際,也可以明白自己的容忍程度,如果無法與劈腿的伴侶一起生活,那就分手吧。
放棄「預設反應」的好處是,你能掌控自己的反應。雖然生活並不總是萬事如意,但會比做出情緒化的決定好。當情緒受到考驗,比如孩子過世,這份悲傷會令人無法承受,此時或許可以選擇相信非世俗的高等力量(例如宗教),藉此撫平傷痛。類似的狀況也許令人無法接受,卻也有可能是重振力量的契機。還有一種方法能讓情況變得正面一點,就是捐贈逝者的身體器官,讓別人有機會重生。如果自己選擇怎樣做出反應,就能夠掌控情況,而不是為事情所困。
************
不說「我應該……」,要說「我想要……」
如果要舉出在諮商療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詞句或對白,那就是「其實我應該……。」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為了追求成長,放棄了一個有極大幫助的研討會(而且已經付了一大筆學費)。之後他說,「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應該……」讓人莫名憤怒,因為當時我非常篤定,我應該減肥、應該存更多的錢、應該成為更謙虛的人(我承認自己到現在還在減肥),「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人體會到各種的不安全感,例如良心不安或承受壓力,「你應該」、「我應該」,是別人對我們的需求(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我們無法滿足,或是「覺得」無法滿足。
************
邊界能有所幫助嗎?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注意,如果是在爭論法律或者道德觀念,那就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最好全盤接受!因為道德和法律是最不「應該」忘記的根本責任。)
意識到邊界概念之後,「應該」就會變成一種願望,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無法認清這點,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永遠感到良心不安。
如果你自己認為應該怎樣,其實不是「應該」,而是你「想要」這樣。你可以說「我想要」或「這樣不是很好嗎」,但千萬別呢喃著說「我應該」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不想,就放下吧。
體會一下,告訴自己「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時,有什麼差別。透過這種方式,就能以截然不同的直率角度,面對自己的想法。「應該」和「想要」兩種狀況下感受的差別程度,決定了自己的滿意程度……
以戒菸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菸?是覺得應該讓自己更健康嗎?或是你身邊的人和醫生都建議這樣?還是你真的想要戒菸?
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
……
.
以上文字取自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人不跨過心理邊界就無法互動,會孤單, 但邊界重疊又會受傷害,該怎麼拿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538
.
免費台中公益講座_6/29(六)台中潭子靜思書軒_愛自己的人生練習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6968777698784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器官捐贈好處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思浩大談兒子離世做器官捐贈,受捐贈者為父親送上心跳!(大家真風騷)
器官捐贈或器官捐獻,指人把身體的部分或所有器官捐贈給醫院和給有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或捐贈給學術或醫學機構作研究用途,可分活體器官捐贈和死者器官捐贈兩種。
有媒體聲稱「中國目前多數器官移植來自死刑犯的捐贈」,「強行摘取法輪功學員的器官」,「由於器官來源不明,國際一線醫學雜誌不刊登中國大陸學者發表的關於器官移植的文章」。[1]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器官移植項目主任何塞.努涅斯表示,在(2016年8月)過去的數周曾聽到有關中國器官移植數量揣測的報道,聲稱中國每年有六萬至十萬個器官移植,並嘗試把這些數字與使用死囚器官關聯在一起,作為世界衛生組織負責監管世界移植工作的官員,同時作為移植外科醫師,他可以從專業的角度,肯定這個相等於全球器官移植數量的數字是不可能的。[2]據2012年前後的衛生部統計,中國每年約有3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可只有約1萬人能夠完成移植。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獻率極低,每百萬人捐獻率只有0.03%從2010年3月中國開展器官捐獻試點以來,目前已有19省、市、區加入試點,實現自願捐獻僅659例。[3]但是2016年8月的第26屆...
相關香港新聞:
器官捐贈好處 在 器官捐贈有什麼好處?最大的好處是把愛灑落人世溫情滿人間吧 的推薦與評價
請珍惜生命!!想為家人做些什麼?留下些什麼給家人?愛自己就是給她們最大的愛了,因為他們捨不得你不愛你自己~器捐真正的的意義是不求回報的付出,進而遺愛人間,更愛自己一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