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2016 年 10 月 7 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
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
此一決議,讓多年來的平埔正名運動看見遲來的曙光。
然而,平埔原住民此稱謂就字面意義推想,應該是來自二十世紀初,殖民者族群分類中的「平埔族」。
一般認為平埔族是承繼清代番人分類中的「熟番」而來。現今平埔運動者,也主張在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被登記為「熟」者,應該恢復其族群身分。
那麼,什麼是「熟」?熟番的分類如何轉變成為平埔族並延續至今?
談到清帝國對臺灣的原住民分類,大略可分為「生」、「熟」番。身分的認定,過往都以服膺帝國文明化程度與繳納賦稅為辨別的基準。
也就是說,一般人大概不會反對作為「熟」番群體,一定比「生」番更符合帝國的「文明」。
實際上,回到番人分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康熙朝以來,帝國所認知的番社分類系統「野番」、「土番」是延續荷蘭時期以來「贌社」制度下在賦稅原額而展開的認知,並不具文明化概念的投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年間甫歸化的岸裡社群生活慣習,在方志中的描繪並不符合帝國「文明」的樣態。
直至康熙末年,官方對番人的分類稱謂才從「野番」、「土番」轉變至「生番」、「熟番」,後來也因界碑、番界的成立,才出現「界內熟番」與「界外生番」的對應。
此一轉變開始排除原本繳納賦稅、卻生活在番界外的番社,例如阿里山社(今鄒族)就從原本的「土番」分類中,被劃歸為界外的「歸化生番」。
然而,熟番族群類屬的確立,則是要遲至乾隆朝才完成。
當時地方官員們為了執行中央朝廷主張的族群政治,因而必須穩定清帝國在雍乾年間形成「生」、「熟」番的分類體系,所以開始制定一系列的熟番政策,用以作為區別不同人群的邊界。
伴隨政策的執行,熟番身分逐漸被固定下來。至此,今日大部分被歸為平埔族的番社,正式定著在「熟番」的範疇。地方社會也開始出現壁壘分明的「熟番」、「漢人」族群邊界。
簡單的來說,「熟番」一詞從清初開始,就不是「自然」或「科學」的族群分類,而是在賦稅架構下,被清帝國逐步以行政規範所產生的群體。
不過,也因為熟番身分具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不少漢人藉由轉變族群身分進入番社,以享利益的情況。
例如:屬於巴宰族的岸裡社通事家族潘士萬一系原本是粵人,但經過抱養的方式成為「熟番」。
清帝國由於沒有具備現代國家精確的戶籍制度作為參考,因此官員們識別熟番的辦法,是以具備十八世紀以來帝國規範「熟番特徵」與否為準則(這類特徵最為顯著,是因為居住在番社、進入編屯等符合官方制度規定),而無關乎本身是否具有血緣、外在體徵等生物性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漢人如果具備「熟番」特徵,很可能就能被視為熟番。
也因如此,到了十九世紀,這些因制度而形塑的「熟番」族群類屬,恐怕早就與清初甫進入帝國版圖的番社人員組成大相逕庭。
如果說清代熟番是帝國對番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
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
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
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清帝國所遺留的「熟番」、「漢人」人群分類在朝代易幟後,出現不同的變化,並影響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分類工作,且延續至今。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原住民 #排灣族 #馬卡道族 #生番 #熟番 #分類 #帝國
📖歡迎至網站閱讀【#鄭螢憶:熟番、平埔番與平埔族:帝國對「番人」分類的歷史】完整文章:https://bit.ly/2WO32y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
「噶 瑪 蘭 族 特徵」的推薦目錄: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李文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 的貼文 的評價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圖騰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圖騰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身體特徵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身體特徵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身體特徵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從前從前—噶瑪蘭公主與龜將軍 - YouTube 的評價
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住民族之光 人間國寶再添兩人📣📣】
文化部日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與「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2項原住民族 #重要傳統工藝✅,並認定兩位保存者,為賽德克族與噶瑪蘭族的首次登錄,肯定與重視原住民族珍貴的文化資產👏。
🔸「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 保存者:張鳳英
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的禮服織作技術為puniri「經挑技法」,是賽德克族特有的技法,特徵為菱形紋(大小)、豆紋等紋路,其技藝、色彩與紋飾,體現織布技藝的發展軌跡,蘊含千百年來賽德克族婦女的智慧結晶。藝師張鳳英傳承祖母與母親的技藝,作品富含族群的文化脈絡,為族人公認技藝最精湛、技法最高明的織女,多年來致力於織布的傳承,讓傳統puniri的文化知識和技藝廣為流傳在部落。
🔸「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 保存者:嚴玉英
噶瑪蘭族的代表性工藝香蕉絲織布主要以平織技法為主,無織紋與圖案,呈現食用北蕉的材質美與自然色澤,傳統上割莖採纖與織蕉布時需進行Sbau儀式,祈求祖靈保佑織布順利,對於凝聚社群與族群認同感有重要意義與代表性。第二代藝師嚴玉英完整參與工藝復振的歷程,熟知工具和技術的族語名稱,並能以酒行paspaw(敬獻禮)儀式,將瀕臨失傳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於當代生活傳承下去。
本次新增的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也將啟動 #師徒制傳習計畫 及各項保存紀錄、教育推廣工作,謝謝這兩位「人間國寶」👏,向您們獻上最高的敬意,您們的努力與付出,不僅為臺灣的文化增添色彩,更讓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持續流傳🤲。
照片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李文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使用與如何使用?若不小心 或 無知 就會有爭議?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檢索系統,正在陸續增加中...
1.馬太鞍(Fata'an)部落男性傳統服飾:五片流蘇裙(O fohkad i ilisinan no Fata’an a niyaro' )
2.馬太鞍部落部落領袖大禮冠盤帽 ( O pakowawan no Sapalengaw no Fata'an a niyaro')
Palakaw-巴拉告傳統捕魚技藝工法
3.鄒族特富野社tohpxngx(歷史頌)
4.yxsx no cou 男女傳統服飾
5.sapah cbiyaw/sapah cbeyo/sapah sbiyaw傳統家屋(構造形式、 外型特徵、室內格局)
6..Mashtatun邵族儀式性杵音、Mashbabiar邵族非儀式性杵音與Izakua歌謠、taturtur長木杵
7.阿美族奇美部落勇士(Ciopihay)服飾
8.Pawali─Ciopihay舞蹈、歌曲
9.Ci Sera a ci Nakaw─阿美族奇美部落始祖傳說及歌謠
10.Kahahayan—阿美族奇美部落送靈祭歌
11.Kanakanavu Mikong (卡那卡那富族米貢祭)
12.Kanakanavu tamna tikuru(卡那卡那富族傳統服飾)
ekaibe (一起來跳舞)
siyo siyo sii / siyo siyo siey / siyo siyo sii (你能,我能,你看)
ohnay (誰是我喜歡的人)
oyos na oyos (分享獵物歌)
yonodoni ta da/ndutudi ta da/endtuji ta da (我們一起來跳舞)
o bale/o balay/o balay(呼喊的還工歌)
tiyakelruwan鞦韆
sizung
13.望嘉部落嘉羅芙岸頭目家族祖靈雙面石雕柱
14.噶瑪蘭族木雕圖紋temiqal
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工藝)
kisaiz(除瘟祭)樂舞
tibay(女子禮裙)
15.paSta’ay巴斯達隘(矮靈祭)(含paSta'ay kapatol巴斯達隘祭歌、katapangasan臀鈴、kilakil、lingling’ara肩旗、sinaton十年大祭祭旗、babte蛇鞭、romhaep竹占儀式)
’a’owaz祈天祭(含Siloe’貝珠)
pase'el(賜福成長)
hinoroSa’an(日字紋)
16.sapilitemoh to nani riyaray a kapot no sefi a radiw (馬蘭阿美飲酒歡樂歌)
17.拉阿魯哇族聖貝祭之「malalalangu準備歌」、「lualikihli薯榔歌」及「mitungusu跳舞歌」祭歌
18.鄒族特富野社meesi no ton´ u(粟作祭儀)
kuba no cou tfuya/鄒族特富野社男子會所
19.魯凱族達魯瑪克鞦韆talraisi
rukai taromak alakowa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會所制度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報訊鈴(rukai taromak dawding)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歌謠aingarongoi(讚頌達魯瑪克之歌)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歌謠-oniyo
20.Mushadaiash(邵織紋)
Shmadia wa lalawa(邵族傳統貓頭鷹傳說故事與文化意義)
inkahiwan qmaqutilh mapuzipuzi a lhkaribush a qnuan a lalawa(追逐白鹿的傳說)
21.kaumaqan a cukes i kaviyangan ni zingrur ti mulitan (排灣族佳平部落金祿勒家族祖靈主柱姆麗丹)
kaumaqan a palarulj i kaviyangan ni zingrur ti muakai(排灣族佳平部落金祿勒家族祖靈側柱姆媧蓋依)
sapilekal no pakarongay a radiw (少年報訊曲)
(資料來源:原民會)
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圖騰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噶瑪蘭族 圖騰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噶瑪蘭族特徵,噶瑪蘭族位置,噶瑪蘭族祭典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噶瑪蘭族圖騰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 ... ... <看更多>
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噶瑪蘭族圖騰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噶瑪蘭族 圖騰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噶瑪蘭族特徵,噶瑪蘭族位置,噶瑪蘭族祭典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噶瑪蘭族圖騰在2023的熱門內容就 ... ... <看更多>
噶 瑪 蘭 族 特徵 在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 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宜蘭・蘇澳灣・漢人&噶瑪蘭人&南澳的泰雅人》 備註:Taintor遊記,為西方人士,於台灣晚清時代描述宜蘭當時景況,還有踏查南澳泰雅族的少見文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