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此時總忍不住緬懷那逝去的身影,他拍出一部注定跟隨我們一生的電影,真正捕捉了我眼中流動的北京,及其疏離冰冷的氛圍。由內而外靜置於抑鬱極致的絕望長達四個小時之久,緩慢而凝滯的劇情流動如同日復一日難以言喻的沈重情緒,利刃般一針見血刺穿的世界真實面向,不願思考之人也許會丟出一句為賦新辭強說愁,但悲哀的是,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在其中望見自己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碎片,零零散散不成人形。今天是胡波的 33 歲冥誕,一起來重新看一看《#大象席地而坐》,他以自己的方式探問整個社會的運行法則與世界的真面目,我們都只能知曉一半的事情,剩下的,胡波拍給你看。
⠀⠀⠀⠀⠀
「近代電影最具野心的處女作,對許多觀眾而言,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一大挑戰:不僅是長達四小時的疾呼與悲鳴,將觀眾身心浸入中國北方工業城市的荒蕪孤寂,也承載著導演 29 歲便自我終結的悲劇性創作背景。而後,於去年柏林影展一鳴驚人,胡波的生涯熱忱之作成為許多人的靈感來源,被譽為是象徵個人電影生命力的證明,也獲得多位知名導演的肯定與讚賞,包括李安、葛斯范桑、陶爾貝洛等人。」
⠀⠀⠀⠀⠀
2019 年底,標準收藏公司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的串流平台「The Criterion Channel」正式上線時,也將《大象席地而坐》放入片單中,使得更多歐美觀眾得以接觸到此部不應被埋沒的傑作,上述文句便是 CC 為本片寫下的簡介,稱其為「當代華語電影的試金石 A Touchston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
上帝經常會讓你一無所有,再給你一點甜頭,誤以為人定勝天是無庸置疑的,而這點甜頭就是在閉上眼睛的瞬間,讓你錯覺擁有了很多東西,然後趁我們措手不及的時候,彈指之間,美麗的謊言灰飛煙滅。胡波以預言家之眼,並非譁眾取寵的信口羅織,他盯著裂痕,盯著光線,盯著世界最初的樣子,透過藝術紓緩痛楚,在虛無的生命歷程中,我們好像也漸漸開始懂得了什麼。
⠀⠀⠀⠀⠀
于城因為受拒於心儀的女孩,因此轉而與好友的老婆發生關係,不幸東窗事發,朋友毫不猶豫打開自家窗戶一躍而下;韋布在學校裡為了幫朋友出頭,因此得罪了校園惡霸,卻於一次衝突中意外失手害死了這名混混;長相清秀甜美的女學生黃玲,與母親關係劍拔弩張,只能從與副主任的地下不倫戀情中暫時逃離現實,然而這段關係依然紙包不住火;垂垂老矣的王金,即將迎接被送入養老院的命運,又面臨愛犬橙汁喪命於其他狗狗利齒之下,牽著百般疼愛的孫女之手,盼能於生活絕境中找到一點柳暗花明。
⠀⠀⠀⠀⠀
劇情從一開始便開門見山告訴觀眾,滿洲里有一隻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兒,瀰漫濃厚的虛無主義色彩,從失焦到聚焦,從模糊到清晰,從泥淖到斷裂,四個人帶著那尚未被捻熄的一點點愛與善意,卻也命定般不可逆地瞬間墜入深淵。因愛而產生的傷痕清晰可見,每個人的互動無比疏離,每個人的對話異常生硬,鏡頭搖著晃著便走完了人生,畫面凝結滯留於生存意志的斷裂,那是一種關於心理狀態的捕捉,緩緩流動,行屍走肉,毫無生氣,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還要活著被傷害多久?
⠀⠀⠀⠀⠀
有人在家庭運作產生斷裂,有人在學校軌道產生斷裂,有人在道德信任產生斷裂,遊走於社會邊緣看著裡面的人繞著核心日夜打轉,彷彿自己被文明所遺棄,被體制所隔絕,永遠不得其門而入。這個社會有一個既定「流程」,這個世界有一種不成文「模式」,所有人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通往世俗標準之下的「成功」,而成功就是建立在物質與虛榮之上,連所謂青春、婚姻、家庭等皆包裝成人生的理想藍圖,變成一種被美化過且極為複雜的事物,代表廣大群體中不明就裡的抽象規範,背後則是我們無力抗拒的生存虛無,猶如《燃燒烈愛》海美手中比呀比,那一顆看不見的橘子,請記得,不要想著追尋生命的意義,要忘記生命極有可能毫無意義。
⠀⠀⠀⠀⠀
如此抽象而虛無的現代人精神折磨,好比階級差異與族群劃分,早已在呱呱墜地的那刻清楚區隔開來,她與他永遠都不會變成一路人,那是被資本主義、人類文明、社會形態扭曲的樣貌,縱使你再如何力爭上游亟欲改變,滿身油污也無法讓這灘死水產生任何流動,傾頹於懸崖邊緣的世界只會越來越壞,越來越壞。胡波曾於訪談中提過,這一輩年輕人所面臨的內心虛無,不亞於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或戰場上等待死亡之人所面臨的虛無,這些平庸卑微、苟延殘喘的靈魂在不著邊際的絕望中無處可逃,《大象席地而坐》之所以給人真實之感,在於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然而現實的荒謬卻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
但在那美其名是獨善其身是自掃門前雪的世界,我們生來擁有的事物一點一滴,一層一層慢慢被剝奪,那永無解脫之日的疲憊中,依然包覆著創作者尚未熄滅的善念,是殘溫,是餘燼,也是還得繼續活下去的藉口。于城目睹廚房發生火災,第一個念頭是不顧一切往回衝,黃玲的媽媽面對副主任妻子歇斯底里登門叫罵時,毫不猶豫選擇保護了自己的女兒,這些微光註定無法驅逐黑暗,無法消弭窒礙,無法淡化憤怒,更無法照亮前方,隨著胡波的目光漸漸被暗影侵蝕吞噬。
⠀⠀⠀⠀⠀
時不我予、有志難伸、困獸之鬥才是人生的大半節奏,生活就像一堆破爛,每天堆在跟前,清掉一塊,新的一塊馬上接踵而至,最實際的做法,就是我們繼續停留在原地,遙望千里之外,想像有天能在陌生之處展開新生活,拒絕逃避才能有動力解決現階段的無解問題,照理來說。荒謬表象充斥偽善臉孔,對於現狀無力改變,質疑存在、否定生命,還能怎麼辦呢?因此他們一心向著滿洲里,同是天涯淪落的四個人最終還是聚在同一台車,慢慢駛向深淵,迎向天光沒滅。至於人們為何依然渴望愛大過恨?因為還活著所以必須抱有希望,這也是滿洲里不能前往的理由,一如《瘋狂麥斯:憤怒道》中芙莉歐莎孤注一擲的綠洲殘影,海市蜃樓一旦觸碰到現實便會瞬間灰飛煙滅,不留一絲痕跡。
⠀⠀⠀⠀⠀
「往小裡說,這些小說講述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了解到的關於自己的,以及他人的生活。往大裡說,這些小說寫的是城市、毀滅和末世感,關注的是個體對存在的失望。」
⠀⠀⠀⠀⠀
每個憤世嫉俗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失望的理想主義者,胡波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精神寄託緊緊寄生於生存苦痛與折磨,縱使絕望致鬱,卻無意取暖或隻身與世界抗衡,點燃一枝火柴,定睛凝視稍縱即逝的火光,順手拋向上方穹頂,密密麻麻的斑駁黑點盡是靈魂的傷疤,象徵生命早已殘破不堪。
⠀⠀⠀⠀⠀
有人說最後撼動大地的象鳴是胡波的生命微光,在萬物裂痕之中還是有光從縫隙透進來,私以為那無疑為困獸之鬥、迴光返照,每個人面臨戰場和心理素質皆不同,胡波眼前所見的生命是一片荒原,世界是一個懸崖,文明則是一列兩百年的火車,從頭到尾按順序掉落,痛苦永遠存在於呼吸起伏的每個毛細孔中。藝術與現實存在相當巨大的隔閡,藝術家窮盡一生往往在追求傳遞情感、展現自己眼裡的世界,進而拉進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這就是胡波不容於人間的才華。但無奈身處於被平庸包圍的環境,所謂討好大眾的藝術才是藝術,迎合世俗的品味才是品味,符合功利的創作才是創作,不難理解他感受到的斷裂成為龐然大物,憤怒因此有血有肉,向死而生,化作一聲聲劃破夜幕的悲鳴,拒絕溫順的走入那良夜。
⠀⠀⠀⠀⠀
無論思想深度與藝術價值,這無疑為一部值得獲得高評價的影像作品,李安有感而發說胡波將生命放在電影裡,正是《大象席地而坐》打動人心的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胡波最後屈服於此片荒原,讓人不禁再度深思自殺這個真正的哲學議題,直到片尾赫然出現的「大象席地而坐」,六個字讓眼淚瞬間落下。不禁反思,這一切單純會是別人的錯嗎?假使萬事萬物都以結果來論斷其價值,如此往死裡鑽未免也太過極端,電影說什麼是創作者的動機,你從中看到什麼、得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正因所有人都還活著,正因我們都還活著。
⠀⠀⠀⠀⠀
⠀⠀⠀⠀⠀
「那頭顱掛在樹梢
好像接近死亡能使你懂得什麼
但世界啊
永遠像最初的樣子。」
困獸之鬥劇情 在 Unlock Iceland 島語覓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首部冰島Netflix原創影集《#卡特拉之謎》#6月17日上線 ❁
在家防疫的日子,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期待!首部冰島 Netflix 原創科幻、懸疑劇集 《卡特拉之謎》(Katla) 終於要播出了!
《卡特拉之謎》是由冰島影集《困獸之鬥》(Trapped) 、災難劇情片《聖母峰》(Everest) 的導演 Baltasar Kormákur 擔任執導。第一季全八集,將於6月17日冰島國慶日這天全球同步上映。
故事講述冰島卡特拉火山 (Katla) 爆發後的一年,冰島南部 Vík 維克鎮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由於火山頂部的冰川開始融化,居民被迫離開家園。僅剩的少數居民設法使小鎮得以運轉,儘管地理位置優越,該鎮幾乎已成為鬼城。格蕾瑪 (Grima) 依舊堅持不懈,持續尋找在火山初次爆發當天失蹤的姊妹。然而此時,從史前時期就深深凍結在冰川之中的神秘元素開始從融化的冰中浮現,其後果是沒人能預見的。
儘管《卡特拉之謎》的故事內容是虛構的,但卡特拉火山卻是一座真實存在的活火山。
自冰島有人類定居的1100年來,卡特拉火山一共噴發了至少 21 次 (最近一次的噴發是在1918年)。卡特拉火山埋藏在冰川下方,噴發類型屬於爆炸性,不僅會釋放出大量的火山灰,還會將冰川的冰大量融化,引發洪水災難,造成大規模的破壞。西元822年的一場爆發中,更為整個歐洲帶來了全面的飢荒、瘟疫以及急凍冰封。卡特拉火山的威力,與此刻仍在噴發中的雷克雅內斯半島「親民觀光小火山 Fagradalsfjall」相比,可謂天差地遠呢!
Netflix 目前已經釋出了44秒的前導預告片,觀眾也可透過片名搜尋將影片設定提醒,影集上線後就會自動加入片單唷!
_
【 Unlock Iceland 島語覓密】
✦ 追蹤 Instagram → https://bit.ly/3mwp0ij
✦ 訂閱 Youtube 頻道 → https://bit.ly/2QbHBEo
困獸之鬥劇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表面是戀愛其實是阿成的自我厭棄與救贖
現在談電影「當男人戀愛時」似乎有點晚了,但此片的票房突破三億後,更顯示以純情來包裝現代男性失落的電影,蔚為流行。
近來的國片流行拍攝男性的純情,是呼應了當今景氣現實,讓隨時感受邊緣化危機的男性被看見(其實如今無論男女都有邊緣化的焦慮,即使在看似熱鬧的社群裡,都在邊緣與中間位置的浪起浪落。)
也因此「同學麥娜絲」到「當男人戀愛時」都能引起共鳴,一時間以純愛包裝男性失落的題材從去年底就熱了起來。
「當男人戀愛時」手法師法了韓片,不同於一般台灣素淡的抒情路線。它一開始以俐落的拳腳,男主角砸自己頭的狠勁,加上花襯衫與油頭,還有配樂,以鋪天蓋地的台式美學呈現了「當代性的復古」。
而跟改編的韓片的內容不同的是,阿成更衝動些,以孤注一擲的賭徒心態,無論在愛情與工作上都搏最後一次梭哈。
讓人想起「原罪犯」的男主角,見愛就像撲火的螢蛾般,出現自毀與求救的兩面衝動。「當男人戀愛時」裡,那女孩的出現,勾起了他自己深藏的自卑與罪惡感,以愛情為儀式來自我洗滌。因此有人說,阿成不顧女方的心情,自作主張,這個角色原本就就充滿了良心上的矛盾(劇情有鋪陳),所謂「愛」的出現,更像是他的急於自我完成。
比起愛上那女生,他在自我嫌棄的心態中,更在追求一種以愛為名的救贖。
因此當有人討論這部電影中男主角跟蹤女生,是否也是種冒犯,或是講到「是否人帥就沒有問題」,當然不是。只是這部片鋪陳的是這人的困獸之鬥,與他人生如密室般的迴音,跟從的黑道大姊更是符合政客的無所不在。表面上的「台派美學」,隱藏的是阿成此人的「困局」。
混搭了韓國片困局手法的片子成功了,與網上討論的道德標準無關,而是一隻蟲子奔向燈火的衝動。
這是多年來日本與韓國的一種敘事手法,如《預告犯》《白夜行》(不過女主角在「當男人戀愛時」,人設沒那麼立體, 甚至是虛化了,比較像是個夢想 )。
所謂當男人「戀愛」時,那人似一牙舞爪的野獸哭號,暗藏在這日漸冰冷世界中,將愛情油門給他催到底,這是他唯一不討厭自己的機會。